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0一集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0一集)  2011/12/2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10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叁百五十二面,倒數第五行,從第一句看起:

  「世尊,指釋迦牟尼佛。《淨影疏》曰:佛具衆德,爲世尊重,故號世尊」。經文上稱的,『爾時世尊,威光赫奕』。世尊是對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尊稱,像我們現在在一般世俗場合,對于地位高的、有德行的,我們前面都加一個「尊敬的」。世尊是世間最爲大衆尊敬的,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淨影疏》裏面說得好,「佛具衆德」,釋迦牟尼佛具備智慧、德行,爲世間人的榜樣,爲世間人所尊重,稱之爲世尊。「佛是世間極尊」,這個世間包括了六道、也包括了十法界,對釋迦佛沒有不尊重的。「威者,有威可畏謂之威」,這個地方指威神。佛家世尊有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一切衆生仰慕他、愛護他也畏懼他,叫大人,有威德。「《勝鬘寶窟》曰:外使物畏,目之爲威」,他的外表、威儀,讓人家看到,對他生一種敬畏之心,這是威。內,佛有無量智慧、無量德能,不是凡夫能夠測度的,所以稱之爲神,佛的威神。

  「光者光明。自瑩謂之光」,從自己身體放光,這個光能照外面的萬物,這叫明,就是放光照耀的意思。光明有二種作用,一種是破闇,黑暗沒有了,第二種是表法。「因佛之光明,正是智慧之相」,光明是代表智慧。「赫奕」,赫是明的意思,奕是盛的意思。「故知威光赫奕表佛所放之光,雄猛有威,明耀盛大」。「此下以熔金喻之」,黃金镕化了,在冶爐裏面镕化,用這個來比喻,「金色光耀,熔金彌甚」。也許有同學見過冶煉黃金,黃金在冶煉的爐子裏面特別好看,它融成液體,放金色之光。我們在一般不太容易看到,黃金真的放光,像火燒,燒得很猛烈的時候你看到火放光。黃金燒出來,那光就非常之美。這個比喻佛的光明,像「熔金聚集,故曰如融金聚」,用這句話來贊美、來形容。

  『又如明鏡,影暢表裏』。影是光影,暢是通達。「海東憬興曰」,這是唐朝日本出家人在中國留學,親近善導大師,回國之後把淨土宗就傳到日本,成爲日本淨宗的祖師。他有《無量壽經》的批注,這裏頭,在這幾句經文他這樣說法,說「鏡光外照,名爲影表,即同佛身,光明外舒」。鏡子的光向外照,照得很清楚、很明白,這叫影表,外面的影都照在鏡子裏面。用這個來比喻,就像佛的身體,他的光明外舒,他放的光明能照外面。「外照之光顯影,暢在鏡內」,一點障礙都沒有,照得清清楚楚。這個意思也同佛所放光「還曜巍顔」,巍顔就是佛的面孔、佛的色相,所以叫表裏。佛光向外照,也照自己,像燈光一樣,燈光照外面,燈光也照燈的本身,用這些來贊歎放光。

  《淨影疏》也說到,「鏡光外照,名爲影表;外照之光,明顯鏡內,名爲影裏」,意思跟前面說的差不多。「佛身如是」,佛身放光,「光明外照所放之表,顯曜佛身,名影表裏」。「按上兩說,佛身內外映徹,喻如明淨之鏡」,佛的身體像琉璃一樣,內外透明的,幹幹淨淨,一絲毫染汙都沒有。放光,不但照外,也照內,佛光也照自己,內外都照。「所放光明,還照鏡內,謂之影裏。漢吳兩譯中,佛光數百千色、數千百變、光甚大明、上下明徹、巍巍重明,皆顯影暢表裏之義」。五種翻譯文字不一樣,有講得詳細,有講得簡單,但是意思大致都相同。《宋譯》有一句,其它四種本子裏頭沒有,說「面色圓滿,寶剎莊嚴」,其它四個本子裏頭沒有「寶剎莊嚴」這句,這個本子裏頭有。「則更顯佛光明中,影現十方寶剎」。在佛光裏面看到十方一切諸佛的剎土,像我們現在看電視一樣,十方世界都在屏幕上看到了。在此地就是十方諸佛剎土在佛身光裏面見到,這是非常稀有難得。則更顯佛光明中,影現十方寶剎,這是諸佛的國土。「如大圓寶鏡,映現十方」,就像一個大圓鏡一樣,十方世界都在其中。

  「如《甄解》所釋」,《甄解》也是日本《無量壽經》的批注,這個裏面解釋的,「則光顔巍巍中,影現寶剎莊嚴相,其猶珠寶鏡中,能現森羅萬相乎!上說正顯《華嚴》境界」。這一句「又如明鏡,影暢表裏」,批注裏頭說得清楚,五種原譯本這句經文是怎麼說的,我們互相參考,對照起來看。看到宋本裏頭還有「寶剎莊嚴」,顯示華嚴境界在佛光明當中見到了。

  下面兩句是『現大光明,數千百變』。「指佛于會上放大光明,瞬息萬變」,千變萬化,「光色參回」,不只一種顔色,各種顔色都有,「自然最勝」,勝是殊勝,自然,是從自性裏面顯現出來的,沒有人設計,也沒有人去製造。今天是外國的聖誕節,香港的夜晚,我們看到這個燈光五顔十色,也是美不勝收。這是人工去設計、去安裝,顯示出來。佛在講經之前放的這些光是自然的,佛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爲什麼有這樣莊嚴光明變化?那是因爲佛要說這部大經,這個大經無量功德。是《無量壽經》功德的自然成就,不是佛心裏想的,不是佛故意要放這種光給阿難提示,不是的,全是自然的。大乘經教上常說法爾如是,一切法本性就是這樣的,沒有絲毫造作,純是自然的。

