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責任,起心動念不能不謹慎。換句話說,不應該起的念頭決定不能起,不應該說的話最好不說。于是我們看到真正修行人,他做得多,他說得少。這有很深的道理在裏頭,因爲每個念頭都周遍法界,後頭出生無盡。有意無意一個惡念,可能傷害一些衆生,我們自己不知道,跟這些衆生結了怨,變成冤親債主,不知道什麼時候跟他結的怨,佛菩薩知道。現代科學家發現這個事實,我們相信了。果報,有業緣當然就有果報,善因善報,惡因惡報。生處,這說明人沒死,人有死了怎麼有生處?你過去沒死,現在得人身,生在這個地方;將來也沒死,這個身體死了,你那個靈性又去投胎去了,又去找生處去了。生處與你必定有緣,沒有緣不會到一家來。來了,佛說緣很複雜,歸納起來不外乎四大類,報恩、報怨、討債、還債,不外乎這四大類。佛全知道,這叫「知過現未來業報智力」。
第叁「知諸禅解脫叁昧智力,梵語叁昧」,翻成中國的意思叫「正定」。「謂如來于諸禅定,自在無礙,其淺深次第,如實遍知」。禅定很複雜,功夫確實有淺有深,定功時間有長有短,有出定、有入定,入定的時候,定中境界現前,出定就沒有了。我們在《地藏經》上看到,光目女,母親死了,造很重的惡業,她知道墮地獄,不曉得在哪裏。遇到一個阿羅漢,供養他,向他請教。阿羅漢入定見到了,出定把實際狀況告訴她。這是小定,阿羅漢、辟支佛有出有入;法身菩薩的大定沒有出入,行住坐臥都在定中,所以他沒有出入的相,你有事情問他,隨問他隨時就答複你。法身菩薩尚且沒有出入,何況如來!所以如來于諸禅定自在無礙,他不需要入定,他就在定中。淺的定功,十法界裏面的聲聞、緣覺、菩薩、佛,這是淺的。淺深界限在哪裏?在有沒有見性,見性定就深,沒有見性定就淺。沒有見性的是六道裏頭的四禅八定,沒見性,但是這些人對六道裏面的狀況叫一清二楚。爲什麼?他在定中見到了,但是六道之外的他一無所知,他達不到。六道之外的,辟支佛的定功高過阿羅漢,菩薩的定功高過辟支佛,佛的定功高過菩薩,但是都沒見性,這個我們知道,沒有轉八識成四智,所以他叫凡夫。在大乘教裏面稱六道叫內凡,這個內外就是輪回做界限,六道之外的四聖法界叫外凡。凡聖的界限是什麼?就是見性,沒見性全是凡夫,見性之後才叫真正聖人。小乘沒見性,所以叫小聖。雖然沒見性,他確實走的是見性的道路,只是還沒到,路不錯。他們把叁界八十八品見惑斷掉,雖沒有出六道輪回,決定不做叁惡道的業,貪瞋癡、殺盜淫他們不會做,所以他決定不墮叁惡道,佛稱他們爲小聖。出離十法界這才叫大聖,這就叫佛,爲什麼?他見性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佛對于任何一個人修行禅定功夫的淺深、定中境界,他都清楚、都知道,如實遍知,一點錯誤都沒有,沒有一個不知道的,「故名知諸禅解脫叁昧智力」。
第四種,「知諸根勝劣智力」,如來對一切衆生,衆生根性勝劣不一樣,得果大小也不一樣,「皆實遍知」,佛有這個能力。六道的衆生是善惡的果報,善惡果報裏頭,大乘經裏面講得很清楚,善,受益的人多,受益的時間長遠,這個功德大,功德殊勝;不善業,受害的人多,受害的時間長,那個罪業就大,這個道理不能不懂。如來知道,他們將來得果,譬如學大乘的得大乘果,學小乘的得小乘果,修世間法的,善法,得叁善道的果報,不善法,那是叁惡道的果報。我們要是遇到佛,請教他老人家事情,那不是預言,那是他的真實智慧,決定沒有一絲毫錯誤。不像現在預言,預言都是人,不是佛菩薩。
我年輕的時候聽說這些預言我懷疑,真的嗎?真的講得那麼准確嗎?我請教李老師,老師告訴我,預言有,不是假的。預言憑借什麼?憑借離不開數學,也就是離不開中國的《易經》,是從高深數理裏面推演出來的。有沒有錯誤?那真叫「失之毫厘,謬之千裏」,不靈,一絲毫都沒有錯誤就很准,不准的時候肯定裏頭有錯誤,這是第一個來源。第二種來源是禅定,禅定所見到的是現量境界,決定不錯。所以老師就說,佛門裏頭古時候有一些大德、有一些老和尚,他們從禅定當中看到的境界,以預言偈頌的方法寫出來。你當時看不懂,如果事情爆發出來你再回頭看,他果然說得很正確。這也是所謂「天機不可泄露」,給你講這個事情點到爲止,你要細心去體會。