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八十三集▪P3

  ..续本文上一页道,懂,我们能懂。他说念头是无缘无故蹦出来的,没有理由、没有原因,无缘无故就蹦出来,但是立刻就消失了。就是大乘经上佛所说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是说精神现象。没有理由,其实佛法讲的是一念不觉就是它的理由,那一念为什么不觉?那个没有原因了,那是真的没有原因。佛在《楞严经》上跟我们讲解一念不觉,举演若达多迷头认影这桩事情来解释,确实没有原因。会产生一念不觉,一念不觉决定没有原因。从一念不觉就变成阿赖耶,从阿赖耶就变成依正庄严,我就从这个时候发生的,跟宇宙同时出现的。但是我们迷,就一念不觉,二念也不觉,三念也不觉,念念都不觉,而且愈迷愈重,居然迷到地狱里头去了。这怎么回头?大乘里面修学就是教你回头的方法,回头把你这些错误慢慢都把它放下,就又回归自性了。《华严经》上讲的五十二个阶级,那就是回头的一条路,你依照这条路去走,到第五十二个阶级你就又回归自性,那叫成佛了。

  楞严会上,富楼那提出一个问题,我们从无始以来迷了,现在遇到佛法,要经无量劫的时间修行,修到妙觉如来,回归自性了。问释迦牟尼佛,以后还会不会再迷了?佛告诉他,不会再迷了。佛举了个比喻,譬如金矿,经过冶炼变成纯金,它就不会再变成矿了。你经过五十二个阶级那就等于是冶炼,炼成了纯金,不会再迷。我们从这里想想,这是宇宙之间最大的一个循环,从一念不觉,现在科学家把它比喻作零点能量。这个零点能量很像佛家讲的真如、自性,人真的从这个地方迷下来的,然后又回归到这个原点,这是个很大的循环。真的要知道,自性,确实中国古人两句话形容它,「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这两句话形容自性非常恰当。自性有多大?没有边际。

  我们的身体,科学家告诉我们,普通一个人的身体有五十兆的细胞组成的。其中有一个细胞出了问题,我们帮助它还原,帮助它恢复正常。可是全身五十兆,这个好了,说不定那个又出了问题,这是我们普通看到的现象。自性里头会不会有这个问题?经过磨炼的这个不会出问题了。没有经过磨炼有多少?无量无边、无数无尽,这些是可能的,我们凡夫知见。真正要能够彻底了解的,我看这个问题只有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大概这个问题可以解决。不到极乐世界,这个问题要想把它解开,难,不是容易事情,那个地方有个圆满智慧的老师,我们到那里请他教诲。暂时把我们所有疑难问题统统放下,先取极乐世界,这是个好主意、好办法。无量无边的疑团暂时放下,到极乐世界再去解决,下定这个决心,真放下。

  这个无相,真正知道即相无相,相而无相,相是幻相。我们怎样把它比喻?实际上《般若经》讲得很好,「梦幻泡影」,你要这样看法。这个现象是梦中现象,我们知道梦中有,醒过来之后没有了。把所有这些现象都看作梦中现象行不行?行。因为它的目的是叫你在现象里头不要去执着它、不要去分别它,你就什么烦恼都没有。所有的麻烦都是分别执着上发生的,执着是见思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这两种烦恼让你永远在六道轮回。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还把你留在十法界的四圣法界,你出不去。尘沙烦恼断了,十法界的菩萨;尘沙烦恼的习气断了,是十法界的佛,还是出不去。要出去怎么样?还得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就超越了十法界,往生到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你跟哪个佛有缘你就会到哪个净土去,一切法离不开因缘。

  我们这个世间人真不一样,朋友、同学当中,善根福德明显有差别。我们希望到极乐世界,念阿弥陀佛,有些人非常执着本师释迦牟尼佛,我何必到别的世界去?释迦牟尼佛有实报庄严土。释迦如来的实报庄严土在哪里?华藏世界。要知道,释迦跟毘卢遮那是一,大乘经上常说,法身佛毘卢遮那,报身佛卢舍那,应身佛释迦牟尼。换句话说,释迦牟尼佛的法身就是毘卢遮那,所以华藏世界是释迦牟尼佛的报土,实报庄严土,往生那个地方的人多。释迦劝一类有缘的弟子,有缘弟子真听话,释迦牟尼劝这些人到极乐世界去,念阿弥陀佛到极乐世界,比在华藏世界好。有,有听话的、真干的。还有些情执,对释迦牟尼佛有感情、情执,不愿意离开他,我就跟你老人家,我哪里也不去。但是华藏世界难,没那么简单,真的要把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放下,你才能去得了;你要是放不下,华藏世界去不了,还是搞六道轮回。可是西方极乐世界烦恼不断,行,业障没消也行,这是一个什么?保证你能够去得了的。如果你对释迦牟尼佛真有情执,你不妨先到极乐世界,然后再到华藏世界,抄近路。到极乐世界再到华藏世界就太容易了,经上讲得很清楚,弥陀弟子能在一念之间化无量无边身,一念顷就能到达一切诸佛剎土,供养诸佛,教化众生。你看都有这么大的能力,我们为什么不去?这种情执要放下,我们念阿弥陀佛才是真正的顺从释迦牟尼佛,听话!不是别人教我们的,这经是释迦牟尼佛讲的。他不讲我们怎么知道有极乐世界?怎么知道有阿弥陀佛?所以听话就没错。

