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八十七集▪P3

  ..续本文上一页有心想?告诉诸位,他没有心想,他要有心想他是凡夫,决定没有起心动念;不但起心动念没有,连起心动念的习气都没有。他怎么示现?他是随顺众生念头所示现的,不是他自己起心动念,「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楞严经》上说的,诸佛菩萨示现是这个。众生有念头他就存在,众生念头没有了他就不存在,他不是自己的。所以他不造业,他没有生死业,他没有轮回业,这个高,真的高明。他住根本智,他示现的是后得智,后得智就是善巧方便。我们前面读过,根本智也叫如理智,后得智也叫如事智。

  下面说,「方便有二种,一深解空而不取相受证。二以实相理深莫能信受,要须方便诱引群生,令其渐悟。其德广大,不二乘所能为,故言善立」。就是二乘人做不到这两种方便。第一个是深解空,就是诸法实相。相有性空,事有理空,空有是一,不能把它分开,分开就错了。理在事中,事在理中,理事是一,因此空有二边不着,就对了,你就能起作用。二边不着,二边不舍,所以佛菩萨应化在十法界普度众生没有障碍,《华严》的十玄。十玄在一念之间,念念具足十玄,这个得大自在。天天度生,无生可度,天天说法,无法可说,妙极了!所以佛菩萨的示现永远不衰不变,完全随着众生的念头。随他的念头,帮助他认识念头,帮助他厘清他的念头,让他的念头有秩序、有条理,然后慢慢教他觉悟。放下念头,学诸佛如来,无念而念,念而无念。这才能帮助九界众生,帮助大家都能够通达实相,成就真实智慧。真实智慧是自性里头本有的,只要破迷开悟,迷放下,自性智慧就现前。深解空而不取相,也不受、也没有证,这些念头都不能有。不取相、受、证,相而无相,受而无受,证而无证,这是真的。如果你说有相、有受、有证,全是假的,没这回事情,为什么?着相了。

  第二,以实相理深,真的,事实真相的道理太深了,所以很多人说这个叫宇宙的奥秘,太深了。佛法也说,佛法说深密,佛法没有秘密,理太深了,一般人不能懂。你说弥勒菩萨讲这个一弹指,我们把它换算过来,三百二十兆个细念,谁能相信?不是今天科学家证实了,我们对佛这句话能不怀疑吗?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佛不妄语,我们相信佛的话,但是不是我们的境界,这就太深了。我们能相信、能接受,那是凭释迦牟尼佛的德行,这个人是说真话的,不是说妄语的。他怎么证得的?是禅定当中他见到的,这个定功很深。

  《华严经》上跟我们说菩萨五十一个阶位,这个阶位怎么分的?可以说从定功浅深而分的,菩萨地位愈高定功愈深。这些事实真相,佛说了,八地以上那个定功才能够见到,这修行差不多达到圆满了。连前面十信位,菩萨五十一个位次,加上最后的果觉、妙觉,一共五十二个位次。八地这是顶尖,五十二个阶级最上面的五个位次能看到,看到事实真相。也就是他们看到所有一切物质现象,说物质就包括精神,因为精神跟物质分不开,一秒钟它的生灭,生灭就是波动,生灭一千六百兆次。你如何能掌握它?你没有办法控制它,你没有办法占有它。所以,控制、占有这些念头自然就断掉了。不可能的事情,谁都做不到,佛菩萨也做不到。所以这些叫妄念。妄念全都断掉,全都放下,妄念没有了叫正念现前。正念就是没有妄念,正念是不生不灭的,妄念是有生有灭的。一切念头统统放下,事实真相就摆在面前,不需要用什么仪器去观察,禅定里面见到了。禅定里面没有空间维次,时间、空间都不存在,无量劫前它就在眼前,无量劫以后的事情也在眼前,你同时能看到。所以佛经常讲不思议解脱境界。

  事实真相这个理太深,一般人不能接受,佛要帮助他,须方便诱引群生,令其渐悟。释迦牟尼佛示现确实是这样做的,他从菩提树下出定,到鹿野苑去把跟随他的人,这是他父亲派遣的,跟释迦牟尼佛都有亲戚关系,他把这五个人找到,给他们讲经说法,说阿含。你看,开端教阿含,十二年,这是奠定基础,就像办学一样,先办小学,十二年。十二年之后办中学,方等,方等讲八年,二十年。二十年的基础,才跟大家讲诸法实相。前面二十年不讲空,学了二十年之后才给你讲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才给你讲这个,你有这么深的基础了。般若讲了二十二年,那我们就晓得,整个佛法它教学的中心就是般若。二十二年,教学四十九年几乎占一半的时间。最后的八年讲法华,四十九年。最后讲《大涅槃经》,那是遗嘱,那是佛要离开世间了,示现灭度,是最后的遗教,一天一夜。这就是方便诱引群生,令其渐悟。其德广大,佛有这样大的耐心,有这样的善巧方便,帮助大众各个都趣向大乘。最初十二年是小乘,八年方等给他做为转变,般若就是大乘,你看帮助这些回小向大。不二乘所能为,这个「不」就是非的意思,这个事情不是二乘人所能做得到的,只有释迦牟尼佛能做到,叫善立。

