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九十集

  淨土大經科注 (第九十集) 2011/12/2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09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叁百叁十一面第叁行,「庚八、入涅槃」,這是八相成道最後的一段,經文只有兩句:

  【于此中下。而現滅度。】

  『中下』,據《魏譯》本碛砂藏的經本與高麗藏的經本,「此是八相成道中之第八般涅槃相。涅槃舊譯爲滅度,新譯爲圓寂」。這新舊兩個字是以玄奘大師爲界限,玄奘大師以前所翻的經都叫舊譯,從他以後都叫新譯,新舊是這個意思。舊譯是玄奘大師以前,翻作滅度。滅是滅煩惱、滅習氣、滅生死的果報,這統統都滅了。度是度脫六道輪回、度脫十法界,是這個意思。印度涅槃裏頭是有這個意思。新譯翻作圓寂,圓是圓滿,功德圓滿,功德裏面就是講的智慧、德能、相好,樣樣都圓滿,寂是清淨寂滅,所以這兩個字要連起來才行。圓滿還有起心動念、還有分別執著,那不叫做滅度。圓滿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涅槃的意思。小乘涅槃脫離六道輪回,大乘涅槃不但脫離十法界,而且還脫離實報莊嚴土,叫究竟涅槃。這個意思我們現在總算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了。

  下面解釋,「滅度者,滅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取的是這個意思。「《涅槃經》曰:滅諸煩惱,名爲涅槃」。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統統都滅了,我們一般講都斷了。「離諸有者,乃爲涅槃」。這個諸有,有是有因有果。煩惱是因,生死是果報,果報裏面有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還有四聖法界裏面的變易生死,分段生死他沒有了,他有變易生死,都包括在離諸有者範圍之內。也就是叁界有,四聖法界也有。「又《賢首心經略疏》」,賢首大師《心經》的批注裏面有解釋,「涅槃,此雲圓寂。謂德無不備稱圓」。德就是智慧、德能、相好,樣樣具足,沒有一樣欠缺,就是惠能大師明心見性之後所說的第叁句話,「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是此地圓的意思。「障無不盡」,障是煩惱、業障,全都斷盡了,這叫寂,叫清淨寂滅。我們常說,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寂,有起心動念,寂就沒有了。雖然是非常微細波動的現象,幾乎我們自己沒有方法覺察知道,但是它真有。也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那叫一念,那一念,心就不寂了;那一念都沒有,這才真正叫寂。這個意思是妙覺如來果位上的事情。

  「又《甄解》曰:義充法界」,義是義理、道理,充遍法界。「德備恒沙」,德就是智慧、德能、相好,備就是具足,恒沙是形容像恒河沙那麼多,這是圓的意思。「體窮真性,妙絕相累」,這是寂的意思。體窮,這個體在此地是動詞,就是我們體會、契入,也叫證得,有這個意思在裏頭;窮是證到底了,體會得究竟圓滿的真性,真性就是自性,就是法相,就是諸法實相,證得究竟圓滿的真性。妙絕相累,妙是非常巧妙,絕不再受一切現象之累,換句話說,一切現象不會影響你。一切現象無量無邊,現代科學家把它分爲叁類,跟釋迦牟尼佛分法完全相同,釋迦牟尼佛也是把它分成叁類,名詞不一樣。佛法裏面稱它爲無明業相、轉相、境界相,這把所有一切現象全包括在裏面。業相是自然現象,轉相是精神現象,我們今天講心理的現象,境界相是物質現象,宇宙之間一切萬象總不出這叁大類,全包括了。現在科學的名詞,稱阿賴耶的業相他們叫做能量,阿賴耶的轉相他們說做信息,阿賴耶的境界相科學家說它做物質,就是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所以現代科學我們佩服得五體投地,釋迦牟尼佛說這個事情是在叁千年前,宇宙的奧秘科學家把它揭穿,不容易!科學家揭穿了,還是凡夫,不是聖人。

  大乘經上告訴我們,這個事情什麼人能見到?八地以上。菩薩五十一個階位,上面是佛,連佛一共是五十二個階位。八地以上,八地、九地、十地、等覺、妙覺五個位次,最高的五個位次他們知道。他們怎麼知道?他們看見了。《心經》上說得好,「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是什麼?就是這叁種現象。這叁種現象在哪裏?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佛法給我們講的,在毛端上、在微塵裏;現在的科學家說的,在粒子裏面、在誇克裏面、在量子裏面,科學家是這樣說法。真的,佛法講最小的物質,極微之微,被現在科學家看到了。佛法講的,這高位菩薩看到,那是從定功裏頭看到的,不需要儀器,他的心真正清淨到極處,于一切法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他看到了,不需要用儀器。科學家是凡夫,用現代精密的儀器去觀察,也看到了。菩薩看到,他沒起心動念,所以他是圓寂的境界,就是涅槃的境界。科學家不但起心動念,他還分別執著,換句話說,完全是六道凡夫。六道凡夫借著精密科學儀器,也發現、也看到了,但是科學家不能了生死,不能出叁界,依舊是凡夫,還要繼續搞生死輪回,不一樣!換句話說,佛法是用你自己本能見到事實真相,科學家是借重數學,先從數學裏頭去推斷可能有這樁事情,再用精密儀器觀察來證明。要觀察很多次,一次、二次怕是偶然的,上百次、上千次,這才下定論真有這樁事情。

