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九十五集▪P3

  ..續本文上一頁阿賴耶先有業相,業相就是現在講的能量;從能量再出現信息,現在人講信息,佛法講轉相;從轉相變現出物質現象,境界相。物質是這麼生的,先有能量,再有轉相,然後才到境界相。如果從四分上說法,先有自證分,自證分就是能量,信息就是見分,物質就是相分,還有個證自證分,證自證分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講得清楚,講得好!

  佛法認爲這叁種現象是一體,不能分的。用現在的科學說,能量、信息、物質是一體,不可以分。現在科學家逐漸向這個方向走了。所以佛法是學術,真的是學術。佛從哪裏來的?菩薩從哪裏來的?宇宙萬物從哪裏來的?自性變現出來的。極樂世界是我們自性變現的,阿彌陀佛也是自性變現的,離開自性沒有一法可得,法外無心,心外無法,這是佛法的核心。所以,這些叫佛知佛見,他證得的,就是近代科學跟哲學上研究的命題,佛經早就有答案了。

  「《智度論》曰:如、法性、實際,是叁」,這叁樣「皆是諸法實相異名」,一個意思。說如、如如、真如,說法性、說實際,說諸法實相,就是宇宙萬法的真相,佛經上用了很多的名詞。我們初學的時候懷疑,用一個名詞不就好了,何必用那麼多?搞得我們頭昏腦脹,搞這麼多名詞。然後老師告訴我們,佛有他的密義。這個密義是什麼?很深的意思,很深的道理,教我們不要執著名字相。我們明白了!名字是假的,執著名字相你永遠見不到自性。佛是教你放下名字相,不要執著、不要分別,你就見到了。他給你講這些東西,你完全理解了,最重要是你自己要證得,你不證得,聽別人講的,你得不到利益。所以佛家要求證,這就是科學精神,科學一定要拿證據來,佛法你拿證據來。但是佛法所拿的證據是從禅定裏面得來的,你沒有入他那個境界,你不知道,你入到他那個境界之後,你完全知道,你一說他就懂。

  所以你看看,惠能大師跟五祖在方丈室裏頭他們的談話,那是大定裏頭的境界,楞嚴大定,法華叁昧,華嚴叁昧,是這個境界。不是這個境界你怎麼能說得出來!惠能大師只講了五句,五祖就說行了,不必再說,給他做證明,你確實契入境界了;也就是你確實像《法華經》上說入佛知見,入佛知見就是明心見性,衣缽就傳給他了。他們不是盤腿在入定,他們在講經,五祖講《金剛經》給他聽,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大師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那個定在哪裏,你們有沒有看出來?他們行住坐臥都在定中,不是禅堂裏頭盤腿面壁,不是!這個定才叫管用,行住坐臥都在定中。定是什麼?心不散亂。

  于是我們就知道了,我們如果把阿彌陀佛六字洪名放在心中,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我們都能夠守住,心裏只有一句佛號,不受外面幹擾,是不是華嚴叁昧?是不是法華叁昧?是!一點沒錯,跟念佛叁昧是一不是二。爲什麼?自性本定,他就一切放下了。淨宗有個方便處是什麼?你就抓住阿彌陀佛,其它放下。華嚴叁昧、法華叁昧連阿彌陀佛都沒有,同等的境界。我們抓住阿彌陀佛,這叫方便法門,這個就比華嚴、法華方便太多了。華嚴、法華我們入不進去,但是念佛叁昧行。爲什麼?它有個把柄,我們可以抓住,華嚴、法華沒把柄,抓不住,這個太難了。淨宗就是有這句佛號,阿彌陀佛這種善巧方便真的是太偉大了,用這一句佛號接引一切衆生往生極樂世界,在極樂世界裏面斷煩惱、消業障、成佛道。無比殊勝,這個機會決定不能錯過。所以舍,舍得幹淨,就抓住這個。

  所以,這是一部經隨分解,能解多少沒關系,不重要,信願持名重要。可是經你每念一遍有一遍的悟處,念十遍有十遍的悟處,你悟得愈深、悟得愈廣,對往生極樂世界品位肯定的不斷向上提升。所以好處!另外一個好處,對中下根性人說的,你要不研究經教、讀誦經文的時候你會打妄想,妄想破壞你念佛的功夫,就是它破壞念佛叁昧。爲什麼念佛叁昧得不到?妄念太多,雜事太多。不受任何幹擾我們才能成就,而且成就很快。確實叁、五年成就的,人多得很,成就之後他不往生,他在那裏教化衆生。這是他的慈悲,他自己知道與這些衆生有緣,他要住世。他隨時可以走,生死自在,他不是走不了,隨時可以走。所以,我們努力加把勁,契入這個境界不難,我們念佛的同學,各個人都有這個機會、都有這個緣分,不要錯過。心上只有阿彌陀佛。

