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因位,这修因没有圆满,圆满就是果。与会这些大菩萨,他们「位齐果位」,这什么意思?他们已经成佛,都是妙觉如来,现在帮助阿弥陀佛现菩萨身。像《普门品》三十二应,应以菩萨身得度者,即现菩萨身而度之,是这个意思,他们是果佛现菩萨身。「乃从果向因之大菩萨,咸得如来之福德庄严」,福慧庄严。以上二句,表诸大士具足福智二种庄严,位齐果位,他们确确实实是倒驾慈航。乃从果向因之大菩萨,就是我们讲的倒驾慈航。从妙觉位现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形相,以法身菩萨的形相再示现与一切众生同类之身,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现同类身。所以他们的福德庄严,「智慧圣明不可思议,明大士咸得如来之智慧庄严」,福德庄严、智慧庄严等同妙觉。「《净影》与《甄解》、《合赞》诸家,皆同此说」,都肯定这个意思。
下面给我们解释「圣明」,「圣者,正也。又肇公曰:智慧,体;圣明,用。无事不照谓之圣」。这照就是照了,没有通过心意识。不是我们研究研究,我好好的来想一想,不是的,不必通过这些。要是我研究研究、想一想,落在意识里头去了。没有思考,没有意见,一接触就通达、就明了,这是智慧的反应。所以佛法教学,不主张用心意识,也就是佛法不主张用思考,凡是用思考的全落在八识五十一心所。佛法,它的方法,有一点像现在人所说的直觉,一见就明了,一听就明了,一接触就明了,根本没有通过第六识的思考、第七识的执着,没有通过,这叫参,不是研究,叫参究。究这个意思就是明了,真正明了、彻底明了。研而明了的是用心意识,不用心意识叫参,参究跟研究意思不一样,这是我们要辨别清楚的。
世间法都说研究,佛法说参究。但是现在实际上佛家的参究,他也没有离开心意识,还是研究,研来研去都在无明范围之内,不开悟。所以佛教我们放下,放下心意识你就开悟了,为什么?心意识是妄心,妄心怎么能知道真的实相?妄心只能照妄境,虚妄的境界不真实。诸法实相要用真心,不能用妄心,真心是心地,就是我们经题上「清净平等觉」,这是真心。清净心是转末那识,平等心是转第六意识,觉心是阿赖耶转成的大圆镜智,你才能见到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就是真实之际,就是自己的真心理体,才能证得。这个道理不能不懂。真搞清楚、搞明白才晓得,诸佛如来、法身大士为什么一定叫我们离心意识,就明白了。离心意识是离开虚妄,你用真心就照见一切万法,一丝毫错误没有,直捷让你见到一切法的体相作用。
「圣明」,在古时候称赞帝王,皇上圣明,就这个意思,他是不是真的圣明,那很难讲。圣明是对佛菩萨说的,佛菩萨是真的。圣明,不会有一桩事情做错的,不会有一个念头错的,那真的叫圣明。「无事不照」,照见不是眼见,也不是心见。眼见是眼识,眼识里头没有智能,只是传递信息,六、七识里头有分别、有执着,不叫照。所以转识成智之后,转八识成四智,四智照见,像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这称为圣。「菩萨权实灵照」,这四个字说得好,权智照事,事千变万化;实智照理,理是性体,知道相有体空、事有性空。所以他照见事实真相,他一点都不迷惑。事可以受用,决定不能执着,决定不能占有。你有执着、占有的念头错了,不执着、不占有,为什么?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外面是六尘,里面是六根,六根六尘全是假的,没有一法是真的,为什么?缘生之法。《中观论》上讲得好,「缘起性空」。懂得一切法都是缘起,因缘生法,因缘是无常的,因缘是不住的,所以一切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他可以自在受用,一尘不染;换句话说,他不放在心上。心上没有,清净心没有,平等心里头也没有,觉心里头更没有。凡夫不行,凡夫用妄心,凡夫照见他就有,意根里头有他就不清净,意识里头有他就不平等,第八识里头有他就迷了,他就不觉,这叫什么?用心不同。宗门大德常说「你会么?」那个会的意思是你会用心吗?会用心用真心。在我们净宗会用心,会用你的清净平等觉心,清净心转末那,平等心转意识,觉心转阿赖耶,阿赖耶是迷,觉而不迷阿赖耶就转了,转成大圆镜智。转八识成四智你就是法身菩萨,大乘法里头说,你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
