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九十五集▪P3

  ..续本文上一页阿赖耶先有业相,业相就是现在讲的能量;从能量再出现信息,现在人讲信息,佛法讲转相;从转相变现出物质现象,境界相。物质是这么生的,先有能量,再有转相,然后才到境界相。如果从四分上说法,先有自证分,自证分就是能量,信息就是见分,物质就是相分,还有个证自证分,证自证分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讲得清楚,讲得好!

  佛法认为这三种现象是一体,不能分的。用现在的科学说,能量、信息、物质是一体,不可以分。现在科学家逐渐向这个方向走了。所以佛法是学术,真的是学术。佛从哪里来的?菩萨从哪里来的?宇宙万物从哪里来的?自性变现出来的。极乐世界是我们自性变现的,阿弥陀佛也是自性变现的,离开自性没有一法可得,法外无心,心外无法,这是佛法的核心。所以,这些叫佛知佛见,他证得的,就是近代科学跟哲学上研究的命题,佛经早就有答案了。

  「《智度论》曰:如、法性、实际,是三」,这三样「皆是诸法实相异名」,一个意思。说如、如如、真如,说法性、说实际,说诸法实相,就是宇宙万法的真相,佛经上用了很多的名词。我们初学的时候怀疑,用一个名词不就好了,何必用那么多?搞得我们头昏脑胀,搞这么多名词。然后老师告诉我们,佛有他的密义。这个密义是什么?很深的意思,很深的道理,教我们不要执着名字相。我们明白了!名字是假的,执着名字相你永远见不到自性。佛是教你放下名字相,不要执着、不要分别,你就见到了。他给你讲这些东西,你完全理解了,最重要是你自己要证得,你不证得,听别人讲的,你得不到利益。所以佛家要求证,这就是科学精神,科学一定要拿证据来,佛法你拿证据来。但是佛法所拿的证据是从禅定里面得来的,你没有入他那个境界,你不知道,你入到他那个境界之后,你完全知道,你一说他就懂。

  所以你看看,惠能大师跟五祖在方丈室里头他们的谈话,那是大定里头的境界,楞严大定,法华三昧,华严三昧,是这个境界。不是这个境界你怎么能说得出来!惠能大师只讲了五句,五祖就说行了,不必再说,给他做证明,你确实契入境界了;也就是你确实像《法华经》上说入佛知见,入佛知见就是明心见性,衣钵就传给他了。他们不是盘腿在入定,他们在讲经,五祖讲《金刚经》给他听,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大师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那个定在哪里,你们有没有看出来?他们行住坐卧都在定中,不是禅堂里头盘腿面壁,不是!这个定才叫管用,行住坐卧都在定中。定是什么?心不散乱。

  于是我们就知道了,我们如果把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放在心中,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我们都能够守住,心里只有一句佛号,不受外面干扰,是不是华严三昧?是不是法华三昧?是!一点没错,跟念佛三昧是一不是二。为什么?自性本定,他就一切放下了。净宗有个方便处是什么?你就抓住阿弥陀佛,其它放下。华严三昧、法华三昧连阿弥陀佛都没有,同等的境界。我们抓住阿弥陀佛,这叫方便法门,这个就比华严、法华方便太多了。华严、法华我们入不进去,但是念佛三昧行。为什么?它有个把柄,我们可以抓住,华严、法华没把柄,抓不住,这个太难了。净宗就是有这句佛号,阿弥陀佛这种善巧方便真的是太伟大了,用这一句佛号接引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里面断烦恼、消业障、成佛道。无比殊胜,这个机会决定不能错过。所以舍,舍得干净,就抓住这个。

  所以,这是一部经随分解,能解多少没关系,不重要,信愿持名重要。可是经你每念一遍有一遍的悟处,念十遍有十遍的悟处,你悟得愈深、悟得愈广,对往生极乐世界品位肯定的不断向上提升。所以好处!另外一个好处,对中下根性人说的,你要不研究经教、读诵经文的时候你会打妄想,妄想破坏你念佛的功夫,就是它破坏念佛三昧。为什么念佛三昧得不到?妄念太多,杂事太多。不受任何干扰我们才能成就,而且成就很快。确实三、五年成就的,人多得很,成就之后他不往生,他在那里教化众生。这是他的慈悲,他自己知道与这些众生有缘,他要住世。他随时可以走,生死自在,他不是走不了,随时可以走。所以,我们努力加把劲,契入这个境界不难,我们念佛的同学,各个人都有这个机会、都有这个缘分,不要错过。心上只有阿弥陀佛。

