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00集) 2011/12/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0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三百四十七页第二行,最后的两句看起:
「恶趣极苦,欲令出离,教人离恶,则闭塞通往恶趣之道」。从这句看起。前面说过三恶道之苦苦不堪言,尤其是地狱,令人不忍心来说这桩事情,他太苦、太可怜了。我们想帮助地狱众生,早一天离开地狱,在地狱里面真的是很难;造地狱罪业,现在还没有受果报,这些人机会特别大。这些人如果不能回头,注定他要堕地狱;只要他还有一口气在,他要是能悔改,改变心态,他就不会堕地狱。跟我们念佛人道理相同,念佛人一心一意求生净土,不能有杂念;如果有一念杂念,这一生往生的机缘就失掉了。如果真正能把握住,一心一意就是求生净土,这个信心、愿心非常强烈,永远不会改变,这个人在这一生当中,必定生净土。不管过去善根厚薄没关系,就在当下这一念,这一念太重要了。我们今天明白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事实真相,遇到这样殊胜的法缘,就决定不能让它空过。这一生不成佛要等什么时候?这个机会错过了,纵然得人身、闻佛法,未必能够闻到净宗,未必能够对净宗有这么深刻的认识,这个机缘太难太难了。所以这一生决定不能空过,什么都可以放下,就是抓住这桩事情就行了。我们教人离恶、教人行善,这就是闭塞他通往三恶道的门户、道路,这是桩好事情。
同样一个道理,「又开善门者,《会疏》曰:大慈德」,前面帮助他断恶是大悲,大悲之后有大慈,「善门则菩提涅槃之门」,往生净土之门。「本经《寿乐无极品》」,经文上说,「必得超绝去」,必是必然、必定,这个语气非常的肯定要超绝,超绝二乘、超绝权教菩萨、超绝一切法门。「往生无量清净阿弥陀佛国」,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是为真实之开善门」,善门当中没有比这个更善。这个善门,真信第一道门,切愿第二道门,一心称念第三道门,登堂入室你就圆满了。这一个意念要念兹在兹,决定不能把它忘掉,决定不能把它失掉。我们的真信切愿、老实念佛,就是建立在这个理念的基础上,这样我们就知道它的重要性。
「杜恶趣」,在我们现在落实就是不起一个妄念,所有一切不善的言语、不善的行为,我们统统把它断掉。自己给自己定个日程,明年十二月之前,我们的功行就有一个圆满的成绩,保证我们往生,这真正「杜恶趣,开善门」。我们没有那么长的时间!明年的灾难是假的,不是真的,到时候没有。有没有都没关系,我们把自己的目标锁定,有也好,没有也好,我决定在这个时候成就。成就之后,身体还留在这个世间,那就是大经上讲的有余依涅槃。我这身体留在世间干什么?教化众生的,帮助一切有缘众生,是为这个,不是为自己。自己有这个功夫随时可以往生,往生自在!这是真功夫、真本事。所以这十句话,句句都希望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把它做到。
「于诸众生,视若自己,表同体之悲」。对待一切众生,众生两个字是广义的,就是大乘教里面所说的,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叫做众生。今天科学家讲的三种现象,物质现象众缘和合而生的,再小的粒子也是色受想行识和合,精神现象是众缘和合而生的,自然现象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众生两个字包括世出世间所有的现象,一个都不漏。我们对待这一切众生,视若自己,确实是自己。把它当作自己、把它看作自己还隔了一层;说真话,那就是自己,为什么?同体!统统都是从一个自性变现出来的,离开自性,无有一法可得。自性跟自心是一桩事情,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一切法跟自己心密切,现在科学家讲个名词,叫纠缠,纠缠在一起。佛法里面讲融合,融合在一起不能分,像水乳交融,一杯奶加上水和合在一块,水跟奶成一片,这叫同体大悲。「人所宝爱」,一切六道众生看得最宝贵的、最爱的是什么?「莫过自身」。紧要关头什么都可以舍离,要把自身保住,这就说明,六道众生没有不宝爱自身的。现今佛菩萨教我们,对待一切众生就跟对待自己身体一样。「故能救度群生,心不暂舍」。我们这几年,从方方面面得来的信息,没有一个信息不强调爱,爱能化解业障,爱能拯救社会,爱能化解地球上的灾难,爱能疗愈一切,真诚的爱心。
「如《涅槃经》偈曰:一切众生受异苦,悉是如来一人苦」。显现出诸佛如来真实的慈悲,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受的苦,受苦当然不同叫异苦,物质众生受的苦、精神众生受的苦、自然众生受的苦,这叫三种现象,统是众缘和合而生。无论哪一种众生,无论他受什么苦难,都是如来一人苦,如来是什么?自性,确实都是自性在承受。「故普愿拯济负荷,皆度彼岸」。所以一切诸佛如来、一切法身菩萨,没有不发这个愿心,这个愿心就是四弘誓愿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愿文里头,「拯济负荷,皆度彼岸」,拯是拯救、救助也;济是渡的意思,有成就的意思,有利益的意思。「故拯济即是救度之义。负者,担荷」,就是担子挑起来。「《大法炬陀罗尼经》佛言:菩萨担者」,菩萨两个肩膀上担着什么?担负着「一切众生出离世间」。这个世间是十法界。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们荷负的,肩膀上所担的责任,是一切众生出离世间,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
