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話說我,淨空法師喜歡講經,這個話是帶諷刺的口吻。我告訴大家,我說因爲我不會,我用這個方法來學習;我說哪一天我真會了,你請我講經,我不會講了。不會怎麼?學習。我用這個方法就是八萬四千法門當中的一種方法,我是用這個方法來修行的,用這個方法來斷煩惱、來消業障,我是用的這個方法。我用得有效果,愈用愈感覺得得心應手,煩惱輕、智慧長,這就是成績。煩惱一年比一年少,智慧一年比一年增長,雖然增長幅度不大,它增長。這從哪裏看?你們聽我講經聽出來了,同樣一部經,每講的一遍不一樣,跟前頭講的不一樣,這就是很好的證明。所以這是一種修學的方法,目的念佛求生淨土,回向也能夠加持別人。阿彌陀佛厲害,四十八願、五劫修行的功德加持給衆生,真加持得上。我們六十年學佛,五十叁年講經,這個功德回向,沒有佛那麼大,有一點點,也能夠加得成。如果沒有,拿什麼加持?沒有東西加持。
《會疏》下面這句話說,「開顯真實爲顯示,謂會十界歸一乘克成菩提故」。十界是枝末,一乘是根本,會十界歸一乘,這就是成就菩提。用個克成,這是什麼?克期求證,我把我的成就預定在哪一天達到。「真實之際者,以一佛乘爲法涯際故」,一乘是佛法的底蘊,一乘是佛法的邊際。佛所說的二乘,大乘、小乘,叁乘,菩薩、聲聞、緣覺,說五乘,再加上人乘跟天乘,都是從一乘裏面延伸出來的,終極一定要會歸到一乘,得大圓滿;不會歸到一乘不圓滿,它有欠缺。所以,一佛乘是一切法的邊際,是一切法的底蘊,從深度講,到底了,從廣的講,它到邊際了。「又《甄解》曰:若依小乘」,從小乘講,「偏真爲實際」。小乘的底就是偏真,所以稱之爲小乘涅槃,涅槃就是實際的意思。「若依漸教,以離二邊爲真實際。若依聖道實教,諸法實相爲真實際。若依淨土,光闡道教爲權方便,誓願一佛乘爲真實際,一實真如海故。」這是講佛在教學當中每一個階段,實際就好比是畢業一樣的。十二年阿含,小教,小乘畢業了,小乘學完了;第二個階段,方等,八年學完了,達到方等的邊際;二十二年般若學完了,那是大乘的邊際;再八年,法華學完了,那是一佛乘,所以究竟的邊際。
「聖道守理而非唯理,淨土以事而非唯事」,這個話主要的意思,教我們決定不要執著。不但不能執著,實際上是教我們于一切法裏頭不能夠起心動念,你才真正看到真相。起心動念就隔了一層,分別又隔一層,執著再隔一層。不可以起心動念,爲什麼?起心動念是假的。真心,真性起用就是佛菩薩,真性就是沒有起心動念,就是真心;起心動念就變質了,迷了。不起心不動念是佛;起心動念是菩薩,低了一級;再起了分別,就變成二乘;再起上執著,就變成六道凡夫,向下墮落;極其嚴重的執著就到地獄去了。這些真理,真實的道理,真實的因果報應,一點都不假,我們不能不知道。知道之後我們就會放下,我們一切境緣當中,善緣惡緣、順境逆境都不會執著了。
初學,業障重,煩惱、習氣深,那就怎麼?修忍辱波羅蜜,要忍。由忍然後慢慢才到定,心就定了。所以,忍辱是禅定的前方便,六波羅蜜裏頭,忍辱、精進、禅定,不能忍沒有進步,忍才有進步。布施是教你放下,大乘教裏佛常說,你能放下,你能不能真正有成就就在能不能有忍辱波羅蜜;有忍才有成就,有忍才能有定,有定才能開慧,開慧是成就。所以凡事不能忍,這事情做不成功,世間法常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可見得忍辱,世出世間聖賢都重視,都認真的在學習。
釋迦牟尼佛做忍辱仙人,就是在那一世他修忍辱波羅蜜,遇到歌利王割截身體,他能忍,所以他提升了。你看,連成佛都不是個定法。娑婆世界賢劫千佛,釋迦牟尼佛原本是第五尊,彌勒是第四尊佛,彌勒先成佛,釋迦在後。因爲歌利王割截身體,這個功德把釋迦牟尼佛成佛提前了,釋迦變成第四尊佛,彌勒變成第五尊佛。這個示現什麼意思?告訴我們,忍辱能把我們的功夫提前,有這麼大的力量。不能忍就不能得定,沒有定就沒有智慧。六波羅蜜是有順序的,不能顛倒的,第一個是教你放下;你放下了,第二個教你守規矩,持戒,持戒是守規矩;你能守規矩了,還得忍辱,什麼都能忍,逆來順受,你才會有成就。歌利王對釋迦牟尼佛,就是對忍辱仙人有好處,要不是歌利王加給他這個侮辱,釋迦牟尼佛沒有這個機會修忍辱,圓滿的忍辱波羅蜜。給他這個機會,讓他提前成佛。釋迦佛感恩,死之前跟歌利王講,我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了,憍陳如尊者第一個得度,憍陳如就是那個時候的歌利王。佛說話算話,真的,他成佛,憍陳如第一個人,第一個證阿羅漢。
所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我們用善心對一切人,人人是好人,用善心對一切事,事事是好事。什麼是善心?清淨心、平等心、覺心,經題上告訴我們「清淨平等覺」。用這種心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萬物,這叫真修行。修行在哪裏?在生活,在起心動念,在言語造作。離開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你說你到哪修學?你沒地方修!所以聖道守理而非唯理,淨土以事而非唯事,括號裏解釋得好,「即事即理,事事無礙」。事裏頭就是理,理裏頭就是事,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就是華嚴境界。「于衆生所入,則雖有事理空有不同,而從諸佛咨嗟見之」,咨嗟是贊美,你看諸佛對阿彌陀佛的贊歎,十方如來贊歎淨宗,「則唯此誓願一佛乘、一實真如海爲真實之際」。「可見《會疏》與《甄解》均以此淨宗一佛乘,爲真實之際」,這個話說得好,「亦即佛之知見」,跟《法華經》上完全相同。
今天時間到了,這一句我們明天再從這裏學起。
《淨土大經科注 第九十五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