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九十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九十集) 2011/12/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9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三百三十一面第三行,「庚八、入涅槃」,这是八相成道最后的一段,经文只有两句:

  【于此中下。而现灭度。】

  『中下』,据《魏译》本碛砂藏的经本与高丽藏的经本,「此是八相成道中之第八般涅槃相。涅槃旧译为灭度,新译为圆寂」。这新旧两个字是以玄奘大师为界限,玄奘大师以前所翻的经都叫旧译,从他以后都叫新译,新旧是这个意思。旧译是玄奘大师以前,翻作灭度。灭是灭烦恼、灭习气、灭生死的果报,这统统都灭了。度是度脱六道轮回、度脱十法界,是这个意思。印度涅槃里头是有这个意思。新译翻作圆寂,圆是圆满,功德圆满,功德里面就是讲的智慧、德能、相好,样样都圆满,寂是清净寂灭,所以这两个字要连起来才行。圆满还有起心动念、还有分别执着,那不叫做灭度。圆满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是涅槃的意思。小乘涅槃脱离六道轮回,大乘涅槃不但脱离十法界,而且还脱离实报庄严土,叫究竟涅槃。这个意思我们现在总算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了。

  下面解释,「灭度者,灭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取的是这个意思。「《涅槃经》曰:灭诸烦恼,名为涅槃」。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统统都灭了,我们一般讲都断了。「离诸有者,乃为涅槃」。这个诸有,有是有因有果。烦恼是因,生死是果报,果报里面有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还有四圣法界里面的变易生死,分段生死他没有了,他有变易生死,都包括在离诸有者范围之内。也就是三界有,四圣法界也有。「又《贤首心经略疏》」,贤首大师《心经》的批注里面有解释,「涅槃,此云圆寂。谓德无不备称圆」。德就是智慧、德能、相好,样样具足,没有一样欠缺,就是惠能大师明心见性之后所说的第三句话,「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是此地圆的意思。「障无不尽」,障是烦恼、业障,全都断尽了,这叫寂,叫清净寂灭。我们常说,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叫寂,有起心动念,寂就没有了。虽然是非常微细波动的现象,几乎我们自己没有方法觉察知道,但是它真有。也就是弥勒菩萨所说的,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那叫一念,那一念,心就不寂了;那一念都没有,这才真正叫寂。这个意思是妙觉如来果位上的事情。

  「又《甄解》曰:义充法界」,义是义理、道理,充遍法界。「德备恒沙」,德就是智慧、德能、相好,备就是具足,恒沙是形容像恒河沙那么多,这是圆的意思。「体穷真性,妙绝相累」,这是寂的意思。体穷,这个体在此地是动词,就是我们体会、契入,也叫证得,有这个意思在里头;穷是证到底了,体会得究竟圆满的真性,真性就是自性,就是法相,就是诸法实相,证得究竟圆满的真性。妙绝相累,妙是非常巧妙,绝不再受一切现象之累,换句话说,一切现象不会影响你。一切现象无量无边,现代科学家把它分为三类,跟释迦牟尼佛分法完全相同,释迦牟尼佛也是把它分成三类,名词不一样。佛法里面称它为无明业相、转相、境界相,这把所有一切现象全包括在里面。业相是自然现象,转相是精神现象,我们今天讲心理的现象,境界相是物质现象,宇宙之间一切万象总不出这三大类,全包括了。现在科学的名词,称阿赖耶的业相他们叫做能量,阿赖耶的转相他们说做信息,阿赖耶的境界相科学家说它做物质,就是物质现象、精神现象、自然现象。所以现代科学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释迦牟尼佛说这个事情是在三千年前,宇宙的奥秘科学家把它揭穿,不容易!科学家揭穿了,还是凡夫,不是圣人。

  大乘经上告诉我们,这个事情什么人能见到?八地以上。菩萨五十一个阶位,上面是佛,连佛一共是五十二个阶位。八地以上,八地、九地、十地、等觉、妙觉五个位次,最高的五个位次他们知道。他们怎么知道?他们看见了。《心经》上说得好,「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是什么?就是这三种现象。这三种现象在哪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佛法给我们讲的,在毛端上、在微尘里;现在的科学家说的,在粒子里面、在夸克里面、在量子里面,科学家是这样说法。真的,佛法讲最小的物质,极微之微,被现在科学家看到了。佛法讲的,这高位菩萨看到,那是从定功里头看到的,不需要仪器,他的心真正清净到极处,于一切法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他看到了,不需要用仪器。科学家是凡夫,用现代精密的仪器去观察,也看到了。菩萨看到,他没起心动念,所以他是圆寂的境界,就是涅槃的境界。科学家不但起心动念,他还分别执着,换句话说,完全是六道凡夫。六道凡夫借着精密科学仪器,也发现、也看到了,但是科学家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依旧是凡夫,还要继续搞生死轮回,不一样!换句话说,佛法是用你自己本能见到事实真相,科学家是借重数学,先从数学里头去推断可能有这桩事情,再用精密仪器观察来证明。要观察很多次,一次、二次怕是偶然的,上百次、上千次,这才下定论真有这桩事情。

