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九十六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九十六集)  2011/12/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9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三百四十一面第七行,我们看括号里头:

  指十方如来赞叹净宗,「则唯此誓愿一佛乘、一实真如海为真实之际。可见《会疏》与《甄解》均以此净宗一佛乘,为真实之际」。这是《会疏》跟《甄解》,这两种都是日本祖师大德的著作,对《无量寿经》的批注,解释这一品经文里面,「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这一句经文。什么叫真实之际?我们现在也很清楚、也很明了,真实就是诸法实相。之际,际从深处讲就是底,到底了,从广处讲就是边际,也就是说,对于自性它的体、相、作用,已经究竟圆满的看到,从深处看到它的底,从广处看到它的边,际就是这个意思,真实之际。真实之际是什么?就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是帮助一切众生一生究竟圆满成佛,这就叫真实之际。一生成佛叫一佛乘,不是大乘、不是三乘、不是五乘,只有一佛乘。就像世尊在《法华经》上所说的,「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我们就晓得,佛给我们说最真实的法,就是一佛乘;说二乘、三乘,那方便说。这是佛陀接引众生、教化众生一种方式,不是目的,目的确确实实是让众生一生就成佛。一生成佛的大法,上至等觉、下至地狱众生一生成佛,唯有信愿持名这一法。这一法除非你没有遇到,你要遇到肯定一生成佛,这个太难得了!法虽然流传在世间,认识的人太少了。

  这三种真实,这个经上统统具足,真实之际、真实智慧、真实之利,这三种真实,特别是真实之际,讲清楚、讲明白确实不多。黄念老有智慧,集经论、古大德的批注,统统摆在此地,让我们一样一样去看,融会贯通。这个方法妙极了,这个方法也是念老的真实智慧、真实利益。为什么?真实之际没搞清楚,我们对这个法门始终有疑惑,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信心,但是还有一分迷惑。不能够小看这一分迷惑,一分迷惑如果在临命终时起作用,你就不能往生,那不知道耽误多久的时间。所以破迷开悟要把迷破得干净,那才管用。这个结论就结得好,唯此誓愿一佛乘、一实真如海为真实之际,把真实之际结到这个地方来。可见《会疏》与《甄解》均以此净宗一佛乘为真实之际。我们记住这一句话就对了。

  「亦即佛之知见也」,佛之知见是《法华》的精髓,「华严奥藏,法华秘髓」,就是佛知佛见,就是真实之际。「今诸大士」,现在释迦牟尼佛为大家讲《无量寿经》,参加这一会的大众,今诸大士就是指参加这一会的这些大众。「为诸众生宣演十方诸佛同赞之誓愿一佛乘」,这些众生有菩萨、有声闻、有天人,他们接受佛陀的教诲,不但自己得受用,在四面八方跟一切有缘的人宣演,宣是宣说,演是表演。表演什么?表演信愿持名,做给大家看。这个法门是十方诸佛共同赞叹的,弥陀四十八愿帮助一切众生一生成就,「故云: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若圆会宗下」,宗是禅宗,如果融会禅宗里面的讲法,「如布袋和尚曰」,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这两句话常讲,「祇这心心心是佛,一切不如心真实。故知真实之际即是自心」。这一句话太重要了,这一句话确确实实是讲到真实之际,讲到底了。一切佛法、一切世法全是自心变现的,归到最后归到自己。我们跟诸佛如来什么关系?唯心所现,一切诸佛如来是我们自己心现的,阿弥陀佛也是我自己心现的,离开自心没有一法可得。自心就是自性,自心就是这个地方讲的,真实之际。

  「明自本心,见自本性」,这叫明心见性,明的什么心?自己的本心。见什么性?见自己的本性。为什么说心又说性?一桩事情用两个名词,两个名词有两个名词的意思,说心是说它的现象作用,说性是说它的本体,体相用,说性从体上讲,说心从相上讲、作用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不说一切法从本性生,一切法从心想生。在西方极乐世界,性就是常寂光土,心,心变现出实报土、方便土、同居土,那是心起的作用。心就是念头,性里头没有念头,起作用才有念头,这是心、性简单的差别。「即为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明心见性就是这个地方的两句,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在禅宗里讲明心见性,在教下就这两句话。

  「但念佛法门,亦复不二,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性,是心作佛是心,明自本心是是心作佛,见自本性是是心是佛。「故念佛之本心,正是真实之际。故云一声佛号一声心,又经云: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这个话是释迦牟尼佛在《大集经》上说的,说这个话的意思是什么?禅跟净是一不是二。方法不一样,方向跟目的完全相同,方向是成佛之道,目的是证得究竟果位。净的目标方向如是,禅亦如是,教亦如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无一不如是。而净土可以说是无量法门里面的总纲领,这个法门简单容易,成就不可思议。我们要真干,希望我们真正能得到,这一生绝不空过。

