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共诸法实相智慧」,全都讲的诸法实相。禅定当中你所见到的就是一切法的真相,无论什么禅定,你所见到的有浅深广狭不一样,禅定功夫有浅深不同。陀罗尼从哪里生出来的?从诸法实相智慧里头生出来的,「能生陀罗尼」,你从这个地方能够找到一切法的总原则、总纲领,梵语叫陀罗尼。「又三昧但是心相应法也」,三昧是禅定,三昧是真心,所以说但是心相应法,跟真心相应,它就是真心。陀罗尼也是心相应法,也是心不相应法。三昧是心相应法,不是心不相应法;陀罗尼里头,与心相应,也有与心不相应。那是什么?知见,知见有邪有正,禅定可没有。禅定的来源是放下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所以完全是真心的显露。知见不一样,知见从智慧生,从智慧生正知正见,也能从心地生出邪知邪见,这反面就是邪知邪见。
《百法明门》里头有二十四个不相应的行法,二十四个不相应,它跟心不相应,跟心所不相应,跟色法不相应,但是它没有办法离开它们。二十四个不相应从哪里来?从心心所色法里面来的。所以陀罗尼的范围比三昧要广。「陀罗尼是心不相应者」,这是解释,「如人得闻持陀罗尼,虽心瞋恚亦不失,常随人行,如影随形」。一个人你得到闻持陀罗尼,也就像佛经甚深这些道理你懂了、你得到了。譬如讲阿赖耶的三细相,你心瞋恚、发脾气,这个知见会不会失掉?不会,不会失掉。但是三昧就不行了,三昧,一发脾气,定就没有了。所以你这一发脾气,你这个智慧还在,定没有了慧在。所以陀罗尼是与慧相应,三昧只是禅定,这个东西,贪瞋痴慢疑,三昧就没有了;得到陀罗尼,不会因为贪瞋痴而把陀罗尼失掉。
「盖《智度论》之义」,《智度论》里面讲,「三昧者,只在心相应时现前,如瓶坯未烧,虽有瓶相,不能盛水」。这是讲陶瓷、陶器,黏土做成的坯胎,没有经过烧炼,它不能盛水,盛水就溶化掉了;烧炼之后那就没有问题了,它就能够盛水。这是比喻说禅定。陀罗尼就如同经过火烧成以后的瓶器,三昧还是没有经过,比喻陶器还没有经过火烧,陀罗尼那是经过火烧成以后的,一个是瓶的坯胎,一个是瓶成就了,「故能持菩萨无量功德」。「虽心不相应时(例如心生烦恼),亦常随人行,如影随身」,它不会失去。「又《智度论》曰:陀罗尼世世常随菩萨,诸三昧不尔,或时易身则失。故知陀罗尼一得永得,胜于三昧也。」譬如你修定,三昧,人寿命到了一投胎,你所修的定功失掉了,这是真的。但是陀罗尼不一样,你虽然投胎,你所学过的那些东西在阿赖耶识里头,有种子,遇到缘它起现行。过去曾经学过的东西,现在再学驾轻就熟,很容易就契入境界。但是禅定不行,禅定一定要重新来过,这个不一样。所以陀罗尼跟三昧比,三昧随着身体失掉,三昧就没有了,陀罗尼一得永得,这是佛家讲的善根。
「华严三昧,乃佛华严三昧之异称」,应该加个佛华严,称华严三昧这是略称,「以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为理趣」,理是理论的依据,趣是趣向。「达此理趣」,通达无碍,对于《华严经》里面所讲的道理,那是当人的自性,就是自己的真心、自己的自性,自性里面具足无量的智慧德能。根据这个道理来起行,这就是佛菩萨,「庄严佛果谓之华严」。如来的果地依报、正报为什么那样庄严?那个庄严是性德、是法尔如是,那不是修来的,也不是自己想到的,更不是自己预先去设计的。性德,根据大乘经典所说,它确确实实是具足无量功德,是自性里头本具的。我们修什么?修不过是去障碍而已,我们今天不能见性是迷失了,把我们的迷断掉,意思在此地,叫破迷开悟。我们修的全是把障碍修掉,三大类的障碍,无明,《华严经》里面称妄想,分别、执着,这三大类的障碍。修是把这个东西去掉,放下、断掉,用这些字眼。我们一定要肯定执着是错误的,分别是错误的,起心动念是错误的,这首先要肯定。真正知道这错了,我们才能够把它改正过来,我不再执着,不再分别,不再起心动念,我才能回归自性。
佛家教学的目的没有别的,终极的目标是回归自性。在净土法门里头,自性就是常寂光,回归常寂光就是回归自性。换句话说,《华严》就是自性圆满的性德显示出来的依正庄严,是自然的,没有一丝毫勉强,它是平等的,每个人都一样,没有高下。所以这个境界里头,他不会生起傲慢,也不会有自卑感,大家相同,完全一样,法尔平等。平等对待是事实真相,它是性德,不平就错了。「一心修之」这就是三昧,三昧就是一心。用华严的方法叫华严三昧,用念佛的方法叫念佛三昧,用《法华经》上讲的止观的方法叫法华三昧,加上你修学三昧不同的方法,三昧是一样的。三昧是什么?清净心、平等心,我们这个经题上「清净平等觉」。清净是小乘的三昧,阿罗汉跟辟支佛;平等是菩萨三昧;觉是佛的三昧,圆满的三昧,圆满的三昧大彻大悟,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净影疏》曰:如《华严》说,彼一三昧,统摄法界一切佛法,悉入其中」,这是解释华严三昧。彼一三昧就是讲华严三昧,华严三昧统摄法界一切佛法,都在里头。这是为什么?《华严》这部经统摄一切经,不但释迦牟尼佛,十方三世所有诸佛如来为一切众生,一切众生从等觉菩萨到地狱众生,所宣讲一切法门、一切经教都不出《华严》。《华严》是什么?方东美先生说得好,佛学概要,或者佛学概论。它这里面,面面都谈到,其它的经论是研究这里头,专门研究一门、研究一科,这是总纲领、总原则。所以古大德说一切经教都是《华严》的枝叶,《华严》像一棵大树一样,佛所说的一切经没有离开这棵大树,都是这个大树的枝、干、条、树叶、花果,都是这些东西,都没有离开这个树。《华严》是什么?《华严》是说这棵树的根、本。用这个来做比喻我们就好懂了。华严三昧当然也就是一切三昧的根本,所以它能够统摄一切法,一切三昧都不离开华严三昧。
