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丢掉了,我多少年都想着,现在找,找不到了。那个衣服至少穿了三代,送我的那个人也是从前老和尚送给他的,好几代,才补十几个补丁。所以平等心从这个地方修。
「以大慈悲心,随其根机,示现开导,令其证入,是名平等性智」。你看,菩萨头一个,平等。平等里头有慈悲,大慈悲心,随众生的根机。《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为他示现,为他开导,开是开示,导是引导,令其证入,证入是目标,示现开导是方向。众生根机不齐,根基不厚,要慢慢引导。像释迦牟尼佛用的手法,从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慢慢的一步一步向上引导,不是一蹴就成就,那不可能的事情。无论什么事情,问题发生了,六道轮回发生了,原因是众生迷,迷得太过分,所以才有六道轮回的现象。菩萨知道什么原因,一步一步把他往上引。最难的是第一步,第一步能转过来,往后就不难,容易多了。我们今天就第一步跨不过去。第一步就是破身见、破边见、破成见、破邪见,就是要让众生真正觉悟到,我们所有一切看法、想法错了,没有一样是正确的,必须把这五种见放下,你的见解算是正确的,我们世间人所谓说客观的看法。一般人是主观的,有成见,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看法,把自己放下,就变成客观。纯客观,你会见到事实真相;有我在里面,见不到。你要知道,我里头绝对掺杂着有名利,有自己,我的想法,我以为怎样怎样,错了,你看到的是局部,你没有完全看到,无我才能看到问题的背后。因果很复杂,无量因缘,你才真正看清楚、看明白。我们凡夫看到是祸害,说不定祸害之后有大利益;我们看到是利益,说不定佛看的,利益之后有大灾难,我们不知道,佛菩萨有智慧能看见。所以为什么教我们首先把见思烦恼放下,它有道理在。
我们在佛法上修学,见思没有放下,搞的是佛学,是佛门的知识,与佛家教学的目标不相干。你看佛家的教学目标是教你断烦恼、是教你放下,放下之后,终极的目标是教你见性。现在许多学佛的人他走的不是这条路,他跟这条路是相反的,他在经典里面学知识。真的,我们把经典当哲学看,把经典当科学看,全都是知识,不是佛法。佛法什么都不是,就是教你明心见性,回归自性而已。回归自性一切就圆满了,四种智慧都成就了,是自性里本有的。
第三种叫「妙观察智,谓如来善能观察诸法,圆融次第」。这叫妙智,不是学来的,自性里头本有的。它这种智慧就是大圆镜智,证得大圆镜智他就起妙观察智、起平等性智。大圆镜智是智慧的本体,能圆融次第,次第非常非常复杂。所以佛、菩萨也有比喻,像一个罗网一样的,大梵天宫庄严的罗网,网络一样的,虽然很复杂,但是次第整齐,一点都不乱,非常庞大、复杂的一个体系,一点不乱,智慧能看到。「复知众生根性乐欲」,同时妙观察智看到,看到所有众生,无量无边众生,每一个众生根性、爱好,乐就是爱好,欲就是欲望,都知道,所以说法、示现就契机。我们没有这个能力,好心示现说法,往往受到许许多多的挫折。这是什么?这是没有这个智慧,对于众生的根性、乐欲不清楚,所以会跟他发生冲突,冲突就造成障碍。「以无碍辩才,说诸妙法」。菩萨上契入自性,自性智慧透露了,下明了众生的根性、爱好,所以为众生示现、为众生说法,众生欢喜。这才以无碍辩才说诸妙法,帮助他开悟,开悟是智慧。「获大安乐」,获得大安乐是离苦,离苦得乐。这是妙观察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
第四「成所作智,谓如来为欲利乐诸众生故」,这是如来的本愿,因地最初发心就发了这个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现在成佛了,这一愿自然兑现,不需要起心动念,不需要分别执着,成佛之后这个本愿自己起作用,叫法尔如是。「普于十方世界」,普遍对十方世界,「示现种种神通变化」。这就是《普门品》上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随众生的爱好,随众生的欲望,现身说法。「引诸众生,令入圣道」,把他带向正道上,圣道就是正道,成佛之道,菩提大道。成所作智是前五识,眼耳鼻舌身,用前五识成就众生。「成本愿力所应作事,是名成所作智」。成就普度一切众生的事业,转八识成四智,迷跟觉差别在此地。这是四种智慧,自性本有,一切众生并没有失掉,只是迷了。所以佛家讲失是迷失,不是真的没有,什么时候觉悟,什么时候就现前,也叫四智菩提。
底下有个「力」,力就是「如来十力」。菩萨都做不到的,佛能做到。「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名力也」。这几句话很重要,为什么?是我们自性本来具足的,佛有,我们自己都有,跟佛一样,不比他差分毫,只是我们迷了实相之智,实相之智就是诸法实相。我们什么时候觉悟,肯定了诸法实相,这个智跟力(能力)统统能恢复。了达一切,了是明了,通达一切诸法,无能坏、无能胜,没有能坏的,胜是超越,自性里头本具的。
