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八十九集) 2011/12/1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08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叁百叁十頁,倒數第叁行:
「《法華譬喻品》曰:如來有無量智能」,我們參考數據裏面學習了轉八識成四智。第二個是「力」,就是如來果地上的十種能力。我們依《圓覺經》跟《大智度論》裏面所說的,這十條我們前面學到第八,現在從第九看起。「知宿命無漏智力,謂如來于種種宿命,一世乃至百千萬世,一劫乃至百千萬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飲食、苦樂、壽命,如實遍知,故名知宿命無漏智力。」所以修行有好處,從這些地方我們就非常肯定,人沒有死,沒有生死,一切萬物也沒有生死,生死只是個物質現象。物質現象從哪裏來的?從意念産生的。佛在經上,我們常常讀到,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樁事情被現代量子力學家證明了。一切法,就這一切現象,特別強調的是物質現象,哪裏來的?意念生的。
意念也是一種現象,從哪裏生的,現在科學家還不知道,佛經上講得很清楚。可是現代量子力學家也提到了,說得很模糊,不清楚。他們看到這個現象,這個念頭的現象,說這個東西突然蹦出來的,馬上就消失掉,沒有原因。可是他看到這種現象,經典上講過了,《楞嚴經》上說「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一生起立刻就消滅了。速度多快?那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彈指有叁十二億百千念」,就是念頭。每一個念頭裏面都有物質現象,每一個念頭裏面都有受想行識;換句話說,每一個念頭裏頭産生的幻相就是五蘊。觀世音菩薩厲害,照見五蘊皆空,他看見了。觀世音菩薩是等覺位,佛告訴我們,八地菩薩就能夠看見,就能照見了。八地以上,九地、十地、等覺、妙覺,妙覺是佛,這五個位次把這些境界看得清清楚楚,那麼快的速度他們能看到。說明自性本具的智慧、能力,這是講能力,十種,能力是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能力簡單介紹歸納爲十大類。
所以,我們只要回頭,回頭是回歸自性,這宇宙之間大大小小的事情沒有一樣不知道。特別是知道我們自己,也知道一切衆生,生生世世,這是舉我們自己爲例子。無量劫中,無量世裏頭,「死此」,在這個地方死,生到別的地方去;在那個地方死了,又生到這邊來。這兩句八個字,說明輪回的現象。你在這個世間,姓名知道,你這一生當中的飲食、苦樂、壽命等等,這舉幾個例子,沒有一樣不知道。特別是起心動念,造業受報。所以如來知宿命,這是一種無漏智力。漏是煩惱的代名詞,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統統放下,這個智慧現前。無漏智是自性本具的智慧。
最後一條,第十,「知永斷習氣智力」。這一條很重要!成佛了,自己知不知道?知道。成佛,後面還有沒有生死?沒有了。不但六道生死沒有了,十法界乃至于實報莊嚴土生滅的現象都沒有了,圓滿的回歸自性。這樁事情如實遍知,這上面講,「謂如來于一切惑余習氣」,見思的習氣早就斷了。見思習氣是有方法斷的,辟支佛就斷了;分別的習氣也有方法斷,菩薩就斷了,十法界的菩薩,習氣斷了。無明的習氣自己知道,不是不知道,但是沒有方法斷,因爲到這個境界已經不起心不動念了,那用什麼方法,不就起心動念了?所以他不起心、不動念,他沒有方法斷習氣。怎麼斷?隨著時間長了自然就沒有了,這個妙絕了!要多長的時間?《華嚴經》上告訴我們,叁大阿僧祇劫。所以,叁大阿僧祇劫是無明習氣自然沒有了。這個時候人在哪裏?人在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裏面有四十一個位次,《華嚴經》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住實報土,他們統統在那個地方自自然然的無明習氣沒有了。到等覺,最後一品叫生相無明,這一品無明,就是這一品的習氣,四十一品都講的習氣,習氣斷幹淨了,他就證到妙覺果位。證妙覺果位,實報土就不見了,他住常寂光,不住實報土。所以實報土有相,爲什麼有相?他有無明習氣。習氣沒有了,相就沒有了,圓滿的回歸自性。
回歸自性,這個時候我們的身、我們的心跟整個宇宙融成一體。沒有現象,沒有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也沒有自然現象。他在哪裏?他無所不在,他無處不在。所以,任何一個衆生起心動念他全知道,任何一個衆生,就像此地講的,他生生世世的事情,過去現在未來,沒有一個不知道。他什麼時候造業、什麼時候受報、什麼時候回頭、什麼時候能聽什麼樣的佛法。佛菩薩慈悲到極處,真的,不是假的,佛氏門中,不舍一人,自自然然跟一切衆生起感應道交。我們不學大乘不知道,學大乘才曉得這個事實真相。「愛心遍法界,善意滿娑婆」,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形容,是事實真相。