  我们看底下一段,「又第三品中,如来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这经上讲到利,真实的利益。「第八品中,法藏比丘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这是《无量寿经》,佛说了三个真实,其它经里头很少看到的。这三个真实下面说,「此三真实,一真实之际,二真实之利,三真实之慧。实为一经之纲」。这是《无量寿经》的总纲领,《无量寿经》修学证果的总原则,到哪里去找三个真实!「将于下两品」当中,第三、第四品当中,来详细解释这三个真实。

  「超过世间,诸所有法」,这是真的。「《净影疏》曰:谓过」,过就是超过,分段生死,我们现在六道轮回身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我们这一生从父母生下来,到我们离开这个世界,这叫一段。六道里面有分段生死,出了六道这个生死现象没有了,分段生死不见了,但是有什么?有变易生死。怎么变易?你看阿罗汉把见思烦恼的习气断掉,他就升级不叫阿罗汉,叫辟支佛,阿罗汉变作辟支佛,这就是变易。从阿罗汉变成辟支佛,他要不要受苦?要,这不是真的生死,是受苦,就是他修行很苦。他要把见思烦恼习气断掉,断不掉,他就不能提升,断掉就提升,升到辟支佛。辟支佛要再升到菩萨那又要修行,修什么?他要断尘沙烦恼。尘沙烦恼是什么?是分别。见思烦恼是执着,执着不断出不了轮回。我们如何能把分别执着断掉?如果我们今天真的想到明年的今天,这个世界如果真像科学家预测的,地球从三度空间转变到四度空间,这也是变易,地球的变易。但是转变的时候有三天,地球是在零度空间状态之下。这个零度可就麻烦,零度是没有了,那是灾难,所以科学家说会死很多人。这个转变期间当中,最重要的是人类的精神。这就说明白,我们的意念要善、意念要好,这才能够随着地球转变。如果我们的念头不善,我们念头不好,在这转变当中,我们就消失,我们就死在这个时候,灵魂到哪一道去投胎业力做主,我们自己做不了主宰。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只有好好的念佛。

  佛教我们放下这三样东西,不能放得很干净,也要尽量去放,就是妄想分别执着,不再打妄想只念阿弥陀佛。我们要知道不念阿弥陀佛,肯定在打妄想,为什么?我们在六道里头无量劫来时间太长,习气太重,怎么可能不打妄想。弥陀净宗这个法门里头,方法太巧妙了,叫我们把所有的妄念归到一念,统统归到阿弥陀佛,不起念则已,起念就是阿弥陀佛,这个好,用一念把所有一切妄念打掉,得用这个方法。不用这个方法,叫你把妄念放下、妄念灭掉,真难,可以说做不到,做到就成阿罗汉了。阿罗汉还要从四果四向修成功的,修的时间很长,天上人间七次往返,人间寿命短,天上寿命长,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晓得他难。但是净宗这个法门太妙了,它不是全断,它叫你把所有的妄念集中变成一念,这一念就是阿弥陀佛。

  名号功德,我们前面学过,学了不少,知道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弥陀、世尊教给我们的方法,「执持名号」,就是执着,我们把执着分别都用在名号上,不要去分别别的,不要去执着其它,其它的全放下,不要管了,管不了。管不了就不管,回归我们的清净心,在我们面前见如不见。古人讲的两句话,「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能做得到吗?有功夫的人能做到。观世音菩萨教给我们,「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自性就是阿弥陀佛,这个法子妙极了。我们回过头来看,眼睛不往外看,往里看,反视,反过来我看自性,我不看现象;听,听自性,不受外面音声干扰。这是观世音菩萨修行证果的方法,在《楞严经》里面告诉我们,他是怎么修成的。我们怎么个反法?我们眼看到外面的色,我们第六识就缘外头的色起分别,第七识缘外面的色起执着。分别执着是第六、第七的事情,眼耳鼻舌身的五识只有了别,就是把信息传过来,它没有分别、没有执着。第七执着,第六分别。我们如何善用六、七?善用六、七就是见相你要晓得性,就转过来了,相是幻相,性是真性。相,就像弥勒菩萨讲的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一弹指有这么多的变化。一秒钟我们算五次弹指就一千六百兆,它哪里是真的!所以相是假的,色相是假的,音声也是假的,味触法全是假的。我见相认得性就转过来,见性不见相;耳朵听,闻性不闻相,音声的相不闻,这就是禅宗里头所说的,明心见性。明心是什么?心有智慧不胡涂。着相胡涂,着了相之后就起分别、就起执着,分别执着就引发自己的贪瞋痴慢疑、七情五欲,就造业了。一转过来不造业,心是什么?心是清净的,心是平和的,外面东西清清楚楚,里面没有起心动念。所以不生烦恼生智慧。

  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会下大彻大悟,悟后怎么办?悟后要考试,考考看你是真的、是假的。怎么个考法?五十三参就是考试。菩萨叫你参学去,这个社会上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你都去看,看什…

《净土大经科注 第九十六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