第一种「知是处非处智力,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一切法的因缘果报这四种现象,审是审实,审是非常谨慎审察明了,他是真实能知。下面举两个例子说,「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名知是处」,这是是处。善决定有善报,行善哪有没有善报的道理!果报不在现前,可能在来生,不在来生一定在后生,决定有果报。「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这叫非处,因果不相符。你行善你得的是善报,这是相应的,是处;行善得恶报,这是非处,没这个道理。有没有行善得恶报的?有;有作恶得善报的,也有。那你是看的一截,没有看到整个,你只看到现前,你没有看到未来,没有看到过去。行善得恶报,是过去造作的恶业现在报出来,现在所造的善没报,在后头。造恶的人现在得善报,是他过去生中的善因成熟了,他在那里享受善报,他现前所作的恶报没熟,因缘没熟,也许在来生,也许在后世。我们只看眼前,不顾前后,如来是一切都通达,前因后果他清清楚楚。「如是种种皆悉遍知,故名知是处非处智力」。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纵然现在环境不好,要欢喜承受。为什么?过去那些不善的业现在报掉了,好事情,报掉就没有了。我这一生努力修善,来生福报多大!可是这桩事情你心里要明了,福报可不可以享?享福没有不造业。你们去念《安士全书》第一篇「文昌帝君阴骘文」,你去看看那里头讲的果报。他「一十七世为士大夫」,用现在说,过去生中到现在十七世都是知识分子,知书明理,是这样的人。里面讲他遭的这个果报,举个例子,汉高祖的皇后,过去生中修的福报大,这一生大富大贵,汉高祖死了的时候,她将高祖最心爱的一个妃子杀掉,这妃子有个小孩,就是赵王如意,也被她杀掉了,杀是非常残酷,她造这个业多重。不是造了就没有了,来世这两个人来报她,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停的时候,果报非常凄惨。举这个例子,让我们想想,世世代代这些做帝王的,连唐太宗,历史上大家称他作明君,他也堕阿鼻地狱。于是我们就想到,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的示现,最聪明的人,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救世救民,不搞政治,搞教育,不跟任何人结冤仇。
教学里头也有嫉妒障碍。在中国,六祖惠能就给我们做最好的示范,我们相信他那个是示现。大彻大悟之后,到猎人队里头去避难,避了十五年。那是什么难?同行相忌,就是嫉妒障碍。这十五年时间没有机会度众生,干什么?提升自己、成就自己。十五年之后缘成熟了,嫉妒障碍的人没有了;老一辈嫉妒障碍的已经往生,走了,跟他同辈的,十五年也淡了,他出来了。弘宗演教要等时节因缘,师父都帮不上忙,五祖忍和尚帮不上忙,叫他去躲避。佛法、世法皆如是,我们不能不知道。所以这第一条这是个定律,善决定是善果,恶决定是恶报,丝毫不爽。如是种种皆悉遍知,故名知是处非处智力。这个我们要决定相信,一点都不怀疑。我们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是善的,就放心大胆去做,什么障碍也不在乎。当然自己要用定力、要用智慧,把这好事圆满做成功。自古以来谚语所谓的「好事多磨」,如果不是真的,怎么可能有这句话?这句话说出来,一定有根据的。只要是好事,利益众生的好事,都多磨,多折磨、多障碍,何况是你自己的,自己的就更多!更多能成就,你就知道那是多大的福报,不是容易事情。
第二「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过现未来,三世。「谓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悉遍知」。如来没有不知道的,见性都知道。见性是什么地位?《华严经》圆教初住菩萨。如来这个四智、十力、四无碍辩、十八不共法,初住菩萨统统具足,他明心见性了。他所以不能够回归自性,就是无明的习气没断,无明断了,真断,真的不起心、不动念,习气没断。在这个境界里头还要忍耐、还要定功,有耐心的等待,时间久了习气自然没有,这才能回归常寂光,回归自性。菩萨有实智,这个实智就是前面讲的四智,转八识成四智。四智里面最重要的就是第一个,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这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这个地方讲的十种智力,这个智力就是大圆镜智的智力,他能知道一切众生,过去无始,未来无终,你无始劫以来,到无始劫之后,生生世世他全都知道。未来世还没有来,他就知道?对,他全知道,他没有一样不知道。到自己明心见性,你自性般若智慧开了,你也知道了,你把佛所说的话就证明了,佛说的是真的不是假的。
你看三世的业缘,三世的因缘果报交叉在一起也是个网络。我们今天起个念头、说一句话、做一桩事情,跟过去有没有关系?有关系。跟未来有没有关系?有关系。这一桩事情,近代量子力学家在《念力的秘密》里头发现了,真有关系。过去做错的事情,用现在的善心善念可以修改。有能力修改过去,当然就有能力支配未来。所以科学家提醒我们,起心动念要负…
《净土大经科注 第八十八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