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得張羅生活怎麼辦,你得要去攀緣,你有這個心是好心,成就那一批人,自己墮落了。真念佛的人去了,你種了善根,但是你自己不能成就。這個道理要曉得,帳要算清楚,不要到最後自己墮地獄還怨天尤人,我替佛門做這麼多好事,我爲什麼要墮地獄?造地獄業就要墮地獄,這是唐太宗的話。
最後一念是關鍵時刻,經典上講得很清楚,業力牽引著,哪一個業力強,哪一個業力先受報。那我們得問,我們念佛這個念力強,還是名聞利養、自私自利那個念頭強?就要從這裏判斷。因爲力量最強的那個是第一個受報。這就是爲什麼叫你放下萬緣,道理就在此地。有很多人表面上放下,心裏頭沒有放下,起心動念不是佛菩薩,是他心裏頭疼愛的那些東西,人事物,他第一個念頭他想那個,他沒有想到阿彌陀佛,那這就說明他靠不住。不敢說可靠,最後那一念,那叫可靠,那就靠定了,你到哪裏去?所以假的,千經萬論都是這樣告訴我們,假的要放下,真的要抓住。這一句阿彌陀佛是真的你要抓住,假的統統放下,不能再搞假的。
底下一段,這第二句,『住普賢行』,這一句重要。爲什麼?你看在本經第二品,「德遵普賢」。我們接下去看,「上文已言諸大士」,這是第二品,前面所說的,「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今文雲住普賢行」,跟第二品的品題相應。修淨土的人就是修普賢菩薩之德,不修普賢菩薩之德就不是修淨土的人。我們要把這些話牢牢的記住。爲什麼?你記住,你才能做到,記不住你做不到。有人記住還沒有做到,那是對于十大願王不了解,所以他不知道怎麼落實。「表諸大士鹹安住于普賢大士之大行,各各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經》中,僅一普賢,如斯倡導。今經則無量無邊,德如普賢之法身大士,鹹來集會,同宏淨宗」。你看看這個場面,現在稱爲景場,多壯觀!《華嚴經》上只有一個普賢,《無量壽經》中裏頭有無量無邊德同普賢菩薩的法身大士,壯觀多了,《華嚴》比不上。我們要會看,要能夠看到其中的意義,真正的意思你能看得出。
普賢大士之德頭一個是禮敬,爲什麼我要重複多說?沒做到,遇到了我們就得提醒,就得重溫一遍,「禮敬諸佛」。諸佛是指誰?最重要的是指現前,現前一切衆生本來是佛,那不就指這個嗎?不是指這個,釋迦何必說現前衆生本來是佛,這話說什麼意思?還不就是告訴我們,你修禮敬諸佛的時候就這個,就這樁事情,一切衆生都是佛。爲什麼?佛是說的性,一切衆生離開自性了嗎?沒有,這個形相的體就是自性,他沒有離開自性。所以從性上看,他本來是佛;從相上看,他是凡夫,他不像佛。什麼原因?他迷了自性,他雖然自性沒有離開,他跟自性不相應,自性是純淨純善,他現在不淨不善。我們見性不著相,那他就是佛;著相不見性,他是凡夫,他不值得人尊敬。見性不著相,他值得人尊敬,他就是佛。這就是佛眼看衆生,跟我們的眼不一樣。給你說真話,我們看錯了,佛沒有看錯。我們現在沒見性,我們學佛把衆生都看作諸佛,看久了就真的見性,在相上見性了,不可思議。你看境界不轉他自己轉了,轉迷爲悟,轉凡爲聖,不知不覺的自己轉了。因爲凡夫的心是妄心,佛的心是真心,妄心起伏不定,妄念紛飛;真心是定的,永遠不動,惠能大師說的「本無動搖」。
所以我奉勸同學,真修淨宗的同學,真正想這一生往生的同學,不想去那就算了,真想往生的,真想在這一生成就的,我們決定把一切衆生都看成阿彌陀佛。禮敬諸佛,那你還得有一點智慧。心裏面是平等的,跟阿彌陀佛一樣的恭敬,外表上要有差別。不能說見每個衆生都頂禮叁拜,見到蚊蟲螞蟻也頂禮叁拜,人家說你頭腦有問題,把學佛的人都嚇到了,社會大衆不敢學佛了。爲什麼?學佛的人,你看他,他對磚頭瓦塊他也磕頭叁拜,對蚊蟲螞蟻也磕頭叁拜,這佛能學嗎?所以我們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真誠的恭敬心是一個,一成不變;表現的方法,因人、因事、因物各個有差別,這就叫什麼?叫後得智,叫差別智慧,你會做得恰到好處。根本智裏頭沒有分別,差別智裏頭有分別,分別即是不分別,一定要懂得。沒有一樁不是利益衆生,不是在接引衆生,給衆生做最好的榜樣。所以這個世間的禮節要懂,不懂不契機,一定要恒順衆生,隨喜功德。
