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八十五集▪P3

  ..续本文上一页是妄想。六道里面的因是执着,执着里面当然有分别、当然有妄想,但是执着是六道轮回的因。只要把执着放下,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分别、不再执着,你就出离了。

  不执着自己的见解,我的看法,不执着这个东西,你就证须陀洹果。不执着自己的想法,想法是思惑,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是见惑,我的想法是思惑,全错了。为什么我的看法、我的想法都错了?因为头一个没有我,第二个没有法,六道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想法?给诸位说,菩萨没有看法、没有想法,佛也没有看法、也没有想法。我们就是有看法、就是有想法,而且还要坚持我的想法、我的看法,这是标准的六道凡夫,出不了六道轮回。六道轮回就是这么来的,自己造的。还要坚持自己的想法、看法,你说你麻不麻烦!我们读了佛经,坚持经上的看法,对不对?不对。那你就把佛法变成世间法,只不过是世间善法而已,怎么修也都修的是天上人间。学错了,学错了就到三恶道去了,自己不知道。自己要知道,怎么肯做错事?怎么肯修三恶道的因?都是自己不知道,迷惑颠倒。所以四谛是两重因果,世间跟出世间。

  「此四者皆云谛者」,四种都称为谛,「言其真理实为至极」。说这四个,佛讲这个四个,在世间这个范围讲它是真理,它是事实真相,讲得一点都不错,真实到极处。「而二者」,就是世间跟出世间,「皆先果后因」,为什么?「果易见,因难知」。先给你讲果,为什么?果你容易见到,你容易明了,完全讲的事实真相,因难知。「故先示苦果令其厌」,这是佛教学的善巧方便,说出来了,为什么这样讲法。先把苦果说出来,让你起一种厌离心,你不再执着它,你不再留恋。「然后使断其因」,进一步帮助把这因断掉,因断掉,果就没有了。这是能出离六道轮回的道理在此地。

  「又举涅槃之妙果使乐之」,为什么?菩萨证得了,阿罗汉证得了,所以他能够现身给你看。你看到他的自在,你看到他的神通,你看到他的德能,你看到他的相好,表演给你看。你生欢喜心,你会羡慕,你想跟他学习,用意真的就在此。「然后使修其道,是乃诱引最劣小机之善巧也」。这个方法我们要懂得学习,这个学习是自己要真干。自己真干的时候,我们的样子叫人一看就不喜欢,这个效果就不容易达到。所以释迦牟尼佛相好,阿难之出家,《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阿难为什么出家?看到佛的相太好了。说这个相不是父母生的,一定是他修的,修得的,父母生不出这样好相,他修行的功夫。他也想相好,对佛非常羡慕,想跟他学。你看动机,相好引导的。学佛的人形相不好,接引众生就困难,人家不相信。

  相好是不是能修?很容易修。这连现在量子力学家完全懂得,知道什么?知道念头能改变物质现象,我们这个身相是物质现象。现在的女孩子喜欢去美容,错了!美容就是毁容,是真的,不是假的。真正要学美容,学佛,你看观世音菩萨多美!怎么修的?慈悲心修出来的。你能有观世音菩萨那样的慈悲,对于一切众生那样的珍爱,你的相貌就跟观音一样,相随心转。境随心转,境随心转是讲到山河大地,相随心转是讲我们自己身体,随着我们的念头转,不是外头来的。你的念头好,相貌好,居住的环境好;念头不好,你的相貌就不好,居住环境就不好,就这么回事。

  福报人人不一样,命不相同。命从哪里来的?过去生中修的,也不是自然的,命是自己造的。所以,命可以改变,改变有改变的理论、有改变的方法。你看,《了凡四训》就是个很好的榜样,云谷禅师教给他改变的道理,教给他改变的方法。他真干,一年效果就产生,三年、五年就明显的改变了。像袁了凡这个例子太多太多了,只是人家没写出来。他是自己把自己一生改变命运这桩事情,写出来教给他儿子,是教给儿子的四训,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会流通这么广。流通愈广,时间愈长,他的功德愈大。为什么?帮助多少人,这本书救了多少人!

  我年轻的时候在公家机关服务,有个同事,人非常善良,遇到了困难。家里小孩多,五、六个小孩,待遇很微薄,养不活,几次想自杀。自杀是不负责任,你家里人更苦,孩子更苦。跟我是好朋友,在这个困难当中,我送他一本《了凡四训》,那个时候我刚刚接触佛法,我把这个书介绍给他。我告诉他,这本书好,朱镜宙老居士介绍给我,我拿到这个书,好像在两个月,二、三个月的时间,我读了三十遍。我自己深受启迪,自己知道过去做了很多错事,特别是杀害众生,现在知道错了,知道忏悔了,知道回头了。他全家学习,环境转过来了,他感激我,他说我救了他一家的命。我说不是我救的,是你自己救的,你认识了《了凡四训》,这个东西救了你一家。像这种情形多!人到中年之后,四、五十岁,那个忏悔的心就有了。接近晚年,自己一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在遇到重大挫折的时候、苦难的时候,人就会反省。有这么个好书来指导,帮助他反省,帮助他忏悔,帮助他改过自新,他成就了,难得!以后他家的小孩,我听说好像三个、四个都拿到博士学位。老年的时候,儿女起来了,家庭环境改变了。他走了之后,嘱咐小孩,有时间要来看我,要来护持道场,他小孩来见过我两次。善言善行,尤其是写成文字,利益无尽!