  在世间修空解脱门不容易,你空不了,修无相你也没那么简单。你真能够见一切相,所谓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才真的叫无相。所有一切现象都不可得,你心地就干干净净,为什么?没有任何牵挂。心里有牵挂就是着相,这个要知道。这个三解脱门不是简单的,一个就解脱了,就是什么?就明心见性了,明心见性有三门,就是有三个方法。「若能如是通达诸法无相」,相而无相,你真正明了、真正通达,你在所有现象当中得自在。现象怎么样?可以受用,不可以占有,不可以分别,不可以执着,不可以控制。控制这个念头要放下,占有的念头要放下,你没有一样不自在。这个世间的人,亲情放不下,名利放不下,妻子儿女放不下,财产放不下,放不下的可多了。为什么放不下?不知道它无相,不知道这些相全是假相。那要真正放下了,这个人无情无义,这个人还能跟他接触吗?他不是人。菩萨是不是这样的?菩萨你跟他接触有情有义。方东美先生是哲学家,他告诉我,没有真正的感情不能学哲学,没有真爱不能学哲学。这真的东西都是自性里头本具的性德,自然流现,但是这个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控制、没有占有,这是真的自在。

  我们在美国看到一个人,美国人,在亚利桑那。那个时候馆长小儿子读书毕业之后在那边工作,所以我在那边住了几个月,凤凰城。他小儿子公司里头有个同事,太太爱上先生的朋友,而他的先生非常欢喜,就办离婚手续,让他们两个人结婚,结婚的时候还去道贺。稀有!这是什么?这是真爱她。她那个先生说,他这个朋友照顾他这太太比他照顾得好,她应该要嫁给他。很难得。他这个朋友如果要是学佛的话,很容易契入境界,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心量,就是爱人不能害人,她有更幸福的生活,一定要给她。跟他自己固然很幸福,但是他太太不满足,他那个朋友给她的她能满足。这是很少很少见的一桩事情,我们在亚利桑那亲眼看见的。

  所以要知道诸法无相,诸法是真的无相,就是连实报庄严土也是无相。实报庄严土的菩萨,住在那里心里很清楚,一点都不迷惑。对一切现象他没有得失的念头,没有控制的念头,没有占有的念头,也没有分别的念头,一切都是顺其自然,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随喜里头成就他的功德,功德从哪里来?功德从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起心动念,这里头功德。这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真正回归自性,所以他得大自在。

  第三个「无作解脱门。无作,又云无愿,谓若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若无生死之业,则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这个地方无作,无作也叫做无愿。我们要问,阿弥陀佛在因地上发的四十八愿,那他有愿,他不是无愿。极乐世界是大愿功德之所成就,他有作,用极乐世界接引遍法界虚空界一切剎土里头的有缘众生,到这个地方来修行,有作为,不是无作为。这怎么解释?这个解释,愿、作都是为人的,不是为自己的,这就对了。为自己的就有生死,就有果报。为别人,丝毫自己都没有,这是什么?作而无作、愿而无愿,无愿之愿、无作之作,这是大菩萨,摩诃萨的所为。

  我们看阿弥陀佛确实,阿弥陀佛距离我们远,我们再看释迦牟尼佛,这个近,三千年前出现在印度。释迦佛的一生没有为自己,释迦牟尼佛的示现,正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他把这三空解脱门做出来把我们看,表演出来了,你从他日常生活当中看到了。他所演的就是实际上生活,生活、工作,工作是教学,我们现在讲的办班教学,这是他的工作。他老人家的行持,处事待人接物,我们细心去观察,完全没有自己,真是所谓全心全力为一切苦难众生服务。服务的项目是什么?帮助众生觉悟。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法?他没有为什么,他没有目的,他也没有意图,大乘经上讲的,感应道交,众生有感自然有应,为什么?众生跟自己是一体。自性里面的大德,曰慈曰悲,所以古大德、祖师们常说,什么是佛教?「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是古大德解释的什么是佛教,佛教就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八个字。那个本不好懂,本是自性,自性就是圆满的慈悲。看人迷,悲心就生起来了;看这个人能觉悟,教他的时候他懂、他相信,慈心就生出来。悲心就像光明照耀世间,永远没有间断的,普照法界,悲心。慈心,等待机缘,机缘不成熟没用处,在这边等待,有耐心的等待。缘成熟了,什么叫成熟?他能信、他能解、他能行、他能证,这个缘成熟了。如果能信、能解、能行,不算完全成熟,不算圆满,也成熟了。只要能信,佛就来教,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为什么不舍一人?像我们身体一样的,五十兆个细胞一个细胞都不舍,哪个细胞出了问题,都想办法去治疗,帮它恢复。

