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道,懂,我們能懂。他說念頭是無緣無故蹦出來的,沒有理由、沒有原因,無緣無故就蹦出來,但是立刻就消失了。就是大乘經上佛所說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是說精神現象。沒有理由,其實佛法講的是一念不覺就是它的理由,那一念爲什麼不覺?那個沒有原因了,那是真的沒有原因。佛在《楞嚴經》上跟我們講解一念不覺,舉演若達多迷頭認影這樁事情來解釋,確實沒有原因。會産生一念不覺,一念不覺決定沒有原因。從一念不覺就變成阿賴耶,從阿賴耶就變成依正莊嚴,我就從這個時候發生的,跟宇宙同時出現的。但是我們迷,就一念不覺,二念也不覺,叁念也不覺,念念都不覺,而且愈迷愈重,居然迷到地獄裏頭去了。這怎麼回頭?大乘裏面修學就是教你回頭的方法,回頭把你這些錯誤慢慢都把它放下,就又回歸自性了。《華嚴經》上講的五十二個階級,那就是回頭的一條路,你依照這條路去走,到第五十二個階級你就又回歸自性,那叫成佛了。
楞嚴會上,富樓那提出一個問題,我們從無始以來迷了,現在遇到佛法,要經無量劫的時間修行,修到妙覺如來,回歸自性了。問釋迦牟尼佛,以後還會不會再迷了?佛告訴他,不會再迷了。佛舉了個比喻,譬如金礦,經過冶煉變成純金,它就不會再變成礦了。你經過五十二個階級那就等于是冶煉,煉成了純金,不會再迷。我們從這裏想想,這是宇宙之間最大的一個循環,從一念不覺,現在科學家把它比喻作零點能量。這個零點能量很像佛家講的真如、自性,人真的從這個地方迷下來的,然後又回歸到這個原點,這是個很大的循環。真的要知道,自性,確實中國古人兩句話形容它,「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這兩句話形容自性非常恰當。自性有多大?沒有邊際。
我們的身體,科學家告訴我們,普通一個人的身體有五十兆的細胞組成的。其中有一個細胞出了問題,我們幫助它還原,幫助它恢複正常。可是全身五十兆,這個好了,說不定那個又出了問題,這是我們普通看到的現象。自性裏頭會不會有這個問題?經過磨煉的這個不會出問題了。沒有經過磨煉有多少?無量無邊、無數無盡,這些是可能的,我們凡夫知見。真正要能夠徹底了解的,我看這個問題只有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大概這個問題可以解決。不到極樂世界,這個問題要想把它解開,難,不是容易事情,那個地方有個圓滿智慧的老師,我們到那裏請他教誨。暫時把我們所有疑難問題統統放下,先取極樂世界,這是個好主意、好辦法。無量無邊的疑團暫時放下,到極樂世界再去解決,下定這個決心,真放下。
這個無相,真正知道即相無相,相而無相,相是幻相。我們怎樣把它比喻?實際上《般若經》講得很好,「夢幻泡影」,你要這樣看法。這個現象是夢中現象,我們知道夢中有,醒過來之後沒有了。把所有這些現象都看作夢中現象行不行?行。因爲它的目的是叫你在現象裏頭不要去執著它、不要去分別它,你就什麼煩惱都沒有。所有的麻煩都是分別執著上發生的,執著是見思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這兩種煩惱讓你永遠在六道輪回。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還把你留在十法界的四聖法界,你出不去。塵沙煩惱斷了,十法界的菩薩;塵沙煩惱的習氣斷了,是十法界的佛,還是出不去。要出去怎麼樣?還得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就超越了十法界,往生到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你跟哪個佛有緣你就會到哪個淨土去,一切法離不開因緣。
