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0一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0一集)  2011/12/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0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三百五十二面,倒数第五行,从第一句看起:

  「世尊,指释迦牟尼佛。《净影疏》曰:佛具众德,为世尊重,故号世尊」。经文上称的,『尔时世尊,威光赫奕』。世尊是对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尊称,像我们现在在一般世俗场合,对于地位高的、有德行的,我们前面都加一个「尊敬的」。世尊是世间最为大众尊敬的,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净影疏》里面说得好,「佛具众德」,释迦牟尼佛具备智慧、德行,为世间人的榜样,为世间人所尊重,称之为世尊。「佛是世间极尊」,这个世间包括了六道、也包括了十法界,对释迦佛没有不尊重的。「威者,有威可畏谓之威」,这个地方指威神。佛家世尊有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一切众生仰慕他、爱护他也畏惧他,叫大人,有威德。「《胜鬘宝窟》曰:外使物畏,目之为威」,他的外表、威仪,让人家看到,对他生一种敬畏之心,这是威。内,佛有无量智慧、无量德能,不是凡夫能够测度的,所以称之为神,佛的威神。

  「光者光明。自莹谓之光」,从自己身体放光,这个光能照外面的万物,这叫明,就是放光照耀的意思。光明有二种作用,一种是破闇,黑暗没有了,第二种是表法。「因佛之光明,正是智慧之相」,光明是代表智慧。「赫奕」,赫是明的意思,奕是盛的意思。「故知威光赫奕表佛所放之光,雄猛有威,明耀盛大」。「此下以熔金喻之」,黄金镕化了,在冶炉里面镕化,用这个来比喻,「金色光耀,熔金弥甚」。也许有同学见过冶炼黄金,黄金在冶炼的炉子里面特别好看,它融成液体,放金色之光。我们在一般不太容易看到,黄金真的放光,像火烧,烧得很猛烈的时候你看到火放光。黄金烧出来,那光就非常之美。这个比喻佛的光明,像「熔金聚集,故曰如融金聚」,用这句话来赞美、来形容。

  『又如明镜,影畅表里』。影是光影,畅是通达。「海东憬兴曰」,这是唐朝日本出家人在中国留学,亲近善导大师,回国之后把净土宗就传到日本,成为日本净宗的祖师。他有《无量寿经》的批注,这里头,在这几句经文他这样说法,说「镜光外照,名为影表,即同佛身,光明外舒」。镜子的光向外照,照得很清楚、很明白,这叫影表,外面的影都照在镜子里面。用这个来比喻,就像佛的身体,他的光明外舒,他放的光明能照外面。「外照之光显影,畅在镜内」,一点障碍都没有,照得清清楚楚。这个意思也同佛所放光「还曜巍颜」,巍颜就是佛的面孔、佛的色相,所以叫表里。佛光向外照,也照自己,像灯光一样,灯光照外面,灯光也照灯的本身,用这些来赞叹放光。

  《净影疏》也说到,「镜光外照,名为影表;外照之光,明显镜内,名为影里」,意思跟前面说的差不多。「佛身如是」,佛身放光,「光明外照所放之表,显曜佛身,名影表里」。「按上两说,佛身内外映彻,喻如明净之镜」,佛的身体像琉璃一样,内外透明的,干干净净,一丝毫染污都没有。放光,不但照外,也照内,佛光也照自己,内外都照。「所放光明,还照镜内,谓之影里。汉吴两译中,佛光数百千色、数千百变、光甚大明、上下明彻、巍巍重明,皆显影畅表里之义」。五种翻译文字不一样,有讲得详细,有讲得简单,但是意思大致都相同。《宋译》有一句,其它四种本子里头没有,说「面色圆满,宝剎庄严」,其它四个本子里头没有「宝剎庄严」这句,这个本子里头有。「则更显佛光明中,影现十方宝剎」。在佛光里面看到十方一切诸佛的剎土,像我们现在看电视一样,十方世界都在屏幕上看到了。在此地就是十方诸佛剎土在佛身光里面见到,这是非常稀有难得。则更显佛光明中,影现十方宝剎,这是诸佛的国土。「如大圆宝镜,映现十方」,就像一个大圆镜一样,十方世界都在其中。

  「如《甄解》所释」,《甄解》也是日本《无量寿经》的批注,这个里面解释的,「则光颜巍巍中,影现宝剎庄严相,其犹珠宝镜中,能现森罗万相乎!上说正显《华严》境界」。这一句「又如明镜,影畅表里」,批注里头说得清楚,五种原译本这句经文是怎么说的,我们互相参考,对照起来看。看到宋本里头还有「宝剎庄严」,显示华严境界在佛光明当中见到了。

  下面两句是『现大光明,数千百变』。「指佛于会上放大光明,瞬息万变」,千变万化,「光色参回」,不只一种颜色,各种颜色都有,「自然最胜」,胜是殊胜,自然,是从自性里面显现出来的,没有人设计,也没有人去制造。今天是外国的圣诞节,香港的夜晚,我们看到这个灯光五颜十色,也是美不胜收。这是人工去设计、去安装,显示出来。佛在讲经之前放的这些光是自然的,佛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为什么有这样庄严光明变化?那是因为佛要说这部大经,这个大经无量功德。是《无量寿经》功德的自然成就,不是佛心里想的,不是佛故意要放这种光给阿难提示,不是的,全是自然的。大乘经教上常说法尔如是,一切法本性就是这样的,没有丝毫造作,纯是自然的。

