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们修净土决定不能疏忽普贤菩萨之德,普贤菩萨之德就是十大愿王。十大愿王好记,一句四个字,十句四十个字,四十八愿不好记。十大愿王就是四十八愿的浓缩,十大愿王每一条都做到,四十八愿就圆满,这个不能不知道。一定要把它落实在现前的生活上,礼敬诸佛,消我们什么业障?傲慢的业障,嫉妒的业障,自以为是的这些业障都消掉了。对一切众生首先念头转了,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唯我一人是凡夫。《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他如是表演,无论是什么人都是我的善知识、都是我的老师,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么长的经文,说得详细。我们中国古人有没有这个意思?有,说得太简单,只是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你看看就一句话七个字。在《华严经》里面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做出样子来做给我们看。三人行,哪三人?自己一个,一个善人,一个恶人,这叫三人。善人所行的善,心善、言善、行善,我看到、见到,想想自己有没有?有,欢喜,我要保持;没有,我赶快学他,他是我的老师。恶人,我看到,我见到,我要反省他那个恶我有没有?如果我有,要把它改过来,要没有,不可以再犯。不都是我的老师吗?善人如是,善事亦如是,善财就是用这种功夫一生圆满成佛,所以他会学。绝对不是看到善,心生嫉妒;看到不善,心生毁谤,自己傲慢,那什么都没学会。
所以你要懂得的,世出世间善人教导我们,「三人行必有我师」是儒家教的,中国老祖宗教的;普贤十愿、弥陀四十八愿,佛教我们的,一个意思!所以礼敬诸佛,对善人、对恶人没有不礼敬的,平等清净诚敬的心修礼敬,不敢轻慢。对这些小动物蜎飞蠕动,都要看成是佛,对树木花草、对山河大地,我们不但看作佛,要看它是阿弥陀佛。我们跟阿弥陀佛一分一秒一剎那也没离开,我们自己在阿弥陀佛怀抱之中,我们四面八方、头上头下都是阿弥陀佛包裹着自己。自己为什么不变成阿弥陀佛?在这个环境当中,很容易自己就变成阿弥陀佛,这是真的。所以佛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之所以没有变成,是我们想错了,我们跟一切法对立,跟佛也对立,跟菩萨也对立。佛入我们的心,我们的心没入佛的心,错就错在此地。实在讲佛心跟自己心,它是一个心,不是两个心,佛的心觉而不迷,我们今天的心迷而不觉,只有迷悟不同。觉是真的,永恒不变,迷是假的,有迷、有悟,所以它是假的。我们学佛,佛在经上教导我们的,只要依教奉行就能转迷为悟。久久习之,迷就能除干净,觉悟就永远现前,不再迷惑。真要在这上下功夫,这叫真学佛!
佛教我们放下的,不能不放下,放下起心动念、放下分别执着,恢复自己的真心,就是清净平等觉,是真心。清净平等觉,世尊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就是阿弥陀佛,所以说「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我心」。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不是想象的,本来是这样的!这就是《观经》上所说的,本来是佛,「是心是佛」,这个心就是清净平等觉;「是心作佛」,怎么作?还是用清净平等觉回归自性。末后这一句,「《净影疏》曰:为法心同,故来一时」。跟前面说的意思完全相同,为法、为自己破迷开悟、转凡成圣;为他,为一切众生,全心全力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同成佛道。一心去做,不落痕迹,这就对了。菩萨众就介绍到此地,下面还有在会其它的,「余四众」,第一类「比丘尼众」。
【又有比丘尼五百人。】
释迦牟尼佛当年讲《无量寿经》这一会,有比丘尼众五百人。第二类有「清信士众」,清信士是在家的居士男众,有七千人。佛门称优婆塞,这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清信士。第三有清信女众。我们现在称女居士,优婆夷。特别在净宗,都是以「清净平等觉」为修学的总纲领,为修学的总持法门,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跟清净平等觉相应,就是净宗的纯净之法,心净则佛土净,这个心所感的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第四「诸天大众」,有:
【欲界天。色界天。诸天梵众。悉共大会。】
念老的批注,「以上经文,独见《汉译》」,这四句经文。「《魏译》则仅有菩萨与比丘众。《宋译》经末曰:并天龙八部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均广于《魏译》」。比康僧铠的本子所列的大众要多,康僧铠的本子很简单。『欲界天』有六层,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往后都会详细说到。『诸天梵众』,这是讲『色界』,「色界」有十八层天,分为四禅,「梵众」是初禅,初禅有三天,统理初禅的是大梵天王。与净宗有缘的都来了,这些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他们来参与法会的人数,比我们世间人多。今天在劫难将要来临的时候,法会里头不但有诸天,有六道里面的神灵,数量无法计算。经中广列。众成就我们就学到此地,这序分通序讲完了。
