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心想?告訴諸位,他沒有心想,他要有心想他是凡夫,決定沒有起心動念;不但起心動念沒有,連起心動念的習氣都沒有。他怎麼示現?他是隨順衆生念頭所示現的,不是他自己起心動念,「隨衆生心,應所知量」,《楞嚴經》上說的,諸佛菩薩示現是這個。衆生有念頭他就存在,衆生念頭沒有了他就不存在,他不是自己的。所以他不造業,他沒有生死業,他沒有輪回業,這個高,真的高明。他住根本智,他示現的是後得智,後得智就是善巧方便。我們前面讀過,根本智也叫如理智,後得智也叫如事智。
下面說,「方便有二種,一深解空而不取相受證。二以實相理深莫能信受,要須方便誘引群生,令其漸悟。其德廣大,不二乘所能爲,故言善立」。就是二乘人做不到這兩種方便。第一個是深解空,就是諸法實相。相有性空,事有理空,空有是一,不能把它分開,分開就錯了。理在事中,事在理中,理事是一,因此空有二邊不著,就對了,你就能起作用。二邊不著,二邊不舍,所以佛菩薩應化在十法界普度衆生沒有障礙,《華嚴》的十玄。十玄在一念之間,念念具足十玄,這個得大自在。天天度生,無生可度,天天說法,無法可說,妙極了!所以佛菩薩的示現永遠不衰不變,完全隨著衆生的念頭。隨他的念頭,幫助他認識念頭,幫助他厘清他的念頭,讓他的念頭有秩序、有條理,然後慢慢教他覺悟。放下念頭,學諸佛如來,無念而念,念而無念。這才能幫助九界衆生,幫助大家都能夠通達實相,成就真實智慧。真實智慧是自性裏頭本有的,只要破迷開悟,迷放下,自性智慧就現前。深解空而不取相,也不受、也沒有證,這些念頭都不能有。不取相、受、證,相而無相,受而無受,證而無證,這是真的。如果你說有相、有受、有證,全是假的,沒這回事情,爲什麼?著相了。
第二,以實相理深,真的,事實真相的道理太深了,所以很多人說這個叫宇宙的奧秘,太深了。佛法也說,佛法說深密,佛法沒有秘密,理太深了,一般人不能懂。你說彌勒菩薩講這個一彈指,我們把它換算過來,叁百二十兆個細念,誰能相信?不是今天科學家證實了,我們對佛這句話能不懷疑嗎?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佛不妄語,我們相信佛的話,但是不是我們的境界,這就太深了。我們能相信、能接受,那是憑釋迦牟尼佛的德行,這個人是說真話的,不是說妄語的。他怎麼證得的?是禅定當中他見到的,這個定功很深。
《華嚴經》上跟我們說菩薩五十一個階位,這個階位怎麼分的?可以說從定功淺深而分的,菩薩地位愈高定功愈深。這些事實真相,佛說了,八地以上那個定功才能夠見到,這修行差不多達到圓滿了。連前面十信位,菩薩五十一個位次,加上最後的果覺、妙覺,一共五十二個位次。八地這是頂尖,五十二個階級最上面的五個位次能看到,看到事實真相。也就是他們看到所有一切物質現象,說物質就包括精神,因爲精神跟物質分不開,一秒鍾它的生滅,生滅就是波動,生滅一千六百兆次。你如何能掌握它?你沒有辦法控製它,你沒有辦法占有它。所以,控製、占有這些念頭自然就斷掉了。不可能的事情,誰都做不到,佛菩薩也做不到。所以這些叫妄念。妄念全都斷掉,全都放下,妄念沒有了叫正念現前。正念就是沒有妄念,正念是不生不滅的,妄念是有生有滅的。一切念頭統統放下,事實真相就擺在面前,不需要用什麼儀器去觀察,禅定裏面見到了。禅定裏面沒有空間維次,時間、空間都不存在,無量劫前它就在眼前,無量劫以後的事情也在眼前,你同時能看到。所以佛經常講不思議解脫境界。