  下面,「《甄解》云:实相妙处尽理至极,云际」。为什么说实际,实际是什么意思?际是边际,实相的妙处尽理至极,一般也称它为穷理至极,就是对这个理的研究达到极处,极处就叫做际。深到底了,广到了边,这叫际。实相的深广都达到边际了,这称之为实际。什么人到这个地步?妙觉如来。我们要问,初住菩萨,《华严经》上圆教初住,妄想分别执着全断了,大乘里面所讲的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统断了,我们常说的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人到不起心不动念,这就是放下无明的境界,于一切法,我看见了、我听到了,但是我不起心不动念。在《华严》这就是圆教初住,他不住十法界,他住实报土,我们称他为法身大士。他的境界跟妙觉如来的境界是不是一样?是一样,完全一样。有没有差别?有差别。差别在哪里?妙觉看得清楚,他看到的模糊。古人有个比喻,妙觉好像在外面看月亮,等觉,等觉好像在叫隔罗望月。古时候窗上没有这个玻璃,用什么?用很细的纱,丝绸织的,你看到透明的,也看得很清楚,但它总是隔了一层。妙觉没有隔,没有障碍;你还有一层,有一层罗纱。你也看得很清楚,但是总比不上那个没有障碍的看得更清楚,就这个意思,都看见了。

  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见性了,见到了,没有入。入是什么?入是住,他现在住在实报土,没有住在自性里头,自性叫常寂光,所以他还是住实报土。实报土不是真的,他要住到自性、住到常寂光,实报土就不见了,就没有了。所以实报土有现象,「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报土不例外。实报土必须在什么状况之下不见了?入常寂光,他有能力住常寂光。换句话说,等觉菩萨还不行,还不能住常寂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住报土,报土叫一真法界。我们把这个东西搞清楚、搞明白了,不再模糊了。所以住报土不难,我们努努力可以能做到,阿弥陀佛帮助我们。可是住寂光就不容易了,在极乐世界实报土,必须把无始无明的习气断干净,你自然就入常寂光。入常寂光这是住到实际,就真的是证得了。这个证得太了不起了,我们的身心跟整个宇宙融成一体,在哪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极小的微尘里头也在,极大的虚空法界也在。没有形相,三种现象都没有,物质现象、精神现象、自然现象全都没有,不可思议。这是至极。所以,实际两个字的意思我们得搞清楚,为什么叫实际,真实之际,这三种真实,本经上说的。

  据上面两种说法,「则真实即实相之异名。真实之际者,乃实相妙理究竟至极者也,亦正是佛之知见」。这几个名词意思完全相同,佛之知见、真实之际、诸法实相,一个意思,同样一桩事情。但是这三个名词合起来讲,我们印象就深了,清楚多了。「《会疏》曰:开显真实为显示。」开显,古人用比喻来讲,譬如这是个仓库,藏宝的,这个仓库门是关着的。这个宝是什么?是自己的自性,我们现在迷失了自性,就好比一道门把它关住了。佛菩萨来帮助我们把这个门打开,打开之后我们不识货,我们对于自性的体、相、作用一无所知。所以佛再帮助我们一桩一桩指示出来,我们觉悟、明白了。明白之后我们就得受用,我们晓得哪样东西有什么作用,我什么时候需要,需要的时候我能用得上。用这个比喻,这个比喻好懂。

  但是这个宝库,这是自性。所以佛讲经教学,为我们说种种法,就是帮助我们打开悟门。悟门打开,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听得懂。所以说法有善巧,真让我听懂,真让我听明白了。这桩事情,我们为什么听不懂?为什么听不明白?是自己有业障,自己有烦恼,烦恼跟业障障碍了我们的悟门,虽听经不能开悟。这怎么办?古德教导我们,多听,一遍一遍重复的听。所以古大德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就是书里头讲的道理,你把这本书好好的去念,念上一千遍,意思你就见到了。真的吗?真的。为什么?一千遍,心定了。心定下来,就是我们的烦恼、业障不起作用了,烦恼、业障虽然没断,伏住了。什么东西伏住?这一千遍的定功把它伏住了,豁然开悟,明白了。这个经验我们自己有,读书千遍,我们讲经也有千遍,天天心里没有想别的,都在想这个经,求这经里头到底讲什么。我所了解的我全讲出来,一丝毫保留都没有。保留是什么?保留是吝法,保留是障碍,你不会再有更深的体会。你统统说出来,底下还有深的,明天、后天又发现了。永远没有保留,天天都是和盘托出,我就这么多,全部托出来了,一点保留都没有,天天不一样!这就是「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的道理,遍遍讲,遍遍不一样。遍遍,我这方法遍遍不用旧的材料。

  我在台中求学,李老师不准我记笔记。他看我看得最清楚,讲经听众的席位,我是摆在第一排正当中,跟他面对面,所以他看得清楚,不准记笔记。开头记了三天,老师把我叫到房间,你听经在写什么?我说写笔记。你记这个干什么?怕忘记。老师就告诉我,没有用,明年你的境界提升了,这些东西全没用了,你费了这些时间、精力,浪费了。我想想这个话有道理,那怎么办?专心听。这个话很有道理。我在台中专心听了十年,不过老师讲经,一个星期讲一次,十年大概只有一年多。如果天天讲,不就是一年多吗?一个星期讲一次,大概一年是四十个星期,因为他有放假,大概一般是四十五个星期的样子,一年。一年四十五堂课,我在那里听了十年,体会到这个意思,也是老师特别指点。

  可是讲经这个利益大了,我讲经天天讲。当时有很多人也带了讽刺的…

《净土大经科注 第九十五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