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学佛从来没有一个念头说将来我发心上台讲经,没这个念头。为什么?感觉到自己无论在德行、在智能、知识都不够,希望这一生多听一点经,老实学佛。那个时候还没学净土,佛门里头摸索,怎么敢发心讲经!老师用的方法非常善巧,让我到经学班去听课,他去上课,带着我去,「你去看看」。我在最后一排坐着,听他们上课。一堂课下来之后我才晓得,他这些学生的程度不见得比我高,他们能学的我也可以。所以我就答应老师,我说我可以参加,这样的程度、这种学习的方法,我可以试试看。老师欢喜。
到我在外面讲经,我没有在台中,我在台北,在台北出家。出家之后教佛学院,接受外面邀请,到各地方去讲经,还是经常回到台中。有一天老师告诉我,也是讲到四无所畏。难!老师说,讲经教学必须通达世出世间一切法。他说世间法不说别的,单单指我们中国一套丛书,《四库全书》,你能不能通达?任何一个人都做不到。出世间法,三藏十二部经。通达出世法,讲经契理,通达世间法,讲经契机,如果一样不通你就有困难。你说我通出世间法,不通世间法,你契理不契机;通世间法,不通三藏十二部,契机不契理,都不行,这难了!老师送四个字给我,这是老师已经准备,他写好了的,一张普通的信纸、信笺给我,写了四个字,「至诚感通」,这就是他传给我的。我们凭什么来讲?凭我们那点至诚心,真诚到极处,我们求跟佛菩萨感应。所以从通讲起,通世出世间一切法,我们靠学做不到,要靠感应,这个有道理!
我这一生真的就是接受老师这个教训,用真诚心。别人对我不诚,我对人诚,真诚到极处就有感应。有感应还不行,那个诚上头要加一个字,「至」,真诚到极处,你就能感通。所以自己要虚心,不敢为人师,我们哪有这种德行、学问做人师?决定不敢有这个念头,有这个念头是错误的,这就是贡高我慢。所以我一生,心态是做学生,做佛的一个好学生。一切众生都是我的老师,为什么?每一个众生他都有他的长处,他那个长处我都学不到的。这都是实实在在的话。
求感应,感应真有效!别人提问题,我也没准备,提的问题居然能答出来,讲得对方听了还很欢喜,说完了之后我自己都感到惊讶,我怎么会说出这些话来?近代这几个老和尚,像谛闲法师,讲《圆觉经》,他自己编的有讲义,但是在讲经讲台上的时候,他发挥的那些道理,讲义里头没有写。江味农居士是他的老听众,他把老和尚讲的东西用笔记记下来,记完了之后送给老和尚看,请老和尚鉴定。老和尚把他叫来,问他:「你写的是我讲的吗?」他说,是!「我怎么会讲得这么好?」感应。感应不是自己的智慧、德能,不是,是在讲台上得三宝加持,是这么回事情。
这个方式李老师传给我,他也是用这个,谛闲法师也是用这样的。那我们就知道,许许多多讲经的大德不依靠三宝加持就太难了!通世出世间一切法,那得要见性才行,不见性做不到。像惠能大师那样子,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行,在教下大开圆解,就是真正开悟了。明心见性了能做到,不是这个程度做不到。那做不到,今天没人讲了,怎么办?没有人讲了,逼着我们上台滥竽充数。真的是如此,我们被逼出来的,没有能力、没有资格也出来了,就靠三宝加持。三宝能够加持的对象,就是一片真诚,这是有三宝加持的对象,有一点点假的就没有了,你就靠不住。一点假的都没有,真诚到这样就能感通,至诚感通。
这是我们往后,往后确实一代不如一代,为什么?烦恼重。这一代的人比我这一代烦恼重很多,外面的缘诱惑的力量太大,禁不起,几个人能在现在这个环境当中不动心?古时候容易,古时候社会纯朴,没有这么多花俏。现代的社会把伦理丢掉了,不要了,道德不要了,因果不要了,神圣的教育统统加上迷信的帽子,没有人再愿意学习,带给社会动乱,带给地球的灾难。灾难过后,看人能不能回头。如果不回头,可能会有更重的灾难在后面。现前在这个时代,觉悟的人、回头的人很少很少,真的是所谓古人用「凤毛麟角」来形容,这个话一点都不错。回不了头!这些名闻利养、七情五欲放不下,不是那么简单的。所以我们学习、我们弘法、劝别人,不靠三宝加持决定做不到。自己在经典上要下功夫,我们有一分功夫,佛加持一分,有十分的功夫,佛就加持十分,佛菩萨加持是与自己成相对比例的。我们是一点假意,虚情假意,那完全加不上。这是求加持的一个道理。
「无所畏者,如佛言」,这是佛说的话,《大智度论》里头有,「我是一切正智人」,这个我是释迦牟尼佛自称,「故得安隐,得无所畏」。佛是真正证得一切智的人,所以他心安理得,得无所畏。「在大众中作师子吼,能转*轮」。这个大众,上从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在大众中,能为大家讲经说法,作师子吼就这个意思。能转*轮,转*轮就是教学。转有传授的意思,佛将究竟圆满的大法传授给大众。佛的说法是应机而说的,初学的人讲得很浅显,对你决定有利益、决定有好处,程度高的人,给你说了义究竟之法。这个教学不容易,跟学校课堂不一样。学校课堂学生程度很整齐,好教,佛菩萨这种教学的课堂,学生程度不整齐,有菩萨、有声闻、有缘觉、有诸天、有人众,还有饿鬼、畜生,程度很不整齐。有过去有根柢,生生世世修行过,有真的这一生才接触。