  我们再看念老的批注,我们接着往下看。「《净影疏》曰:如来所说言教名声,餐声悟解」,餐的意思就跟闻的意思一样,闻声觉悟了,明白了,这叫「声闻」。下面,「辟支佛者,辟支为梵语,此翻为因缘,佛者觉义。故旧译辟支佛为缘觉,新译为独觉」,因为他没有人教他。「据《大乘义章》云:缘觉有二解:一观十二因缘,断惑证真,从缘得觉,故名缘觉」。出在有佛出世,或者是无佛出世,都是观十二因缘开悟的,所以称之为缘觉,这是第一类的。第二类的,是完全出生在没有佛法出世,不但没有佛,法也没有。过去修学小乘的善根福德深厚,这一生当中什么都没有,自己就开悟了。你看见到风动树叶,这是举一桩事情,雨打芭蕉,这些自然现象触动他的善根,豁然开悟,这个都叫做缘觉。

  天台家,这智者大师,「更区分此二名曰:出有佛世,观十二因缘」,就是有佛出现在世间,他听佛讲十二因缘。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明白,佛说法契机,过去世他也听十二因缘,他也修十二因缘,所以他有这个善根;没有这个善根,他不会开悟的。为什么一般人听到风声雨声他不会开悟,而他开悟了,什么原因?过去曾经修过。不是过去生中成熟,这个善根成熟,这一生不会证果,不会开悟、证果,都是累劫修学的善根功德。我们修行也是如此,一世一世累积到今天,绝对不是这一生才修的。我过去跟李老师学经教,老师常说,生生世世的累积,我们都有缘,没有缘不能在一起,有缘才成为师徒,老师常常这样告诉我们。但是一个老师学生很多,为什么有的成就,有的不能成就?跟老师的缘相同,各人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不相同,所以成就不一样。我们自己要想成就,在一生当中成就,只有一个法门能行,那就是净宗法门。

  过去生中修行的善根福德不够深厚,这一生遇到的时候,遇到真正好老师指点,我们自己具备的条件就是真相信老师,真听话,这个非常重要!方东美先生大学毕业之后一生教学,学生很多,有成就的,有没有成就的,没有成就的多,成就的很少。什么原因?老师同样的方法教,同样的心来教,为什么学生所得的不一样?课堂里面评的分数那不是真的,不能代表这个人真有成就。拿第一名毕业的,将来自己在一生事业上未必辉煌;考试不及格的,可能他将来事业上有大的成就。你看日本稻盛和夫就是个好例子,考学校多少次没考取,最后考取一个大学,还是很差的大学,不是好的学校;在事业上也是失败很多,挫折很多。能够成为日本经营之圣者,这是什么?过去生中善根福德,这一生缘成熟了。过去生中没有根,不可能在这一生当中有所成就,统统都是有根有本。这个根本我们要记住,这个东西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们这一生不能成就,不害怕,我们努力养自己的根本,还有来世,来生后世。哪一个成就不是过去生中宿世有深厚的根柢!我们如果在这一生成就的时候,我们的善根福德因缘就圆满了,往生净土就圆满,这个不能不知道。

  净宗的往生真的是成佛,往生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把他自己五劫修行的功德就回向给我们,我们真得受用。这个道理多少年来我都参不透,回向真的吗?现在才知道,看到什么?《念力的秘密》里头说出来了。我们自己有了麻烦,有了业障,我们自己不知道修行,别人知道,他修行成就了,把他的功德回向给我,跟我自己修行没有两样。这不就是把回向的事实讲清楚了吗?可是人家说的什么?回向的时候一定专注,专注到极处,感应道交,他真能收到。我们晓得,阿弥陀佛的心清净,阿弥陀佛专注,他对于每一个往生极乐世界的人都加持他,让他们都能得到阿惟越致菩萨的待遇。我们就相信这个话是真的,这不是假的。他的四十八愿用五劫时间去修行,愿愿都兑现了,这个专注加持你就产生力量,你真的就享受到阿惟越致的待遇。法身菩萨的智慧,法身菩萨的道力,法身菩萨的神通,你统统具足,不是你自己修成的,佛力加持给你的。

