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九十一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九十一集)  2011/12/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9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三百三十三面第七行,从《智度论》看起:

  「如《智度论》曰:是三昧修行,习久后能成陀罗尼」。我们再把底下的文一直念下去,统统是《智度论》上的。「是诸三昧,共诸法实相智慧,能生陀罗尼」。《大智度论》说,是三昧修行,三昧是禅定,定中有慧,三昧偏在定中讲的,陀罗尼偏重在慧上,它们两个关系非常密切。陀罗尼是从三昧成就的,定开慧之后就是陀罗尼,所以你看习久,久后能成陀罗尼。是诸三昧,这是无论修哪一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八万四千三昧,无量法门就是无量三昧。我们用持名念佛也是修的念佛三昧,佛法修行不能离开,如果离开三昧就不是佛法了。佛法的枢纽,修行的枢纽就是禅定,定能生慧,定不是目的,还是属于手段。由此可知,戒律是手段的手段,不持戒,不能得定,不得定,不能开慧。所以,戒定慧三学它确实是一体的。戒熟练之后,自然心地就清净,心地清净到一定的程度,智慧就开了,就生起来了,智慧生起来则称陀罗尼,就是总持抓到了。陀罗尼的意思,总持,总持是总一切法,持一切义,等于说是把一切法的纲领掌握到了。陀罗尼就好像是一切法的总纲领,你把这个东西掌握到了,那一切法不必学你全都知道,道理就在此地。

  佛法是个教育,是非常好的教育,可惜人不知道。我们在这么多年,为许许多多同学解释疑难,没学过那么多东西。我学佛虽然是二十六岁跟方东美先生,知道这是一门大学问,可是在三十岁之前,受方老师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用哲学来看佛法,纯粹站在研究哲学的角度上,看东西当然有偏差。跟章嘉大师三年,章嘉大师教我掌握了一个原则,可以说总的原则,这个总的原则偏重在行门,不是在解门,看破、放下。真正在经教上下功夫是在台中十年,李老师是台湾唯一一个讲经的居士,长年不中断,这个很难得。其它这些法师、居士讲经,一年讲个一、二次,最长好像是一个月,很少有超过一个月的,一般是一个星期、两个星期,一年二、三次。所以在台湾听经机会并不多,总是断断续续,连不起来。到台中就有了这么一个方便,老师是连贯、连续的讲,不中断的讲,有问题可以提出来问,其它法师讲经是不可以提问题的。这是我学佛那个时代的状况。

  现在讲经的更少了,在当时,在家、出家讲经的大德,在台湾大概还有十几个人,愈来愈少了。为什么?讲经确实要相当的功底,你不在这上面下功夫,真讲不出来。我们讲了五十三年,每讲一遍都重新做一次准备,我不用前面的资料。这部经,上一遍讲完了就封存,我就完全不用,老的东西都不用,这样自己才会有进步。如果是一部参考数据讲一辈子,永远停止在这个阶层上,不能提升。古人常讲的苦学,学习是相当辛苦,不过学了这么多年,比较熟悉了,预备就很自在。而预备的时候就是真正深入的读经,读经里面当然有随文入观,所以有悟处、有法喜充满。不用旧数据有新的悟处,用旧的数据新的悟处可能就没有了。我们所凭的,说老实话就是凭一个真诚心,没有其它的,李老师教给我的,「至诚感通」,就凭这个。

  在我们这一代,往后这几代,大概都要重视这句话,用真诚心,求感应。为什么?我们的基础都不厚,跟古人比差太远了。古人的底子,真的从出生下来,父母负责任真教,现在没有了。我自己在这一生当中看父母真教的,大概我六、七岁以前看到,十岁以后再也看不到了。不靠感通就没有第二个办法,最极真诚心,怜悯慈悲心。众生苦!我们苦,众生比我们还苦。我们苦,遇到佛法,苦里头有甘露;看众生,即使是大富大贵,生活过得非常辛苦,跟古人不能比。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我们把老祖宗的教诲丢掉了,吃这么样的苦头。造作深重的罪业,那个心怎么能安?何况还有报应,报应有现前的,有来世的,现前的花报,来世的果报。我们首先要度自己、要救自己,决定不能让外面境界干扰我们,应当修行把这个摆在第一。从哪里下手?一定从三个根下手,出家四个根,你这四个根要是不能够做到,你一生的成就就非常有限,不能轻视。我们出家是为了把《沙弥律仪》做到,那你是真正如来弟子。比丘戒、菩萨戒,给诸位说,是做不到的。这个话不是我讲的,蕅益大师说的,蕅益大师一生就是持沙弥戒。沙弥戒的基础就是《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我们没有《弟子规》、《感应篇》的基础,所以《沙弥律仪》做不到。