  近代科學的發現對我們學佛的人,我們是凡夫,佛經上這些奧秘,我們學經教的人在過去不能不承認,佛說的,怎麼敢不承認。雖然承認,有懷疑,真的嗎?現在看到科學報告,我們相信了,我們對佛佩服得五體投地,沒話說,我們相信,我們不懷疑了。可是佛教給我們的路子我們還是要照走,我們必須要向不執著、不分別、不起心、不動念,向這條路上去走,將來我們自己不需要儀器,我們親眼看見。到我們看見了,那你自己就曉得,你已經到八地以上的程度,你沒有到八地以上你看不見,你有障礙。八地菩薩那個心定下來,那個定功不是普通菩薩的定功,那麼微細,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彈指叁百二十兆個波動現象,你都能看到,叁百二十兆,一秒鍾一千六百兆的生滅,這麼微細的波動現象你看到了,這叫圓寂。

  所以妙絕相累,知道這個相不是真的,相是剎那生滅,《般若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真法界裏頭的依正莊嚴也不是真的,是自己無始無明習氣那個狀態之下發生的。無始無明習氣斷幹淨了,實報莊嚴土依正莊嚴沒有了,回歸到常寂光。常寂光純真無妄,就是惠能大師所說的,惠能大師不簡單,開悟二十四歲,他說的這五句話就是他自己見到的。見到自性,自性是什麼樣子?「本自清淨」,自性從來沒有染汙過。第二個現象,它「本生不滅」,換句話說,它沒有波動現象,波動就是生滅現象,它沒有,它是清淨的,它是平等的,沒有波動現象。第叁個「本自具足」,他怎麼看見的!第四個「本無動搖」,真心是不動的,妄心是動的,阿賴耶是動的,真心不動。我們不動是真心,我們動了是妄心,真心能生萬法,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法都是真心所現所生。大經上常講,整個宇宙是心現識變。這裏頭這麼多變化,誰在主持變化?變化是識,識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有這個東西你就看到變化。變化沒有窮盡,沒有相同的,就像萬花筒一樣,你只要把它轉動,千變萬化。這裏頭沒有理由可循的,是自性的本能,法爾如是。

  「上之經論」,上面所引的經跟論來批注滅度。「表法身大士專志佛果」,表是表法。這些人「不住灰滅」,灰是灰身,不要身體了,滅是把念頭滅掉,不起心、不動念。這是什麼人?阿羅漢跟辟支佛,他們證到這個境界,有這個能力,他身就不要了,念頭就不起了。他住到什麼地方去?住叫偏真涅槃,相似的涅槃,很像涅槃,不是真的涅槃,也叫涅槃。「但爲饒益中下二乘,善巧方便,而示現入滅之相」。法身菩薩,《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二邊都不住,這是大乘菩薩。大乘菩薩這個境界叫無住涅槃,他證得涅槃,他不住。他不必灰身,身是身體,身體死了之後火化變成骨灰叫灰,是這個意思。滅,滅是滅意識、起心動念,是這個意思。如果灰身滅念,佛法的名詞叫智,滅智,智就是念頭,你就不能教化衆生,你自己可以享受清淨寂滅這個境界,但是對衆生不能夠布施恩惠。法身菩薩不然,他證得這個境界,他還把身體留在世間,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就證得這個境界,他沒有灰身,他沒有滅智,他出定之後,到鹿野苑從事教學,這一教,教了四十九年,才灰滅,這是大乘菩薩。在中國,六祖惠能大師爲我們表演的,就像世尊一樣,他們這種能力,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在印度當時,大家求佛出世,釋迦牟尼佛就以佛身而爲說法,惠能大師在中國也證得了圓寂,他沒有灰身滅智,叁十二應裏頭,在中國,應以比丘身出現在世間,他就以比丘身來教化衆生,成爲禅宗的一代祖師。這個做法比小乘高!善巧方便,而示現入滅之相。

  如《法華經壽量品》上所說的,「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于憶想妄見網中」。這是說佛爲什麼不常住在世間,常住世間就起了副作用。爲什麼?薄德之人不種善根,佛久住在世間,什麼時候找他跟他學都來得及,何必那麼著急?凡夫因循苟且,把光陰錯過了。貧窮下賤,貪著五欲享受,所以他們入于憶想妄見網中,就是我們講的妄想,這個我們在現前都看到。「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這真的,我們年輕的時候看到,李炳南老居士在臺中住了叁十八年,我們外地到臺中去親近老師,我們的心態跟當地人完全不一樣。當地人確實傲慢,那種態度,他們常親近老師,他們對于真正學習有厭倦、有懈怠,老師常常在,沒關系,今年沒學好,明年,明年沒學好,後年,有的是時間,老師常住世間。我們外來的人不一樣,在那裏時間很短,分秒必爭,希望多學一點,我們…

《淨土大經科注 第九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