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就提升。淨宗的殊勝在此地,淨宗的微妙也在此地。淨宗的成就是無量法門裏面無與倫比,找不到一法能跟它相比,所以十方諸佛贊歎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能夠得到十方諸佛的贊歎,不容易!我們現在遇到了,不依靠他依靠誰?
再看下面這一段,「辛二、作不請友」。
【心常谛住度世之道。于一切萬物。隨意自在。爲諸庶類。作不請之友。】
這是化他,利他。前面這一段是自己的修持,妙行顯實,就是《還源觀》上所說的隨緣妙用。妙在哪裏?妙在跟自性相應,妙在跟真實之際相應、真實智慧相應、真實利益相應,這個妙。但是所有一切妙裏面最重要的是真實之際,你對于事實真相完全了解,因爲你了解,你就不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爲什麼?知道放在心上是罪過,自性清淨心裏頭一樣東西都沒有,佛法也沒有。我們今天不得已,真正像這些上上根的人我們做不到,我們今天不得已,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爲什麼?這個東西放在心上,這是阿彌陀佛跟我們約定的,只要把這個放在心上,他就會來接引你。阿彌陀佛是個標志,我們身上帶著這個標志,他一看到他就來接引我們,這個道理要懂。其它的都不能放,其它盡量淘汰,淘汰得愈多愈好。其它是什麼?妄想、雜念、業障、煩惱,這個東西愈少愈好。有也能帶去,但是你要把力量、心念集中在這句佛號上,讓這句佛號産生力量。我們的力量不能再分散,分得太多,分太散了,怕到時候不起作用,怕不能往生。這樁事情我們不能不顧及,我們不可以大意,要做絕對有把握的事情,那就是我的心念決定集中在阿彌陀佛上,比什麼都重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問題全解決了。在極樂世界時間長短沒關系,決定成就究竟圓滿的佛果,極樂世界一定幫助我們把無始無明煩惱習氣斷幹淨。
前面這些人明心見性了,這個諸位要知道,契入真實之際就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之後,那就是響應阿彌陀佛的事業,彌陀的大業是什麼?『心常谛住度世之道』,這是彌陀的大業,阿彌陀佛在做,我們去做幫手,幫著他做。「谛者,安也。度者,出也。故本句之大義爲心常安住于出世無爲之道」,心要安住在這裏。「《淨影疏》雲:谛謂安谛,謂常安住真實無爲度世之道」。這個道是真實,這個道是無爲,無爲而無所不爲。「《甄解》曰:出有爲,證無爲,而不著無爲,故雲谛住」。如果是著了無爲,那就變成小乘,阿羅漢、辟支佛,安住在偏真涅槃,那是無爲,他不起作用。菩薩不然,菩薩證得無爲,不住無爲,他起作用。起作用,起作用不礙事,像釋迦牟尼佛叁千年前在印度出現,示現八相成道,他老人家是安住無爲,不住無爲。
八相成道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起心動念就有爲了,就不是無爲。有沒有分別執著?沒有,他的示現是表演,像唱戲一樣的,完全是做給我們看,是用身教。舍棄世間的王位,舍棄榮華富貴的生活,爲什麼?那個裏頭有七情五欲、有貪瞋癡慢,煩惱,他是把煩惱放下了。你看別人要爭的,爭名逐利,他是名利都到手了,不要了。告訴我們,人生在世那不是目的,那個沒有意義。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學道,道能了生死、能出叁界、能成佛,這個重要。叁界有生死,要找個不生不死的地方,這重要。他示現一個知識分子,一個好學的年輕人,十九歲出去參學。這一參學就十二年,印度所有的學派、宗教他統統參訪過,都跟他們學過,最後把這個也放下。這個放下是什麼?給知識分子說,知道太多了是障礙,叫所知障,把這個也放下。統統放下,在菩提樹下入定,開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問題解決了。明心見性就是真實之際找到了,真實智慧開了,真實的利益得到了,開始他教化衆生,作不請友,開始做這個工作。你看『于一切萬物,隨意自在』,這就是隨緣。『爲諸庶類,作不請之友』,這是隨緣。這兩句話,「恒順衆生,隨喜功德」,普賢菩薩的兩願。
