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機會難逢。這就是爲什麼在身邊的人學不到東西,不如外頭來的人,道理就在此地,非常明顯。
我親近李老師的時候叁十二歲,在臺中住了一年叁個月,就是十五個月,我出家了。我出家的時候我知道老師心裏很難過,那個時候沒有汽車,叁輪車,交通工具是叁輪車,老師自己沒有叁輪車,送我到火車站,叫了一輛叁輪車,叫我跟他坐在一起,他送我到車站,我都看他流眼淚。我離開臺中到臺北圓山臨濟寺出家,聽到臺中的同學,他們到臺北來看我,告訴我,老師講經的時候罵人了。我說怎麼罵人?臺中同學跟他十年,你們十年什麼都沒學到,學到的人走了。他也沒提名字,大家都知道是我,學到的人都走了。所以他跑到臺北來找我,你學到了些什麼?我說我學的跟你們一樣,老師沒有單獨教給我東西,講經教學大家都在一起。那老師爲什麼說你學到東西?我說可能心態不一樣,我們在臺中的時候是分秒必爭,住一天是一天的福報,非常珍惜;你們在臺中大概有的是時間,十年不行,二十年,二十年不行,叁十年,你們是這種心態,懈怠懶散,原因在此地。我們怎麼敢懈怠,在臺中沒有根、沒有家,隨時會離開,機會就太難得!
一般人心目當中有一句話,常常講的,多少人也告訴我,我身邊悟字輩這麼多年來沒成就。什麼原因?老法師講經是爲他們講的,不是爲我講的。這個心態很普遍,古今中外在所不免。當年在臺中,臺中的同修還不是這樣的,老師講經是爲那些人講的,自己好像都成就了,老修行了,一說,十幾年、二十幾年,資格都很老,其實什麼都沒聽進去。我們從外面去的人不一樣,我們的心態,老師句句話都是爲我一個人講的,我們完全接受。老師在上課教學,你們不肯接受,我肯接受,道理就在此地。你們對老師表面上恭敬,我們對老師是內心裏頭真誠的恭敬。印光大師所說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我們對老師那個誠敬心是不是百分之百?不是。我常常講,是講真話,我對老師的誠敬,百分之二、叁十而已,我就能得百分之二、叁十。你們對老師的誠敬?百分之一、二而已,我們當中就相差十倍。我勸他們要珍惜,不珍惜、不恭敬、不真誠,你跟老師住一輩子,叁十八年,差兩年就四十年,你什麼都沒學到,一生白跟了。
跟我叁、四十年的人有。我在臺灣建立華藏圖書館,那一年是我講經教學第二十年,也就是出家二十年,我們有了個圖書館,才有一些同學在圖書館出家,到今天也有叁十叁年了。悟泓就是其中的一個,悟道、悟本這最初的,圖書館開幕沒多久他們就來了,叁十二、叁年。如果真學,叁十年的時間,在古人來講,得叁昧、開悟是很有可能的,時間全空過了。古人教給我們的方法,人人都會說,沒有認真去做。戒律、德行上紮根,爲什麼?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中等根性的人,叁、四年能得叁昧,七、八年就很有可能開悟,不能大徹大悟也可以達到大悟。大悟的境界能通一宗,與這一宗相關的經論法門都能通;大徹大悟那是全通了,世出世間法全通了。修行修什麼?這個經本經題上講得很清楚,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覺心。那個覺心的標准就是叁皈依,「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你要是用這個做目標,你的十年成就不得了!幾個人去幹?沒人幹,能說的人有,真幹的人沒有。沒想到我們發現一個真幹的,劉素雲居士,她用了十年功,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我們不知道,十年成就了,我們才曉得,這個不在身邊。像劉素雲這樣真幹的人有沒有?我相信有,我們不知道。真幹的人也不願意人知道,他不要名聞利養,他自己成就了,有緣教化衆生,無緣自己到極樂世界去了,真成就了。這個地方的經文講得非常好,古今中外都有這些問題,尤其是現前的社會,跟古人比是不能比的。所以見到佛要是真的常在不滅,憍恣厭怠決定有的,難遭之想、恭敬之心生不出來。
「是故如來雖不實滅」。釋迦牟尼佛七十九歲示現滅度,實際上他真的沒有滅,表演這個相。「非滅現滅,故雲示現。作此示現,爲度中下之機故」。是爲中下之機(根性)的人來表演的,這一表演,大家心裏震動,佛不住世了,忏除業障,認真學習,有一批人就得度了,用這個方法,讓一批人警覺到。跟佛有緣的人,在這個表演之下全都得度。「若是上根」,上根是什麼?在佛法會當中,就是講經教學之中已經大徹大悟的人。惠能大師當年在世,在他會下大徹大悟達到他同樣境界的有四十叁個人。在中國過去沒有過,六祖大師滅度到今天也沒有看見過,太殊勝!我們在曆史上看,一個老師會下能有叁、五個明心見性的就不得了,就不多了,四十叁個,在中國佛教史上只有這一個人。所以上根人、見性的人他們清楚。「則見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本離生滅,何有涅槃」,表演的。
