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此二者能集起叁界六趣之苦報,故名集谛」。集是煩惱,貪瞋癡慢疑,從貪瞋癡慢疑裏頭生出七情五欲,每一個字裏頭都有七情五欲,貪裏頭有,瞋裏頭也有,癡裏頭也有,慢有,疑裏頭也有,裏頭有七情五欲。有這個東西,遇到緣他就造業,造善業、惡業。只要造業,決定就有果報。佛說得不錯,我們想想,不想別人,想自己,我們心裏頭有沒有這五種煩惱?有沒有七情五欲?七情五欲裏頭有沒有怨恨惱怒煩?七情是喜怒哀樂愛惡欲,每一個字裏面都有怨恨惱怒煩,你看多複雜!喜裏頭有,怒裏頭也有,悲哀的時候有,歡喜裏頭也有;你喜歡裏頭有,喜歡是愛,裏頭有,不喜歡裏頭也有,很複雜,交羅成一個業網。煩惱習氣交成一個網一樣,你逃不出去,你在這裏頭不自在,它的結果就是叁界六道的苦報。苦是世間的果,集是世間的因。
「止持會集音義」裏頭解釋,說「集谛者,集以招聚爲義」,這集合,以招集、以聚會,這個意思。「若心與結業相應,未來定能招聚生死之苦」。心是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癡慢疑,這是你的心,與結業相應。結業是你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你正在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事,你在做什麼事,事做完了之後就叫業,叫結業。你看學生在學校裏,上課的時候叫作業,所有課程學完了叫畢業。業就是事的結果,造作的結果叫業。業有善業、有惡業,隨順性德是善業,違背性德都是惡業。性德是什麼?在佛法裏面講的,叁皈、五戒、十善,這是性德的基礎、性德的根本,違背這個那就是惡業的根本。叁皈是指導的總原則、總方向,覺正淨。我們每天在這方面有沒有進步?覺不迷、正不邪、淨不染,時時刻刻拿這個標准來反省,拿這面鏡子來照自己,這是總綱領、總原則。落實在哪裏?落實在五戒十善。每一條自己回想對一下,今天該做的做了沒有,不該做的有沒有違犯,這叫真修行,這叫真忏悔;沒有做這個功夫,這一天白過了。
讀經最重要的,隨文入觀。我讀到的經文,我理解它,我契入境界,這真有受用。所以法喜從哪來的?從這來的。不知道隨文作觀的話,法喜得不到。隨文入觀是契入境界。讀經,晚上讀經,讀到天亮自己不知道,幾個小時好像幾分鍾一樣,爲什麼?入境界了,這個境界也屬于禅定。法喜充滿,愈讀精神愈好,忘掉了,什麼都忘掉了,入境界了,所以這個裏頭真有法喜。古人講的話一點都不錯,「世味哪有法味濃」,世間七情五欲這種味道跟法味不能比,世味你有厭倦的時候,無常,法味真常,不疲不厭。老和尚,真修行人,你看他什麼運動都沒有,他身體爲什麼那麼好,我們還要這個鍛煉、那個鍛煉,比不上人家。這什麼原因?心清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哪有不健康的道理!沒有雜念、沒有憂慮、沒有妄想、沒有分別執著,這多自在!
