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八十八集

  淨土大經科注  (第八十八集)  2011/12/1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08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淨土大經科注》,第叁百叁十面倒數第叁行,從第二個字看起:

  「《法華譬喻品》曰:如來有無量智慧、力、無所畏諸法之藏,能與一切衆生大乘之法,但不盡能受」。我們就念到這一句。這裏面說如來智慧,說如來的力就是十力,無所畏就是四無所畏,這是如來果地上所得之法。法也叫法藏,因爲它裏面所含攝的無量無邊,意思深廣無盡。如來所得,一定要曉得,就是自性本具。這裏面說了這麼多,惠能大師只說了一句話,「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這句話。自性本自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包括無所畏。如來四智,《成唯識論》裏面講四種智慧,相宗所說的轉八識成四智。那我們現在是怎樣的?我們現在墮在六道裏頭是轉四智成八識,我們是轉成知識了。所以知識不是個好事情,你看智轉變成識,就是凡夫,識要轉變成智就是成佛。是智變成識,還是識變成智,這個關系就太大了。覺悟了,識就變成智;迷了,智就變成識。所以我們今天稱一般學習的稱爲知識分子,讀書人稱知識分子,智已經變成識,叫知識分子。成佛那是轉識成智。

  第一種「大圓鏡智」。大圓鏡智是本體,就是智慧的理體,所有一切智慧是從它生的,根本智,大圓鏡智是根本智,後面叁種都是它的作用,它起的作用。「謂如來真智,本性清淨,離諸塵染,洞徹內外,無幽不燭」。燭就是照見的意思。如來就是講的自性,從性上講稱如來,就相上講稱諸佛。所以經上看到佛,從相上說的,看到如來,從性上說的,本性清淨,惠能大師所謂「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從來沒有染汙過。離一切塵,離一切染汙,塵是比喻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外洞徹,內是自性,外面是所生的現象,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是外。也就是說,所生的是外,能生的是內,內外統照,內照自性,外照萬法。這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一切衆生個個都有,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于是我們就明白,佛法、聖教的修學總是以見性爲目標,爲什麼?見性,自性本具的真實智慧就顯露、就起作用。要不見性,我們這個智慧永遠不能現前,雖有,它不起作用,內外統迷;內不見自性,外誤以爲萬物是真有,不知道所現的萬物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只有真智慧能見到。尤其是末後這句話,無幽不燭,這句話就是說遍法界虛空界沒有一樣東西是真實智慧照不到的,沒有,這就是宗教裏面對上帝的贊歎,「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就這個意思。下面這是比喻,「如大圓鏡」,這個鏡子很大、很圓滿,圓滿就是它沒有一樣東西不照在裏頭,這叫圓,鏡就是照的意思。「洞照萬物,無不明了,是名大圓鏡智」。這是自己本有的智慧,迷了之後,大圓鏡智就稱之爲阿賴耶識。相宗轉八識成四智,轉阿賴耶成大圓鏡智,轉末那識爲平等性智,這第二個,平等性智,他要覺悟了叫平等性,迷了叫末那。末那是梵語,意思是染汙,就是前面講的塵、染,這是末那。

  「平等性智,謂如來觀一切法,與諸衆生皆悉平等」。這句話要記住,爲什麼?我們觀一切法有一樣不平等就迷了,就迷在末那裏頭,你就沒轉過來。真的轉過來,平等性智現前,我跟諸佛如來平等,跟諸菩薩、羅漢平等,下面跟一切衆生平等,跟蚊蟲螞蟻平等,跟樹木花草平等,跟山河大地平等,跟無間地獄衆生也平等,沒有一樣不平等。你覺悟了,你真轉過來,現前有一法不能包容,有一法心裏不舒服,記住,你是凡夫,你的識沒轉過來,轉過來這些現象都沒有了。真的,我們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爲什麼墮落到這個樣子,還自以爲得意,生生世世都回不了頭,都轉不過來。這一生有幸遇到大乘佛法,了解事實真相,問題我們能不能回頭?爲什麼轉不過來?就是因爲有我,我總比別人高一等,我總比別人殊勝。

  二00六年我訪問劍橋大學,跟麥大維教授認識,當時他問我一個問題。他說在中國,那是幾年前的事情,出土有一塊石碑,上面刻了四個字,「物惡獨勝」,物就是物質的物,惡是好惡的惡,獨是獨立的獨,勝是殊勝的勝。這四個字的意思他不懂,他提出來問我。我把四個字先解釋給他聽,他就明白了。物是什麼?物就是有情衆生。如果說人,那十法界裏頭只有人道,其它的沒分,說物,全部都包括了。所以物的範圍比人大,物不但包括有情衆生,還包括無情的衆生,你看,樹木花草是物,山河大地是物。所以物這個字範圍包括得很大,人包括得很小,人是物裏頭的一種,物是總包了。只要是物,就討厭,那個惡叫討厭,討厭什麼?討厭你獨勝,你自己以爲你自己了不起,萬物都討厭。反過來,物就歡喜大同,而不是獨勝,包括我們今天講的共存共榮,我們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就是這兩句話。這古時候人刻的石頭,挖出來的,應該總是一、二千年之前的。這四個字的意思好!所以我們麻煩,平等智不能現前,有好惡、有獨勝。