  所以在他们心里头,真心,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体,不但有情众生是一体,树木花草、山河大地都是一体,整个宇宙是一体。这叫大,真的是伟大,所以他照顾周到不是没有原因的。我们谈谈他有原因,在他那边原因不可得,他根本没有这个念头,全都是感应,众生有感,自然就有应。日本江本博士的水实验,这瓶水,我贴个爱字,爱它,一个小时之后放在冰库里头让它结冰,零下五度。结出的雪花,它回答你的非常美的图案,你就看到了。我要写个恨你、讨厌你,它回答的图案就很难看的,那个样子很不高兴。矿物,证明它有受想行识,它跟我们是一体,我们起心动念它全知道,我们所有一切造作它全知道,没有一样不知道。不但它知道,遍法界虚空界全都知道,为什么?它是一体,像一个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的网络,非常灵敏,一切没障碍。我们念头才起,周遍法界,出生无尽,出生无尽是它的影响。

  所以人对自己的念头不能不谨慎,不能不负责任,凡夫不知道,佛菩萨都知道。只有善念,没有恶念,只有正念,没有邪念,所以称之为佛,称之为菩萨。自性本来如是,不能够违背自性,随顺自性就是佛菩萨,违背自性就是魔、外道。违背自性才有三途六道,随顺自性没有,随顺自性最差的是四圣法界。违背自性的就六道里头来了,六道里头三恶道,地狱道是极端的违背,这些道理都要搞清楚、搞明白。所以,知道一切法无相,于三界无所求愿,不为自己,自己真的于人无争,于世无求,心清净平等,他不造生死之业。生死之业是六道轮回的业,不干这个了,决定不执着。

  见思烦恼里面,佛把它归纳为十个项目我们好懂。见惑里面五种,真正把身见放下,不再执着身是我了。什么是我?遍法界虚空界是我,认同一切众生跟我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就是自性,就是法性,实相、真如都是说这桩事情,认同了。第二个边见放下了,边见是对立,知道遍法界虚空界是自己,自己怎么会跟自己对立?冲突没有了,矛盾没有了。矛盾、冲突都是从对立里头产生的,没有对立,一体,哪有对立!成见没有了,成见我们今天讲主观观念,放弃了,我都没有,我有什么主观观念!我的想法、我的看法,错了,那都是见取见、戒取见。我没有想法、没有看法,就能恒顺众生。恒顺众生里头非常巧妙,为什么?他有智慧照见,恒顺当中,帮助众生改邪归正,帮助众生断恶修善,这个妙极了。恒顺没有害他,恒顺在什么?在帮助他,这是善巧方便,帮助他回头,帮助他觉悟,成就他。对方还不知道,到对方哪一天觉悟了,才知道这个人帮助我很多。所以,绝对没有为自己愿求的,是为众生愿求。为众生求的求什么?求佛菩萨住世,求佛菩萨来教化众生。众生不会求、不会请,就是请佛住世,请转*轮,要他们来带动。总而言之,他们决定不造轮回业,所以决定没有六道轮回生死之苦,没有,「故名无作解脱门」。

  这一句经文,「远超声闻辟支佛地,入空、无相、无愿法门。见《唐译》」。「此二句重叹」,就是再赞叹,「会中大士之实德」。这些大菩萨不是普通菩萨,入大三空三昧,入三解脱门,那是什么?法身菩萨,不是普通菩萨,这是他们的实德。「所觉殊胜」,他们觉悟,非常殊胜的觉悟。「远超」,远远超过,「声闻」是阿罗汉,「与辟支佛」,超过他们的境界。下面再给我们介绍声闻,「声闻者,佛小乘法中之弟子」。为什么叫声闻?「闻佛之教」,佛当年在世,教学的时候只用音声,跟大家讲解,没有文字,也没有教材,没有书本,也没有任何参考数据;孔子当年在世教学,也是如此。所以说以音声为佛事,他们听经、听教而觉悟了。所以闻佛之教,「悟四谛法之理」,悟四谛就「断见思二惑,出分段生死,而入于涅槃者」,这叫声闻。

  这是佛给他们讲四谛,谛用现在的话说,真理,现在人叫真理。讲的四种,这人间四样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个四样就是苦、集、灭、道,跟我们讲两重因果,苦集世间因果,苦是世间果,三界统苦。集呢?集是苦之因,就是烦恼、习气。你为什么有六道轮回?为什么在六道里受这些苦?你有烦恼,你有习气,是你自己造作的。这是世间的因果。灭道是出世间因果,都是先讲果,果你很容易接受,你能够看到。所以灭,灭就是涅槃,灭是什么?灭生死、灭烦恼,这是出世间的果。用什么方法来灭?那就讲因,因就是道。道就是修行的方法,离苦的道路,这叫道。佛教小乘人的时候非常具体,给他讲八正道,修这八种法就能够得到涅槃,小乘的涅槃,也叫偏真涅槃,跟大乘不一样,他还没见性。至于三空三昧,大小乘都有,所以名词都一样,浅深的义趣不相同,大乘深,小乘浅。可见得佛说的苦空,空、无相、无愿,都是从原则上讲,学生到什么样的程度他有什么样的解释法,这是纲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学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八十三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