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妄想。六道裏面的因是執著,執著裏面當然有分別、當然有妄想,但是執著是六道輪回的因。只要把執著放下,于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分別、不再執著,你就出離了。
不執著自己的見解,我的看法,不執著這個東西,你就證須陀洹果。不執著自己的想法,想法是思惑,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是見惑,我的想法是思惑,全錯了。爲什麼我的看法、我的想法都錯了?因爲頭一個沒有我,第二個沒有法,六道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有什麼看法、你有什麼想法?給諸位說,菩薩沒有看法、沒有想法,佛也沒有看法、也沒有想法。我們就是有看法、就是有想法,而且還要堅持我的想法、我的看法,這是標准的六道凡夫,出不了六道輪回。六道輪回就是這麼來的,自己造的。還要堅持自己的想法、看法,你說你麻不麻煩!我們讀了佛經,堅持經上的看法,對不對?不對。那你就把佛法變成世間法,只不過是世間善法而已,怎麼修也都修的是天上人間。學錯了,學錯了就到叁惡道去了,自己不知道。自己要知道,怎麼肯做錯事?怎麼肯修叁惡道的因?都是自己不知道,迷惑顛倒。所以四谛是兩重因果,世間跟出世間。
「此四者皆雲谛者」,四種都稱爲谛,「言其真理實爲至極」。說這四個,佛講這個四個,在世間這個範圍講它是真理,它是事實真相,講得一點都不錯,真實到極處。「而二者」,就是世間跟出世間,「皆先果後因」,爲什麼?「果易見,因難知」。先給你講果,爲什麼?果你容易見到,你容易明了,完全講的事實真相,因難知。「故先示苦果令其厭」,這是佛教學的善巧方便,說出來了,爲什麼這樣講法。先把苦果說出來,讓你起一種厭離心,你不再執著它,你不再留戀。「然後使斷其因」,進一步幫助把這因斷掉,因斷掉,果就沒有了。這是能出離六道輪回的道理在此地。
「又舉涅槃之妙果使樂之」,爲什麼?菩薩證得了,阿羅漢證得了,所以他能夠現身給你看。你看到他的自在,你看到他的神通,你看到他的德能,你看到他的相好,表演給你看。你生歡喜心,你會羨慕,你想跟他學習,用意真的就在此。「然後使修其道,是乃誘引最劣小機之善巧也」。這個方法我們要懂得學習,這個學習是自己要真幹。自己真幹的時候,我們的樣子叫人一看就不喜歡,這個效果就不容易達到。所以釋迦牟尼佛相好,阿難之出家,《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阿難爲什麼出家?看到佛的相太好了。說這個相不是父母生的,一定是他修的,修得的,父母生不出這樣好相,他修行的功夫。他也想相好,對佛非常羨慕,想跟他學。你看動機,相好引導的。學佛的人形相不好,接引衆生就困難,人家不相信。
相好是不是能修?很容易修。這連現在量子力學家完全懂得,知道什麼?知道念頭能改變物質現象,我們這個身相是物質現象。現在的女孩子喜歡去美容,錯了!美容就是毀容,是真的,不是假的。真正要學美容,學佛,你看觀世音菩薩多美!怎麼修的?慈悲心修出來的。你能有觀世音菩薩那樣的慈悲,對于一切衆生那樣的珍愛,你的相貌就跟觀音一樣,相隨心轉。境隨心轉,境隨心轉是講到山河大地,相隨心轉是講我們自己身體,隨著我們的念頭轉,不是外頭來的。你的念頭好,相貌好,居住的環境好;念頭不好,你的相貌就不好,居住環境就不好,就這麼回事。
福報人人不一樣,命不相同。命從哪裏來的?過去生中修的,也不是自然的,命是自己造的。所以,命可以改變,改變有改變的理論、有改變的方法。你看,《了凡四訓》就是個很好的榜樣,雲谷禅師教給他改變的道理,教給他改變的方法。他真幹,一年效果就産生,叁年、五年就明顯的改變了。像袁了凡這個例子太多太多了,只是人家沒寫出來。他是自己把自己一生改變命運這樁事情,寫出來教給他兒子,是教給兒子的四訓,他自己也沒有想到會流通這麼廣。流通愈廣,時間愈長,他的功德愈大。爲什麼?幫助多少人,這本書救了多少人!