我們看批注。《甄解》意思說得好,「此菩薩心常住無住處涅槃,雲心常住」,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二邊都不住。「又《會疏》曰:悲智相印,以爲棲神之宅,故雲谛住」。谛是實實在在的,真實不假。他住在哪裏?住在大悲、大智。大悲,憐憫一切衆生,那是個動力。他名聞利養什麼都不要,爲什麼要這麼辛苦來教化衆生?到底爲什麼?他什麼也不爲。世間人對他不了解,世間人幹什麼都有企圖、都有目的,佛什麼都沒有。佛幫助一切衆生,希望你們趕快成佛,你們本來是佛,只是現在迷而不覺。所以菩薩住在哪裏?住在悲智,悲裏頭有智,智裏頭有悲。叁千年前住在悲智,現在還是住在悲智,永遠住在悲智。衆生無邊誓願度,每一尊佛陀、每一尊菩薩都跟地藏王菩薩一樣,地獄不空,地藏菩薩是誓不成佛,諸佛如來是地獄不空他度衆生的事業沒有停止的,樂此不疲。
能以一身現無量無邊身,同時在法界虛空界裏面度有緣衆生。什麼叫有緣?能相信的,有緣;能接受的,有緣;能理解的,有緣;能真幹的,有緣。只要有這樣的人,我們自己都不知道,對自己不知道,他曉得。爲什麼?我們不知道我們前世,佛知道,佛的宿命通知道我們過去無量世。所以他看到我們,這人有沒有善根一看就知道。有善根就得照顧,善根成熟,那就得幫助他。什麼叫善根成熟?我們對于淨土法門、對阿彌陀佛,真信、真願,真念這句阿彌陀佛,這個善根成熟。善根成熟,他成佛的機緣到了,接引你到極樂世界你就成佛了。成熟是成佛,我們不能不知道,我們不能不相信。
他的行動,「于一切萬物隨意自在。萬物指萬法。自在者,通達無礙」,智慧、神通、道力他圓滿了。「《法華經序品》雲:盡諸有結,心得自在。」結,前面講過,煩惱的代名詞。有,指的是叁界,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四聖法界有。這些結使,佛統統斷盡了,都沒有了,所以他在十法界裏頭得大自在,一點障礙都沒有。自在,通達無礙。「又自在者,施爲無壅,神通自在」。施爲是講教學,示現八相成道、教化衆生沒有障礙,神通自在。這是佛家的事業,祖師大德常說的如來家業。特別是出家的佛弟子,爲什麼出家?繼承如來家業。如來家業裏頭沒有名利、沒有財富,如來家業是什麼?就是這個經裏面講的叁個真實,真實之際、真實智慧、真實利益。這是如來家叁種真實,我們要繼承、要發揚光大。如來不舍衆生,我們能舍嗎?如來心常谛住度世之道,我們要繼承佛的家業,要跟佛一樣,我的心也是常谛住在度世之道。于一切萬法隨意自在,真正學到隨緣妙用,妙用就自在了。妙用那個妙是什麼?妙是不著相,妙是沒有自己,身見破了,妙是沒有對立,妙是沒有成見,妙是能隨順衆生,這叫妙!有了自己就不妙,不妙什麼?有了自己會生煩惱,就不妙了。妙是妙只生智慧,不生煩惱,妙是天天法喜充滿,無憂無慮、無牽無挂,這叫妙。于世出世間一切法通達沒有障礙,神通自在。
「夫心有拘累,隨物而轉,故爲煩惱所縛」。這是從反面說,不自在。什麼是不自在?你心有拘累,你心有牽挂,你心有憂慮,你心有貪著,你心放不下,那就是你有累了,累贅。你隨物而轉,你禁不起外面的誘惑,名利現前,動心了,動什麼心?貪著,貪瞋癡起來了。外道,不正確、不圓滿的這些知見,你遇到了,你沒有智慧,好奇,我也想去學它。正法丟掉了,去學偏邪,很多,不是少數。佛門裏面,十個宗派擺在面前,只有這一門能幫助你這一生成就。你好高骛遠,這是老太婆教,這是釋迦牟尼佛對這些下下根性的人的方便法。我們是知識分子,自認爲自己是上上根人,怎麼能學這個東西,學這個豈不是被人笑話嗎?華嚴、法華、叁論、法相、禅宗、密宗,高!動不動心?這一動心,這一生成佛機會就斷掉了。所以不容易!
