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丟掉了,我多少年都想著,現在找,找不到了。那個衣服至少穿了叁代,送我的那個人也是從前老和尚送給他的,好幾代,才補十幾個補丁。所以平等心從這個地方修。
「以大慈悲心,隨其根機,示現開導,令其證入,是名平等性智」。你看,菩薩頭一個,平等。平等裏頭有慈悲,大慈悲心,隨衆生的根機。《楞嚴經》上所說的,「隨衆生心,應所知量」,爲他示現,爲他開導,開是開示,導是引導,令其證入,證入是目標,示現開導是方向。衆生根機不齊,根基不厚,要慢慢引導。像釋迦牟尼佛用的手法,從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慢慢的一步一步向上引導,不是一蹴就成就,那不可能的事情。無論什麼事情,問題發生了,六道輪回發生了,原因是衆生迷,迷得太過分,所以才有六道輪回的現象。菩薩知道什麼原因,一步一步把他往上引。最難的是第一步,第一步能轉過來,往後就不難,容易多了。我們今天就第一步跨不過去。第一步就是破身見、破邊見、破成見、破邪見,就是要讓衆生真正覺悟到,我們所有一切看法、想法錯了,沒有一樣是正確的,必須把這五種見放下,你的見解算是正確的,我們世間人所謂說客觀的看法。一般人是主觀的,有成見,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看法,把自己放下,就變成客觀。純客觀,你會見到事實真相;有我在裏面,見不到。你要知道,我裏頭絕對摻雜著有名利,有自己,我的想法,我以爲怎樣怎樣,錯了,你看到的是局部,你沒有完全看到,無我才能看到問題的背後。因果很複雜,無量因緣,你才真正看清楚、看明白。我們凡夫看到是禍害,說不定禍害之後有大利益;我們看到是利益,說不定佛看的,利益之後有大災難,我們不知道,佛菩薩有智慧能看見。所以爲什麼教我們首先把見思煩惱放下,它有道理在。
我們在佛法上修學,見思沒有放下,搞的是佛學,是佛門的知識,與佛家教學的目標不相幹。你看佛家的教學目標是教你斷煩惱、是教你放下,放下之後,終極的目標是教你見性。現在許多學佛的人他走的不是這條路,他跟這條路是相反的,他在經典裏面學知識。真的,我們把經典當哲學看,把經典當科學看,全都是知識,不是佛法。佛法什麼都不是,就是教你明心見性,回歸自性而已。回歸自性一切就圓滿了,四種智慧都成就了,是自性裏本有的。
第叁種叫「妙觀察智,謂如來善能觀察諸法,圓融次第」。這叫妙智,不是學來的,自性裏頭本有的。它這種智慧就是大圓鏡智,證得大圓鏡智他就起妙觀察智、起平等性智。大圓鏡智是智慧的本體,能圓融次第,次第非常非常複雜。所以佛、菩薩也有比喻,像一個羅網一樣的,大梵天宮莊嚴的羅網,網絡一樣的,雖然很複雜,但是次第整齊,一點都不亂,非常龐大、複雜的一個體系,一點不亂,智慧能看到。「複知衆生根性樂欲」,同時妙觀察智看到,看到所有衆生,無量無邊衆生,每一個衆生根性、愛好,樂就是愛好,欲就是欲望,都知道,所以說法、示現就契機。我們沒有這個能力,好心示現說法,往往受到許許多多的挫折。這是什麼?這是沒有這個智慧,對于衆生的根性、樂欲不清楚,所以會跟他發生沖突,沖突就造成障礙。「以無礙辯才,說諸妙法」。菩薩上契入自性,自性智慧透露了,下明了衆生的根性、愛好,所以爲衆生示現、爲衆生說法,衆生歡喜。這才以無礙辯才說諸妙法,幫助他開悟,開悟是智慧。「獲大安樂」,獲得大安樂是離苦,離苦得樂。這是妙觀察智,轉第六意識爲妙觀察智。
第四「成所作智,謂如來爲欲利樂諸衆生故」,這是如來的本願,因地最初發心就發了這個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現在成佛了,這一願自然兌現,不需要起心動念,不需要分別執著,成佛之後這個本願自己起作用,叫法爾如是。「普于十方世界」,普遍對十方世界,「示現種種神通變化」。這就是《普門品》上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隨衆生的愛好,隨衆生的欲望,現身說法。「引諸衆生,令入聖道」,把他帶向正道上,聖道就是正道,成佛之道,菩提大道。成所作智是前五識,眼耳鼻舌身,用前五識成就衆生。「成本願力所應作事,是名成所作智」。成就普度一切衆生的事業,轉八識成四智,迷跟覺差別在此地。這是四種智慧,自性本有,一切衆生並沒有失掉,只是迷了。所以佛家講失是迷失,不是真的沒有,什麼時候覺悟,什麼時候就現前,也叫四智菩提。
底下有個「力」,力就是「如來十力」。菩薩都做不到的,佛能做到。「如來證得實相之智,了達一切,無能壞、無能勝,故名力也」。這幾句話很重要,爲什麼?是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的,佛有,我們自己都有,跟佛一樣,不比他差分毫,只是我們迷了實相之智,實相之智就是諸法實相。我們什麼時候覺悟,肯定了諸法實相,這個智跟力(能力)統統能恢複。了達一切,了是明了,通達一切諸法,無能壞、無能勝,沒有能壞的,勝是超越,自性裏頭本具的。