  『显示三乘』,这都是方便。「三乘者」,乘就是车,古音念「胜」,现在都念「乘」,我们就随俗,不随俗人家听不懂。「《四教仪集注》曰:乘以运载为义」,这是车,车干什么的?运输工具。「运出三界,归于涅槃」,佛的教学也叫乘,教学是帮助你出离三界。三界就是六道轮回,帮助你离开六道轮回,回到涅槃,归于就是回到,我们回到涅槃。「又喻如运载工具」,车是个运载的工具,「使人乘之各到其果地」。每个人善根福德不相同,欲望也不相同,有人愿意:人在这个世间不错,希望我来生比这一生过得更好一点。佛帮助他,教他得人身,比这一生过得更好,这叫人乘,来生还得人身。目标更高一点的,人还是很辛苦,天上快乐,天上没有这么多苦,他想生天,佛就教他生天的方法。志向更高的,说天也苦,天还有生死,不生不死多好!六道里面都有生死,只是寿命长短不一样。非想非非想天人,这是六道里头最高层的,寿命长,他们的寿命八万大劫。可是再长他有到的时候,到了的时候他就苦了,为什么?他知道他要死了。而且他在最高,死了之后一定要往下坠落,他不会往上升,他往下坠落。在这个时候怨天尤人,毁谤三宝,他自己以为他已经成佛了,以为他已经证得大般涅槃,不生不灭了,现在怎么又有生灭?谤佛,佛欺骗了他。其实是自己误会,佛没有骗他,佛在经教上讲得很清楚。这个怨天尤人、毁谤三宝,罪业是阿鼻地狱罪,所谓爬得高摔得重,爬到最高,死了之后堕无间地狱。诸位想想,从无间地狱慢慢修行,修多少辈子、多长的时间达到非想非非想天,谈何容易?到那个地方又掉下来了,这错了。

  二乘人,三果圣人阿那含,他们居住修行的地方就是第四禅五不还天。从第四禅五不还天直接证阿罗汉的,这是利根。还有钝根,钝根怎么办?钝根要通过四空天,从非想非非想天出去,这钝根的。不错,他出去了,他这一出去真的证得不生不灭了。如果不是依照佛法修行的出不去,为什么?他不晓得放下见思烦恼,他那个功夫是把见思烦恼伏住,不起作用,没断。定功一失掉,伏不住了,又现行起来了,麻烦在此地。但是从佛法修到那里他就伏住,伏到最后断了就出去了。这些道理我们都搞清楚、搞明白,真是一个难行道,不是一生一世能做得到的。所以说来说去还是念佛好,还是我们这一生能成就,别搞这个麻烦事情。八万四千法门,哪个法门都麻烦,为什么?它要断惑证真。净宗这个法门,烦恼不要断,业障不必消,一句阿弥陀佛自然把烦恼断了,把业障消了,是在你不知不觉当中都消掉了,这个不得了。就在真信切愿,念佛念多久?弥陀第十八愿讲的,临命终时一念十念都能往生,真不容易!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头告诉我们,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换句话说,有信有愿就具足往生的条件。这个信要真,纯真,愿要强烈,我这个世间可以丢掉,我再也不留恋,我再也不想了,真放得下!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浅深,注意,他讲的功夫的浅深,不是念多少。功夫浅深说什么?你是真念还是假念,真念里面不夹杂,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是六根已经把六尘放下,眼把色尘放下了,耳把声尘放下了;也就是说不再把六尘放在心上,自己心里头的六尘全部把它拔掉了,这叫都摄六根。都摄六根就是我们经题上的清净心,我们用清净心念佛,用平等心念佛,这个念佛功夫深。更深一层的,还有觉心,清净平等觉念佛,这功夫深。如果说是清净心还没有得到,我们的功夫不够,不够怎么办?不够就多念。真正有清净平等觉,临终一念十念就行了。临终一念十念是不是具备清净平等觉?非常可能。为什么?他就那一口气了,还能不放下吗?全放下了!那一念太可贵了,那一念是阿弥陀佛,没有杂念。所以念佛最怕的夹杂,有妄念夹杂在里头,把功夫全破坏了。

  所以净宗,古大德常常提醒我们,念佛要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口里头间断没有问题,心里头没有间断,口没有关系,心里头念念都是阿弥陀佛。这是净宗往生的三个因素,净土法门里称之为三资粮,缺一不可,统统要具足。我们这一生非常幸运,为什么?遇到这部《无量寿经》,这《无量寿经》新编成的,我们老一辈的人没遇到,他们没有我们这样幸运。日本人在隋唐时候,把净土法门传到日本,他们在五种原译本里头只有一个本子,康僧铠的本子。其余四种原译本里头,还有非常精彩的经文,重要的经文,康僧铠本子里头没有的。但是日本人下的功夫不少,他们古大德的批注有三十多种,中国才两种。隋唐时候传过去的,他们传到日本之后,讲学、讲经、批注,非常可观,可是净宗义理完整没有超过现在这个本子。我们能得这个本子,这是多大的福报,这要感激夏莲老。这样完备的集注真不容易,这要感激黄念老,夏老会经用了十年时间,黄念老的集注用六年时间,我们要感恩。没有这个本子,我们对净宗的信心真的非常不容易建立,确确实实是难信之法,这不是假的,不是随便说的。