現在太多太多了,我們對這個看法不可以感情用事,要非常理智去看待,可以參考。我們畢竟沒有開悟,不是聖人,我們也是凡夫,可是我們抓到了一個真實有效的方法,那就是淨宗,就是阿彌陀佛。不管它這個預言是真是假,我們依照佛經的指導,對淨宗法門真信切願求生淨土,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決定有好處;沒有災難,我們自己境界不斷向上提升,有災難,它可以化解。這個道理現代量子學家爲我們做證明,人的善念、淨念能夠集中,産生的能量不可思議,舉的例子很多。我們對淨宗相不相信?我們對于念佛專不專注?專注就有效,散亂心就沒有效。古人有所謂「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科學家講念力也是說,你要想運用念力,要非常專注,就起作用,心散亂,效果得不到。所以知衆生根性。
第五「知種種解智力,謂如來于諸衆生,種種欲樂,善惡不同,如實遍知」。一切衆生心裏面的欲望,能夠理解多少,理解力各人不一樣,這裏頭還有許多外緣幹擾,很複雜。如來知道,他清清楚楚,一切衆生種種欲望不相同,種種愛好不相同。這裏面大分,有善、有惡,有人好善積德,有人作惡多端,這些與過去現在未來統統有關系,像《華嚴經》上所說的無量因緣,不是單純的。如果對于種種解智力要不明,教化衆生就很不容易契機。不契機的時候怎麼辦?要小心謹慎去摸索,不能夠輕易下斷語,這就是虛心求證的一種方法。開悟的人不需要,開悟的人他完全明了。所以教學不是容易事情,在中國古代的標准,沒有明心見性不能講經、不能注疏,這個標准很嚴格。所以學佛,無論出家在家,佛是智慧,有智慧沒有福報不能辦事。所以學佛,無論世間出世間,你進入佛門,老師首先要求你培福、修福。多長時間?一般是五年,佛家有所謂五年學戒,就說這樁事情,學戒就是修福。真的人不能沒有福報,沒有福報就是沒有人緣,人家不聽你的,不喜歡你。當然福報與前世有密切關系。
修福是佛門裏頭第一樁大事,最先從這裏下手。無論出家在家,一入佛門先幹什麼?先做義工。惠能大師到黃梅,五祖,見性的人就是菩薩,四智、十力他有,換句話說,他對于惠能的前途了如指掌,黃梅八個月完全做義工,修福。他是在碓房,工作是舂米、破柴。諸位想想,叢林住衆大概上千人,每天吃飯米要人舂,柴要人劈,不是幾個人的事情。舂米破柴沒有一、二十個人,怎麼能照顧到一千多人的生活?八個月就幹這一樁事情,修福。不能不在佛門培福,道場裏面你將來才能常住,對道場曾經有過貢獻。無論出家在家,都要做五年義工,然後你才能專學一門。工作呢?工作由新來的人做。以後義工少了,佛門收入多了,所以就雇,雇用這些工人,每個月發工資。雇一批人來做,這樣一來道風就墜落了,過去是修行人自己幹的,現在在外面雇人來做,道風就下降了。爲什麼?我們違背了世尊的教誨。世尊在般涅槃前,入滅之前,阿難尊者提出四個問題向佛請教,裏面就有一條,佛在世的時候我們以佛爲師,佛不在了,我們以誰爲老師?佛說了兩句話,「以戒爲師,以苦爲師」。不能持戒、不能吃苦,你就不能入佛境界。佛境界是什麼?真正看破、放下。這兩條做不到你不可能看破,你也不可能放下。佛給我們所說的純真無妄,交代得真清楚、真明白。那我們要學佛,具備的條件,最基本的就這兩個條件,我能持戒、我肯吃苦。持戒、吃苦這個人自自然然謙卑,一定是個老實人,才能接受經教,佛在經上講的東西他聽得懂,他真幹。這樣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沒有一個不成就。所以佛法成就人有它一套道理、一套方法,這不能改變的,改變就打折扣。
我們再看第六,「知種種界智力,謂如來于世間衆生,種種界分不同,如實遍知」。界就是分別、界限。古時候印度,印度的人民有四姓的階級,這他們的界限,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我們中國也有,士、農、工、商。現在比從前分工更複雜,古時候所謂叁百六十行,那就是講的界別,現在不止。佛對社會,過去的社會、現在的社會、未來的社會,這個娑婆世界的社會,他方諸佛剎土的社會,沒有一樣不清楚,有這樣的能力,這叫「知種種界智力」。