事實真相這個理太深,一般人不能接受,佛要幫助他,須方便誘引群生,令其漸悟。釋迦牟尼佛示現確實是這樣做的,他從菩提樹下出定,到鹿野苑去把跟隨他的人,這是他父親派遣的,跟釋迦牟尼佛都有親戚關系,他把這五個人找到,給他們講經說法,說阿含。你看,開端教阿含,十二年,這是奠定基礎,就像辦學一樣,先辦小學,十二年。十二年之後辦中學,方等,方等講八年,二十年。二十年的基礎,才跟大家講諸法實相。前面二十年不講空,學了二十年之後才給你講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才給你講這個,你有這麼深的基礎了。般若講了二十二年,那我們就曉得,整個佛法它教學的中心就是般若。二十二年,教學四十九年幾乎占一半的時間。最後的八年講法華,四十九年。最後講《大涅槃經》,那是遺囑,那是佛要離開世間了,示現滅度,是最後的遺教,一天一夜。這就是方便誘引群生,令其漸悟。其德廣大,佛有這樣大的耐心,有這樣的善巧方便,幫助大衆各個都趣向大乘。最初十二年是小乘,八年方等給他做爲轉變,般若就是大乘,你看幫助這些回小向大。不二乘所能爲,這個「不」就是非的意思,這個事情不是二乘人所能做得到的,只有釋迦牟尼佛能做到,叫善立。
『顯示叁乘』,這都是方便。「叁乘者」,乘就是車,古音念「勝」,現在都念「乘」,我們就隨俗,不隨俗人家聽不懂。「《四教儀集注》曰:乘以運載爲義」,這是車,車幹什麼的?運輸工具。「運出叁界,歸于涅槃」,佛的教學也叫乘,教學是幫助你出離叁界。叁界就是六道輪回,幫助你離開六道輪回,回到涅槃,歸于就是回到,我們回到涅槃。「又喻如運載工具」,車是個運載的工具,「使人乘之各到其果地」。每個人善根福德不相同,欲望也不相同,有人願意:人在這個世間不錯,希望我來生比這一生過得更好一點。佛幫助他,教他得人身,比這一生過得更好,這叫人乘,來生還得人身。目標更高一點的,人還是很辛苦,天上快樂,天上沒有這麼多苦,他想生天,佛就教他生天的方法。志向更高的,說天也苦,天還有生死,不生不死多好!六道裏面都有生死,只是壽命長短不一樣。非想非非想天人,這是六道裏頭最高層的,壽命長,他們的壽命八萬大劫。可是再長他有到的時候,到了的時候他就苦了,爲什麼?他知道他要死了。而且他在最高,死了之後一定要往下墜落,他不會往上升,他往下墜落。在這個時候怨天尤人,毀謗叁寶,他自己以爲他已經成佛了,以爲他已經證得大般涅槃,不生不滅了,現在怎麼又有生滅?謗佛,佛欺騙了他。其實是自己誤會,佛沒有騙他,佛在經教上講得很清楚。這個怨天尤人、毀謗叁寶,罪業是阿鼻地獄罪,所謂爬得高摔得重,爬到最高,死了之後墮無間地獄。諸位想想,從無間地獄慢慢修行,修多少輩子、多長的時間達到非想非非想天,談何容易?到那個地方又掉下來了,這錯了。
二乘人,叁果聖人阿那含,他們居住修行的地方就是第四禅五不還天。從第四禅五不還天直接證阿羅漢的,這是利根。還有鈍根,鈍根怎麼辦?鈍根要通過四空天,從非想非非想天出去,這鈍根的。不錯,他出去了,他這一出去真的證得不生不滅了。如果不是依照佛法修行的出不去,爲什麼?他不曉得放下見思煩惱,他那個功夫是把見思煩惱伏住,不起作用,沒斷。定功一失掉,伏不住了,又現行起來了,麻煩在此地。但是從佛法修到那裏他就伏住,伏到最後斷了就出去了。這些道理我們都搞清楚、搞明白,真是一個難行道,不是一生一世能做得到的。所以說來說去還是念佛好,還是我們這一生能成就,別搞這個麻煩事情。八萬四千法門,哪個法門都麻煩,爲什麼?它要斷惑證真。淨宗這個法門,煩惱不要斷,業障不必消,一句阿彌陀佛自然把煩惱斷了,把業障消了,是在你不知不覺當中都消掉了,這個不得了。就在真信切願,念佛念多久?彌陀第十八願講的,臨命終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真不容易!