  我们再看下文,「《法华》以羊、鹿、牛之三车」,喻小乘、中乘、大乘,这古时候,大乘载人能载得多,小乘载人载得少,小车。羊车,羊的力气不大了,那个车只能坐一个人;鹿的车,比羊大一点,大概可以坐两个人;牛车就大了,可以坐七、八个人。古德解大白牛车,大白牛车不是牛车,是马车,称大白牛车。马车载的人就多了,可以载十多个人。我记得,这六十多年前,抗战刚刚胜利,我们从大后方回到南京,在南京第一中学读书。家住在中山门外苜蓿园,距离很远,我们的交通工具就是马车。那个时候南京,马车是主要交通工具,随时可以停,你一招手它就停下来,坐满它就走了。一辆马车我们学生去坐,坐十四个人,一辆马车,跑得也很快。以这个三车「喻小中大三乘。小者,声闻乘。中者,缘觉乘。大者,菩萨乘」,《法华经》的三车比喻。「《法华譬喻品》曰:如来有无量智慧、力、无所畏诸法之藏」,如来有无量智慧,有无量的能力,教化众生有无量的法门。「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这个大乘是指一佛乘,「但不尽能受」,佛给人是一乘法,但是每个人接受多少不一样。这个道理到现在没变,一个老师上课,十几个学生在听课,每个学生得到的不一样。这个原因在哪里?程度不相等,在佛法里面讲,善根福德不一样。还是印光法师这一句老话,「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什么道理?很简单,学生对老师真佩服、真恭敬、真想学,他得的东西多;对老师不恭敬,对老师敷衍,他得的东西得不到。每个学生心态不相同,获得的利益不一样,我们看得清楚!

  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三十八年,他建一个台中莲社、建一个慈光图书馆,这是两个教学的机构。台中莲社的莲友,我离开的时候,我跟他老人家十年,是莲社十周纪念之后我去的。也就是说,我跟他认识的时候他在那里教了十年,那个时候的莲友都有名册,大概有二十万人。我在那里十年,离开的时候莲友增加到五十万人,法缘真殊胜!他办了个培训班,训练讲演、讲经的人才。最先是培养讲演,女孩子比男生强,能言善道,培养她们。培养出来讲个一次两次,女孩子结婚了,生小孩了,就完了。老师经过这个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不行,我们要换目标。以后女孩子跟他学,要答应他一个条件,不结婚,他才教妳,妳要结婚他不教妳,教妳白教了。所以办这个经学班,经学班女同学还是有,大概男众、女众是一半一半,二十多人,培训讲经。他的方法是中国的老方法,就是讲小座,我们才晓得,中国历代讲经的法师都是从讲小座训练成功的。这个方法的根源是从阿难尊者来的,阿难尊者结集经藏就是复讲。把释迦牟尼佛以前所讲的,佛怎么说的你就怎么说,不能加一个字,漏掉可以,不能用你自己意思加进去。所以历朝历代的复讲就用这个办法,复讲老师的。

  所以这个必须具备两个能力,第一个,记忆力好,你能够记得住,听了一遍能记得住,第二个,理解力要行。你能够记住,你能够懂、能够理解,有这两个条件就可以培养讲经。有这两个条件,那成败关键全在恭敬心,印光大师讲的诚敬,有诚敬心决定能够学得出来。我参加了这个班,到台中刚刚好这个班才开班一个月,一个星期上一次课,三个小时,我只有前面五堂课没听到。这个班办了两年,培训了二十多个讲经的居士,那个时候全是居士,没有出家人。我是从这个班里头,还没有轮到我,我出家的缘成熟了。可是我旁听,老师讲经真正教的学生只有两个,其它的旁听。这两个教完了之后再教另外两个,他是这样教法的,私塾教学法,但是同学都要来听。我占的便宜就是理解力跟记忆力很强,我听老师讲一遍,在一个星期之内,我复讲完全照他的话,不增不减,我可以讲到百分之九十五,有这个能力。一个星期之内强记,能理解,所以我学得特别快。我旁听,旁听了十三部经,十三部我都会讲了,我出家了。

  出家教佛学院,我没有做过学生,出家就教佛学院。我在台中学了十三部经,教佛学院一个学期教一部,佛学院三年毕业,我才用六部,还有七部还没用上。那个时候我就想,佛学院不行,培养不出人才。李老师老方法能培养人才,佛学院不行。你看我在那边学的时候,差不多我住十五个月学十三部经,平均一个月学一部经,学得能上台讲演。真有效,学得欢喜,有成就感。佛学院不行,念了三年,毕业的时候,一部经都不能讲,那怎么行?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八十七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