「譬如长者家内丰饶,多诸珍宝,唯有一子,以爱念故,财宝乐具悉给与之,无有疲倦。菩萨亦复如是,一切乐具尽皆与之,乃至令入无余涅槃,是故名为荷负重担」。用这个比喻来形容,长者比喻诸佛如来、法身大士。家内丰饶,多诸珍宝,比喻如来回归自性,自性本具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唯有一子,这一子是比喻众生。以爱念故,父母爱儿女,愿意把自己的财宝,乐具,快乐的这些工具,全部都给他,没有一丝毫吝惜。这是无尽的慈悲,真实的爱心。最后帮助他入无余涅槃,无余涅槃就是妙觉果位,帮助众生证得究竟的妙果!这就叫荷负重担。这句话就是四弘誓愿,第一句话「众生无边誓愿度」,度到哪里?度到回归自性。在净宗法门,帮助他证入常寂光净土,这才是圆满;帮助他到实报庄严土没有圆满,在实报土里头帮助他将无明习气断得干干净净,他就回归常寂光。无有疲倦,这句话要紧,大慈大悲那个大字就在这一句上,如果有疲倦就不叫大,没有疲倦,无量劫来,生生世世、时时刻刻都在帮助有缘众生。
这特别要了解的,有缘是什么?这个众生他愿意接受,佛菩萨给他,他愿意接受,他能理解,依教奉行,这叫有缘众生。你给他,他不接受、他不相信、他不能理解,这个人缘没成熟。缘没有成熟,佛菩萨帮不帮助他?帮助。只帮助他种善根,阿赖耶识里头帮助他下种子,种子下去了暂时不要理会,等他这个种子发芽了再去照顾他,还没发芽就别动他。菩萨帮助众生有智慧,有时节因缘,这个我们要懂、要学习。下种子就是把阿弥陀佛介绍给他,不管他接受不接受,只要他听到这句名号,见到阿弥陀佛四个字,见到阿弥陀佛的像,心里知道这是阿弥陀佛就行,种子就种下去了。佛说这个种子是金刚种子,永远不坏。生生世世身体会坏,阿赖耶里头这个佛的种子永远不会坏,来生后世遇到缘它会生芽、它会成长,慢慢会长成大树,随着它发芽、随着它成长,再来帮助他,这就对了。
「上引经文,深显拯济负荷之义」,这是菩提心,我们要发这个心,发这个心就是世俗人讲的舍己为人。菩萨念念帮助众生,把自己忘掉了,其实自己真正在修,修什么?修菩提心、修菩萨行,菩萨行是六度、是普贤的十愿。怎么样修才算是菩萨行?三皈五戒十善、六度十愿都能落实在日常生活,都能够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叫修菩萨行,这叫修菩提心。菩提心、菩萨行不是念的,不是讲的,是生活,是处事待人接物的真实德行。
下面说「度」,度是到达的意思,到也。彼岸就是涅槃。《大论》是《大智度论》,《大智度论》有一百卷,第十二卷里头有这几句文,「若能直进不退」,勇猛精进而不退转。「成办佛道」,成是成就,办就是实行,「名到彼岸」,这就叫到彼岸。「表大士普度」,在这里是表示这些大菩萨们,他们真的在普度众生,也就是真的把菩萨行、菩提心落实。他们的生活是自行化他,他们的工作、待人接物统统都是自行化他。自行是什么?不着相,三轮体空;化他,全心全力帮助众生。用财帮助众生,没有钱,没有钱我们用体力、用我们的精神、用我们的劳力去帮助他,这叫内财布施,身外之物这是外财布施,外财布施再多比不上内财,我们内外都施,这财布施。最重要的,财布施是跟他结善缘,重要的是什么?重要的是法布施,无畏布施也是一种助缘。不要忘记法布施,法布施教他认识佛法、理解佛法、信佛法,最后把他引到净宗,对于净宗深信不疑,真信、真愿、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你度众生的功德就圆满了。到了极乐世界,把他送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度他了。我们度就是这一段,把他送到极乐世界,功德圆满;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会帮助他入大般涅槃。「表大士普度,悉令一切众生证入无余涅槃而后已」。我们帮助他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帮助这个人证入无余涅槃,妙觉果位。等觉菩萨还有余,他那个余是什么?他有身相,他有居住环境的现象,那就是实报庄严土。如果他证入常寂光,实报庄严土不见了,身相跟国土相全没有了,这叫无余涅槃,他证得妙觉果位。
再看这第四段,「德慧齐佛」,德是功德、智慧,跟佛平等。
【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
念老的批注,『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以上二句,表诸大士具足福智二严」,严是庄严,福德、智慧两种庄严,他的地位跟佛果平等,齐就是平等,果位是妙觉位。等觉都是因位,还没证到果,果是妙觉,四十一位都…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00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