我年輕的時候在公家機關服務,有個同事,人非常善良,遇到了困難。家裏小孩多,五、六個小孩,待遇很微薄,養不活,幾次想自殺。自殺是不負責任,你家裏人更苦,孩子更苦。跟我是好朋友,在這個困難當中,我送他一本《了凡四訓》,那個時候我剛剛接觸佛法,我把這個書介紹給他。我告訴他,這本書好,朱鏡宙老居士介紹給我,我拿到這個書,好像在兩個月,二、叁個月的時間,我讀了叁十遍。我自己深受啓迪,自己知道過去做了很多錯事,特別是殺害衆生,現在知道錯了,知道忏悔了,知道回頭了。他全家學習,環境轉過來了,他感激我,他說我救了他一家的命。我說不是我救的,是你自己救的,你認識了《了凡四訓》,這個東西救了你一家。像這種情形多!人到中年之後,四、五十歲,那個忏悔的心就有了。接近晚年,自己一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在遇到重大挫折的時候、苦難的時候,人就會反省。有這麼個好書來指導,幫助他反省,幫助他忏悔,幫助他改過自新,他成就了,難得!以後他家的小孩,我聽說好像叁個、四個都拿到博士學位。老年的時候,兒女起來了,家庭環境改變了。他走了之後,囑咐小孩,有時間要來看我,要來護持道場,他小孩來見過我兩次。善言善行,尤其是寫成文字,利益無盡!
我們再看念老的批注,我們接著往下看。「《淨影疏》曰:如來所說言教名聲,餐聲悟解」,餐的意思就跟聞的意思一樣,聞聲覺悟了,明白了,這叫「聲聞」。下面,「辟支佛者,辟支爲梵語,此翻爲因緣,佛者覺義。故舊譯辟支佛爲緣覺,新譯爲獨覺」,因爲他沒有人教他。「據《大乘義章》雲:緣覺有二解:一觀十二因緣,斷惑證真,從緣得覺,故名緣覺」。出在有佛出世,或者是無佛出世,都是觀十二因緣開悟的,所以稱之爲緣覺,這是第一類的。第二類的,是完全出生在沒有佛法出世,不但沒有佛,法也沒有。過去修學小乘的善根福德深厚,這一生當中什麼都沒有,自己就開悟了。你看見到風動樹葉,這是舉一樁事情,雨打芭蕉,這些自然現象觸動他的善根,豁然開悟,這個都叫做緣覺。
天臺家,這智者大師,「更區分此二名曰:出有佛世,觀十二因緣」,就是有佛出現在世間,他聽佛講十二因緣。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明白,佛說法契機,過去世他也聽十二因緣,他也修十二因緣,所以他有這個善根;沒有這個善根,他不會開悟的。爲什麼一般人聽到風聲雨聲他不會開悟,而他開悟了,什麼原因?過去曾經修過。不是過去生中成熟,這個善根成熟,這一生不會證果,不會開悟、證果,都是累劫修學的善根功德。我們修行也是如此,一世一世累積到今天,絕對不是這一生才修的。我過去跟李老師學經教,老師常說,生生世世的累積,我們都有緣,沒有緣不能在一起,有緣才成爲師徒,老師常常這樣告訴我們。但是一個老師學生很多,爲什麼有的成就,有的不能成就?跟老師的緣相同,各人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不相同,所以成就不一樣。我們自己要想成就,在一生當中成就,只有一個法門能行,那就是淨宗法門。