下面是「发起序」,还是序分,我们看批注,「下一品(大教缘起第三)为别序,亦为发起序」,也称它作发起序。「序中如来现瑞放光,阿难喜悦请问」,这是讲发起《无量寿》这一会的因缘,是世尊放光现瑞,阿难尊者看到了非常欢喜,向释迦牟尼佛请教,佛为什么要放光?为什么现瑞?「世尊正答所疑」,阿难有疑,佛给他说明、讲解,这样就「演出一部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就是这部《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阿难问出来的。我们看下面经文:
【大教缘起第三】
第一段「光瑞发起」。
【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镜。影畅表里。现大光明。数千百变。】
念老的批注,「释尊将欲演说无上殊胜净土法门,故现瑞放光,以兴起」。佛法,佛说法一定要有人启请,不问,佛不说,有人提出问题,佛才说。在十二种讲经的仪式里头,讲仪规,也有无问自说,像《阿弥陀经》没人问,佛自己说了。那是特殊的缘分,佛看到大家的机缘成熟,但是就是问不起来,没有人问,所以无问自说。这部经也非常相似,佛看到大家对净土的缘成熟了,没有人能问得出来,佛用这个方法放光现瑞,让阿难看到这个现象,心里面起了疑问,佛为什么放光现瑞,现这种奇特之相?引导阿难来发问,佛就给他宣讲为什么放光。佛在念阿弥陀佛,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所以瑞相光明非常稀有。世尊本身的威德就不可思议,再加上阿弥陀佛,阿难在生平从来没见过。我们看念老的批注,「释尊将欲演说无上殊胜净土法门,故现瑞放光,以兴起阿难之问端,并令闻者生希有想」。阿难这一问,当时在会听到的人,都生稀有难逢之想,「生难遭想」,难遭遇。「依教奉行,求生净土」,起这个念头。当然这些人就像经里所说的,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如来。佛引起阿难尊者的问端、提问,世尊详细说明介绍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引导众生把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引发出来,希望能在这一生圆满成就,往生净土就是圆满成就。「按圆顿诸经,具说本师释尊放光之相。今经亦然」。今天这部经跟一般圆顿大经发起都非常相似,都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放光现瑞,引发大家的提问。
在《汉译》本里头,本经有五种原译本,《汉译》,安世高的译本,这个本子失传,这个本子里头说,「于时佛坐,思念正道」。佛有没有思?有没有念?没有。有思、有念是凡夫,就不是佛,那这个思念是众生有感,佛有应。众生什么感?净土的缘成熟,所以感得佛就有应,这是感应。经上说的,是释迦牟尼佛真实智慧里面的善巧方便,就是后得智、权智法尔如是,兴起这些变化,来引导这些有缘众生契入正道。「面有五色光,数千百变。光甚大明」,光亮很大。「贤者阿难。即从座起,更正衣服,稽首佛足。前白佛言:今佛面目光色,何以时时更变!明乃尔乎」。阿难看到之后生起怀疑,向释迦牟尼佛请教。这个意思底下就更清楚。「今」就是现前,「佛面目光精数百千色」,现的异相,「上下明彻,好乃如是」,这是阿难当时所看到的。下面是阿难的话,「我」,阿难自称,「侍佛以来」,阿难做佛的侍者,「未曾见佛身体光曜,巍巍重明乃尔」。阿难过去没见过佛的身体放光,巍巍是形容光的明亮,光色之好,乃尔是像这个样子,以前没见过。「我未曾见至真等正觉」,至真等正觉是对佛的称呼,就是经题里面讲的「清净平等觉」。「光明威神,有如今日」,这以前没见过,《汉译》本子经文上有这么几句。
「《吴译》同之,唯文字稍简,余译」,其它的三种译本「则语而未详」,有说到没这么详细,《汉译》最详细。「《魏译》中,两度云光颜巍巍,又云威神光光。《唐译》云: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镜,凝照光辉」。《宋译》只有两句「面色圆满,宝剎庄严」。五种本子合起来看,「便知汉吴两译最详」,其它三种「简略」。唯《宋译》本里头有「宝剎庄严」,其它的没提到。这个合起来看,光中现剎,佛光里面看到十方诸佛宝剎,像我们看电影、看电视一样。「显光中现剎之义,可补古译之不足」,过去的译本上没有这四个字。「由是亦可见会集诸译之必要」,这就有会集诸本的重要之处,不能没有会集本。「又古注经家多谓本师说此经时未曾放光」,古大德有批注这个经本,多半都是用魏译的,魏译里面虽然有两次说到光颜巍巍,又说到威神光光,但是没有细说,所以没有提到本经放光。「盖未详考汉吴古译之故耳」,这疏忽,对汉译的本子、吴译的这两种,这两种里面有说放光。
由此可知,原译本不是一种梵本,根据这五种原译本,古大德说,至少传到中国来的《无量寿经》,有三种不同的版本。那就是说明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至少是三次宣说这部经典,所以结集的时候原本不同,这梵本不一样。这说得很合理,合情合理。因此会集就变成非常重要,从会集才能看到五种里面有说法不同的地方,你统统都能见到,那这个会集本就必须。而且夏老这个会集本,确实非常圆满,将五种原本里头的精妙文句,一句都不漏,让我们读这个本子,把五种原译本全读到了。就是说原译本里头有相同的部分取一种,不同地方统统取,让你将五种原译本全部都读到,这会集本之好就好在此地。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00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