我們這個世間人真不一樣,朋友、同學當中,善根福德明顯有差別。我們希望到極樂世界,念阿彌陀佛,有些人非常執著本師釋迦牟尼佛,我何必到別的世界去?釋迦牟尼佛有實報莊嚴土。釋迦如來的實報莊嚴土在哪裏?華藏世界。要知道,釋迦跟毘盧遮那是一,大乘經上常說,法身佛毘盧遮那,報身佛盧舍那,應身佛釋迦牟尼。換句話說,釋迦牟尼佛的法身就是毘盧遮那,所以華藏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的報土,實報莊嚴土,往生那個地方的人多。釋迦勸一類有緣的弟子,有緣弟子真聽話,釋迦牟尼勸這些人到極樂世界去,念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比在華藏世界好。有,有聽話的、真幹的。還有些情執,對釋迦牟尼佛有感情、情執,不願意離開他,我就跟你老人家,我哪裏也不去。但是華藏世界難,沒那麼簡單,真的要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放下,你才能去得了;你要是放不下,華藏世界去不了,還是搞六道輪回。可是西方極樂世界煩惱不斷,行,業障沒消也行,這是一個什麼?保證你能夠去得了的。如果你對釋迦牟尼佛真有情執,你不妨先到極樂世界,然後再到華藏世界,抄近路。到極樂世界再到華藏世界就太容易了,經上講得很清楚,彌陀弟子能在一念之間化無量無邊身,一念頃就能到達一切諸佛剎土,供養諸佛,教化衆生。你看都有這麼大的能力,我們爲什麼不去?這種情執要放下,我們念阿彌陀佛才是真正的順從釋迦牟尼佛,聽話!不是別人教我們的,這經是釋迦牟尼佛講的。他不講我們怎麼知道有極樂世界?怎麼知道有阿彌陀佛?所以聽話就沒錯。
在世間修空解脫門不容易,你空不了,修無相你也沒那麼簡單。你真能夠見一切相,所謂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才真的叫無相。所有一切現象都不可得,你心地就幹幹淨淨,爲什麼?沒有任何牽挂。心裏有牽挂就是著相,這個要知道。這個叁解脫門不是簡單的,一個就解脫了,就是什麼?就明心見性了,明心見性有叁門,就是有叁個方法。「若能如是通達諸法無相」,相而無相,你真正明了、真正通達,你在所有現象當中得自在。現象怎麼樣?可以受用,不可以占有,不可以分別,不可以執著,不可以控製。控製這個念頭要放下,占有的念頭要放下,你沒有一樣不自在。這個世間的人,親情放不下,名利放不下,妻子兒女放不下,財産放不下,放不下的可多了。爲什麼放不下?不知道它無相,不知道這些相全是假相。那要真正放下了,這個人無情無義,這個人還能跟他接觸嗎?他不是人。菩薩是不是這樣的?菩薩你跟他接觸有情有義。方東美先生是哲學家,他告訴我,沒有真正的感情不能學哲學,沒有真愛不能學哲學。這真的東西都是自性裏頭本具的性德,自然流現,但是這個裏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控製、沒有占有,這是真的自在。
我們在美國看到一個人,美國人,在亞利桑那。那個時候館長小兒子讀書畢業之後在那邊工作,所以我在那邊住了幾個月,鳳凰城。他小兒子公司裏頭有個同事,太太愛上先生的朋友,而他的先生非常歡喜,就辦離婚手續,讓他們兩個人結婚,結婚的時候還去道賀。稀有!這是什麼?這是真愛她。她那個先生說,他這個朋友照顧他這太太比他照顧得好,她應該要嫁給他。很難得。他這個朋友如果要是學佛的話,很容易契入境界,爲什麼?有這麼大的心量,就是愛人不能害人,她有更幸福的生活,一定要給她。跟他自己固然很幸福,但是他太太不滿足,他那個朋友給她的她能滿足。這是很少很少見的一樁事情,我們在亞利桑那親眼看見的。
