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0一集▪P2

  ..續本文上一頁地沒說,沒有明講,但是阿難是法身大士這是肯定的,這一點我們要知道。也就是阿難的本迹,他的根本,決定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知道他是哪個階級的。他發心護法,護釋迦牟尼佛的法,同樣他也護將來諸佛法藏,幫助佛教化成就菩薩衆,不是聲聞、緣覺,教化菩薩。從這一句裏面透了一點信息,阿難也成佛了,只有佛才教化菩薩。特別是成就這兩個字,這個意味我們體會到一點。

  「若論其迹」,從迹象看,就是他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這個迹象上來看,「則爲集結經藏、傳佛心印、傳授密乘、承傳大教之關鍵人物」。阿難是真護法,不是假的。他在護法上做了叁樁大事情,第一樁,集結經藏。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是阿難複講,同學們把它記錄下來,傳給後世,這是顯教。同時傳佛心印,這是禅宗。禅這個法門,世尊傳給迦葉尊者,所以迦葉是第一代的祖師,迦葉傳給阿難,阿難是第二代,禅宗二祖。宗門、教下的護持人。除這個之外,還有密宗,傳授密乘。佛法裏面這叁個法門,顯教、密教、宗門,都是阿難尊者承傳。所以是承傳世尊一代時教的關鍵人物,沒有他,釋迦牟尼佛滅度,佛法在這個世間就滅了、就沒有了,全都是阿難傳下來的。

  「《蓮華生大士應化因緣經》曰:密教初祖蓮華生大士,從阿難受釋尊預囑傳付之密法」。蓮華生大士是密教的初祖,他的老師是誰?就是阿難尊者。密、禅、教都是釋迦牟尼佛傳的,釋迦傳給阿難,密,阿難傳給蓮華生大士。「又《胎藏界曼陀羅鈔叁》曰:阿難密號集法金剛」,阿難在密宗裏頭有個法名叫集法金剛。「此又顯阿難之本」,密宗裏頭稱金剛就是顯教裏面稱佛。金是五金裏頭最尊貴的,五金是金銀銅鐵錫,除了金,其它的四種都會氧化,黃金不會,所以黃金就顯得特別可貴。在佛法裏頭,表不變的就用金,金代表不變,常住不變,表這個意思。這個地方把阿難的本說出來,那阿難就成佛了,金剛就是佛。「故知阿難護持佛法是其本願」。他在因地發的護持大法之願,所以成佛之後,他示現爲佛的弟子,傳諸佛之法,世世代代正法久住,這個功德很大。現在,在釋迦會上他示現的是釋迦牟尼佛的侍者,「續佛慧命,繼往開來,故于本經當機」。《無量壽經》前一半是阿難當機,後面一半是彌勒菩薩當機。「乃能善自思維,發此妙問」,這個到後面我們就看到了。

  他現前,『今日世尊色身諸根,悅豫清淨』,這現前他看到的。「諸根指色相身之眼、耳、鼻、舌、身」這五根,這全是物質,五根。「悅豫」是喜樂,「清淨」是光顯。「又《寶積經》曰:如來身者,自性清澈」。惠能大師開悟、見性說的第一句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自性清淨心惠能大師見到了,自性清澈。「何以故?」這個地方原因說出來了,「如來久已遠離一切煩惱諸垢穢故」。這是從修德上說的,惠能大師從性德上說的,本自清淨,從來沒有染汙過。我們的清淨心在不在?在,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我們的真心、我們的自性就跟能大師講的一樣,本自清淨、不生不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人人都一樣。爲什麼現在我們不知道了?這叫迷了,我們是迷了自性,不是自性沒有了。它就在面前,迷了就看不見。

  迷得太久,迷得太深,迷了他就有障礙。什麼障礙?佛說叁類煩惱,每一類的煩惱都無量無邊。第一類叫無明煩惱,《華嚴經》上講的妄想,妄想就是無明煩惱。這個東西障礙自性,我們雖有,見不到。第二類的煩惱叫塵沙煩惱,塵沙是比喻,煩惱多,多得像塵沙一樣,《華嚴經》裏面稱它作分別,分別就是塵沙煩惱。第叁類的叫見思煩惱,說你看錯了、你想錯了,《華嚴經》稱爲執著。執著就是見思煩惱,分別就是塵沙煩惱,無明就是妄想,妄想就是起心動念,非常微細。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彈指有叁十二億百千念,這是什麼?無明,妄想。一彈指多少?叁十二億百千念,叁百二十兆。一秒鍾假設他彈五次,一秒鍾彈五次,那就一千六百兆,這個屬于無明。無明如是,塵沙、見思亦如是,讓我們自性雖有,不起作用。

  如何能夠讓它再恢複、再起作用?佛在經教裏頭說得很好,只要你肯放下,因爲煩惱是假的不是真的。所有一切現象沒有一個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只要你肯放下。你放下執著,就是見思煩惱,你就成阿羅漢;再放下分別,你就是菩薩;放下妄想,不起心不動念,你就成佛了,你就恢複本來面目,自性清澈。所以底下這句講修德,我們應當遠離一切煩惱諸垢穢。垢穢是染汙,心理的染汙、生理的染汙、環境的染汙,統統要放下,這些東西都不是真的。

