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九十九集) 2011/12/2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09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叁百四十四面,第五行「護佛種性」。請看經文:
【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佛種性常使不絕。】
這十六個字,我們看念老的批注。『受持如來甚深法藏』。「此有二解」,第一個,「《淨影疏》曰:明修勝解如來藏性,是如來甚深法藏。闇障既除,明現己心,故曰受持。是以明心爲受持甚深法藏」。這個意思,明是明了,也可以當說明。修學勝解如來藏性,這一句實際上就是禅宗所講的明心見性,淨土宗所說的理一心不亂。如來藏,著重後頭那個性,如來藏性就是自性、就是法性,經典裏面通常稱真如、稱本性,都是說的它。勝解是真正明白了,就是明心見性,對于這樁事情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這就是「如來甚深法藏」。見性,對一切法通達無阻了,再沒有障礙。所以闇障既除,這個闇障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些全都放下了。明現己心,這就是明心,自己的真心、本性就現前了,這叫受持。是以明心爲受持甚深法藏,換句話說,就是宗門所說的明心見性,就是受持甚深法藏。這是什麼人?法身大士,權教菩薩、二乘都沒有分。這是隋朝小慧遠大師他說的。
第二種,是日本《甄解》裏面說的,它說得好,它說,「即聞持叁世一切如來法藏也」。叁世,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所說之法。過去沒見過,未來也沒有見過,現在的佛,釋迦牟尼佛爲我們說出叁藏十二分教,這是如來法藏。爲什麼說叁世一切如來?一佛即一切佛,佛佛道同。爲什麼?佛佛都圓滿見性了,所以他們所說的決定沒有兩樣。所以釋迦牟尼佛才說,他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全說的是古佛經教,沒有在古佛經上多加一個字。說得這麼嚴謹,所以我說比孔老夫子所說的「述而不作」還要嚴謹。我們能相信嗎?能。爲什麼?所證相同,所說相同,所用教學方法也相同,他說的是真話,不是假話。下面說的這個道理就深了,「多聞歸一聞」,我們中國人講一聞千悟,這一聞他就通了,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一聞即是聞其名號」,這都歸到淨土去了,這個名號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到最後就歸這一聞。
「是以聞佛名號,爲受持甚深法藏也,彌合淨宗。」這幾句話是念老說的,說得好!千經萬論,真正搞通之後,你就老實念佛了。爲什麼我們今天不老實念佛,還要搞這個、搞那個?沒開悟。真正開悟之後,那就示現這個。你看善導大師、永明延壽大師,永明延壽也是阿彌陀佛再來的,他示現在禅宗。禅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回過頭來專修淨土、專念彌陀,成爲淨宗第六代祖師,淨宗的六祖就是永明延壽。永明延壽做的這個,《甄解》裏面所說的完全相同,是不是《甄解》見到永明延壽大師這個做法而有所啓示?他說得這麼好。我們也相信,許許多多菩薩開悟之後專修淨土,轉到極樂世界去了。極樂世界確實是大乘專修的一個聖地,阿彌陀佛爲大家建造的,這是聖城。
『護佛種性常使不絕』。「護者,維護。佛種性者有多說」。《探玄記》,這是賢首大師注的,《六十華嚴》的批注,「菩薩所行,名爲佛種」,這是一種說法。「又《淨影疏》曰:法界諸度,是佛種性」。這兩說是一個意思,都是以菩薩六波羅蜜爲佛種性。「所謂度者,即度生死流,登涅槃岸,故以度爲佛種性也」。「又《會疏》據諸經論,標舉佛種性之四義,今但舉其叁」,第一個「衆生所具佛性。衆生心中具如來性,本來不變能生過」,過是超過,「恒沙功德,但爲無明所蔽,雖有同無」。無明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障礙了,雖然有等于沒有。「菩薩爲興教化,開發彼本具之如來藏,名爲紹隆佛種」。這是第一種說法,也是大乘經上常講的一切衆生都有佛性。這句話大乘經上佛常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即當作佛。所以,他要是依照佛所講的理論跟方法修學,肯定成佛。
佛的千經萬論,都是善巧方便,提醒我們、勉勵我們、警惕我們,最後教我們要認識諸法實相,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如是而已,就這麼一個單純的目標。你放下執著,證阿羅漢果,取得正覺;再放下分別,你是正等正覺;放下起心動念,你就成佛了,這個佛是究竟圓滿的佛果。可是問題怎麼?問題衆生放不下。放不下,佛有種種方便,一切方便當中第一方便,無與倫比的方便,那就是阿彌陀佛所建立的持名念佛。一切衆生,確實我們看到了,上面從等覺菩薩,文殊、普賢、觀音、勢至之流,都念佛往生,下面到地獄衆生,一句名號普度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一生當中究竟圓滿佛道。