第一種「知是處非處智力,謂如來于一切因緣果報,審實能知」。一切法的因緣果報這四種現象,審是審實,審是非常謹慎審察明了,他是真實能知。下面舉兩個例子說,「如作善業,即知定得樂報,名知是處」,這是是處。善決定有善報,行善哪有沒有善報的道理!果報不在現前,可能在來生,不在來生一定在後生,決定有果報。「若作惡業,得受樂報,無有是處」,這叫非處,因果不相符。你行善你得的是善報,這是相應的,是處;行善得惡報,這是非處,沒這個道理。有沒有行善得惡報的?有;有作惡得善報的,也有。那你是看的一截,沒有看到整個,你只看到現前,你沒有看到未來,沒有看到過去。行善得惡報,是過去造作的惡業現在報出來,現在所造的善沒報,在後頭。造惡的人現在得善報,是他過去生中的善因成熟了,他在那裏享受善報,他現前所作的惡報沒熟,因緣沒熟,也許在來生,也許在後世。我們只看眼前,不顧前後,如來是一切都通達,前因後果他清清楚楚。「如是種種皆悉遍知,故名知是處非處智力」。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縱然現在環境不好,要歡喜承受。爲什麼?過去那些不善的業現在報掉了,好事情,報掉就沒有了。我這一生努力修善,來生福報多大!可是這樁事情你心裏要明了,福報可不可以享?享福沒有不造業。你們去念《安士全書》第一篇「文昌帝君陰骘文」,你去看看那裏頭講的果報。他「一十七世爲士大夫」,用現在說,過去生中到現在十七世都是知識分子,知書明理,是這樣的人。裏面講他遭的這個果報,舉個例子,漢高祖的皇後,過去生中修的福報大,這一生大富大貴,漢高祖死了的時候,她將高祖最心愛的一個妃子殺掉,這妃子有個小孩,就是趙王如意,也被她殺掉了,殺是非常殘酷,她造這個業多重。不是造了就沒有了,來世這兩個人來報她,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停的時候,果報非常淒慘。舉這個例子,讓我們想想,世世代代這些做帝王的,連唐太宗,曆史上大家稱他作明君,他也墮阿鼻地獄。于是我們就想到,釋迦牟尼佛爲我們的示現,最聰明的人,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救世救民,不搞政治,搞教育,不跟任何人結冤仇。
教學裏頭也有嫉妒障礙。在中國,六祖惠能就給我們做最好的示範,我們相信他那個是示現。大徹大悟之後,到獵人隊裏頭去避難,避了十五年。那是什麼難?同行相忌,就是嫉妒障礙。這十五年時間沒有機會度衆生,幹什麼?提升自己、成就自己。十五年之後緣成熟了,嫉妒障礙的人沒有了;老一輩嫉妒障礙的已經往生,走了,跟他同輩的,十五年也淡了,他出來了。弘宗演教要等時節因緣,師父都幫不上忙,五祖忍和尚幫不上忙,叫他去躲避。佛法、世法皆如是,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這第一條這是個定律,善決定是善果,惡決定是惡報,絲毫不爽。如是種種皆悉遍知,故名知是處非處智力。這個我們要決定相信,一點都不懷疑。我們起心動念、所作所爲是善的,就放心大膽去做,什麼障礙也不在乎。當然自己要用定力、要用智慧,把這好事圓滿做成功。自古以來諺語所謂的「好事多磨」,如果不是真的,怎麼可能有這句話?這句話說出來,一定有根據的。只要是好事,利益衆生的好事,都多磨,多折磨、多障礙,何況是你自己的,自己的就更多!更多能成就,你就知道那是多大的福報,不是容易事情。
第二「知過現未來業報智力」,過現未來,叁世。「謂如來于一切衆生,過去未來現在叁世業緣、果報、生處,皆悉遍知」。如來沒有不知道的,見性都知道。見性是什麼地位?《華嚴經》圓教初住菩薩。如來這個四智、十力、四無礙辯、十八不共法,初住菩薩統統具足,他明心見性了。他所以不能夠回歸自性,就是無明的習氣沒斷,無明斷了,真斷,真的不起心、不動念,習氣沒斷。在這個境界裏頭還要忍耐、還要定功,有耐心的等待,時間久了習氣自然沒有,這才能回歸常寂光,回歸自性。菩薩有實智,這個實智就是前面講的四智,轉八識成四智。四智裏面最重要的就是第一個,轉阿賴耶爲大圓鏡智,這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這個地方講的十種智力,這個智力就是大圓鏡智的智力,他能知道一切衆生,過去無始,未來無終,你無始劫以來,到無始劫之後,生生世世他全都知道。未來世還沒有來,他就知道?對,他全知道,他沒有一樣不知道。到自己明心見性,你自性般若智慧開了,你也知道了,你把佛所說的話就證明了,佛說的是真的不是假的。
你看叁世的業緣,叁世的因緣果報交叉在一起也是個網絡。我們今天起個念頭、說一句話、做一樁事情,跟過去有沒有關系?有關系。跟未來有沒有關系?有關系。這一樁事情,近代量子力學家在《念力的秘密》裏頭發現了,真有關系。過去做錯的事情,用現在的善心善念可以修改。有能力修改過去,當然就有能力支配未來。所以科學家提醒我們,起心動念要負…
《淨土大經科注 第八十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