根本智是什麼?根本智是不著相,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就是根本智;永遠保持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根本智,這個決定不動。這個根本智落實在現實生活上,因人有差別、因事有差別、因物有差別,那是後得智,那是差別智。這些差別智裏面教我們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跟根本智就合一了。這是如來智慧,這是自性智慧。差別智是演戲、是表演,表演在舞臺上,表演給大家看,什麼時候該用什麼,你不能搞錯。表演錯了,對一切衆生就造成一個錯的影響;表演對了,那就是個好的影響,這個要懂。我們佛門見到一個長者,老和尚,在公共場所、在飛機場、在火車站大庭廣衆之下,一看到馬上就跪下來頂禮叁拜,好不好?我告訴你不好。爲什麼不好?你說大庭廣衆多少人看到,人家看到這個樣子,佛教不能學,你看學成這個樣子。退心了,他跟佛教距離就拉遠了。你跟老和尚見面的時候,站得規規矩矩站著,合掌跟他一問訊,對了。在他的精舍、在他的道場,那一定要頂禮叁拜。爲什麼?那個道場是學佛的人,他不是外人。大庭廣衆這多少他不學佛的人,你不能不顧及他們,要給他們最好的樣子。
所以後得智是通權達變,什麼場合當中用什麼方式,活的,它不是死的。要讓大家對佛法有好印象,覺得佛法我也可以學,他歡歡喜喜,他就進門來了。佛法不執著,放下執著才能成阿羅漢,放下分別才能作菩薩。樣樣都是搞分別、搞執著,不行!學佛如果不從執著、不從分別下手,這個團體就亂了。到底該怎麼做法?因人、因事、因時、因地不一樣,佛法是活的不是死的。規矩是規矩,爲什麼?四衆在一起,經上講得沒錯,心行不一樣,不是都是聖人,也不是都是凡夫,凡聖混雜在一起。所以一切法要活用,活學活用,不能學死、不能用死了,這是智慧,這叫四無礙辯。用在六度裏頭、用在普賢十願裏頭,活活潑潑,這是真實智慧。
所以理不能不懂、不能不通,這就是說爲什麼要學經教。我們今天麻煩,經沒人講了,想學沒地方學,困難在此地。發心學講經是一樁大功德,是一樁很辛苦的事情。你本來短命,發心講經,壽命延長了。延長是不是好事?不見得,叫你多受幾年苦,多教幾年。爲什麼?你不講經,阿彌陀佛就把你接到極樂世界去了。你肯幹,極樂世界是學校,到那裏去完成學業,去作佛去了。你還能講得不錯,還有很多人相信你,那就把你壽命延長,讓你多住世幾年,多教教學,得自己很辛苦。真學佛的人、真發菩提心的人不爲自己,一切爲衆生,什麼樣的環境都能受,真正能做到恒順衆生,隨喜功德。這是普賢十願,我們從第一願學,它沒有次第,因人、因時、因地、因事而異。
「稱贊如來」,人有善心、善言、善行我們稱贊,不能嫉妒障礙,嫉妒障礙對自己的傷害非常大。經教裏頭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嫉妒障礙沒有不墮惡道的,而且果報非常淒慘。所以稱贊。別人有不善的言行,不可以放在心上,當然更不可以放在口上。中國人講隱惡揚善,已經不錯了,佛法是更進一步,對于一切衆生所造的惡業,心裏頭不落印象,心裏頭只有善沒有惡。禮敬是平等的,我們看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就看到了,稱贊不一樣。五十叁位善知識,他都是表法的,代表我們社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善財童子統統可以去接近、去參學。善惡統統明了,一點都不胡塗。善的稱贊,不善的有禮敬沒有稱贊,你看經文,有禮敬沒有稱贊,就曉得那是不善的,貪瞋癡慢的。
供養是平等的,沒有分別執著。忏除業障是必要的,凡夫哪有不造業的?造業天天忏悔。念佛人用什麼忏悔?用念阿彌陀佛就是忏悔,這個意思很深。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忏悔業障,我心裏只有阿彌陀佛,我的業障、我的煩惱、我的習氣,就在這一句阿彌陀佛當中全部化解掉。如果我這個阿彌陀佛還有夾雜,那就忏悔不掉,那你業障還在。二六時中只有阿彌陀佛,其它什麼都沒有了,業障也沒有了、煩惱也沒有了,你得要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無量壽這一會可不得了,像普賢菩薩這樣的大德,無量無邊,鹹來集會,全部都到齊了,這境界多可觀!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九十四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