「是故隋智者大師讀《法華藥王品》,親見靈山一會俨然未散」。智者大師讀《法華經》,讀到「藥王品」他老人家入定了,定中境界出現。定中裏面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有空間就是沒有距離,沒有時間就在當下。他見到釋迦牟尼佛在靈鹫山講《法華經》,他還聽了一堂課,出定之後告訴大家,世尊在靈鹫山講《法華經》還沒有散,還在講;換句話說,釋迦牟尼佛沒有滅度。我們如果要有智者大師那種定功,能不能見到彌陀?能不能見到釋迦?隨時都見得到。有這種功夫,能回到過去,能看到未來,沒有一樣不清楚,沒有一樣不明白。這是我們自己的本能,不是從外面求得來的,心清淨就現前,心染汙它就不現前,就這麼個道理。所以就曉得清淨心多重要!清淨心沒有別的,放下,放下是心放下,事不相幹。但是一般人他老是挂念這些事,這個事就妨礙他清淨心,那事也放下。功夫真正提升了,事不相幹,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放在心上幹什麼,不放在心上,再多的事情也沒事,這是我們要學的。不要被外面環境所累,你真的得到解脫了。特別是在我們現前這個大環境當中,找一個清淨地方修找不到了。真有本事,什麼地方都是清淨環境,心淨則萬物都淨,妙就妙在此地。哪個地方找清淨環境?處處皆是,沒有一處不清淨,決定不被它幹擾。這個成就比一般修定的高,一般修定要找個環境,你什麼環境都在定中,他就比不上你。一切時、一切處求心清淨平等覺就對了。這是說明世尊沒有生滅,示現生滅。爲什麼示現?給中下程度的人給他看,告訴佛住世不是像你想象的,他也是短暫的,遇到了一定把這個機會抓住,絕不要放松,這就對了。
八相成道還沒講完,後面「德用無方」,這裏頭分兩段,一個是「自利德」,一個是「利他德」,自利利他。自利裏頭有兩小段,這是第一小段「定慧等持」,經文:
【得無生無滅諸叁摩地。及得一切陀羅尼門。隨時悟入華嚴叁昧。具足總持百千叁昧。】
首先這個自利你得到什麼?定、慧。定慧是平等的,這個很重要,就得受用。如果定慧不平等,那就起反作用,慧多定少人浮躁,妄念很多;定多慧少容易昏沈,精神提不起來;必須要定慧平等,要等持,才能夠契入禅定的境界,才能開悟。我們看念老的批注,「叁摩地」,你看他『得無生無滅諸叁摩地』,不是一個,「諸」是很多。叁摩地就是禅定,叁摩地是梵語,「舊稱叁昧」,舊譯把它譯成叁昧,「叁摩提、叁摩帝」,這都是梵文的音譯。「翻爲定、正定、正受、調直定、正心行處、等持等」,這都是叁摩地中文的意思。它是什麼意思?翻爲定,戒定慧的定,又翻作正定,揀別它不是邪定;正受,受是正常的享受。我們凡夫享受的是什麼?佛法講五種受,所有一切享受歸納起來不外乎五種,身體有苦樂兩種受,心裏面有憂喜兩種受,另外一種,身沒有苦樂,心沒有憂喜,這個很好,這叫舍受。實際上這就是正定,這就是叁摩地。爲什麼不說叁摩地、不說正受?因爲你時間很短,你維持不了好久你的心又動了,不落在苦樂憂喜,總是妄念都起來,煩惱都起來了,所以保持不住。如果真能保持著舍受,舍就變成定。舍就是放下,身苦樂放下,心憂喜放下,這人就入定了,那就要得叁昧。
調直定,調是調理,直是正直,這都是叁摩地的意思。正心行處,心住在定中。世尊在大小乘裏面都說過,「製心一處,無事不辦」,那個製心一處就是此地講的調直定、正心行處,就這個意思。現在科學家教我們什麼?專注,極端的專注。調直定、正心行處也是這個意思,心要專注,不能分散。我們今天念佛的人,我們要把心製在一處,這一處就是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製心一處要是把阿彌陀佛放在這個第一處,那個功德無量無邊,那就是修叁摩地。修成功了,你就常住叁摩地中,你成功了,你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肯定實報土上輩往生。爲什麼?你已經修得製心一處,阿彌陀佛來接引的時候,把你這個功德就提升了一倍,佛光一照馬上就提升一倍,上上品往生。不是《華嚴經》十住、十行、十回向的地位,至少提升到《華嚴經》地上菩薩的地位,真正是摩诃薩。我們可以做得到,不是做不到,問題就是肯不肯製心一處。
製心一處,其它事情別管了,管它好事壞事、邪事正事,與我不相幹,我就是一句阿彌陀佛,見到人都笑咪咪的,阿彌陀佛,你問我這個,好,問那個,也好,好也好,不好也好,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沒有議論、沒有批評。看到你是好的,統統贊歎,不好的,不贊歎就行了。這是什麼?這是普賢十願「禮敬諸佛」,對一切衆生平等恭敬心。見一切衆生行事,善的贊歎,不善的不說話,不放在心上,心裏頭清淨平等覺,心裏面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這部經上講的,清淨平等覺是阿彌陀佛的別號,不可思議!心裏面有阿彌陀佛就是心裏頭有清淨平等覺。清淨,我什麼都不染。什麼是染汙?自私自利是染汙,名聞利養是染汙,七情五欲是染汙,讓我心不清淨。…
《淨土大經科注 第九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