性德也是無量無邊數不盡的,我們常講「萬德」,那個萬是形容詞,性德無量無邊、無盡無數,它的核心就是個愛字。在佛法裏不講愛,佛法講慈悲,爲什麼?怕大家誤會。世間人這個愛裏頭有情,自性裏面那個愛,裏頭是智不是情,裏面是智慧。所以對世間人講「父子有親」,這是中國老祖宗所說的,真了不起,把性德的核心拈出來了,親愛。佛家講的這種親愛是純粹的智慧,真實智慧,智慧裏面的愛,那是真愛,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邊際,這是性德,性德裏頭的第一德。萬德都是從第一德衍生出來的,人人都有,只是我們迷了,我們不知道自己有;覺悟了、證果了,才曉得一切衆生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所以,佛看衆生皆是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衆生看佛也是衆生,迷,一迷一切迷。
我們今天學大乘,我們今天學淨土,希望在這一生當中破迷開悟。淨宗這個法門太殊勝,非常特別,佛的無量法門裏頭只有這門,除這個之外你再找不到了。爲什麼?你看成佛,一切法門裏成佛,煩惱要斷,不斷煩惱不能成就;業障要消,業障沒有消幹淨,成不了佛。這叫難行道,斷煩惱、消業障談何容易!可是淨宗這個法門怪,不要斷煩惱,也不必消業障,煩惱不需要斷,業障不需要消,他能往生,真正是奇特到極處。爲什麼煩惱不要斷、業障不要消?因爲你心裏頭只有一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有煩惱嗎?沒有;阿彌陀佛有業障嗎?沒有。這種道理,給諸位說,就像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在實報土那個樣子、那個道理。你看,無始無明煩惱不需要斷,時間久了自然就沒有了。在西方極樂世界,同樣一個道理,你心裏頭只有阿彌陀佛,口裏頭只有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從來沒有中斷過的。你看到的、你聽到的、你接觸到的全是阿彌陀佛,所以業障不消自然沒有了,煩惱不斷自然沒有了。
這個道理我們要明了,明了我們就不疑惑了,深信不疑。因爲實報土裏頭斷無始無明習氣,跟西方淨土是同一個道理,也是同一種方法。尤其是阿彌陀佛的聖號,聖號功德不可思議,比實報土他們斷無始無明還要來得巧妙。爲什麼?無始無明要叁大阿僧祇劫才消得了,我們這裏不需要叁大阿僧祇劫,不需要。這爲什麼?這是因爲阿彌陀佛本願功德、五劫修行真實的道力加持我們。他修的,他修的回向給我們,等于就我們修的。這個我們很難相信,現在我們看到量子力學裏頭,念力,就是念力這個報告裏面有。別人用念力來加持給你,跟你自己念的沒有兩樣,真加得上。這個加持要特別專注,秘訣就在此地,如果不是全心專注就加不上。
那我們知道,這種全心專注阿彌陀佛做到了。我們今天沒感覺到,是什麼原因?我們的心散亂的。阿彌陀佛的心是專注的,我們用心也是專注的,那就很容易感受到。他那裏發射,我這裏接收,愈專注,接收的信息就愈多、就愈清楚,我們要懂這個道理。我們不但不專注,而且我們是散亂心,所以彌陀給我們的信息我們收到了,收到了不懂,收到等于沒有收到。不是沒有收到,是我們的心太亂,我們的心沒集中。明白這個道理,你才曉得經文裏頭這兩句話,「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多麼重要。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我們果然做到,跟阿彌陀佛就通了。他那裏發,我這裏就接到了;我這裏發,他那裏也接到了,一點障礙都沒有。障礙是妄念,障礙是我們的雜念太多,我們心的力量不能集中。在我們自己,不在外頭,阿彌陀佛那邊沒障礙。這些道理不搞通、不搞明白我們就放不下,不能把我們的雜亂心放下就難,搞明白之後就容易了,知道跟阿彌陀佛聯絡的方法。
一切惑就是指的見思、塵沙、無明這叁大類,最重要的,習氣,「一切惑余習氣分,永斷不生」。塵沙、見思是在十法界裏面斷的,斷得幹幹淨淨,無明習氣是在實報土斷的。這叫永斷習氣智力。如來十力簡單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底下一句,「無所畏」,後面有一句話總結,「諸法之藏」,諸法是指一切法。這提到無所畏,無所畏有四種,這個地方節錄是《大智度論》的。「此四」,就是四無畏,「通言無畏者,由佛十力之智內充」。你看這四無畏從哪來的?從十力。十力從哪來的?從如來智慧,轉八識成四智,那是根本。轉成四智,四智就出現十力,十種力裏頭又産出、衍生了四無所畏。我們找根源。「由佛十力之智內充,明了決定,故于大衆中凡有所說,則無恐懼之相,故名無所畏。」在一切大衆當中,說法、答問無畏,你不會被人家問倒。以前有一個老同修,平常話很多,能言善道,說個不絕,不能上臺,一上臺一句話都說不出來。是真的,因爲有一次我們逼他上臺,上臺真的是一句話說不出來,怯場。這就有所畏,畏大衆,這麼多人眼睛看著他,他就畏懼了。這個同修好幾年前往生了,應該有十多年了。
沒有恐懼之相,故名無所畏。這有四種,第一個,「一切智無所畏,一切智者,于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盡知盡見也」。你要沒有這個能力不能說無所畏,這個能力可不簡單,世出世間法通了。以前李老師告訴我,學講經是他鼓勵我的,我原來不敢,…
《淨土大經科注 第八十九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