  「如《法华经.序品》曰:眉间白毫,大光普照。」这是《法华经》上面说的,释迦牟尼佛眉间的白毫放光,这个光明很大,普照一切。「故知现大光明即彼之大光普照」,跟《法华经》上这个境界是相同。「故知魏译中之威神光光亦应同此,咸表佛之威光明曜广大,无能比者」,世间种种光明都不能够跟它相比。「至于数千百变,则同于本经寿乐无极品中之自然光色参回,转变最胜」,跟这个意思相同,「同表佛光自然交参回转,光色变化,愈变愈胜,无有穷极」。就像我们看万花筒一样,万花筒的构造很简单,我这有个万花筒,小时候喜欢玩这个东西。小时候万花筒没有这么漂亮,是我们自己做的。三片玻璃装在这个筒里头,纸做也行,用竹子也可以,竹筒也行,放在前面,外面用个玻璃把它盖起来。你这里转,它里面就有很美的图案,怎么样转,你细心去看,没有两个图案是相同的。这个东西也在表性德,万花筒我们转,它底下变现的一些图案,它没有想,它没有分别,自然的。显示佛放光是自然的,佛没有起心动念,佛没有分别执着,这是自性本具的功德遇着缘了,叫法尔如是。大乘教里常用「不可思议」这句话来形容它,真正不可思议。所以,「光色变化,愈变愈胜,无有穷极」,我们从万花筒这个小玩具里面体会到这个道理。

  下面一段,「阿难启请」,前面是佛放光现瑞。一定要知道,佛的放光现瑞没有起心、没有动念,这一点一定要清楚。如果起心动念,那是凡夫,不是佛菩萨。明心见性之后就不会起心动念了,这真正的圣人。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还起心动念,因为根本无明没破;破了根本无明就不会起心动念,他就不住在十法界,他住在诸佛如来实报庄严土,那是真正的圣人。天台大师的六即佛,像十法界里面的佛叫相似即佛,很像佛,不是真佛。真正的佛,标准是什么?用真心的叫佛,用妄心的叫凡夫,真妄是用这个标准来说的。十法界的佛还用的是妄心,就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跟我们六道凡夫一样。我们六道用八识五十一心所用偏了、用邪了,不正,所以惹了很多麻烦,遭了很多苦难;声闻、缘觉、菩萨、佛他们用得正。为什么他们用得正?他们老实、听话,依照佛菩萨教导的去做,做得很像,虽用的是妄心,你看起来像真佛一样,他用得正。也就是说他持戒、他修定,他开智慧了,跟佛是愈来愈亲近。到把妄想真正放下,他就成佛了,那是真佛,不是假佛;相似不是真的。

  虽然放下妄想,但是妄想的习气还在。所以,天台智者大师称他为分证即佛,就是说他不圆满。从圆教初住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都叫做分证佛。等觉菩萨把最后一品无明习气断尽了,他就不叫分证佛,叫圆满佛,他圆满了,《华严经》上称之为妙觉。你看等觉上面是妙觉,妙觉是圆满佛,究竟圆满佛。所以等觉还算是分证。

  我们看「阿难启请」,这里面分两段,第一「见瑞希有」:

  【尊者阿难。即自思惟。今日世尊色身诸根。悦豫清净。光颜巍巍。宝剎庄严。从昔以来。所未曾见。喜得瞻仰。生希有心。】

  这两句好,『喜得瞻仰,生希有心』。佛放光现瑞,阿难尊者看到了。当然不只他一个人,在会的大众全都看到了,阿难代表大众,首先赞叹如来。阿难尊者是本经的当机,「若论其本,实亦从果向因之法身大士」。他现在表演的地位,在舞台上表演的地位,他是初果须陀洹。实际上来说,阿难尊者大概也是早成佛了,成佛之后倒驾慈航,来帮助释迦牟尼佛弘法利生。佛来表演,佛的身分是主角,舞台表演他是主角,阿难来当配角,地位可能是同样的,我们要明白这个事实真相。所以世尊出现在这个世间八十年,八相成道,是舞台上的一场表演。不但阿难是大权示现,连许许多多的居士、长者、护法,都是法身菩萨再来的,都不是普通人。这一台戏才唱得精彩,才圆满,才能感动很多的观众。

  「《法华经》中佛告菩萨曰:我与阿难等」,不只阿难一个人,可能这个等字就是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后头这个等,「于空王佛所」,这是古佛,久远劫的古佛,佛的德号叫空王,「同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你看看久远劫之前,阿难跟释迦牟尼佛的身分是同学,都是空王佛的学生,空王佛的弟子。「阿难常乐多闻」,阿难尊者他喜欢多闻,好学,「我常勤精进」,我是释迦牟尼佛自称,释迦牟尼佛则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他搞的是这个方法,阿难是广学多闻。「是故我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释迦就先成佛了,「而阿难护持我法,亦护将来诸佛法藏,教化成就菩萨众」。世尊已经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成佛了,证得妙觉果位,阿难发心护法,护持我法。阿难是不是成佛此…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0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