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公曰」,僧肇大師,鸠摩羅什大師的學生,「真友不待請,譬慈母之趣嬰兒」。真正志同道合,還要請嗎?不需要請。就像慈母之趣嬰兒,她去照顧她的嬰兒,時時刻刻不離開。「淨影曰:一、所化衆生無機感聖,名爲不請。菩薩強化爲作因緣,名友安之」。菩薩所化的衆生,這裏頭沒有感,沒有人求佛菩薩,這就是沒有感,所以佛菩薩就不應。諸佛菩薩一定是感應道交。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我們在經典裏面看到這個記載,沒有人啓請,沒有人知道釋迦成佛,只看到這個是出家人,在菩提樹下入定打坐,不知道他成佛。因爲出家人在樹下打坐的太多了,在印度是一般的風俗,都找個樹下在打坐,誰知道釋迦成佛?釋迦佛自己就念著,沒有人啓請,他就入般涅槃,就不住世間了。四禅天淨居天人看到,趕緊下來,變化人的形狀,啓請釋迦牟尼佛住世,講經教化衆生。佛就答應了,佛只要不拒絕就是同意,就是默許。從定中出定,出定到鹿野苑去找他那五個同伴。這五個人是他出家離開家庭去求學,他的父親派遣這五個人,五個人都是親戚,照顧他、陪同他。他就先找這五個人,跟他們講經教學,這跟他有關系的,先講給他們聽,他們聽了就覺悟了。當中憍陳如不但理解,他證阿羅漢,也就是聽了之後,當下就能把見思煩惱放下,這一放下就證阿羅漢果。
所以有講經的、有聽經的、有真修行的、有證果的,這四個條件,在鹿野苑初轉*輪,給這五個人講經的時候,這四個條件具足,這是正法住世。有講經的、有聽經的、有真修行的人,沒有證果的,這叫像法。有人講經、有聽經的,沒有依教修行的,這叫末法。末法時期就是把佛法當作學術去研究,搞佛學而不是學佛,這是末法。如果講經的人沒有了,聽經的人沒有了,這叫滅法,法就沒有了。這是《仁王般若經疏》上講的,講得好!那我們今天按時間來算,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我們生在末法時期,末法時期我們有學習、有講法、有聽、有真修,還真的往生,這是正法,末法裏頭的正法。
佛說得好,我們要明了佛陀的意思,願解如來真實義。要發大心把正法帶起來,不講是決定不行的,釋迦牟尼佛在世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講經教學四十九年,沒有一天空過。一個人也講、多人也講,確確實實像夫子一樣,學不厭,教不倦,釋迦牟尼佛做到了。過去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告訴我,以釋迦牟尼佛爲榜樣,向他學習,你就不會走彎路。這個指示比什麼都重要。教學相長,許多很難理解的東西都在教學裏頭,教學是得叁寶加持,自然就悟出來。不教學我們的心是雜念,教學我們的心是一念,沒有離開經本。在經本上隨文入觀,這裏頭法喜充滿,展開經卷,佛字字句句是對我說的、是教我的,感恩的心生起來了,恭敬的心生起來了。感恩、恭敬就能夠悟入,沒有感恩、沒有恭敬,不能悟入。你聽其言,你不悟其義,言裏頭的義理你悟不到,那要真誠恭敬就能悟到。讀經也是一樣,讀經隨文入觀,契入境界,這是修行。如果不能隨文入觀,不能回歸自性,那就是跟世間學問一樣,那就是搞佛學,就不是學佛。所以佛學跟學佛是心態不一樣,形式沒有兩樣,心態不相同。我悟入,悟入是爲什麼?悟入是教化衆生,幫助衆生起信,幫助衆生悟入,幫助衆生發願,就爲這個,不是爲自己。要爲自己的話,趕緊去往生,離開這個世界。
第二,「所化衆生雖有道機,無其樂欲,不知求聖,名爲不請」。這兩種不請,一種是跟佛菩薩沒有感,佛菩薩就沒有應,沒有感應;第二種雖有感應,但是他沒有這個願望,那也不行,他也沒有求往生、求阿彌陀佛這個念頭,這也叫不請。可是菩薩知道,他過去有很好的基礎,曾經學過,現在被環境迷了,求生淨土、求親近阿彌陀佛的念頭生不起來,他也來了。爲什麼?知道你過去世有很好的根,現在一時迷住了,他來幫助你破迷開悟,幫助你轉凡爲聖,他知道你這一生可以做得到。所以「菩薩隨機而爲強化」,強就是帶一點勉強,沒有那麼自然成熟。自然是佛菩薩一出現,你馬上就覺悟,很容易教。這是加一點勉強。
佛教化衆生,叫叁轉*輪。教學他有叁個階段,上上根人,示,就是表演給你看,你一看馬上就覺悟了,不要說話,所以示轉,這是對上上根。絕大多數是中根,中等根性人占的數量最多,對于這些人那就得講經教學。所以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教學就用了四十九年,采取這個方法,産生很大的效果。第叁種,你跟他講,講清楚了,他也聽明白了,他不相信,那怎麼辦?作證轉,就是說你得拿出證據出來,現在科學家講,拿證據出來他就相信,所以作證轉。這叁種方式。有證明給你看,你不能不相信。你相信了,你認真去學習,你自己證得才算究竟。我相信,我理解,我懂得了,沒有真正去做,你所明白那些東西你用不上,你不能把它變成生活、變成你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你用不上;也就是說,你依舊過的是凡夫的生活,你不能過佛菩薩的生活。你要是證得,你的生活是佛菩薩的生活,那怎麼會一樣!叁種都叫做友而安之。我們在這裏看到佛菩薩慈悲,教化衆生不疲不厭,念念總是幫助他在這一生當中圓滿成就,不要到第二生。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九十八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