  「如《法華經.序品》曰:眉間白毫,大光普照。」這是《法華經》上面說的,釋迦牟尼佛眉間的白毫放光,這個光明很大,普照一切。「故知現大光明即彼之大光普照」,跟《法華經》上這個境界是相同。「故知魏譯中之威神光光亦應同此,鹹表佛之威光明曜廣大,無能比者」,世間種種光明都不能夠跟它相比。「至于數千百變,則同于本經壽樂無極品中之自然光色參回,轉變最勝」,跟這個意思相同,「同表佛光自然交參回轉,光色變化,愈變愈勝,無有窮極」。就像我們看萬花筒一樣,萬花筒的構造很簡單,我這有個萬花筒,小時候喜歡玩這個東西。小時候萬花筒沒有這麼漂亮,是我們自己做的。叁片玻璃裝在這個筒裏頭,紙做也行,用竹子也可以,竹筒也行,放在前面,外面用個玻璃把它蓋起來。你這裏轉,它裏面就有很美的圖案,怎麼樣轉,你細心去看,沒有兩個圖案是相同的。這個東西也在表性德,萬花筒我們轉,它底下變現的一些圖案,它沒有想,它沒有分別,自然的。顯示佛放光是自然的,佛沒有起心動念,佛沒有分別執著,這是自性本具的功德遇著緣了,叫法爾如是。大乘教裏常用「不可思議」這句話來形容它,真正不可思議。所以,「光色變化,愈變愈勝,無有窮極」,我們從萬花筒這個小玩具裏面體會到這個道理。

  下面一段,「阿難啓請」,前面是佛放光現瑞。一定要知道,佛的放光現瑞沒有起心、沒有動念,這一點一定要清楚。如果起心動念,那是凡夫,不是佛菩薩。明心見性之後就不會起心動念了,這真正的聖人。十法界裏面的佛菩薩還起心動念,因爲根本無明沒破;破了根本無明就不會起心動念,他就不住在十法界,他住在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那是真正的聖人。天臺大師的六即佛,像十法界裏面的佛叫相似即佛,很像佛,不是真佛。真正的佛,標准是什麼?用真心的叫佛,用妄心的叫凡夫,真妄是用這個標准來說的。十法界的佛還用的是妄心,就是用八識五十一心所,跟我們六道凡夫一樣。我們六道用八識五十一心所用偏了、用邪了,不正,所以惹了很多麻煩,遭了很多苦難;聲聞、緣覺、菩薩、佛他們用得正。爲什麼他們用得正?他們老實、聽話,依照佛菩薩教導的去做,做得很像,雖用的是妄心,你看起來像真佛一樣,他用得正。也就是說他持戒、他修定,他開智慧了,跟佛是愈來愈親近。到把妄想真正放下,他就成佛了,那是真佛,不是假佛;相似不是真的。

  雖然放下妄想,但是妄想的習氣還在。所以,天臺智者大師稱他爲分證即佛,就是說他不圓滿。從圓教初住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都叫做分證佛。等覺菩薩把最後一品無明習氣斷盡了,他就不叫分證佛,叫圓滿佛,他圓滿了,《華嚴經》上稱之爲妙覺。你看等覺上面是妙覺,妙覺是圓滿佛,究竟圓滿佛。所以等覺還算是分證。

  我們看「阿難啓請」,這裏面分兩段,第一「見瑞希有」:

  【尊者阿難。即自思惟。今日世尊色身諸根。悅豫清淨。光顔巍巍。寶剎莊嚴。從昔以來。所未曾見。喜得瞻仰。生希有心。】

  這兩句好,『喜得瞻仰,生希有心』。佛放光現瑞,阿難尊者看到了。當然不只他一個人,在會的大衆全都看到了,阿難代表大衆,首先贊歎如來。阿難尊者是本經的當機,「若論其本,實亦從果向因之法身大士」。他現在表演的地位,在舞臺上表演的地位,他是初果須陀洹。實際上來說,阿難尊者大概也是早成佛了,成佛之後倒駕慈航,來幫助釋迦牟尼佛弘法利生。佛來表演,佛的身分是主角,舞臺表演他是主角,阿難來當配角,地位可能是同樣的,我們要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所以世尊出現在這個世間八十年,八相成道,是舞臺上的一場表演。不但阿難是大權示現,連許許多多的居士、長者、護法,都是法身菩薩再來的,都不是普通人。這一臺戲才唱得精彩,才圓滿,才能感動很多的觀衆。

  「《法華經》中佛告菩薩曰:我與阿難等」,不只阿難一個人,可能這個等字就是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後頭這個等,「于空王佛所」,這是古佛,久遠劫的古佛,佛的德號叫空王,「同時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你看看久遠劫之前,阿難跟釋迦牟尼佛的身分是同學,都是空王佛的學生,空王佛的弟子。「阿難常樂多聞」,阿難尊者他喜歡多聞,好學,「我常勤精進」,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釋迦牟尼佛則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他搞的是這個方法,阿難是廣學多聞。「是故我已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釋迦就先成佛了,「而阿難護持我法,亦護將來諸佛法藏,教化成就菩薩衆」。世尊已經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成佛了,證得妙覺果位,阿難發心護法,護持我法。阿難是不是成佛此…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0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