我們學佛學了這麼多年,得到什麼?就是把這樁事情搞清楚、搞明白,認識了。認識之後就要幹,特別是在今天,我們遇到古老的馬雅災難預言,就在明年。我們希望在這一年的時間,我們把這句佛號念好。什麼叫念好?一切時、一切處,念頭一起就是阿彌陀佛,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第一念是阿彌陀佛,我們往生就有把握了。第一念不是,這麻煩就大了。我們在這段時間要特別用功努力。當然教要聽,爲什麼?我們之所以不能專心,都是對教理不是十分清楚;真搞清楚、搞明白了,一點懷疑都沒有了,這個事情就不難!這個道理要搞清楚。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還有什麼懷疑的?一切放下了。一切事隨緣,絕不攀緣。雖隨緣,絕不能放在心上,爲什麼?放在心上就是障礙,放在心上就是一句阿彌陀佛。
鍋漏匠叁年能夠那樣殊勝的往生,沒有別的,他就是心裏一句佛號。怎麼練成的?谛閑老法師教他的,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一天到晚二六時中就一句佛號,什麼心也不操。老和尚給他找了個護法,就是附近一個老太太,念佛的老太太,給他燒兩頓飯,中午、晚上,早飯自己搞,讓他自理,給他洗衣服,就行了。另外有比較富有的幾位居士,每個月拿一點錢給他做生活費用,他就一個人。叁年就成功了。他什麼都不懂!他的成就就是老實、聽話、真幹,就這六個字,這六個字他做到了,他就成功。像鍋漏匠這樣的成就的,我們看到的、聽到的有十幾個,這哪裏是假的!這些人的示現,在叁轉*輪裏頭是作證轉,他給我們做證明。上上根人不需要,佛陀一指示、一開示馬上就明白了;第二種人還要勸他;第叁種人勸都不行,不相信,那要證明。這就是上中下叁根。下下根人要拿證據給他看,他相信;中等的人,這就像經典,講經說法是勸你,聽明白了,搞清楚了,對佛陀真正起了感恩的心。苦口婆心這樣勸導我們,勸了四十九年,終于清楚了,終于明白了。我們展開經本念一遍,就是佛勸我們一遍,讀兩遍就是勸兩遍。我們今天什麼經教都放下了,就靠這一門,就依靠黃念祖老居士的批注,這才行。
相信我們自己有佛性,相信我們跟阿彌陀佛、跟極樂世界的密切關系,我們原本是一體,現在還是一體,一體絕對不會化解。所以我們真正發心,決定得佛現前的加持。我們什麼都不求,只求一切時一切處阿彌陀佛名號常常現前,不會忘掉。佛門裏頭念佛人講失念,失念是念念你忘掉了,被妄想取而代之,這種經驗很多人都有。爲什麼我們念不好?毛病在此地。我們求佛加持,讓我們沒有失念,能保持這一念。一天當中能保持住不失這個念頭,一個月當中不失這個念頭,我們就有把握了,這是真功夫,比什麼都重要。對于世法、佛法,隨緣就好了,不攀緣,爲什麼?來不及了。
這些話要相信,衆生心中本具如來藏性,本來不變,能生超過恒河沙的功德。現在但爲無明所蔽,無明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現在被這些東西障礙了。我們的如來藏性不能現前,我們現在不生功德,生煩惱,雖有同無,這是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感謝諸佛菩薩爲興教化,興起佛陀的教育。教育的目標,幫助我們開發我們本具的如來藏,這叫紹隆佛種。讓我們怎樣?我們真的學佛了,我們真的成佛了,這是紹隆佛種,這是續佛慧命。我們覺悟、成就了,再教別人,一代一代的傳下去。這是依本具的佛性。
第二「以菩提心爲佛種」,這另一個說法。「《華手經》曰:譬如無牛,則無醍醐」。醍醐是從牛奶裏面提煉出來的,它的來源、原料就是牛奶。如果沒有牛,就不會有牛奶,也不會有醍醐。醍醐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古印度他們飲料當中最好的,最好的飲料,就是醍醐,用這個來做比喻。「若無菩薩發心」,那就沒有佛種了,這個發心就是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我們這些年所說的,統統依本經經題,前面加了個真誠。真誠,菩提心的體。對人、對事、對物我們用真誠心來待,沒有一絲毫欺騙,沒有一絲毫虛僞。菩提心對自己,是清淨、平等、覺,這就是一般講的深心。深心,古大德的批注是好善好德,我們用清淨平等覺是最明顯的了。什麼是善?什麼是德?清淨是善,平等是善,覺就是德。所以自己,對自己,真誠對自己就是清淨平等覺;不清淨、不平等、不覺,真誠就沒有了。真誠的自受用就是清淨平等覺,真誠的他受用就是大慈大悲。對人沒有慈悲、沒有愛心,菩提心就沒有了,菩提心是真誠,真誠就沒有了。真誠待人,對事對物就是一片慈悲,真誠的愛心,這個叫菩提心。沒有菩提心,佛種就沒有了,以菩提心爲佛種。「若有牛則有醍醐。如是,若有菩薩發心,則佛種不斷」。
第叁「以稱名爲佛種」,就是念佛。「《寶雲經》曰:譬如種樹,有其種子,離于腐敗,具足生芽因緣」。這是用植物來說,做比喻。我們種棵桃樹,一定有個桃核做種子。這個桃核非常完整,沒有腐敗,沒有被破壞,種下去它會生芽,它會成長,它能長成一棵樹,將來結桃。「善男子,聞佛名者,得其種子,具足因緣,便得受記」。就像種樹一樣,我們聽到這句阿彌陀佛,這句阿彌陀佛落在阿賴耶識裏頭,叫金剛種子,永遠不壞,它將來遇到因緣,它…
《淨土大經科注 第九十九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