過去生中修行的善根福德不夠深厚,這一生遇到的時候,遇到真正好老師指點,我們自己具備的條件就是真相信老師,真聽話,這個非常重要!方東美先生大學畢業之後一生教學,學生很多,有成就的,有沒有成就的,沒有成就的多,成就的很少。什麼原因?老師同樣的方法教,同樣的心來教,爲什麼學生所得的不一樣?課堂裏面評的分數那不是真的,不能代表這個人真有成就。拿第一名畢業的,將來自己在一生事業上未必輝煌;考試不及格的,可能他將來事業上有大的成就。你看日本稻盛和夫就是個好例子,考學校多少次沒考取,最後考取一個大學,還是很差的大學,不是好的學校;在事業上也是失敗很多,挫折很多。能夠成爲日本經營之聖者,這是什麼?過去生中善根福德,這一生緣成熟了。過去生中沒有根,不可能在這一生當中有所成就,統統都是有根有本。這個根本我們要記住,這個東西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們這一生不能成就,不害怕,我們努力養自己的根本,還有來世,來生後世。哪一個成就不是過去生中宿世有深厚的根柢!我們如果在這一生成就的時候,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就圓滿了,往生淨土就圓滿,這個不能不知道。
淨宗的往生真的是成佛,往生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把他自己五劫修行的功德就回向給我們,我們真得受用。這個道理多少年來我都參不透,回向真的嗎?現在才知道,看到什麼?《念力的秘密》裏頭說出來了。我們自己有了麻煩,有了業障,我們自己不知道修行,別人知道,他修行成就了,把他的功德回向給我,跟我自己修行沒有兩樣。這不就是把回向的事實講清楚了嗎?可是人家說的什麼?回向的時候一定專注,專注到極處,感應道交,他真能收到。我們曉得,阿彌陀佛的心清淨,阿彌陀佛專注,他對于每一個往生極樂世界的人都加持他,讓他們都能得到阿惟越致菩薩的待遇。我們就相信這個話是真的,這不是假的。他的四十八願用五劫時間去修行,願願都兌現了,這個專注加持你就産生力量,你真的就享受到阿惟越致的待遇。法身菩薩的智慧,法身菩薩的道力,法身菩薩的神通,你統統具足,不是你自己修成的,佛力加持給你的。
那我們對佛要不要有感恩的心?對這個法門要不要感恩的心?百千萬劫難遭遇,彭際清居士所說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天」,我們就用現前這種心態行嗎?所以我們學這個東西這一生不能成就,不怪阿彌陀佛,我們的用心不相應。心裏頭還有自私自利,還有名聞利養,還有貢高我慢,對佛菩薩那種誠敬心生不起來,你就什麼都得不到。印祖苦口婆心的勸導我們,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我們有沒有一分?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我讀《壇經》,跟大家談神秀跟惠能,神秀跟五祖忍和尚多少年?二、叁十年,那麼長的時間。已經把神秀提升到寺院裏面首座的地位,經常代替老和尚講經說法,教化衆生。所以,每一個人都認爲老和尚傳法一定傳給神秀。沒想到來了個惠能,老和尚居然傳法給惠能,沒有傳給神秀。神秀畢竟有修養,沒有白學,他沒有傲慢、沒有嫉妒,而且自己認真去反省,認爲老和尚傳給他是對的。我是怎麼說法?神秀對老和尚有一百分的誠敬,他得一百分的利益。惠能大師對老和尚有一萬分的誠敬,他得的是萬分利益。雖然時間短,只八個月的時間,跟老和尚只見幾次面,那種真誠恭敬沒人能比。不但對老和尚,他對每一個人都那麼樣的誠敬。當然這個與他出身有關系,農村裏頭出來的,不認識字,沒有知識,所以見到任何人他都覺得別人在他之上。真誠的謙卑,他自性裏頭真實的智慧自然就流露出來了。