第七「知一切至處道智力,謂如來于六道有漏行所至處,涅槃無漏行所至處,如實遍知,故名知一切至處道智力」。底下括號裏頭有簡單的解釋,「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羅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這是六道。「有漏行者,謂六道衆生,由身口意所作業行,而漏落生死也」,這六道衆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無漏行者,謂一乘修戒定慧道品之行,而不漏落生死也」。這段話說明白了,六道衆生出不了六道輪回,是身口意所作的業行,有善業、有惡業,善業果報在叁善道,惡業果報在叁惡道,餓鬼、地獄、畜生,這都叫有漏,漏落六道生死輪回。無漏業的,就是修涅槃的,佛門弟子,一心想出離六道輪回的,根性大利的,修一乘,戒定慧,道品是叁十七道品。叁十七道品也不離開戒定慧叁學。真正修成之後,了生死、出叁界。這裏頭有叁乘,小乘聲聞,中乘辟支佛,大乘菩薩,他們都有能力超越六道輪回,如四聖法界,這是我們常講的了生死出叁界,生死跟叁界都是指輪回,超越輪回了。如果是一乘,那就在一生當中超越十法界,他到如來的報土去了,實報莊嚴土,所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在這個地方我們就要曉得,念佛往生是一乘法,比大乘還高,比大乘簡單,比大乘容易。但是也不容易,容易不是個個成就了!爲什麼修淨土的人那麼多,李老師常講,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只有叁、五個。爲什麼這麼難?難在自己沒有死盡偷心,難在這個地方,對這個世間有留戀,對這個世間不能放下,真難!如果真正死盡偷心,一絲毫留戀都沒有,萬修萬人去。善導大師講的話沒錯,真相信、真願意去,就在這一生想成就,念念只有極樂世界,心裏只向往著極樂世界,對世間五欲六塵、天上人間再沒有念頭,這樣的人才行。無論念佛時間長短,決定得生,這個不能不知道。
我們在這個世間修任何法門,一生不能出輪回,肯定的。不能出輪回就相當麻煩。爲什麼?自己做不了主,身死之後一投胎就有隔陰之迷。什麼叫隔陰之迷?這一投胎,無論投的什麼胎,前世的事情記不得了,這叫隔陰之迷。胎、卵、濕、化,大概只有化生能記得前生,胎生、卵生、濕生都記不得,過去生中都忘掉了,化生沒有生死的苦,所以他記得。這一生我們學了佛,學佛就很可怕,佛是什麼?善中之善,來生得大福報,享受大福報你能不造業嗎?如果你做了國王,學佛的人非常容易來生享這個富貴,或者到天上做天王,那福報更大的。一享福,迷了,把所修的佛法全丟了,只有阿賴耶裏頭種子在,其它全丟了,所以造業受報,又來了,你說這多麻煩、多可怕。我們把這些事情搞清楚、搞明白,就會真正想到我這一生決定生淨土,別的事情小事,不足以挂在心上。我往生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說實在話就有能力回到娑婆世界來幫助衆生,如果你真的有大慈悲、大願力,見到阿彌陀佛再來,可以很快就回來。那個回來得阿彌陀佛威神加持,你就不會迷失方向,你是極樂世界再來人,不一樣,這個不能不知道。
這是知一切至處,這個至處就是來生的果報,你到哪裏去。現在時間到了。下面第八,「知天眼無礙智力,謂如來證知天眼清淨,見諸衆生,死時生時,端正醜陋,善惡業緣,皆悉無礙,故名知天眼無礙智力」。這一段是說如來天眼所見,這些事實真相他全看到了,這不是假的。一切衆生,無論在哪一道,生時死時,端正醜陋,你的善業還是惡業,善業善果到哪裏去,惡業惡報到哪裏去,全都知道。所以佛教化衆生有那麼好的成績,我們讀了這些就明白,他真的是全知全能。而且告訴我們,全知全能是一切衆生本自具足,不是他一個人的專利,不是他一個人專有,個個都有,只要我們把自己的障礙排除,能力就恢複。我們現在學習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八十八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