  獨勝就是傲慢,這是俱生煩惱,末那識裏頭的。末那識稱爲染汙意,因爲它有我,我見,我愛(我愛是貪),我癡(是愚癡),我慢,我慢就是瞋恚,慢是瞋裏頭的一分。所以貪瞋癡我這四大煩惱常相隨。換句話說,第七末那識從哪裏來的?這四樣東西組合的就叫末那識。所以佛家的修學,佛知道,佛真的是大圓鏡智,什麼都知道,這是一切衆生根本的大病,病根,必須要轉過來。轉可不是那麼容易,慢慢轉。所以你看看,小乘開始破身見,破末那識的一分,從這開始。只要把見惑放下,就證初果。不執著我這個身是身,那個獨勝就放下了,沒有完全放下,也就是說貪瞋癡是大幅度的降低,沒斷,這個要知道。

  五大類見惑放下就是初果須陀洹,就是《華嚴經》上初信位的菩薩。這個人雖然才破一點點,這一點破了,佛就承認他是聖人,他不是凡夫,凡聖標准是從這裏建立的。不是說你通達多少經論,不是這個意思,凡聖是你放下多少,從這建立的標准。雖然他沒有出六道輪回,他決定不墮叁惡道。爲什麼?叁惡道的因斷了,我愛放下,不貪了,我癡放下。我愛放下不墮餓鬼,我癡放下不墮畜生,我慢放下不墮地獄。要知道傲慢不是好事情,傲慢是入地獄的,因爲它是瞋恨。所以他不墮叁惡道,天上人間七次往返,把思惑斷幹淨,他就出離叁界。思惑是什麼?貪瞋癡慢疑。真的斷幹淨了,習氣沒斷,他就出離六道,永遠離開輪回。所以了生死,輪回裏頭生死再不受了。這個事情我們如果不是真正知道,你修行你怎麼修法?從哪裏修起?修行人很多很多,幾個有效果的?爲什麼沒有效果?我們讀了這段文就知道,我沒有放下,我愛、我癡、我慢沒放下,就是貪瞋癡沒放下。換句話說,原來六道輪回是從這來的,就是這四大煩惱來的。這四大煩惱放下的時候,六道就沒有了,從夢裏頭醒過來了,六道是一場夢,醒過來了。醒過來是什麼樣子?四聖法界看到了。

  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這是娑婆世界,我們現在住的這個地方,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有余土,也叫做淨土,釋迦牟尼佛的淨土,六道是釋迦牟尼佛的穢土,染汙的,因爲他有意。他生到四聖法界,我們要問,第七識轉了沒有?沒有完全轉,轉了一半,還有一半沒轉,就産生這麼大的效果。我們用百分比來說,他修行及格,百分裏面他轉了六十分,他還有四十分。這四十分是什麼?習氣,阿羅漢習氣沒斷。這四十分在四聖法界裏頭轉,見思煩惱的習氣斷了,那不叫阿羅漢,升級了,叫辟支佛。辟支佛是進一步把塵沙煩惱斷掉,斷完之後他又升一級,菩薩,十法界的菩薩。菩薩修什麼?菩薩斷塵沙煩惱的習氣。《華嚴經》稱的分別,不但不執著,連世出世間一切法,他不分別了。不分別不是不認識。我拿個東西給你看,這是什麼?你說我不知道,那你是白癡,你哪裏是菩薩,菩薩怎麼會不知道!菩薩要說這是一枝筆,那他不就分別了?他沒有分別,隨順衆生的分別而分別,你們叫它一枝筆,我也跟你講這是一枝筆。實際他有沒有分別?他沒有,他是真沒有,外表看一樣,裏面是完全不一樣,這人家的本事。他把分別斷盡,分別的習氣也斷了,他就成佛了,十法界的佛。

  十法界的佛就是十信位的菩薩,十信修滿是什麼?是把妄想斷掉,妄想就是無明,無明斷掉。無明一斷就跟阿羅漢一樣,見思煩惱一斷,六道就不見了;十法界裏面的佛,無明一斷,十法界沒有了,現前的是如來的實報莊嚴土,華藏世界、極樂世界現前。他升級了,圓教就是初住,別教就是初地,他升了。但是無明的習氣沒斷,無明習氣斷掉,他就不住實報土,實報土也沒有了。《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說實報土例外,因爲實報土有相。所以無始無明煩惱習氣斷盡了,實報土沒有了,這個時候現出來是常寂光。常寂光沒有相,常寂光不生不滅,回到常寂光,常寂光是自性。修行到終極的目標是圓滿的回歸自性,我們從迷了自性變成凡夫,搞六道輪回,最後遇到佛法,佛幫助我們回歸自性,這是最大的一個循環,我們又回到原點。這叫成佛,這叫妙覺如來。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換句話說,平等心太重要了!我們從哪裏下手?從看不慣的能看得慣,不喜歡的能喜歡,從這修。討厭的變成喜歡,吃東西,吃得不好吃的變成好吃,這都是修行,穿破舊的衣服很歡喜。我初出家沒有你們現在福報大,你們現在一出家你看供養衣服多好。我出家的時候撿老和尚的,撿什麼衣服?百衲衣,一件長褂補了十幾個補丁。我好像穿了叁、四年,叁十叁歲出家,不止,四十歲遇到韓館長,我那件衣服韓館長把我丟掉了,穿了七年。那個衣服穿了好,走出去,那個時候還上巴士、坐火車,好好睡大覺,絕對沒有人偷你的,這人穿的破衣服,大家知道這個人是窮光蛋,好,平安,什麼事都沒有。她把我那件衣服…

《淨土大經科注 第八十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