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學佛從來沒有一個念頭說將來我發心上臺講經,沒這個念頭。爲什麼?感覺到自己無論在德行、在智能、知識都不夠,希望這一生多聽一點經,老實學佛。那個時候還沒學淨土,佛門裏頭摸索,怎麼敢發心講經!老師用的方法非常善巧,讓我到經學班去聽課,他去上課,帶著我去,「你去看看」。我在最後一排坐著,聽他們上課。一堂課下來之後我才曉得,他這些學生的程度不見得比我高,他們能學的我也可以。所以我就答應老師,我說我可以參加,這樣的程度、這種學習的方法,我可以試試看。老師歡喜。
到我在外面講經,我沒有在臺中,我在臺北,在臺北出家。出家之後教佛學院,接受外面邀請,到各地方去講經,還是經常回到臺中。有一天老師告訴我,也是講到四無所畏。難!老師說,講經教學必須通達世出世間一切法。他說世間法不說別的,單單指我們中國一套叢書,《四庫全書》,你能不能通達?任何一個人都做不到。出世間法,叁藏十二部經。通達出世法,講經契理,通達世間法,講經契機,如果一樣不通你就有困難。你說我通出世間法,不通世間法,你契理不契機;通世間法,不通叁藏十二部,契機不契理,都不行,這難了!老師送四個字給我,這是老師已經准備,他寫好了的,一張普通的信紙、信箋給我,寫了四個字,「至誠感通」,這就是他傳給我的。我們憑什麼來講?憑我們那點至誠心,真誠到極處,我們求跟佛菩薩感應。所以從通講起,通世出世間一切法,我們靠學做不到,要靠感應,這個有道理!
我這一生真的就是接受老師這個教訓,用真誠心。別人對我不誠,我對人誠,真誠到極處就有感應。有感應還不行,那個誠上頭要加一個字,「至」,真誠到極處,你就能感通。所以自己要虛心,不敢爲人師,我們哪有這種德行、學問做人師?決定不敢有這個念頭,有這個念頭是錯誤的,這就是貢高我慢。所以我一生,心態是做學生,做佛的一個好學生。一切衆生都是我的老師,爲什麼?每一個衆生他都有他的長處,他那個長處我都學不到的。這都是實實在在的話。
求感應,感應真有效!別人提問題,我也沒准備,提的問題居然能答出來,講得對方聽了還很歡喜,說完了之後我自己都感到驚訝,我怎麼會說出這些話來?近代這幾個老和尚,像谛閑法師,講《圓覺經》,他自己編的有講義,但是在講經講臺上的時候,他發揮的那些道理,講義裏頭沒有寫。江味農居士是他的老聽衆,他把老和尚講的東西用筆記記下來,記完了之後送給老和尚看,請老和尚鑒定。老和尚把他叫來,問他:「你寫的是我講的嗎?」他說,是!「我怎麼會講得這麼好?」感應。感應不是自己的智慧、德能,不是,是在講臺上得叁寶加持,是這麼回事情。
這個方式李老師傳給我,他也是用這個,谛閑法師也是用這樣的。那我們就知道,許許多多講經的大德不依靠叁寶加持就太難了!通世出世間一切法,那得要見性才行,不見性做不到。像惠能大師那樣子,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行,在教下大開圓解,就是真正開悟了。明心見性了能做到,不是這個程度做不到。那做不到,今天沒人講了,怎麼辦?沒有人講了,逼著我們上臺濫竽充數。真的是如此,我們被逼出來的,沒有能力、沒有資格也出來了,就靠叁寶加持。叁寶能夠加持的對象,就是一片真誠,這是有叁寶加持的對象,有一點點假的就沒有了,你就靠不住。一點假的都沒有,真誠到這樣就能感通,至誠感通。
這是我們往後,往後確實一代不如一代,爲什麼?煩惱重。這一代的人比我這一代煩惱重很多,外面的緣誘惑的力量太大,禁不起,幾個人能在現在這個環境當中不動心?古時候容易,古時候社會純樸,沒有這麼多花俏。現代的社會把倫理丟掉了,不要了,道德不要了,因果不要了,神聖的教育統統加上迷信的帽子,沒有人再願意學習,帶給社會動亂,帶給地球的災難。災難過後,看人能不能回頭。如果不回頭,可能會有更重的災難在後面。現前在這個時代,覺悟的人、回頭的人很少很少,真的是所謂古人用「鳳毛麟角」來形容,這個話一點都不錯。回不了頭!這些名聞利養、七情五欲放不下,不是那麼簡單的。所以我們學習、我們弘法、勸別人,不靠叁寶加持決定做不到。自己在經典上要下功夫,我們有一分功夫,佛加持一分,有十分的功夫,佛就加持十分,佛菩薩加持是與自己成相對比例的。我們是一點假意,虛情假意,那完全加不上。這是求加持的一個道理。
「無所畏者,如佛言」,這是佛說的話,《大智度論》裏頭有,「我是一切正智人」,這個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故得安隱,得無所畏」。佛是真正證得一切智的人,所以他心安理得,得無所畏。「在大衆中作師子吼,能轉*輪」。這個大衆,上從等覺菩薩,下至地獄衆生,在大衆中,能爲大家講經說法,作師子吼就這個意思。能轉*輪,轉*輪就是教學。轉有傳授的意思,佛將究竟圓滿的大法傳授給大衆。佛的說法是應機而說的,初學的人講得很淺顯,對你決定有利益、決定有好處,程度高的人,給你說了義究竟之法。這個教學不容易,跟學校課堂不一樣。學校課堂學生程度很整齊,好教,佛菩薩這種教學的課堂,學生程度不整齊,有菩薩、有聲聞、有緣覺、有諸天、有人衆,還有餓鬼、畜生,程度很不整齊。有過去有根柢,生生世世修行過,有真的這一生才接觸。佛以一音而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所以這底下又說,「諸沙門」,此地指沙門都指出家人,菩薩、聲聞、阿羅漢都包括在裏頭。