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话说我,净空法师喜欢讲经,这个话是带讽刺的口吻。我告诉大家,我说因为我不会,我用这个方法来学习;我说哪一天我真会了,你请我讲经,我不会讲了。不会怎么?学习。我用这个方法就是八万四千法门当中的一种方法,我是用这个方法来修行的,用这个方法来断烦恼、来消业障,我是用的这个方法。我用得有效果,愈用愈感觉得得心应手,烦恼轻、智慧长,这就是成绩。烦恼一年比一年少,智慧一年比一年增长,虽然增长幅度不大,它增长。这从哪里看?你们听我讲经听出来了,同样一部经,每讲的一遍不一样,跟前头讲的不一样,这就是很好的证明。所以这是一种修学的方法,目的念佛求生净土,回向也能够加持别人。阿弥陀佛厉害,四十八愿、五劫修行的功德加持给众生,真加持得上。我们六十年学佛,五十三年讲经,这个功德回向,没有佛那么大,有一点点,也能够加得成。如果没有,拿什么加持?没有东西加持。
《会疏》下面这句话说,「开显真实为显示,谓会十界归一乘克成菩提故」。十界是枝末,一乘是根本,会十界归一乘,这就是成就菩提。用个克成,这是什么?克期求证,我把我的成就预定在哪一天达到。「真实之际者,以一佛乘为法涯际故」,一乘是佛法的底蕴,一乘是佛法的边际。佛所说的二乘,大乘、小乘,三乘,菩萨、声闻、缘觉,说五乘,再加上人乘跟天乘,都是从一乘里面延伸出来的,终极一定要会归到一乘,得大圆满;不会归到一乘不圆满,它有欠缺。所以,一佛乘是一切法的边际,是一切法的底蕴,从深度讲,到底了,从广的讲,它到边际了。「又《甄解》曰:若依小乘」,从小乘讲,「偏真为实际」。小乘的底就是偏真,所以称之为小乘涅槃,涅槃就是实际的意思。「若依渐教,以离二边为真实际。若依圣道实教,诸法实相为真实际。若依净土,光阐道教为权方便,誓愿一佛乘为真实际,一实真如海故。」这是讲佛在教学当中每一个阶段,实际就好比是毕业一样的。十二年阿含,小教,小乘毕业了,小乘学完了;第二个阶段,方等,八年学完了,达到方等的边际;二十二年般若学完了,那是大乘的边际;再八年,法华学完了,那是一佛乘,所以究竟的边际。
「圣道守理而非唯理,净土以事而非唯事」,这个话主要的意思,教我们决定不要执着。不但不能执着,实际上是教我们于一切法里头不能够起心动念,你才真正看到真相。起心动念就隔了一层,分别又隔一层,执着再隔一层。不可以起心动念,为什么?起心动念是假的。真心,真性起用就是佛菩萨,真性就是没有起心动念,就是真心;起心动念就变质了,迷了。不起心不动念是佛;起心动念是菩萨,低了一级;再起了分别,就变成二乘;再起上执着,就变成六道凡夫,向下堕落;极其严重的执着就到地狱去了。这些真理,真实的道理,真实的因果报应,一点都不假,我们不能不知道。知道之后我们就会放下,我们一切境缘当中,善缘恶缘、顺境逆境都不会执着了。
初学,业障重,烦恼、习气深,那就怎么?修忍辱波罗蜜,要忍。由忍然后慢慢才到定,心就定了。所以,忍辱是禅定的前方便,六波罗蜜里头,忍辱、精进、禅定,不能忍没有进步,忍才有进步。布施是教你放下,大乘教里佛常说,你能放下,你能不能真正有成就就在能不能有忍辱波罗蜜;有忍才有成就,有忍才能有定,有定才能开慧,开慧是成就。所以凡事不能忍,这事情做不成功,世间法常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可见得忍辱,世出世间圣贤都重视,都认真的在学习。
释迦牟尼佛做忍辱仙人,就是在那一世他修忍辱波罗蜜,遇到歌利王割截身体,他能忍,所以他提升了。你看,连成佛都不是个定法。娑婆世界贤劫千佛,释迦牟尼佛原本是第五尊,弥勒是第四尊佛,弥勒先成佛,释迦在后。因为歌利王割截身体,这个功德把释迦牟尼佛成佛提前了,释迦变成第四尊佛,弥勒变成第五尊佛。这个示现什么意思?告诉我们,忍辱能把我们的功夫提前,有这么大的力量。不能忍就不能得定,没有定就没有智慧。六波罗蜜是有顺序的,不能颠倒的,第一个是教你放下;你放下了,第二个教你守规矩,持戒,持戒是守规矩;你能守规矩了,还得忍辱,什么都能忍,逆来顺受,你才会有成就。歌利王对释迦牟尼佛,就是对忍辱仙人有好处,要不是歌利王加给他这个侮辱,释迦牟尼佛没有这个机会修忍辱,圆满的忍辱波罗蜜。给他这个机会,让他提前成佛。释迦佛感恩,死之前跟歌利王讲,我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你。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了,憍陈如尊者第一个得度,憍陈如就是那个时候的歌利王。佛说话算话,真的,他成佛,憍陈如第一个人,第一个证阿罗汉。
所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我们用善心对一切人,人人是好人,用善心对一切事,事事是好事。什么是善心?清净心、平等心、觉心,经题上告诉我们「清净平等觉」。用这种心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万物,这叫真修行。修行在哪里?在生活,在起心动念,在言语造作。离开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你说你到哪修学?你没地方修!所以圣道守理而非唯理,净土以事而非唯事,括号里解释得好,「即事即理,事事无碍」。事里头就是理,理里头就是事,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就是华严境界。「于众生所入,则虽有事理空有不同,而从诸佛咨嗟见之」,咨嗟是赞美,你看诸佛对阿弥陀佛的赞叹,十方如来赞叹净宗,「则唯此誓愿一佛乘、一实真如海为真实之际」。「可见《会疏》与《甄解》均以此净宗一佛乘,为真实之际」,这个话说得好,「亦即佛之知见」,跟《法华经》上完全相同。
今天时间到了,这一句我们明天再从这里学起。
《净土大经科注 第九十五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