  下面,「《甄解》雲:實相妙處盡理至極,雲際」。爲什麼說實際,實際是什麼意思?際是邊際,實相的妙處盡理至極,一般也稱它爲窮理至極,就是對這個理的研究達到極處,極處就叫做際。深到底了,廣到了邊,這叫際。實相的深廣都達到邊際了,這稱之爲實際。什麼人到這個地步?妙覺如來。我們要問,初住菩薩,《華嚴經》上圓教初住,妄想分別執著全斷了,大乘裏面所講的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統斷了,我們常說的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人到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是放下無明的境界,于一切法,我看見了、我聽到了,但是我不起心不動念。在《華嚴》這就是圓教初住,他不住十法界,他住實報土,我們稱他爲法身大士。他的境界跟妙覺如來的境界是不是一樣?是一樣,完全一樣。有沒有差別?有差別。差別在哪裏?妙覺看得清楚,他看到的模糊。古人有個比喻,妙覺好像在外面看月亮,等覺,等覺好像在叫隔羅望月。古時候窗上沒有這個玻璃,用什麼?用很細的紗,絲綢織的,你看到透明的,也看得很清楚,但它總是隔了一層。妙覺沒有隔,沒有障礙;你還有一層,有一層羅紗。你也看得很清楚,但是總比不上那個沒有障礙的看得更清楚,就這個意思,都看見了。

  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見性了,見到了,沒有入。入是什麼?入是住,他現在住在實報土,沒有住在自性裏頭,自性叫常寂光,所以他還是住實報土。實報土不是真的,他要住到自性、住到常寂光,實報土就不見了,就沒有了。所以實報土有現象,「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報土不例外。實報土必須在什麼狀況之下不見了?入常寂光,他有能力住常寂光。換句話說,等覺菩薩還不行,還不能住常寂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住報土,報土叫一真法界。我們把這個東西搞清楚、搞明白了,不再模糊了。所以住報土不難,我們努努力可以能做到,阿彌陀佛幫助我們。可是住寂光就不容易了,在極樂世界實報土,必須把無始無明的習氣斷幹淨,你自然就入常寂光。入常寂光這是住到實際,就真的是證得了。這個證得太了不起了,我們的身心跟整個宇宙融成一體,在哪裏?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極小的微塵裏頭也在,極大的虛空法界也在。沒有形相,叁種現象都沒有,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全都沒有,不可思議。這是至極。所以,實際兩個字的意思我們得搞清楚,爲什麼叫實際,真實之際,這叁種真實,本經上說的。

  據上面兩種說法,「則真實即實相之異名。真實之際者,乃實相妙理究竟至極者也,亦正是佛之知見」。這幾個名詞意思完全相同,佛之知見、真實之際、諸法實相,一個意思,同樣一樁事情。但是這叁個名詞合起來講,我們印象就深了,清楚多了。「《會疏》曰:開顯真實爲顯示。」開顯,古人用比喻來講,譬如這是個倉庫,藏寶的,這個倉庫門是關著的。這個寶是什麼?是自己的自性,我們現在迷失了自性,就好比一道門把它關住了。佛菩薩來幫助我們把這個門打開,打開之後我們不識貨,我們對于自性的體、相、作用一無所知。所以佛再幫助我們一樁一樁指示出來,我們覺悟、明白了。明白之後我們就得受用,我們曉得哪樣東西有什麼作用,我什麼時候需要,需要的時候我能用得上。用這個比喻,這個比喻好懂。

  但是這個寶庫,這是自性。所以佛講經教學,爲我們說種種法,就是幫助我們打開悟門。悟門打開,最重要的是我們要能聽得懂。所以說法有善巧,真讓我聽懂,真讓我聽明白了。這樁事情,我們爲什麼聽不懂?爲什麼聽不明白?是自己有業障,自己有煩惱,煩惱跟業障障礙了我們的悟門,雖聽經不能開悟。這怎麼辦?古德教導我們,多聽,一遍一遍重複的聽。所以古大德有句話說得好,「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就是書裏頭講的道理,你把這本書好好的去念,念上一千遍,意思你就見到了。真的嗎?真的。爲什麼?一千遍,心定了。心定下來,就是我們的煩惱、業障不起作用了,煩惱、業障雖然沒斷,伏住了。什麼東西伏住?這一千遍的定功把它伏住了,豁然開悟,明白了。這個經驗我們自己有,讀書千遍,我們講經也有千遍,天天心裏沒有想別的,都在想這個經,求這經裏頭到底講什麼。我所了解的我全講出來,一絲毫保留都沒有。保留是什麼?保留是吝法,保留是障礙,你不會再有更深的體會。你統統說出來,底下還有深的,明天、後天又發現了。永遠沒有保留,天天都是和盤托出,我就這麼多,全部托出來了,一點保留都沒有,天天不一樣!這就是「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的道理,遍遍講,遍遍不一樣。遍遍,我這方法遍遍不用舊的材料。

  我在臺中求學,李老師不准我記筆記。他看我看得最清楚,講經聽衆的席位,我是擺在第一排正當中,跟他面對面,所以他看得清楚,不准記筆記。開頭記了叁天,老師把我叫到房間,你聽經在寫什麼?我說寫筆記。你記這個幹什麼?怕忘記。老師就告訴我,沒有用,明年你的境界提升了,這些東西全沒用了,你費了這些時間、精力,浪費了。我想想這個話有道理,那怎麼辦?專心聽。這個話很有道理。我在臺中專心聽了十年,不過老師講經,一個星期講一次,十年大概只有一年多。如果天天講,不就是一年多嗎?一個星期講一次,大概一年是四十個星期,因爲他有放假,大概一般是四十五個星期的樣子,一年。一年四十五堂課,我在那裏聽了十年,體會到這個意思,也是老師特別指點。

  可是講經這個利益大了,我講經天天講。當時有很多人也帶了諷刺的…

《淨土大經科注 第九十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