「婆羅門」,這是代表其它宗教。「若天魔」,天魔也很能幹,天魔是誰?他化自在天王,欲界裏頭最高的,天魔。「梵」,梵是大梵天。「若複余衆,實不能轉」。舉的這些例子跟其余大衆做不到,佛能做到。爲什麼?佛得一切智,這些人沒有得到,他沒有成一切智,他做不到。「是一切智無所畏」,因一切智無所畏。這底下有個簡單解釋,「梵語沙門,華言勤息」,經教裏頭祖師大德給我們解釋,「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這叫沙門。這個地方講得簡單,「勤行衆善,止息諸惡」。一般講的是比這個清楚,勤修戒定慧就是此地勤行衆善,息滅貪瞋癡是止息諸惡,比這個更清楚。「梵語婆羅門,華言淨行」,這是修行人,身心清淨。「天魔梵者,天魔」,此地講了,「即他化自在天,梵即梵天魔」,就是大梵天王。魔是什麼意思?魔是折磨。他們貪圖人天的勝事,殊勝的福報,人天福報這是最大的,他們不能舍。不能舍就不能夠幫助自己在這一生成佛、成菩薩,所以稱他爲魔。
第二種,「漏盡無所畏」。前面是智慧圓滿,這是煩惱斷盡了,煩惱斷盡無所畏。「惑」,迷惑,造業,「生死」就是受報、就是果報,統統盡了,不再搞了;不再起惑、不再造業、不再有生死了,這叫漏盡。在小乘這是阿羅漢,在大乘是法雲地的菩薩,就是十地菩薩,大阿羅漢,稱之爲漏盡。「無所畏者,如佛言,我一切漏盡」,佛是證得究竟的極果,妙覺如來位,比等覺還要高一層,「故得安隱,得無所畏。在大衆中作師子吼,能轉*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若複余衆,實不能轉,是爲漏盡無所畏」。我們要知道,第一個,這是最重要的,是成就一切智慧。成就一切智慧必須得斷煩惱,煩惱不斷掉,智慧不能現前,斷煩惱重要!煩惱從哪裏斷起?破身見,從這開始,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確確實實知道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嗎?不是,我都沒有,哪來的我所有?有我所有說明你還有個我在。
你知道身不是我,你還知道除了身之外還有個我,那叫什麼?我執。我執是什麼?我執是末那識的我見,這個東西在。我見,迷的時候我們世間人叫它做靈魂,覺悟的時候我們稱它爲靈性。這個東西是真有,但是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執著,它就是靈魂;不執著,不執著它就是靈性,它就是自性,它就是法性。所以,根本就不能執著,不但不能執著,連分別都不要有,你才得大自在!所以修行,諸位一定要曉得,真修行的人不能離開環境,離開環境躲到個深山裏面去修行去了,能不能成就?不能。爲什麼?那個環境很好,很清靜,都市裏頭走兩趟又迷了,那哪是真修行!真修行人在紅塵裏頭、在七情五欲裏頭,真正煉到什麼功夫?煉到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這個高明!離開了不是辦法。即相離相,那是諸佛菩薩。離一切相說不著相,這個靠不住,當你一接觸又迷了。
而磨煉自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人事環境。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善財童子開悟了,就是理上一切明白了。跟著文殊菩薩修學,道理都通了,事上沒有經過磨煉,真不著相嗎?所以根本智得到了,文殊菩薩就叫他去參學,參學是什麼?去磨煉,就是到人世間磨煉。五十叁位善知識代表的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你都要去接觸,看看你還動不動心、還起不起念頭。在一切境緣當中,裏面有善緣有惡緣、有順境有逆境,統統經曆過,在這個裏頭煉到一塵不染,真功夫,那叫真修行。這種修行才是大乘教裏面說的入不二法門,爲什麼?平等心現前了。先修清淨心,不染汙,再修平等心,一切法平等,無二無別。這個時候,你睜開眼睛看,全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在面前。一切人都是阿彌陀佛,一切萬物是阿彌陀佛,一切工作是佛事,入佛境界,這叫成佛。你在一切人事物裏頭還有分別、還有執著,那就是凡夫。
所謂《般若經》上講的「即相離相」,知道這一切現象是假的,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包括諸佛如來,沒有一樣是真的,佛法也不是真的。佛法能夠幫助我們見到真的,但是你不能執著,你執著、你分別,你對它起心動念,這些佛法全變成世間法。你看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境界隨著心想在轉變,我們有能力把佛法轉變成世間法,反過來我們也有能力把世間法轉變成佛法。你把世間法轉變成佛法,你就成佛了,你把佛法轉變成世間…
《淨土大經科注 第八十九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