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0一集▪P2

  ..续本文上一页地没说,没有明讲,但是阿难是法身大士这是肯定的,这一点我们要知道。也就是阿难的本迹,他的根本,决定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知道他是哪个阶级的。他发心护法,护释迦牟尼佛的法,同样他也护将来诸佛法藏,帮助佛教化成就菩萨众,不是声闻、缘觉,教化菩萨。从这一句里面透了一点信息,阿难也成佛了,只有佛才教化菩萨。特别是成就这两个字,这个意味我们体会到一点。

  「若论其迹」,从迹象看,就是他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这个迹象上来看,「则为集结经藏、传佛心印、传授密乘、承传大教之关键人物」。阿难是真护法,不是假的。他在护法上做了三桩大事情,第一桩,集结经藏。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是阿难复讲,同学们把它记录下来,传给后世,这是显教。同时传佛心印,这是禅宗。禅这个法门,世尊传给迦叶尊者,所以迦叶是第一代的祖师,迦叶传给阿难,阿难是第二代,禅宗二祖。宗门、教下的护持人。除这个之外,还有密宗,传授密乘。佛法里面这三个法门,显教、密教、宗门,都是阿难尊者承传。所以是承传世尊一代时教的关键人物,没有他,释迦牟尼佛灭度,佛法在这个世间就灭了、就没有了,全都是阿难传下来的。

  「《莲华生大士应化因缘经》曰:密教初祖莲华生大士,从阿难受释尊预嘱传付之密法」。莲华生大士是密教的初祖,他的老师是谁?就是阿难尊者。密、禅、教都是释迦牟尼佛传的,释迦传给阿难,密,阿难传给莲华生大士。「又《胎藏界曼陀罗钞三》曰:阿难密号集法金刚」,阿难在密宗里头有个法名叫集法金刚。「此又显阿难之本」,密宗里头称金刚就是显教里面称佛。金是五金里头最尊贵的,五金是金银铜铁锡,除了金,其它的四种都会氧化,黄金不会,所以黄金就显得特别可贵。在佛法里头,表不变的就用金,金代表不变,常住不变,表这个意思。这个地方把阿难的本说出来,那阿难就成佛了,金刚就是佛。「故知阿难护持佛法是其本愿」。他在因地发的护持大法之愿,所以成佛之后,他示现为佛的弟子,传诸佛之法,世世代代正法久住,这个功德很大。现在,在释迦会上他示现的是释迦牟尼佛的侍者,「续佛慧命,继往开来,故于本经当机」。《无量寿经》前一半是阿难当机,后面一半是弥勒菩萨当机。「乃能善自思维,发此妙问」,这个到后面我们就看到了。

  他现前,『今日世尊色身诸根,悦豫清净』,这现前他看到的。「诸根指色相身之眼、耳、鼻、舌、身」这五根,这全是物质,五根。「悦豫」是喜乐,「清净」是光显。「又《宝积经》曰:如来身者,自性清澈」。惠能大师开悟、见性说的第一句话,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自性清净心惠能大师见到了,自性清澈。「何以故?」这个地方原因说出来了,「如来久已远离一切烦恼诸垢秽故」。这是从修德上说的,惠能大师从性德上说的,本自清净,从来没有染污过。我们的清净心在不在?在,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我们的真心、我们的自性就跟能大师讲的一样,本自清净、不生不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人人都一样。为什么现在我们不知道了?这叫迷了,我们是迷了自性,不是自性没有了。它就在面前,迷了就看不见。

  迷得太久,迷得太深,迷了他就有障碍。什么障碍?佛说三类烦恼,每一类的烦恼都无量无边。第一类叫无明烦恼,《华严经》上讲的妄想,妄想就是无明烦恼。这个东西障碍自性,我们虽有,见不到。第二类的烦恼叫尘沙烦恼,尘沙是比喻,烦恼多,多得像尘沙一样,《华严经》里面称它作分别,分别就是尘沙烦恼。第三类的叫见思烦恼,说你看错了、你想错了,《华严经》称为执着。执着就是见思烦恼,分别就是尘沙烦恼,无明就是妄想,妄想就是起心动念,非常微细。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这是什么?无明,妄想。一弹指多少?三十二亿百千念,三百二十兆。一秒钟假设他弹五次,一秒钟弹五次,那就一千六百兆,这个属于无明。无明如是,尘沙、见思亦如是,让我们自性虽有,不起作用。

  如何能够让它再恢复、再起作用?佛在经教里头说得很好,只要你肯放下,因为烦恼是假的不是真的。所有一切现象没有一个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只要你肯放下。你放下执着,就是见思烦恼,你就成阿罗汉;再放下分别,你就是菩萨;放下妄想,不起心不动念,你就成佛了,你就恢复本来面目,自性清澈。所以底下这句讲修德,我们应当远离一切烦恼诸垢秽。垢秽是染污,心理的染污、生理的染污、环境的染污,统统要放下,这些东西都不是真的。