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裏頭告訴我們,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換句話說,有信有願就具足往生的條件。這個信要真,純真,願要強烈,我這個世間可以丟掉,我再也不留戀,我再也不想了,真放得下!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淺深,注意,他講的功夫的淺深,不是念多少。功夫淺深說什麼?你是真念還是假念,真念裏面不夾雜,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是六根已經把六塵放下,眼把色塵放下了,耳把聲塵放下了;也就是說不再把六塵放在心上,自己心裏頭的六塵全部把它拔掉了,這叫都攝六根。都攝六根就是我們經題上的清淨心,我們用清淨心念佛,用平等心念佛,這個念佛功夫深。更深一層的,還有覺心,清淨平等覺念佛,這功夫深。如果說是清淨心還沒有得到,我們的功夫不夠,不夠怎麼辦?不夠就多念。真正有清淨平等覺,臨終一念十念就行了。臨終一念十念是不是具備清淨平等覺?非常可能。爲什麼?他就那一口氣了,還能不放下嗎?全放下了!那一念太可貴了,那一念是阿彌陀佛,沒有雜念。所以念佛最怕的夾雜,有妄念夾雜在裏頭,把功夫全破壞了。
所以淨宗,古大德常常提醒我們,念佛要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口裏頭間斷沒有問題,心裏頭沒有間斷,口沒有關系,心裏頭念念都是阿彌陀佛。這是淨宗往生的叁個因素,淨土法門裏稱之爲叁資糧,缺一不可,統統要具足。我們這一生非常幸運,爲什麼?遇到這部《無量壽經》,這《無量壽經》新編成的,我們老一輩的人沒遇到,他們沒有我們這樣幸運。日本人在隋唐時候,把淨土法門傳到日本,他們在五種原譯本裏頭只有一個本子,康僧铠的本子。其余四種原譯本裏頭,還有非常精彩的經文,重要的經文,康僧铠本子裏頭沒有的。但是日本人下的功夫不少,他們古大德的批注有叁十多種,中國才兩種。隋唐時候傳過去的,他們傳到日本之後,講學、講經、批注,非常可觀,可是淨宗義理完整沒有超過現在這個本子。我們能得這個本子,這是多大的福報,這要感激夏蓮老。這樣完備的集注真不容易,這要感激黃念老,夏老會經用了十年時間,黃念老的集注用六年時間,我們要感恩。沒有這個本子,我們對淨宗的信心真的非常不容易建立,確確實實是難信之法,這不是假的,不是隨便說的。
我們再看下文,「《法華》以羊、鹿、牛之叁車」,喻小乘、中乘、大乘,這古時候,大乘載人能載得多,小乘載人載得少,小車。羊車,羊的力氣不大了,那個車只能坐一個人;鹿的車,比羊大一點,大概可以坐兩個人;牛車就大了,可以坐七、八個人。古德解大白牛車,大白牛車不是牛車,是馬車,稱大白牛車。馬車載的人就多了,可以載十多個人。我記得,這六十多年前,抗戰剛剛勝利,我們從大後方回到南京,在南京第一中學讀書。家住在中山門外苜蓿園,距離很遠,我們的交通工具就是馬車。那個時候南京,馬車是主要交通工具,隨時可以停,你一招手它就停下來,坐滿它就走了。一輛馬車我們學生去坐,坐十四個人,一輛馬車,跑得也很快。以這個叁車「喻小中大叁乘。小者,聲聞乘。中者,緣覺乘。大者,菩薩乘」,《法華經》的叁車比喻。「《法華譬喻品》曰:如來有無量智慧、力、無所畏諸法之藏」,如來有無量智慧,有無量的能力,教化衆生有無量的法門。「能與一切衆生大乘之法」,這個大乘是指一佛乘,「但不盡能受」,佛給人是一乘法,但是每個人接受多少不一樣。這個道理到現在沒變,一個老師上課,十幾個學生在聽課,每個學生得到的不一樣。這個原因在哪裏?程度不相等,在佛法裏面講,善根福德不一樣。還是印光法師這一句老話,「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這什麼道理?很簡單,學生對老師真佩服、真恭敬、真想學,他得的東西多;對老師不恭敬,對老師敷衍,他得的東西得不到。每個學生心態不相同,獲得的利益不一樣,我們看得清楚!
