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九十九集) 2011/12/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99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三百四十四面,第五行「护佛种性」。请看经文:
【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
这十六个字,我们看念老的批注。『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此有二解」,第一个,「《净影疏》曰:明修胜解如来藏性,是如来甚深法藏。闇障既除,明现己心,故曰受持。是以明心为受持甚深法藏」。这个意思,明是明了,也可以当说明。修学胜解如来藏性,这一句实际上就是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净土宗所说的理一心不乱。如来藏,着重后头那个性,如来藏性就是自性、就是法性,经典里面通常称真如、称本性,都是说的它。胜解是真正明白了,就是明心见性,对于这桩事情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这就是「如来甚深法藏」。见性,对一切法通达无阻了,再没有障碍。所以闇障既除,这个闇障是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些全都放下了。明现己心,这就是明心,自己的真心、本性就现前了,这叫受持。是以明心为受持甚深法藏,换句话说,就是宗门所说的明心见性,就是受持甚深法藏。这是什么人?法身大士,权教菩萨、二乘都没有分。这是隋朝小慧远大师他说的。
第二种,是日本《甄解》里面说的,它说得好,它说,「即闻持三世一切如来法藏也」。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所说之法。过去没见过,未来也没有见过,现在的佛,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说出三藏十二分教,这是如来法藏。为什么说三世一切如来?一佛即一切佛,佛佛道同。为什么?佛佛都圆满见性了,所以他们所说的决定没有两样。所以释迦牟尼佛才说,他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全说的是古佛经教,没有在古佛经上多加一个字。说得这么严谨,所以我说比孔老夫子所说的「述而不作」还要严谨。我们能相信吗?能。为什么?所证相同,所说相同,所用教学方法也相同,他说的是真话,不是假话。下面说的这个道理就深了,「多闻归一闻」,我们中国人讲一闻千悟,这一闻他就通了,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一闻即是闻其名号」,这都归到净土去了,这个名号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到最后就归这一闻。
「是以闻佛名号,为受持甚深法藏也,弥合净宗。」这几句话是念老说的,说得好!千经万论,真正搞通之后,你就老实念佛了。为什么我们今天不老实念佛,还要搞这个、搞那个?没开悟。真正开悟之后,那就示现这个。你看善导大师、永明延寿大师,永明延寿也是阿弥陀佛再来的,他示现在禅宗。禅宗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回过头来专修净土、专念弥陀,成为净宗第六代祖师,净宗的六祖就是永明延寿。永明延寿做的这个,《甄解》里面所说的完全相同,是不是《甄解》见到永明延寿大师这个做法而有所启示?他说得这么好。我们也相信,许许多多菩萨开悟之后专修净土,转到极乐世界去了。极乐世界确实是大乘专修的一个圣地,阿弥陀佛为大家建造的,这是圣城。
『护佛种性常使不绝』。「护者,维护。佛种性者有多说」。《探玄记》,这是贤首大师注的,《六十华严》的批注,「菩萨所行,名为佛种」,这是一种说法。「又《净影疏》曰:法界诸度,是佛种性」。这两说是一个意思,都是以菩萨六波罗蜜为佛种性。「所谓度者,即度生死流,登涅槃岸,故以度为佛种性也」。「又《会疏》据诸经论,标举佛种性之四义,今但举其三」,第一个「众生所具佛性。众生心中具如来性,本来不变能生过」,过是超过,「恒沙功德,但为无明所蔽,虽有同无」。无明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障碍了,虽然有等于没有。「菩萨为兴教化,开发彼本具之如来藏,名为绍隆佛种」。这是第一种说法,也是大乘经上常讲的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这句话大乘经上佛常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即当作佛。所以,他要是依照佛所讲的理论跟方法修学,肯定成佛。
佛的千经万论,都是善巧方便,提醒我们、勉励我们、警惕我们,最后教我们要认识诸法实相,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就如是而已,就这么一个单纯的目标。你放下执着,证阿罗汉果,取得正觉;再放下分别,你是正等正觉;放下起心动念,你就成佛了,这个佛是究竟圆满的佛果。可是问题怎么?问题众生放不下。放不下,佛有种种方便,一切方便当中第一方便,无与伦比的方便,那就是阿弥陀佛所建立的持名念佛。一切众生,确实我们看到了,上面从等觉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势至之流,都念佛往生,下面到地狱众生,一句名号普度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一生当中究竟圆满佛道。
