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八十八集▪P3

  ..续本文上一页责任,起心动念不能不谨慎。换句话说,不应该起的念头决定不能起,不应该说的话最好不说。于是我们看到真正修行人,他做得多,他说得少。这有很深的道理在里头,因为每个念头都周遍法界,后头出生无尽。有意无意一个恶念,可能伤害一些众生,我们自己不知道,跟这些众生结了怨,变成冤亲债主,不知道什么时候跟他结的怨,佛菩萨知道。现代科学家发现这个事实,我们相信了。果报,有业缘当然就有果报,善因善报,恶因恶报。生处,这说明人没死,人有死了怎么有生处?你过去没死,现在得人身,生在这个地方;将来也没死,这个身体死了,你那个灵性又去投胎去了,又去找生处去了。生处与你必定有缘,没有缘不会到一家来。来了,佛说缘很复杂,归纳起来不外乎四大类,报恩、报怨、讨债、还债,不外乎这四大类。佛全知道,这叫「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

  第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梵语三昧」,翻成中国的意思叫「正定」。「谓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禅定很复杂,功夫确实有浅有深,定功时间有长有短,有出定、有入定,入定的时候,定中境界现前,出定就没有了。我们在《地藏经》上看到,光目女,母亲死了,造很重的恶业,她知道堕地狱,不晓得在哪里。遇到一个阿罗汉,供养他,向他请教。阿罗汉入定见到了,出定把实际状况告诉她。这是小定,阿罗汉、辟支佛有出有入;法身菩萨的大定没有出入,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所以他没有出入的相,你有事情问他,随问他随时就答复你。法身菩萨尚且没有出入,何况如来!所以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他不需要入定,他就在定中。浅的定功,十法界里面的声闻、缘觉、菩萨、佛,这是浅的。浅深界限在哪里?在有没有见性,见性定就深,没有见性定就浅。没有见性的是六道里头的四禅八定,没见性,但是这些人对六道里面的状况叫一清二楚。为什么?他在定中见到了,但是六道之外的他一无所知,他达不到。六道之外的,辟支佛的定功高过阿罗汉,菩萨的定功高过辟支佛,佛的定功高过菩萨,但是都没见性,这个我们知道,没有转八识成四智,所以他叫凡夫。在大乘教里面称六道叫内凡,这个内外就是轮回做界限,六道之外的四圣法界叫外凡。凡圣的界限是什么?就是见性,没见性全是凡夫,见性之后才叫真正圣人。小乘没见性,所以叫小圣。虽然没见性,他确实走的是见性的道路,只是还没到,路不错。他们把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掉,虽没有出六道轮回,决定不做三恶道的业,贪瞋痴、杀盗淫他们不会做,所以他决定不堕三恶道,佛称他们为小圣。出离十法界这才叫大圣,这就叫佛,为什么?他见性了,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佛对于任何一个人修行禅定功夫的浅深、定中境界,他都清楚、都知道,如实遍知,一点错误都没有,没有一个不知道的,「故名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

  第四种,「知诸根胜劣智力」,如来对一切众生,众生根性胜劣不一样,得果大小也不一样,「皆实遍知」,佛有这个能力。六道的众生是善恶的果报,善恶果报里头,大乘经里面讲得很清楚,善,受益的人多,受益的时间长远,这个功德大,功德殊胜;不善业,受害的人多,受害的时间长,那个罪业就大,这个道理不能不懂。如来知道,他们将来得果,譬如学大乘的得大乘果,学小乘的得小乘果,修世间法的,善法,得三善道的果报,不善法,那是三恶道的果报。我们要是遇到佛,请教他老人家事情,那不是预言,那是他的真实智慧,决定没有一丝毫错误。不像现在预言,预言都是人,不是佛菩萨。