  那我们对佛要不要有感恩的心?对这个法门要不要感恩的心?百千万劫难遭遇,彭际清居士所说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一天」,我们就用现前这种心态行吗?所以我们学这个东西这一生不能成就,不怪阿弥陀佛,我们的用心不相应。心里头还有自私自利,还有名闻利养,还有贡高我慢,对佛菩萨那种诚敬心生不起来,你就什么都得不到。印祖苦口婆心的劝导我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我们有没有一分?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我读《坛经》,跟大家谈神秀跟惠能,神秀跟五祖忍和尚多少年?二、三十年,那么长的时间。已经把神秀提升到寺院里面首座的地位,经常代替老和尚讲经说法,教化众生。所以,每一个人都认为老和尚传法一定传给神秀。没想到来了个惠能,老和尚居然传法给惠能,没有传给神秀。神秀毕竟有修养,没有白学,他没有傲慢、没有嫉妒,而且自己认真去反省,认为老和尚传给他是对的。我是怎么说法?神秀对老和尚有一百分的诚敬,他得一百分的利益。惠能大师对老和尚有一万分的诚敬,他得的是万分利益。虽然时间短,只八个月的时间,跟老和尚只见几次面,那种真诚恭敬没人能比。不但对老和尚,他对每一个人都那么样的诚敬。当然这个与他出身有关系,农村里头出来的,不认识字,没有知识,所以见到任何人他都觉得别人在他之上。真诚的谦卑,他自性里头真实的智慧自然就流露出来了。

  他没有值得骄傲的地方,家里头清贫,一天不卖柴一天就没有生活,靠苦力养他的老母亲。年轻,二十三、四岁,五祖传衣钵他那一年二十四岁。所以你看得衣钵,五祖告诉他,你就是禅宗第六代祖。他还要到猎人队里去躲十五年,不是短时间,这十五年没人知道他,哪里知道他是个祖师?猎人队里头干什么?当伙夫,给猎人烧饭,做厨房,干这个活。猎人每天打猎带回来的,他看到这个小动物受的伤是轻伤,不很严重,还能够活命的,他都把牠放掉;实在伤得太重了,没办法。猎人吃肉,他吃肉边菜。一十五年这个风波才平了,就是嫉妒障碍大家淡忘了,十五年了,没人提了,他才离开猎人队。

  在现在的广州光孝寺,遇到法师讲经,他坐在末后在听经,印宗法师。碰到有两个听众,都是出家人,外面挂的幡,那个旗杆还在,大概不是那个时候的旗杆,可能一定还是那个位置,我去看过。一个法师说,你看外头幡动了,外头幡动;另外一个说,不是幡动,风动。两个人各执一端,谁都不服谁,在那里争论。他在那里看到,和颜悦色的劝两个人,「仁者」,这尊敬的称呼,「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仁者心动」。这两个人一听,服了,不再争论了。下了课,印宗法师就来问这个事情,印宗法师听了也非常受感动,这不是一般人能说得出来的。印宗就问,听说我们禅宗第六代祖惠能,得法之后这十几年没消息了,就问他,是不是你?惠能大师就承认了。那衣钵呢?把衣钵拿出来展示给大家看。所以他就出家了,就拜印宗做剃度师。所以,惠能大师的剃度师是印宗法师。印宗法师给他剃度之后,再拜他为老师,印宗变成惠能大师的法子。

  这个故事不是编的,是真的,事实。那是无量劫修的善根福德因缘,不是偶然的,千万年当中难得出这么一个人。悟了之后样样都通,世出世间法没有一法他不通。为什么?一切法不离自性,只要见性了,没有一法不通。你不问,他不说;你问,他就给你讲。禅宗到他手上这才大大的兴旺起来,过去六代都是单传,一个传一个,只有他传了四十三个人。这四十三个都明心见性,跟他的境界一样高,也就是四十三尊佛出世,这个佛法多兴旺!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一兴旺就影响了几百年。真正影响的三、四百年,三、四百年之后慢慢就衰了。虽衰,还是受影响,总在七、八百年之后,这个影响就淡薄了。惠能大师距离我们大概一千三百年。他们在世就是有佛出世,他们讲经像佛一样,应机说法,小乘根性的肯定给他讲小乘教,大乘根性的给他讲大乘教,都是应机说法。

  所以「出无佛世」,没有佛出世的,「观风吹树动、叶落花飞之外缘而成道者,为独觉」。所以缘觉有两种,这是天台大师说的,这个说法也说得很好。念老底下给我们注的,「上之声闻、辟支佛二乘,均为佛弟子中之下根,今诸大士远超于此」。今天《无量寿经》上所说的这些大众,他们的根性超过声闻、辟支佛太多了!这个意思很深,里面含着,我们今天讲善根福德因缘,跟他比比不上,善根福德比不上,但是讲因缘我们超过他,我们遇到净土法门。他们这些人如果遇到净土法门,都是往生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是六道凡夫,方便有余土是二乘圣人他们往生的。你只要证得初果,你就生方便土下辈往生;你要是证得缘觉,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方便土上辈往生,不在同居土。这个法门,就是善导大师说的,「总在遇缘不同」,多殊胜!我们生在这个时代,灾难就要来了,只要好好的把这个抓住,问题全解决了。欢欢喜喜,无论灾难有没有,我们都会成就。好,今天时间到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八十五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