我们学佛学了这么多年,得到什么?就是把这桩事情搞清楚、搞明白,认识了。认识之后就要干,特别是在今天,我们遇到古老的马雅灾难预言,就在明年。我们希望在这一年的时间,我们把这句佛号念好。什么叫念好?一切时、一切处,念头一起就是阿弥陀佛,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第一念是阿弥陀佛,我们往生就有把握了。第一念不是,这麻烦就大了。我们在这段时间要特别用功努力。当然教要听,为什么?我们之所以不能专心,都是对教理不是十分清楚;真搞清楚、搞明白了,一点怀疑都没有了,这个事情就不难!这个道理要搞清楚。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还有什么怀疑的?一切放下了。一切事随缘,绝不攀缘。虽随缘,绝不能放在心上,为什么?放在心上就是障碍,放在心上就是一句阿弥陀佛。
锅漏匠三年能够那样殊胜的往生,没有别的,他就是心里一句佛号。怎么练成的?谛闲老法师教他的,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一天到晚二六时中就一句佛号,什么心也不操。老和尚给他找了个护法,就是附近一个老太太,念佛的老太太,给他烧两顿饭,中午、晚上,早饭自己搞,让他自理,给他洗衣服,就行了。另外有比较富有的几位居士,每个月拿一点钱给他做生活费用,他就一个人。三年就成功了。他什么都不懂!他的成就就是老实、听话、真干,就这六个字,这六个字他做到了,他就成功。像锅漏匠这样的成就的,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有十几个,这哪里是假的!这些人的示现,在三转*轮里头是作证转,他给我们做证明。上上根人不需要,佛陀一指示、一开示马上就明白了;第二种人还要劝他;第三种人劝都不行,不相信,那要证明。这就是上中下三根。下下根人要拿证据给他看,他相信;中等的人,这就像经典,讲经说法是劝你,听明白了,搞清楚了,对佛陀真正起了感恩的心。苦口婆心这样劝导我们,劝了四十九年,终于清楚了,终于明白了。我们展开经本念一遍,就是佛劝我们一遍,读两遍就是劝两遍。我们今天什么经教都放下了,就靠这一门,就依靠黄念祖老居士的批注,这才行。
相信我们自己有佛性,相信我们跟阿弥陀佛、跟极乐世界的密切关系,我们原本是一体,现在还是一体,一体绝对不会化解。所以我们真正发心,决定得佛现前的加持。我们什么都不求,只求一切时一切处阿弥陀佛名号常常现前,不会忘掉。佛门里头念佛人讲失念,失念是念念你忘掉了,被妄想取而代之,这种经验很多人都有。为什么我们念不好?毛病在此地。我们求佛加持,让我们没有失念,能保持这一念。一天当中能保持住不失这个念头,一个月当中不失这个念头,我们就有把握了,这是真功夫,比什么都重要。对于世法、佛法,随缘就好了,不攀缘,为什么?来不及了。
这些话要相信,众生心中本具如来藏性,本来不变,能生超过恒河沙的功德。现在但为无明所蔽,无明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着,现在被这些东西障碍了。我们的如来藏性不能现前,我们现在不生功德,生烦恼,虽有同无,这是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我们感谢诸佛菩萨为兴教化,兴起佛陀的教育。教育的目标,帮助我们开发我们本具的如来藏,这叫绍隆佛种。让我们怎样?我们真的学佛了,我们真的成佛了,这是绍隆佛种,这是续佛慧命。我们觉悟、成就了,再教别人,一代一代的传下去。这是依本具的佛性。
第二「以菩提心为佛种」,这另一个说法。「《华手经》曰:譬如无牛,则无醍醐」。醍醐是从牛奶里面提炼出来的,它的来源、原料就是牛奶。如果没有牛,就不会有牛奶,也不会有醍醐。醍醐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古印度他们饮料当中最好的,最好的饮料,就是醍醐,用这个来做比喻。「若无菩萨发心」,那就没有佛种了,这个发心就是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我们这些年所说的,统统依本经经题,前面加了个真诚。真诚,菩提心的体。对人、对事、对物我们用真诚心来待,没有一丝毫欺骗,没有一丝毫虚伪。菩提心对自己,是清净、平等、觉,这就是一般讲的深心。深心,古大德的批注是好善好德,我们用清净平等觉是最明显的了。什么是善?什么是德?清净是善,平等是善,觉就是德。所以自己,对自己,真诚对自己就是清净平等觉;不清净、不平等、不觉,真诚就没有了。真诚的自受用就是清净平等觉,真诚的他受用就是大慈大悲。对人没有慈悲、没有爱心,菩提心就没有了,菩提心是真诚,真诚就没有了。真诚待人,对事对物就是一片慈悲,真诚的爱心,这个叫菩提心。没有菩提心,佛种就没有了,以菩提心为佛种。「若有牛则有醍醐。如是,若有菩萨发心,则佛种不断」。
第三「以称名为佛种」,就是念佛。「《宝云经》曰:譬如种树,有其种子,离于腐败,具足生芽因缘」。这是用植物来说,做比喻。我们种棵桃树,一定有个桃核做种子。这个桃核非常完整,没有腐败,没有被破坏,种下去它会生芽,它会成长,它能长成一棵树,将来结桃。「善男子,闻佛名者,得其种子,具足因缘,便得受记」。就像种树一样,我们听到这句阿弥陀佛,这句阿弥陀佛落在阿赖耶识里头,叫金刚种子,永远不坏,它将来遇到因缘,它…
《净土大经科注 第九十九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