  我年轻的时候听说这些预言我怀疑,真的吗?真的讲得那么准确吗?我请教李老师,老师告诉我,预言有,不是假的。预言凭借什么?凭借离不开数学,也就是离不开中国的《易经》,是从高深数理里面推演出来的。有没有错误?那真叫「失之毫厘,谬之千里」,不灵,一丝毫都没有错误就很准,不准的时候肯定里头有错误,这是第一个来源。第二种来源是禅定,禅定所见到的是现量境界,决定不错。所以老师就说,佛门里头古时候有一些大德、有一些老和尚,他们从禅定当中看到的境界,以预言偈颂的方法写出来。你当时看不懂,如果事情爆发出来你再回头看,他果然说得很正确。这也是所谓「天机不可泄露」,给你讲这个事情点到为止,你要细心去体会。现在太多太多了,我们对这个看法不可以感情用事,要非常理智去看待,可以参考。我们毕竟没有开悟,不是圣人,我们也是凡夫,可是我们抓到了一个真实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净宗,就是阿弥陀佛。不管它这个预言是真是假,我们依照佛经的指导,对净宗法门真信切愿求生净土,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决定有好处;没有灾难,我们自己境界不断向上提升,有灾难,它可以化解。这个道理现代量子学家为我们做证明,人的善念、净念能够集中,产生的能量不可思议,举的例子很多。我们对净宗相不相信?我们对于念佛专不专注?专注就有效,散乱心就没有效。古人有所谓「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科学家讲念力也是说,你要想运用念力,要非常专注,就起作用,心散乱,效果得不到。所以知众生根性。

  第五「知种种解智力,谓如来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一切众生心里面的欲望,能够理解多少,理解力各人不一样,这里头还有许多外缘干扰,很复杂。如来知道,他清清楚楚,一切众生种种欲望不相同,种种爱好不相同。这里面大分,有善、有恶,有人好善积德,有人作恶多端,这些与过去现在未来统统有关系,像《华严经》上所说的无量因缘,不是单纯的。如果对于种种解智力要不明,教化众生就很不容易契机。不契机的时候怎么办?要小心谨慎去摸索,不能够轻易下断语,这就是虚心求证的一种方法。开悟的人不需要,开悟的人他完全明了。所以教学不是容易事情,在中国古代的标准,没有明心见性不能讲经、不能注疏,这个标准很严格。所以学佛,无论出家在家,佛是智慧,有智慧没有福报不能办事。所以学佛,无论世间出世间,你进入佛门,老师首先要求你培福、修福。多长时间?一般是五年,佛家有所谓五年学戒,就说这桩事情,学戒就是修福。真的人不能没有福报,没有福报就是没有人缘,人家不听你的,不喜欢你。当然福报与前世有密切关系。

  修福是佛门里头第一桩大事,最先从这里下手。无论出家在家,一入佛门先干什么?先做义工。惠能大师到黄梅,五祖,见性的人就是菩萨,四智、十力他有,换句话说,他对于惠能的前途了如指掌,黄梅八个月完全做义工,修福。他是在碓房,工作是舂米、破柴。诸位想想,丛林住众大概上千人,每天吃饭米要人舂,柴要人劈,不是几个人的事情。舂米破柴没有一、二十个人,怎么能照顾到一千多人的生活?八个月就干这一桩事情,修福。不能不在佛门培福,道场里面你将来才能常住,对道场曾经有过贡献。无论出家在家,都要做五年义工,然后你才能专学一门。工作呢?工作由新来的人做。以后义工少了,佛门收入多了,所以就雇,雇用这些工人,每个月发工资。雇一批人来做,这样一来道风就坠落了,过去是修行人自己干的,现在在外面雇人来做,道风就下降了。为什么?我们违背了世尊的教诲。世尊在般涅槃前,入灭之前,阿难尊者提出四个问题向佛请教,里面就有一条,佛在世的时候我们以佛为师,佛不在了,我们以谁为老师?佛说了两句话,「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不能持戒、不能吃苦,你就不能入佛境界。佛境界是什么?真正看破、放下。这两条做不到你不可能看破,你也不可能放下。佛给我们所说的纯真无妄,交代得真清楚、真明白。那我们要学佛,具备的条件,最基本的就这两个条件,我能持戒、我肯吃苦。持戒、吃苦这个人自自然然谦卑,一定是个老实人,才能接受经教,佛在经上讲的东西他听得懂,他真干。这样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没有一个不成就。所以佛法成就人有它一套道理、一套方法,这不能改变的,改变就打折扣。