  近代科学的发现对我们学佛的人,我们是凡夫,佛经上这些奥秘,我们学经教的人在过去不能不承认,佛说的,怎么敢不承认。虽然承认,有怀疑,真的吗?现在看到科学报告,我们相信了,我们对佛佩服得五体投地,没话说,我们相信,我们不怀疑了。可是佛教给我们的路子我们还是要照走,我们必须要向不执着、不分别、不起心、不动念,向这条路上去走,将来我们自己不需要仪器,我们亲眼看见。到我们看见了,那你自己就晓得,你已经到八地以上的程度,你没有到八地以上你看不见,你有障碍。八地菩萨那个心定下来,那个定功不是普通菩萨的定功,那么微细,就是弥勒菩萨所说的,一弹指三百二十兆个波动现象,你都能看到,三百二十兆,一秒钟一千六百兆的生灭,这么微细的波动现象你看到了,这叫圆寂。

  所以妙绝相累,知道这个相不是真的,相是剎那生灭,《般若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真法界里头的依正庄严也不是真的,是自己无始无明习气那个状态之下发生的。无始无明习气断干净了,实报庄严土依正庄严没有了,回归到常寂光。常寂光纯真无妄,就是惠能大师所说的,惠能大师不简单,开悟二十四岁,他说的这五句话就是他自己见到的。见到自性,自性是什么样子?「本自清净」,自性从来没有染污过。第二个现象,它「本生不灭」,换句话说,它没有波动现象,波动就是生灭现象,它没有,它是清净的,它是平等的,没有波动现象。第三个「本自具足」,他怎么看见的!第四个「本无动摇」,真心是不动的,妄心是动的,阿赖耶是动的,真心不动。我们不动是真心,我们动了是妄心,真心能生万法,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法都是真心所现所生。大经上常讲,整个宇宙是心现识变。这里头这么多变化,谁在主持变化?变化是识,识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有这个东西你就看到变化。变化没有穷尽,没有相同的,就像万花筒一样,你只要把它转动,千变万化。这里头没有理由可循的,是自性的本能,法尔如是。

  「上之经论」,上面所引的经跟论来批注灭度。「表法身大士专志佛果」,表是表法。这些人「不住灰灭」,灰是灰身,不要身体了,灭是把念头灭掉,不起心、不动念。这是什么人?阿罗汉跟辟支佛,他们证到这个境界,有这个能力,他身就不要了,念头就不起了。他住到什么地方去?住叫偏真涅槃,相似的涅槃,很像涅槃,不是真的涅槃,也叫涅槃。「但为饶益中下二乘,善巧方便,而示现入灭之相」。法身菩萨,《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二边都不住,这是大乘菩萨。大乘菩萨这个境界叫无住涅槃,他证得涅槃,他不住。他不必灰身,身是身体,身体死了之后火化变成骨灰叫灰,是这个意思。灭,灭是灭意识、起心动念,是这个意思。如果灰身灭念,佛法的名词叫智,灭智,智就是念头,你就不能教化众生,你自己可以享受清净寂灭这个境界,但是对众生不能够布施恩惠。法身菩萨不然,他证得这个境界,他还把身体留在世间,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就证得这个境界,他没有灰身,他没有灭智,他出定之后,到鹿野苑从事教学,这一教,教了四十九年,才灰灭,这是大乘菩萨。在中国,六祖惠能大师为我们表演的,就像世尊一样,他们这种能力,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在印度当时,大家求佛出世,释迦牟尼佛就以佛身而为说法,惠能大师在中国也证得了圆寂,他没有灰身灭智,三十二应里头,在中国,应以比丘身出现在世间,他就以比丘身来教化众生,成为禅宗的一代祖师。这个做法比小乘高!善巧方便,而示现入灭之相。

  如《法华经寿量品》上所说的,「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种善根,贫穷下贱,贪着五欲,入于忆想妄见网中」。这是说佛为什么不常住在世间,常住世间就起了副作用。为什么?薄德之人不种善根,佛久住在世间,什么时候找他跟他学都来得及,何必那么着急?凡夫因循苟且,把光阴错过了。贫穷下贱,贪着五欲享受,所以他们入于忆想妄见网中,就是我们讲的妄想,这个我们在现前都看到。「若见如来常在不灭,便起憍恣而怀厌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这真的,我们年轻的时候看到,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住了三十八年,我们外地到台中去亲近老师,我们的心态跟当地人完全不一样。当地人确实傲慢,那种态度,他们常亲近老师,他们对于真正学习有厌倦、有懈怠,老师常常在,没关系,今年没学好,明年,明年没学好,后年,有的是时间,老师常住世间。我们外来的人不一样,在那里时间很短,分秒必争,希望多学一点,我们…

《净土大经科注 第九十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