所以心(就是念頭)跟自己所造的業相應,未來定能招聚生死之苦,這肯定的,這叫集。生死之苦絕對不只一個人,連科學家也告訴我們,宇宙之間沒有一樣東西可以獨立生存的,找不到。生存的現象是什麼?佛家講依衆靠衆。一定是一群,一個團體,大家互相敬愛、互相關懷、互相照顧、互助合作,不可能獨立生存。整個宇宙是和諧的、是合作的,這個關系要懂。懂得這個關系,人與人之間一定和睦相處,一定把關系搞好。關系怎麼搞好?父子要親愛,君臣要有義,夫婦要有別,別是特別的任務。因爲一個家庭兩樁大事,第一個是物質生活,需要養家,第二個要傳宗接代,希望家裏後代有聖賢出現。古時候夫婦兩個人就有差別,多半丈夫出去謀生,負責經濟這方面,家庭經濟,太太負責相夫教子,管理這個家庭,把小孩教好。
古時候的教育,小孩,從懷孕就開始,胎教。小孩一出生,你一定要知道,他會聽、會看,雖然他不會說,他已經開始在學習、在模仿。所以在小孩的面前,所有一切負面的東西,不能讓他看到,不能讓他聽到,不能讓他接觸到。他看到的、聽到的、接觸到的都是純正純善,那他從小這種清淨心、善念他就養成了,叁年就養成習慣。所以這個叁年,從出生到叁歲,這一千天,紮根教育。這個根紮好了,聖賢的根。古人所講的,叁歲看八十。叁歲紮下的根,八十歲不會變,到老死都不會變,他就是聖賢。無論外面的境界、境緣,善緣惡緣、順境逆境,與他都不相幹,都不能夠幹擾他。這是母親教的,不是別人教的。所以婦女在一個家庭負的是主要責任。現在人不讀古書不知道,你讀古書才知道聖賢對婦女是多麼尊重。爲什麼?你家後代靠她,你家能不能出聖賢靠她,你能不尊重她嗎?你能不敬她嗎?中國古聖先賢真有智慧、有德行,看得遠、看得清楚。教導我們的,現在人完全不能理解,他還要極力排斥,你就知道他造多重的罪業,他要受什麼樣的果報。
佛菩薩、聖賢,包括現代的科學家,都已經發現到一個真理,那就是幫助別人先幫助自己,自己成就了別人也就成就,這個很有道理。現代科學不斷的在討論這樁事情。我們要幫助這個社會,要幫助這個地球,從哪裏做?從自己做,認真努力把自己修好,自己的毛病全都沒有了,社會的毛病沒有了,地球的毛病也沒有了。我們相信,你一個人好了,你肯定一家好,首先你影響你一家,一家人向你學習,你不必教他,自自然然,他天天看到你,耳濡目染,自然成就。你這一家好了,你就會影響你鄰居,影響跟你常常往來的親戚朋友,都學好了,這社會上好人就愈來愈多,好人愈來愈多,災難就愈來愈輕。災難是不善業造成的,化解災難是善心、善願、善行。不求人,求自己,我們志同道合的人大家一起來做。
我這麼多年來就是希望能夠長住在一個地方,做好,能有一點影響力,慢慢再擴大,緣不成熟,沒有這個機緣。那就是認識傳統文化的人太少,認識佛法的人更少,但是不能不做。現在眼前有一個緣,我在等著。這一次我回到澳洲,澳洲淨宗學院成立十年,舉行一個十周年紀念,邀請到當地,就是圖文巴宗教界,在圖文巴大概有十幾個宗教,都邀請到了。我們特別辦了兩天論壇,宗教團結,目標在此地。大家聚會非常歡喜,放棄成見,過去總有界限,排斥,不願意接觸,現在把這個開放了。基督教也開放了,過去我們不能包容別人,現在我們開放,歡喜接納別人,接納不同的宗教。我提倡我們每個宗教要回到教育,教堂要講經。不是每個禮拜講一次,希望天天講,不要中斷。我們來拯救社會,來拯救地球。大家聽到都歡喜,這是非常好的一個契機。如果圖文巴做成了,我說我們四個月舉行一個活動,什麼活動?交流分享活動。就是我們宗教在一起,我這四個月幹了些什麼事情,我學了些什麼東西,心得報告,跟大家分享;我這四個月對信徒教了些什麼東西,我們也把成績拿來分享。一年叁次,每四個月一次,我相信一、二年這個城市就會變成全世界宗教教學的示範城市。
這個成績做出來之後,我就建議我們辦一個衛星電視臺,把我們的成果從衛星電視向全世界播放,讓全世界人都知道,讓全世界人都到圖文巴來學習,到圖文巴來參觀,到圖文巴來旅遊,把這個小城建成一個全世界和諧示範城市。市長支持,真能做得到。我說你們真做,每一次活動訂的是五天,這個分享活動五天,我說我一定來參加。你們不搞,澳洲我不去了,我去了沒有意思,我不如在這邊五天講經,多好,一天四個小時,四五二十個小時。我到你那去一趟,我要耽誤二十多個鍾點講經。你們幹,我就幹,值得;你們不幹,不去。這對他們很大的鼓勵。他們現在提出一個計劃來,我昨天看到,他想真幹。好,好事情。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八十四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