  我们再看第六,「知种种界智力,谓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界就是分别、界限。古时候印度,印度的人民有四姓的阶级,这他们的界限,婆罗门、剎帝利、吠舍、首陀。我们中国也有,士、农、工、商。现在比从前分工更复杂,古时候所谓三百六十行,那就是讲的界别,现在不止。佛对社会,过去的社会、现在的社会、未来的社会,这个娑婆世界的社会,他方诸佛剎土的社会,没有一样不清楚,有这样的能力,这叫「知种种界智力」。

  第七「知一切至处道智力,谓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故名知一切至处道智力」。底下括号里头有简单的解释,「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这是六道。「有漏行者,谓六道众生,由身口意所作业行,而漏落生死也」,这六道众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无漏行者,谓一乘修戒定慧道品之行,而不漏落生死也」。这段话说明白了,六道众生出不了六道轮回,是身口意所作的业行,有善业、有恶业,善业果报在三善道,恶业果报在三恶道,饿鬼、地狱、畜生,这都叫有漏,漏落六道生死轮回。无漏业的,就是修涅槃的,佛门弟子,一心想出离六道轮回的,根性大利的,修一乘,戒定慧,道品是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也不离开戒定慧三学。真正修成之后,了生死、出三界。这里头有三乘,小乘声闻,中乘辟支佛,大乘菩萨,他们都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如四圣法界,这是我们常讲的了生死出三界,生死跟三界都是指轮回,超越轮回了。如果是一乘,那就在一生当中超越十法界,他到如来的报土去了,实报庄严土,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在这个地方我们就要晓得,念佛往生是一乘法,比大乘还高,比大乘简单,比大乘容易。但是也不容易,容易不是个个成就了!为什么修净土的人那么多,李老师常讲,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只有三、五个。为什么这么难?难在自己没有死尽偷心,难在这个地方,对这个世间有留恋,对这个世间不能放下,真难!如果真正死尽偷心,一丝毫留恋都没有,万修万人去。善导大师讲的话没错,真相信、真愿意去,就在这一生想成就,念念只有极乐世界,心里只向往着极乐世界,对世间五欲六尘、天上人间再没有念头,这样的人才行。无论念佛时间长短,决定得生,这个不能不知道。

  我们在这个世间修任何法门,一生不能出轮回,肯定的。不能出轮回就相当麻烦。为什么?自己做不了主,身死之后一投胎就有隔阴之迷。什么叫隔阴之迷?这一投胎,无论投的什么胎,前世的事情记不得了,这叫隔阴之迷。胎、卵、湿、化,大概只有化生能记得前生,胎生、卵生、湿生都记不得,过去生中都忘掉了,化生没有生死的苦,所以他记得。这一生我们学了佛,学佛就很可怕,佛是什么?善中之善,来生得大福报,享受大福报你能不造业吗?如果你做了国王,学佛的人非常容易来生享这个富贵,或者到天上做天王,那福报更大的。一享福,迷了,把所修的佛法全丢了,只有阿赖耶里头种子在,其它全丢了,所以造业受报,又来了,你说这多麻烦、多可怕。我们把这些事情搞清楚、搞明白,就会真正想到我这一生决定生净土,别的事情小事,不足以挂在心上。我往生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说实在话就有能力回到娑婆世界来帮助众生,如果你真的有大慈悲、大愿力,见到阿弥陀佛再来,可以很快就回来。那个回来得阿弥陀佛威神加持,你就不会迷失方向,你是极乐世界再来人,不一样,这个不能不知道。

  这是知一切至处,这个至处就是来生的果报,你到哪里去。现在时间到了。下面第八,「知天眼无碍智力,谓如来证知天眼清净,见诸众生,死时生时,端正丑陋,善恶业缘,皆悉无碍,故名知天眼无碍智力」。这一段是说如来天眼所见,这些事实真相他全看到了,这不是假的。一切众生,无论在哪一道,生时死时,端正丑陋,你的善业还是恶业,善业善果到哪里去,恶业恶报到哪里去,全都知道。所以佛教化众生有那么好的成绩,我们读了这些就明白,他真的是全知全能。而且告诉我们,全知全能是一切众生本自具足,不是他一个人的专利,不是他一个人专有,个个都有,只要我们把自己的障碍排除,能力就恢复。我们现在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八十八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