他沒有值得驕傲的地方,家裏頭清貧,一天不賣柴一天就沒有生活,靠苦力養他的老母親。年輕,二十叁、四歲,五祖傳衣缽他那一年二十四歲。所以你看得衣缽,五祖告訴他,你就是禅宗第六代祖。他還要到獵人隊裏去躲十五年,不是短時間,這十五年沒人知道他,哪裏知道他是個祖師?獵人隊裏頭幹什麼?當夥夫,給獵人燒飯,做廚房,幹這個活。獵人每天打獵帶回來的,他看到這個小動物受的傷是輕傷,不很嚴重,還能夠活命的,他都把牠放掉;實在傷得太重了,沒辦法。獵人吃肉,他吃肉邊菜。一十五年這個風波才平了,就是嫉妒障礙大家淡忘了,十五年了,沒人提了,他才離開獵人隊。
在現在的廣州光孝寺,遇到法師講經,他坐在末後在聽經,印宗法師。碰到有兩個聽衆,都是出家人,外面挂的幡,那個旗杆還在,大概不是那個時候的旗杆,可能一定還是那個位置,我去看過。一個法師說,你看外頭幡動了,外頭幡動;另外一個說,不是幡動,風動。兩個人各執一端,誰都不服誰,在那裏爭論。他在那裏看到,和顔悅色的勸兩個人,「仁者」,這尊敬的稱呼,「不是幡動,也不是風動,仁者心動」。這兩個人一聽,服了,不再爭論了。下了課,印宗法師就來問這個事情,印宗法師聽了也非常受感動,這不是一般人能說得出來的。印宗就問,聽說我們禅宗第六代祖惠能,得法之後這十幾年沒消息了,就問他,是不是你?惠能大師就承認了。那衣缽呢?把衣缽拿出來展示給大家看。所以他就出家了,就拜印宗做剃度師。所以,惠能大師的剃度師是印宗法師。印宗法師給他剃度之後,再拜他爲老師,印宗變成惠能大師的法子。
這個故事不是編的,是真的,事實。那是無量劫修的善根福德因緣,不是偶然的,千萬年當中難得出這麼一個人。悟了之後樣樣都通,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法他不通。爲什麼?一切法不離自性,只要見性了,沒有一法不通。你不問,他不說;你問,他就給你講。禅宗到他手上這才大大的興旺起來,過去六代都是單傳,一個傳一個,只有他傳了四十叁個人。這四十叁個都明心見性,跟他的境界一樣高,也就是四十叁尊佛出世,這個佛法多興旺!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一興旺就影響了幾百年。真正影響的叁、四百年,叁、四百年之後慢慢就衰了。雖衰,還是受影響,總在七、八百年之後,這個影響就淡薄了。惠能大師距離我們大概一千叁百年。他們在世就是有佛出世,他們講經像佛一樣,應機說法,小乘根性的肯定給他講小乘教,大乘根性的給他講大乘教,都是應機說法。
所以「出無佛世」,沒有佛出世的,「觀風吹樹動、葉落花飛之外緣而成道者,爲獨覺」。所以緣覺有兩種,這是天臺大師說的,這個說法也說得很好。念老底下給我們注的,「上之聲聞、辟支佛二乘,均爲佛弟子中之下根,今諸大士遠超于此」。今天《無量壽經》上所說的這些大衆,他們的根性超過聲聞、辟支佛太多了!這個意思很深,裏面含著,我們今天講善根福德因緣,跟他比比不上,善根福德比不上,但是講因緣我們超過他,我們遇到淨土法門。他們這些人如果遇到淨土法門,都是往生方便有余土,凡聖同居土是六道凡夫,方便有余土是二乘聖人他們往生的。你只要證得初果,你就生方便土下輩往生;你要是證得緣覺,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方便土上輩往生,不在同居土。這個法門,就是善導大師說的,「總在遇緣不同」,多殊勝!我們生在這個時代,災難就要來了,只要好好的把這個抓住,問題全解決了。歡歡喜喜,無論災難有沒有,我們都會成就。好,今天時間到了。
《淨土大經科注 第八十五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