李炳南老居士在臺中叁十八年,他建一個臺中蓮社、建一個慈光圖書館,這是兩個教學的機構。臺中蓮社的蓮友,我離開的時候,我跟他老人家十年,是蓮社十周紀念之後我去的。也就是說,我跟他認識的時候他在那裏教了十年,那個時候的蓮友都有名冊,大概有二十萬人。我在那裏十年,離開的時候蓮友增加到五十萬人,法緣真殊勝!他辦了個培訓班,訓練講演、講經的人才。最先是培養講演,女孩子比男生強,能言善道,培養她們。培養出來講個一次兩次,女孩子結婚了,生小孩了,就完了。老師經過這個慘痛的教訓,告訴我,不行,我們要換目標。以後女孩子跟他學,要答應他一個條件,不結婚,他才教妳,妳要結婚他不教妳,教妳白教了。所以辦這個經學班,經學班女同學還是有,大概男衆、女衆是一半一半,二十多人,培訓講經。他的方法是中國的老方法,就是講小座,我們才曉得,中國曆代講經的法師都是從講小座訓練成功的。這個方法的根源是從阿難尊者來的,阿難尊者結集經藏就是複講。把釋迦牟尼佛以前所講的,佛怎麼說的你就怎麼說,不能加一個字,漏掉可以,不能用你自己意思加進去。所以曆朝曆代的複講就用這個辦法,複講老師的。
所以這個必須具備兩個能力,第一個,記憶力好,你能夠記得住,聽了一遍能記得住,第二個,理解力要行。你能夠記住,你能夠懂、能夠理解,有這兩個條件就可以培養講經。有這兩個條件,那成敗關鍵全在恭敬心,印光大師講的誠敬,有誠敬心決定能夠學得出來。我參加了這個班,到臺中剛剛好這個班才開班一個月,一個星期上一次課,叁個小時,我只有前面五堂課沒聽到。這個班辦了兩年,培訓了二十多個講經的居士,那個時候全是居士,沒有出家人。我是從這個班裏頭,還沒有輪到我,我出家的緣成熟了。可是我旁聽,老師講經真正教的學生只有兩個,其它的旁聽。這兩個教完了之後再教另外兩個,他是這樣教法的,私塾教學法,但是同學都要來聽。我占的便宜就是理解力跟記憶力很強,我聽老師講一遍,在一個星期之內,我複講完全照他的話,不增不減,我可以講到百分之九十五,有這個能力。一個星期之內強記,能理解,所以我學得特別快。我旁聽,旁聽了十叁部經,十叁部我都會講了,我出家了。
出家教佛學院,我沒有做過學生,出家就教佛學院。我在臺中學了十叁部經,教佛學院一個學期教一部,佛學院叁年畢業,我才用六部,還有七部還沒用上。那個時候我就想,佛學院不行,培養不出人才。李老師老方法能培養人才,佛學院不行。你看我在那邊學的時候,差不多我住十五個月學十叁部經,平均一個月學一部經,學得能上臺講演。真有效,學得歡喜,有成就感。佛學院不行,念了叁年,畢業的時候,一部經都不能講,那怎麼行?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八十七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