  现在怎么办?补习,把这门课补出来,不能不认真的把它补出来。除非我们自己把自己的成就放弃掉了,来混日子,那又造罪业。我们常说,佛门当中这碗饭不好吃,这是十方供养。十方用什么心?求福!我们哪有福给人?自己修行才真正有福。阿弥陀佛的福从哪里来的?四十八愿、五劫修行,愿愿兑现了,愿力、德行成就了极乐世界,不是偶然的。我们没有大德大行,怎么能续佛慧命,怎么能延续正法久住?这使命太大了,自己一定要知道。所以这个基础就比什么都重要。除这个之外,还要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我们觉得《无量寿经》,经典的翻译在中国文学史上称为变文,变化的变。这是什么体?变文。变文是什么意思?就是翻译那个时代的白话文。因为文言文太深了,翻的时候怕人家看不懂,所以翻经的法师已经注意到了,就是最浅显的文言文,好懂。你看看佛经上的文字比这些古文,你看《四库全书》里头,任何一样东西文字都比佛经深,佛经好懂。翻经的人早就想到,希望佛经要大众化,没有离开文言文,非常浅显的文言文。

  我想这部经四十八品等于是四十八篇古文,我们再加一半,再加一半可以从古德注疏里面去选。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好!好文章。蕅益大师的《灵峰宗论》,印光大师的《文钞》,不要选多,就选这三家就行了。三家每一家选二十篇,有六十篇,我们把它背熟,字字句句都把它搞清楚。从这上面我们学习文言文,把文言文这一课补起来。我们深入经藏,乃至于阅读《四库》,文字的障碍没有了,这个很重要。所以这是《四库》、《大藏》的一把钥匙,这个钥匙你没有拿到,你会有困难,一定要把它拿到。有年轻人学佛,就要教他认真奠定这个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学习苦,真苦!所以我现在要求蔡老师这一帮人,在吉隆坡,有二十多个人,我要求他们学《群书治要》,去查字典,注音、批注、翻成白话文。这是什么?这就是学文言文,一举有数得。古人在中国经、史、子这三类选出了六十五种,唐朝魏征他们选的。这六十五种里头的精华,不是全书,精华。里面缺了三卷,《左传》我把它补出来了,后面两篇我在想找时间再来做,就是《后汉书》里头缺了前后两卷。没有想到国内有同修他做出来了,寄来给我看,做得不错,好!这是有心人,非常难得。一定要注音、批注,要翻成白话文,便于流通。但是教学一定要教文言文,我们要把文言文能在下一代复兴起来。

  社会一般生活上,用白话文、用简体字可以,要想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不懂文言文是绝对做不到的。而且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看将来的趋势会影响全世界,换句话说,外国人学文言文的愈来愈多。我在伦敦两次的访问,我看到外国人(年轻人)对中国文言文没有妨碍,许多典籍他们都能背诵,像麦大维教授四书都能背。我看了很感动,不能不佩服,这些人真下过苦功。这也证实像佛经上说的,《华严》、《大智度论》佛说,「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文字的障碍没有了,义理有障碍,为什么?它太深了。所以必须有真正修行的人去讲解,人家才能听得懂。古时候讲经一定要证得,没有契入境界不能讲,不能作批注。作批注是流传后世,自己真的透了才可以,人家编《藏经》才把你的东西编到里面去,叫入藏。入藏是经过那个时代高僧大德同意,帝王认可,可不简单!这才能入藏。等于说大家都肯定、承认,这个作品没有违背佛的意思,像开经偈上所说的,「愿解如来真实义」,你所说的是如来真实义。那个水平比现在高好多!如何再能恢复到那个水平?我们相信有,要时间,总得三、五代以后,我们每一代都在努力。

  中国的文言文,在古时候是我们周边许许多多的国家共同使用的文字,因为他们都学。古时候像韩国、日本、越南,南洋很多周边这些国家,言语不通,他们没有文字,包括日本、韩国,自己没有文字,全用的是汉文。它方便,他们没有人创造文字,日本的文字统统从中国学出去的。所以中国的文言文可以在周边流行,没有障碍,言语不通,写字就通了,笔谈。中文将来会不会变成世界文字?我觉得有可能。为什么?留下来的东西太宝贵、太丰富了。你要不能直接去阅读,靠别人翻译,翻不见得翻得出味道,你尝不到原味。你要想尝到原味,你必须学文言文,而且学文言文又不是很困难的。所以我有理由相信,中国文字将来是国际文字,中国文化是整个地球的文化,佛教是一切众生共同要学习的东西,你不用中文怎么行!

  藏文里面的典籍,没有中文翻译这么丰富,译经的里面有一部分中文都有,都有翻译本,藏文也有译本。中文本里头没有的,藏文有的,我希望从藏文里头翻成中文,这是早年,我跟赵朴初老居士谈过这个问题。因为藏文,这是少数民族,怕的是五十年、一百年之后,这个文字就没有了。趁着现在这个时候还有一些学习的人,赶快把它翻成中文。这都是佛教里头非常重大的事件,不能不做。难在哪里?难在没有真修的,真修的才翻得出真的味道,不是真修的,味道翻不出来。所以翻经的人一定契入境界,有修有证,味道就翻出来了。证果,该放下的统统都放下,你才能契入,你要不放下,全是障碍。

  底下说「是诸三昧」,就是所有一切的禅定,「…

《净土大经科注 第九十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