我們今天終于明白了,能受持這個法門是真正上上根,不一定認識字,不一定相貌端正。我前面跟諸位舉的例子,谛閑老法師那個徒弟鍋漏匠,上上根人,叁年的時間,到極樂世界去作阿惟越致菩薩了。我們想想,四土叁輩九品,他是在哪個品位?絕對不是很低的品位。善導大師給我們說過,「四土叁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鍋漏匠的緣太殊勝了!沒人幹擾他,叁年如一日,聽老和尚的教誨,一點懷疑都沒有,百分之百的做到,這個緣幾個人有?他真信、真願,一句佛號念成功了。往生前一天,他到城裏去,看看他的那些親戚朋友,他從住進那個小廟,叁年沒有出來,跟閉關一樣。生活沒有問題,有人給他煮飯,有人給他洗衣服,他的工作就是念佛,念阿彌陀佛,除念阿彌陀佛之外,他什麼事都沒有,也沒有人找他。那個廟裏頭沒有香火,沒有人去燒香,比閉關還清淨。他去看看老朋友,見最後一次面,要離開了。第二天他就往生了。雖然什麼話都沒有說,我們就知道他預知時至,走得那麼潇灑,是我們念佛人的好榜樣。這個事情記錄在《影塵回憶錄》裏頭,這真的,不是假的。
谛老還有個徒弟,那是知識分子,學的東西很多,參禅也相當有功夫,江蘇鎮江金山寺的首座和尚,很了不起,最後死了的時候去當土地公去了。這是老和尚常常把這兩個人拿出來做例子,你看,一個參禅的,最後當土地公,一個念佛的,預知時至,到極樂世界去作阿惟越致菩薩去了,不能比!他這個叁年,心裏就一句佛號,除一句佛號,什麼都沒有,他無始劫的業障、煩惱全消了,這是我們可以肯定。他有沒有智慧?有,業障消了智慧就現前。他爲什麼不留下來?法緣,人家聽到是鍋漏匠出身的,誰願意聽他?他沒有弘法的緣。他這一示現就是弘法利生,現身說法,這還得了!你不相信,做給你看。
所以凡夫,只要有我,只要有自私自利,只要有一點貪瞋癡,你就會被煩惱所轉。這下面說,「凡夫著有,二乘滯空」,二乘人著空,凡夫著有不肯放,二乘滯空也不肯放,所以他住到偏真涅槃裏面去了。所以「皆墮情執之中,鹹是心隨物轉」,錯了。物隨心轉就對了,那就是菩薩。我們想想,我們現在是心隨著外面境界轉,還是外面境界隨著我們心轉?換句話說,我們的心還會受外面境界人事物的影響,就是被物轉了。如果我們念佛,外面人事物我們看得清楚、聽得清楚,不放在心上,不爲它所動,我們就得念佛叁昧了。功夫再深一點,不但它不能影響我,我就影響它,那你就能轉物了。《楞嚴經》上說得好,「若能轉物,則同如來」,你跟佛就沒有兩樣。先要學著不被外境所轉,你就得定,更進一步你能夠轉外物,你就是佛菩薩了。「心隨物轉,故于萬物不得自在」。
「大士深達法性」,這些菩薩不是淺,通達法性,深深通達法性。你看他們厲害,「當相離相」,不是離開,到深山找個山洞去修行,不是的,就在這花花都市裏頭,他心不動,不被境界所轉,當相離相。知道什麼?知道相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心被外面境界稍稍動,立刻要提起觀照功夫,觀照功夫,《金剛經》上這句話最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就放下了,「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你也能放下。用這個做觀照好,心才動,觀照立刻提起來;遲了,遲了你就被外面境界轉了。「故無縛系」,你不隨物轉,你就沒有煩惱,縛、系都是煩惱的代名詞,你才能得自在。「宗門雲:但自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這是宗門大德的話。他的心是清淨的,對萬物看破了,萬物裏頭沒有一樣是真實的。所以,萬物放得下,萬物圍繞著你也沒有關系,爲什麼?不著相。這是真功夫,這真本事。「進而物隨心轉」,再進一步,不但我不被物轉,我還能轉物。能轉物是智慧開了,不爲物轉是得定,從定開慧,你才能教化衆生,「故能隨意自在」。
「《淨影疏》雲:由成勝通」,通是神通,殊勝的神通,「于一切物變化隨意,故能利物,名爲自在」。于一切物能夠變化隨意,你教化衆生就方便了,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這些都是法身菩薩,最低的也是阿羅漢。阿羅漢具足六通,他有神足通他能變化,所以他真正能利益衆生。宋朝濟公活佛,《高僧傳》上有這個人,不是假的。他出現在宋高宗的時代,跟嶽飛同時代。《高僧傳》裏面所記載的記得很多,好像他的傳記有好幾卷,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抗戰期間,鎮江金山寺裏的妙善法師,他老人家一生形象跟濟公差不多,真正做到物隨心轉,能隨意自在。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九十七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