  「如来身者」,我们看佛身,佛身「出过世间」,出是超出、出离,过是超过,出离世间,超过世间,「何以故?不为世法之所染污故」。六道、十法界他不沾染,这就是诸佛如来,这就是法身大士,我们要学的就是学这个。我们眼见色,我听同修告诉我,这几天是圣诞节,香港市面上都大减价,多少人挤到市场去看看。动不动心?一看,这个喜欢,那个也想要,你就被染污了。如果你去看了,看了根本不动心,功夫!去看,看得清楚、看得明白这是智慧。你样样都晓得,问你都知道,不是一问三不知,样样都知道。知道怎么样?如如不动,如如不动是定,样样清楚是慧。《华严经》里面那些善知识,修禅定在哪里修?就在市场里头修,天天逛市场。逛市场,人家修定修慧,在这个地方练功夫,眼睛所见的,耳朵所听的,身体所接触的,如如不动,清清楚楚,定慧等学。他修定不是在禅堂、不是在山洞里头,哪里热闹到哪里去,超级市场都是他修定的地方。我们凡夫不知道,这个修行人怎么会到这儿来?不知道他是在这儿练功夫的。

  这种功夫,经上说得很好,必须先成就根本智,然后用这种方法成就你的后得智。根本智是定,甚深的禅定,后得智是叫你去看、叫你去参学,成就你无所不知。《般若经》上所谓的「般若无知」是根本智,下面一句话说「无所不知」是后得智。你要不是亲自去看、去接触,你哪来的后得智?所以过去,方东美教授对《华严》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赞叹佛菩萨的智慧是真实智慧。为什么?他是禁得起考验的。善财五十三参是考验,他通过考验,不是胡造谣言,不是胡思乱想,真实功夫。他说这是应当学习的,佛家一丝毫迷信都没有。

  所以说五根「同现喜容」,身心豫悦,身体是每个细胞、每个毛孔都含笑、都欢喜。「心中安乐,妙相清澈」。心,就是意念,确实一切法从心想生,心里面安乐,你的身体怎么会不快乐?妙相,相是讲身体、身相,身相自然清澈,清净,清净到极处叫清澈。「如镜中影,如水中月,光明圆满,净若无形,和悦欢喜,清净庄严」,形容佛的身形无比的快乐。关键是真有可喜之处,欢喜心才能生得起来。学佛的人,怎样才能像菩萨一样常生欢喜心?世间人说实在话他没有喜乐,他都是找刺激。吃喝玩乐是找刺激,那是不正常的快乐,像什么?像吸毒、打吗啡。他的喜乐是从毒品来的,毒品的效果过去了,他苦就来了,所以叫有瘾。这个喜乐是假的,不是真的。

  佛法的喜乐,来源不一样,也像阿难承传佛法之三样,学佛的喜乐确实也是这三样。第一种,从经教来的,你深入经藏,法喜充满,经藏里头有喜乐,深入之后你天天有悟处,那怎么不快乐?第二种,从禅定里头来的。第三种,从三密相应里头来的。所以菩萨的喜乐跟世间不一样,这叫法味。古人有所谓「世味哪有法味浓」,人间天上的快乐跟学佛不能比,佛是真乐。深入经藏就跟佛菩萨生活在一起,经卷一展开,如同跟佛菩萨对面,亲自聆听佛菩萨的教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遍数愈多你会愈快乐,读不厌。如果读了几遍感觉得厌倦,那是什么?像吃东西一样,囫囵吞枣,没有尝到味道,吞下去了,不晓得什么味道。所以,你有懈怠、你有懒惰,你会倦。如果尝到味道了,欲罢不能,坐在那里读经,晚上读到天亮,怎么才一会儿就天亮了?几个小时以为是十几分钟,这真的,不是假的。不断的深入,无止境的深入,你这一生就快乐无比了。读经也是修定,为什么?读经时候不胡思乱想,把心念集中,这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就相继了。这一部经、一部论也是属于净念。

  学佛,有人认为学佛很苦,他不知道其中的乐趣。学佛人看到世间去找这些快乐,佛眼看那是苦,唱歌、跳舞、吃喝玩乐那都是苦,身心都受到伤害,不健康。所以中国文字,从内心里面生出来的喜悦叫悦,外面这些刺激叫乐。乐是从外头来的,悦是从内心里头生出来的,那是真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从内心里头生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那是外面来的,不是从里头的。朋友走了,这个相聚的欢乐就没有了、就消失了。跟学圣贤、跟修道不一样,那个喜悦是从内发的。

  下面说,「又佛何故喜?」佛非常欢喜,这个时候,这提了一个问题,佛为什么这么欢喜?「《净影疏》曰:喜有二义」。净影是隋朝慧远法师,他有《无量寿经》的批注,叫《无量寿经义疏》,我们年轻的时候学过。他说喜有二个意思,第一个,「念弥陀佛所成行德可庆」,阿弥陀佛他成就的行德值得庆贺,「故喜」。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菩萨道的时候,跟世间自在王如来出家了,法号叫法藏比丘。在佛面前发四十八愿,之后用五劫的时间修行,修成功了。世间自在王在世,福报大,众生的福报也大,从哪里看?从寿命看,世间自在王住世寿命四十二劫。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用五劫的时间修成功,本愿加上修行功德,成就了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愿力加上真修修成的,自然成就的。极乐世界也没有人设计,也没有人去建造,变化所成。

  这桩事情我们这个世界也有,我们这个世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如果你这一世,当然你有前世,你是个善人,你心地非常善良,你前世是善人…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0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