「《八十华严》曰:尔时普贤菩萨入广大三昧,名佛华严」。这个三昧是普贤菩萨证得了,入就是证得,总原则、总纲领抓到了。那是什么?我们要知道,就是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是《华严》的总纲领、总原则。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有没有离开十大愿王的范围?给诸位说,没有。它们两个异曲同工,十大愿王每一愿里面都具足圆满的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每一愿里头都具足普贤十大愿王。所以,十大愿王修圆满,四十八愿也圆满了,四十八愿学圆满了,十大愿王也圆满了。「又《六十华严》曰:普贤菩萨正受三昧,其三昧名佛华严。」这是《八十》跟《六十》都说到。
「《法界记》云:言华严三昧者,解云,华者,菩萨万行也。何者?以华有生实之用」,花会结果,有这个作用。行呢,「行有感果之能」。你能修普贤行,就是你能够修十大愿,你就能成佛;你能够修四十八愿,你就能成阿弥陀佛,都是究竟圆满的佛果。毘卢遮那究竟圆满,阿弥陀佛究竟圆满。你看梵文翻成中国文的意思,毘卢遮那翻成中国文什么意思?遍一切处;阿弥陀佛翻成中国的意思,无量觉。无量觉遍一切处,遍一切处无量觉,不就是这个意思吗?是一不是二。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在一起分享《无量寿经》,早年有十遍,讲过十遍,我讲《无量寿经》统统用的是夏老的会集本。德遵普贤,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世界,所有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是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才知道净宗跟华严关系是多密切。
所以前清魏默深居士,将《普贤菩萨行愿品》最后这一卷,第四十卷,附在净土三经之后,称为净土四经。我们要是在典籍里头看到有净土四经,你就晓得三经多了个什么?多了《普贤菩萨行愿品》,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一章。到清朝末年,印光老法师他老人家又把《大势至圆通章》附在四经后面,称为净土五经。这五经怎么来的,我们要知道,附得太好了。《大势至圆通章》经文不多,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比《心经》还少,《般若心经》二百六十个字,这二百四十四个字。真好,为什么?《大势至菩萨圆通章》真的就好比是净宗的《心经》,言简意赅。告诉我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念佛的方法,说得太妙了,「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个经里头只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究竟用什么方法,怎么念法?大势至讲得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他这两句八个字解释这个经上一向专念,解释这一句。什么叫一向专念?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一向专念。所以,《华严》跟《无量寿》的确是一部经。彭际清居士说得好,《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就是小本《华严》。《华严》、《无量寿》、《弥陀经》这是一部经,大本、中本、小本,说得真好。
我把这桩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原来是想学大经,也发了愿想讲大经,学清凉国师,那是一位大德,我们学不到。知道《无量寿》跟《华严经》无二无别,《无量寿经》讲这个我们还勉强能做得到,所以就放弃《华严》,专学《无量寿》。《无量寿》的成就就是《华严经》圆满的成就,那我当然学这个法门。所以,我第一次讲《华严》,这个东西搞清楚之后,我就专讲《无量寿经》,讲过十遍。第二次讲《华严经》在新加坡,李木源居士请法,这是缘。因,早年台南开心法师向我请经,每次我们碰到了,他都劝我讲《华严》。他说:法师,你要不讲,以后没人讲了。这是第一个。第二个,黄念祖老居士。他老人家在世,我每年到北京至少会去三次,去干什么?看老朋友!现在国内不去了,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不去?老朋友都不在了。黄念祖老居士不在了,天主教的老朋友傅铁山也不在了,赵朴初老居士、乡亲父老也不在了,江苏的茗山老和尚,老友,他们都不在了,所以我就不去了。他们在,每一次去我们都会见见面、叙叙旧。这些都是近代的大善知识,尤其是黄念老,我们的知见相同,真正皈依《无量寿…
《净土大经科注 第九十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