所以要知道諸法無相,諸法是真的無相,就是連實報莊嚴土也是無相。實報莊嚴土的菩薩,住在那裏心裏很清楚,一點都不迷惑。對一切現象他沒有得失的念頭,沒有控製的念頭,沒有占有的念頭,也沒有分別的念頭,一切都是順其自然,恒順衆生,隨喜功德。隨喜裏頭成就他的功德,功德從哪裏來?功德從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動念,這裏頭功德。這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真正回歸自性,所以他得大自在。
第叁個「無作解脫門。無作,又雲無願,謂若知一切法無相,則于叁界無所願求;若無願求,則不造作生死之業;若無生死之業,則無果報之苦,而得自在」。這個地方無作,無作也叫做無願。我們要問,阿彌陀佛在因地上發的四十八願,那他有願,他不是無願。極樂世界是大願功德之所成就,他有作,用極樂世界接引遍法界虛空界一切剎土裏頭的有緣衆生,到這個地方來修行,有作爲,不是無作爲。這怎麼解釋?這個解釋,願、作都是爲人的,不是爲自己的,這就對了。爲自己的就有生死,就有果報。爲別人,絲毫自己都沒有,這是什麼?作而無作、願而無願,無願之願、無作之作,這是大菩薩,摩诃薩的所爲。
我們看阿彌陀佛確實,阿彌陀佛距離我們遠,我們再看釋迦牟尼佛,這個近,叁千年前出現在印度。釋迦佛的一生沒有爲自己,釋迦牟尼佛的示現,正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他把這叁空解脫門做出來把我們看,表演出來了,你從他日常生活當中看到了。他所演的就是實際上生活,生活、工作,工作是教學,我們現在講的辦班教學,這是他的工作。他老人家的行持,處事待人接物,我們細心去觀察,完全沒有自己,真是所謂全心全力爲一切苦難衆生服務。服務的項目是什麼?幫助衆生覺悟。他爲什麼要這樣做法?他沒有爲什麼,他沒有目的,他也沒有意圖,大乘經上講的,感應道交,衆生有感自然有應,爲什麼?衆生跟自己是一體。自性裏面的大德,曰慈曰悲,所以古大德、祖師們常說,什麼是佛教?「慈悲爲本,方便爲門」。這是古大德解釋的什麼是佛教,佛教就是慈悲爲本,方便爲門八個字。那個本不好懂,本是自性,自性就是圓滿的慈悲。看人迷,悲心就生起來了;看這個人能覺悟,教他的時候他懂、他相信,慈心就生出來。悲心就像光明照耀世間,永遠沒有間斷的,普照法界,悲心。慈心,等待機緣,機緣不成熟沒用處,在這邊等待,有耐心的等待。緣成熟了,什麼叫成熟?他能信、他能解、他能行、他能證,這個緣成熟了。如果能信、能解、能行,不算完全成熟,不算圓滿,也成熟了。只要能信,佛就來教,佛氏門中,不舍一人,爲什麼不舍一人?像我們身體一樣的,五十兆個細胞一個細胞都不舍,哪個細胞出了問題,都想辦法去治療,幫它恢複。
所以在他們心裏頭,真心,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不但有情衆生是一體,樹木花草、山河大地都是一體,整個宇宙是一體。這叫大,真的是偉大,所以他照顧周到不是沒有原因的。我們談談他有原因,在他那邊原因不可得,他根本沒有這個念頭,全都是感應,衆生有感,自然就有應。日本江本博士的水實驗,這瓶水,我貼個愛字,愛它,一個小時之後放在冰庫裏頭讓它結冰,零下五度。結出的雪花,它回答你的非常美的圖案,你就看到了。我要寫個恨你、討厭你,它回答的圖案就很難看的,那個樣子很不高興。礦物,證明它有受想行識,它跟我們是一體,我們起心動念它全知道,我們所有一切造作它全知道,沒有一樣不知道。不但它知道,遍法界虛空界全都知道,爲什麼?它是一體,像一個看不見、聽不見、摸不著的網絡,非常靈敏,一切沒障礙。我們念頭才起,周遍法界,出生無盡,出生無盡是它的影響。