  「如來身者」,我們看佛身,佛身「出過世間」,出是超出、出離,過是超過,出離世間,超過世間,「何以故?不爲世法之所染汙故」。六道、十法界他不沾染,這就是諸佛如來,這就是法身大士,我們要學的就是學這個。我們眼見色,我聽同修告訴我,這幾天是聖誕節,香港市面上都大減價,多少人擠到市場去看看。動不動心?一看,這個喜歡,那個也想要,你就被染汙了。如果你去看了,看了根本不動心,功夫!去看,看得清楚、看得明白這是智慧。你樣樣都曉得,問你都知道,不是一問叁不知,樣樣都知道。知道怎麼樣?如如不動,如如不動是定,樣樣清楚是慧。《華嚴經》裏面那些善知識,修禅定在哪裏修?就在市場裏頭修,天天逛市場。逛市場,人家修定修慧,在這個地方練功夫,眼睛所見的,耳朵所聽的,身體所接觸的,如如不動,清清楚楚,定慧等學。他修定不是在禅堂、不是在山洞裏頭,哪裏熱鬧到哪裏去,超級市場都是他修定的地方。我們凡夫不知道,這個修行人怎麼會到這兒來?不知道他是在這兒練功夫的。

  這種功夫,經上說得很好,必須先成就根本智,然後用這種方法成就你的後得智。根本智是定,甚深的禅定,後得智是叫你去看、叫你去參學,成就你無所不知。《般若經》上所謂的「般若無知」是根本智,下面一句話說「無所不知」是後得智。你要不是親自去看、去接觸,你哪來的後得智?所以過去,方東美教授對《華嚴》佩服得五體投地,他贊歎佛菩薩的智慧是真實智慧。爲什麼?他是禁得起考驗的。善財五十叁參是考驗,他通過考驗,不是胡造謠言,不是胡思亂想,真實功夫。他說這是應當學習的,佛家一絲毫迷信都沒有。

  所以說五根「同現喜容」,身心豫悅,身體是每個細胞、每個毛孔都含笑、都歡喜。「心中安樂,妙相清澈」。心,就是意念,確實一切法從心想生,心裏面安樂,你的身體怎麼會不快樂?妙相,相是講身體、身相,身相自然清澈,清淨,清淨到極處叫清澈。「如鏡中影,如水中月,光明圓滿,淨若無形,和悅歡喜,清淨莊嚴」,形容佛的身形無比的快樂。關鍵是真有可喜之處,歡喜心才能生得起來。學佛的人,怎樣才能像菩薩一樣常生歡喜心?世間人說實在話他沒有喜樂,他都是找刺激。吃喝玩樂是找刺激,那是不正常的快樂,像什麼?像吸毒、打嗎啡。他的喜樂是從毒品來的,毒品的效果過去了,他苦就來了,所以叫有瘾。這個喜樂是假的,不是真的。

  佛法的喜樂,來源不一樣,也像阿難承傳佛法之叁樣,學佛的喜樂確實也是這叁樣。第一種,從經教來的,你深入經藏,法喜充滿,經藏裏頭有喜樂,深入之後你天天有悟處,那怎麼不快樂?第二種,從禅定裏頭來的。第叁種,從叁密相應裏頭來的。所以菩薩的喜樂跟世間不一樣,這叫法味。古人有所謂「世味哪有法味濃」,人間天上的快樂跟學佛不能比,佛是真樂。深入經藏就跟佛菩薩生活在一起,經卷一展開,如同跟佛菩薩對面,親自聆聽佛菩薩的教誨。「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遍數愈多你會愈快樂,讀不厭。如果讀了幾遍感覺得厭倦,那是什麼?像吃東西一樣,囫囵吞棗,沒有嘗到味道,吞下去了,不曉得什麼味道。所以,你有懈怠、你有懶惰,你會倦。如果嘗到味道了,欲罷不能,坐在那裏讀經,晚上讀到天亮,怎麼才一會兒就天亮了?幾個小時以爲是十幾分鍾,這真的,不是假的。不斷的深入,無止境的深入,你這一生就快樂無比了。讀經也是修定,爲什麼?讀經時候不胡思亂想,把心念集中,這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都攝六根,淨念就相繼了。這一部經、一部論也是屬于淨念。

  學佛,有人認爲學佛很苦,他不知道其中的樂趣。學佛人看到世間去找這些快樂,佛眼看那是苦,唱歌、跳舞、吃喝玩樂那都是苦,身心都受到傷害,不健康。所以中國文字,從內心裏面生出來的喜悅叫悅,外面這些刺激叫樂。樂是從外頭來的,悅是從內心裏頭生出來的,那是真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從內心裏頭生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那是外面來的,不是從裏頭的。朋友走了,這個相聚的歡樂就沒有了、就消失了。跟學聖賢、跟修道不一樣,那個喜悅是從內發的。

  下面說,「又佛何故喜?」佛非常歡喜,這個時候,這提了一個問題,佛爲什麼這麼歡喜?「《淨影疏》曰:喜有二義」。淨影是隋朝慧遠法師,他有《無量壽經》的批注,叫《無量壽經義疏》,我們年輕的時候學過。他說喜有二個意思,第一個,「念彌陀佛所成行德可慶」,阿彌陀佛他成就的行德值得慶賀,「故喜」。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菩薩道的時候,跟世間自在王如來出家了,法號叫法藏比丘。在佛面前發四十八願,之後用五劫的時間修行,修成功了。世間自在王在世,福報大,衆生的福報也大,從哪裏看?從壽命看,世間自在王住世壽命四十二劫。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用五劫的時間修成功,本願加上修行功德,成就了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願力加上真修修成的,自然成就的。極樂世界也沒有人設計,也沒有人去建造,變化所成。

  這樁事情我們這個世界也有,我們這個世界,「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如果你這一世,當然你有前世,你是個善人,你心地非常善良,你前世是善人…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0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