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所以这底下又说,「诸沙门」,此地指沙门都指出家人,菩萨、声闻、阿罗汉都包括在里头。「婆罗门」,这是代表其它宗教。「若天魔」,天魔也很能干,天魔是谁?他化自在天王,欲界里头最高的,天魔。「梵」,梵是大梵天。「若复余众,实不能转」。举的这些例子跟其余大众做不到,佛能做到。为什么?佛得一切智,这些人没有得到,他没有成一切智,他做不到。「是一切智无所畏」,因一切智无所畏。这底下有个简单解释,「梵语沙门,华言勤息」,经教里头祖师大德给我们解释,「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叫沙门。这个地方讲得简单,「勤行众善,止息诸恶」。一般讲的是比这个清楚,勤修戒定慧就是此地勤行众善,息灭贪瞋痴是止息诸恶,比这个更清楚。「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这是修行人,身心清净。「天魔梵者,天魔」,此地讲了,「即他化自在天,梵即梵天魔」,就是大梵天王。魔是什么意思?魔是折磨。他们贪图人天的胜事,殊胜的福报,人天福报这是最大的,他们不能舍。不能舍就不能够帮助自己在这一生成佛、成菩萨,所以称他为魔。
第二种,「漏尽无所畏」。前面是智慧圆满,这是烦恼断尽了,烦恼断尽无所畏。「惑」,迷惑,造业,「生死」就是受报、就是果报,统统尽了,不再搞了;不再起惑、不再造业、不再有生死了,这叫漏尽。在小乘这是阿罗汉,在大乘是法云地的菩萨,就是十地菩萨,大阿罗汉,称之为漏尽。「无所畏者,如佛言,我一切漏尽」,佛是证得究竟的极果,妙觉如来位,比等觉还要高一层,「故得安隐,得无所畏。在大众中作师子吼,能转*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是为漏尽无所畏」。我们要知道,第一个,这是最重要的,是成就一切智慧。成就一切智慧必须得断烦恼,烦恼不断掉,智慧不能现前,断烦恼重要!烦恼从哪里断起?破身见,从这开始,不再执着这个身是我,确确实实知道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吗?不是,我都没有,哪来的我所有?有我所有说明你还有个我在。
你知道身不是我,你还知道除了身之外还有个我,那叫什么?我执。我执是什么?我执是末那识的我见,这个东西在。我见,迷的时候我们世间人叫它做灵魂,觉悟的时候我们称它为灵性。这个东西是真有,但是不能执着,执着就错了,执着,它就是灵魂;不执着,不执着它就是灵性,它就是自性,它就是法性。所以,根本就不能执着,不但不能执着,连分别都不要有,你才得大自在!所以修行,诸位一定要晓得,真修行的人不能离开环境,离开环境躲到个深山里面去修行去了,能不能成就?不能。为什么?那个环境很好,很清静,都市里头走两趟又迷了,那哪是真修行!真修行人在红尘里头、在七情五欲里头,真正炼到什么功夫?炼到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这个高明!离开了不是办法。即相离相,那是诸佛菩萨。离一切相说不着相,这个靠不住,当你一接触又迷了。
而磨炼自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人事环境。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善财童子开悟了,就是理上一切明白了。跟着文殊菩萨修学,道理都通了,事上没有经过磨炼,真不着相吗?所以根本智得到了,文殊菩萨就叫他去参学,参学是什么?去磨炼,就是到人世间磨炼。五十三位善知识代表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你都要去接触,看看你还动不动心、还起不起念头。在一切境缘当中,里面有善缘有恶缘、有顺境有逆境,统统经历过,在这个里头炼到一尘不染,真功夫,那叫真修行。这种修行才是大乘教里面说的入不二法门,为什么?平等心现前了。先修清净心,不染污,再修平等心,一切法平等,无二无别。这个时候,你睁开眼睛看,全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在面前。一切人都是阿弥陀佛,一切万物是阿弥陀佛,一切工作是佛事,入佛境界,这叫成佛。你在一切人事物里头还有分别、还有执着,那就是凡夫。
所谓《般若经》上讲的「即相离相」,知道这一切现象是假的,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包括诸佛如来,没有一样是真的,佛法也不是真的。佛法能够帮助我们见到真的,但是你不能执着,你执着、你分别,你对它起心动念,这些佛法全变成世间法。你看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境界随着心想在转变,我们有能力把佛法转变成世间法,反过来我们也有能力把世间法转变成佛法。你把世间法转变成佛法,你就成佛了,你把佛法转变成世间…
《净土大经科注 第八十九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