所以人對自己的念頭不能不謹慎,不能不負責任,凡夫不知道,佛菩薩都知道。只有善念,沒有惡念,只有正念,沒有邪念,所以稱之爲佛,稱之爲菩薩。自性本來如是,不能夠違背自性,隨順自性就是佛菩薩,違背自性就是魔、外道。違背自性才有叁途六道,隨順自性沒有,隨順自性最差的是四聖法界。違背自性的就六道裏頭來了,六道裏頭叁惡道,地獄道是極端的違背,這些道理都要搞清楚、搞明白。所以,知道一切法無相,于叁界無所求願,不爲自己,自己真的于人無爭,于世無求,心清淨平等,他不造生死之業。生死之業是六道輪回的業,不幹這個了,決定不執著。
見思煩惱裏面,佛把它歸納爲十個項目我們好懂。見惑裏面五種,真正把身見放下,不再執著身是我了。什麼是我?遍法界虛空界是我,認同一切衆生跟我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就是自性,就是法性,實相、真如都是說這樁事情,認同了。第二個邊見放下了,邊見是對立,知道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己,自己怎麼會跟自己對立?沖突沒有了,矛盾沒有了。矛盾、沖突都是從對立裏頭産生的,沒有對立,一體,哪有對立!成見沒有了,成見我們今天講主觀觀念,放棄了,我都沒有,我有什麼主觀觀念!我的想法、我的看法,錯了,那都是見取見、戒取見。我沒有想法、沒有看法,就能恒順衆生。恒順衆生裏頭非常巧妙,爲什麼?他有智慧照見,恒順當中,幫助衆生改邪歸正,幫助衆生斷惡修善,這個妙極了。恒順沒有害他,恒順在什麼?在幫助他,這是善巧方便,幫助他回頭,幫助他覺悟,成就他。對方還不知道,到對方哪一天覺悟了,才知道這個人幫助我很多。所以,絕對沒有爲自己願求的,是爲衆生願求。爲衆生求的求什麼?求佛菩薩住世,求佛菩薩來教化衆生。衆生不會求、不會請,就是請佛住世,請轉*輪,要他們來帶動。總而言之,他們決定不造輪回業,所以決定沒有六道輪回生死之苦,沒有,「故名無作解脫門」。
這一句經文,「遠超聲聞辟支佛地,入空、無相、無願法門。見《唐譯》」。「此二句重歎」,就是再贊歎,「會中大士之實德」。這些大菩薩不是普通菩薩,入大叁空叁昧,入叁解脫門,那是什麼?法身菩薩,不是普通菩薩,這是他們的實德。「所覺殊勝」,他們覺悟,非常殊勝的覺悟。「遠超」,遠遠超過,「聲聞」是阿羅漢,「與辟支佛」,超過他們的境界。下面再給我們介紹聲聞,「聲聞者,佛小乘法中之弟子」。爲什麼叫聲聞?「聞佛之教」,佛當年在世,教學的時候只用音聲,跟大家講解,沒有文字,也沒有教材,沒有書本,也沒有任何參考數據;孔子當年在世教學,也是如此。所以說以音聲爲佛事,他們聽經、聽教而覺悟了。所以聞佛之教,「悟四谛法之理」,悟四谛就「斷見思二惑,出分段生死,而入于涅槃者」,這叫聲聞。
這是佛給他們講四谛,谛用現在的話說,真理,現在人叫真理。講的四種,這人間四樣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個四樣就是苦、集、滅、道,跟我們講兩重因果,苦集世間因果,苦是世間果,叁界統苦。集呢?集是苦之因,就是煩惱、習氣。你爲什麼有六道輪回?爲什麼在六道裏受這些苦?你有煩惱,你有習氣,是你自己造作的。這是世間的因果。滅道是出世間因果,都是先講果,果你很容易接受,你能夠看到。所以滅,滅就是涅槃,滅是什麼?滅生死、滅煩惱,這是出世間的果。用什麼方法來滅?那就講因,因就是道。道就是修行的方法,離苦的道路,這叫道。佛教小乘人的時候非常具體,給他講八正道,修這八種法就能夠得到涅槃,小乘的涅槃,也叫偏真涅槃,跟大乘不一樣,他還沒見性。至于叁空叁昧,大小乘都有,所以名詞都一樣,淺深的義趣不相同,大乘深,小乘淺。可見得佛說的苦空,空、無相、無願,都是從原則上講,學生到什麼樣的程度他有什麼樣的解釋法,這是綱領。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學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八十叁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