「肇公曰」,僧肇大师,「智慧,体;圣明,用」。这说得好,菩萨起用智慧圣明不可思议。「不可以言思拟议其形容」,这个境界,因为它即空即有,空有不二。你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没有,有与没有都不要放在心上,就对了,你就没有障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念老给我们说,「肇公之意」,他的意思,「智慧是本体,圣明是妙用」。贤首国师《还源观》上四德,第一条「随缘妙用」,智慧随缘,一切明了,不落痕迹是妙用。为什么不落痕迹?因为相是幻相,它不是真的,你放在心上是错误的,它要是真的可以,不是真的。今天我们修净宗,我们只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其它一切都不可以放在心上,为什么?假的。阿弥陀佛是真的,阿弥陀佛是自性的德号,阿弥陀佛也是个抽象的概念,阿的意思是无,弥陀的意思是量,佛的意思是觉,这个概念是无量觉。无量觉是我们自己的本觉,今天我们念阿弥陀佛是始觉,始觉合本觉就是自性本具的无量觉。这个可以放在心上,其它的不可以。这个放在心上,把妄心慢慢会转化成真心,它有这个作用,妄心里头放真东西,妄心就变成真心。凡夫,真心里面放的是虚妄的东西,慢慢的把真心变成妄心。现在我们要反过来用,让妄心还归真心,那就成佛了。
「一切事皆能照了通达,名之为圣。菩萨之权智与实智,所生之灵明照用,众生凡情绝不能解,故曰不可思。一切语言,不能表达,故曰不可议」。议是议论,所以佛法常用的「不可思议」,用这句话来形容真实。「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故其形其容无法拟议」,它的形状、它的容貌不可思议,为什么?这些有相的东西剎那生灭,生灭现象当中,纵然是千万劫,我们世间讲百千年,找不到两个相同的。就像万花筒一样,你不断的把它转,看它图案的变化美不胜收,看不到两个一样的。我们的心就像一个万花筒,其实外面三种现象都是假的,我们用三种现象包括所有的现象,物质、精神、自然,这就是万花筒里头不断转动的时候,它现的相,没有相同的,也没有真正的意思。所以你可以欣赏,你可别执着,执着错了,占有就更错了,对它怎么样?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就像诸佛跟法身菩萨一样,六根在六尘里头得自在,只要不执着就得自在,可以看、可以听,决定不放在心上,你不被它影响。你放在心上就受它影响,不放在心上不受影响,不受影响,那就是见而无见、听而无闻,这才是契入真实的境界。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故其形其容无法拟议。
「又不可思议有二种:一者理空,非惑情所测」,这个惑情就是六道众生的感情,为什么称惑?迷惑,他不知道,他没有方法测度的。「二者神奇」,神奇是从事上讲,「非浅识所量」,量是度量,我们的知识很浅薄,看到这个事情很奇怪,无法想象。「又《智度论》曰:小乘法中无不可思议事」,小乘法接近世间法,所以世人的知识可以能接受,可以思、可以议,六道里头的世间法。「唯大乘法中有之」,不可思议的大乘法中有之,「如六十小劫说《法华经》谓如食顷」。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讲了多久?六十小劫。在我们人间时间多长?吃一顿饭的时间。这就是给你说时间不可思议,它不是真的,无量劫可以把它浓缩为一剎那,一剎那可以把它延长为无量劫。佛说《华严经》就是跟这个相反,《法华经》六十劫变成食顷,《华严经》二七日中变成无量劫,佛才能说得那么圆满。那经多大?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念,无量劫念这部经都念不完,怎么说法?念劫圆融,这个不可思议的境界。这种境界世间没有,六道里头没有,十法界也没有,声闻、缘觉也没有,只有大乘法中有之。所以菩萨的德慧跟佛一样。那我们要知道,经上所说的字字句句跟我们有分,如果有一个字跟我没有分的、没有关系的,那早就删掉了。佛所说的、佛所讲的全是我们的自性,理是从体上讲,事是从相上讲,或是从因果上讲,不离自性。说明什么?我们跟佛的关系、我们跟法的关系、我们跟僧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跟三宝的关系,三宝即是我,我即是三宝!后面是这段的总结。
【如是等诸大菩萨。无量无边。一时来集。】
这段是讲参加法会大众人数之多,『如是等诸大菩萨,无量无边,一时来集』,「总结以上德遵普贤之诸大菩萨,为听闻赞扬净宗妙法故,为广宏普贤愿王故,为普度十方三世一切有情,往生净土究竟涅槃故,同德同心,一时来会」。末后这一句说得好,同德同心自自然然一时来会。一时是佛讲经说法的时候,他们都是法身菩萨,智慧跟德能都跟果佛相等,他怎么会不知道!贤首国师给我们说,依报跟正报都有三种周遍的本能,念头才动周遍法界。释迦牟尼佛要宣讲这部经,这个念头才动,遍法界虚空界诸佛菩萨、法身大士全知道了。念头才动就好像通知一样,这个信息发出去,大家都收到。与菩萨、与诸如来同心同德,自自然然,同心同德就感,自自然然就来应,有没有来?来无所从来,去无所从去。实际上楞严会上世尊所说,「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来的时候当处出生,走的时候随处灭尽,没有来去。无来而来,无去而去,来去不可得,这也是大乘里头有,二乘里头没有。为什么?这些妙觉果佛,他们的身心跟虚空法界融成一体,虚空法界就是他的身,虚空法界就是他的心,他的身心遍满虚空法界没有形相。他的身心不是物质现象、不是精神现象,也不是自然现象,众生有感他来应,众生是什么形相,他跟众生现同样的形相,真正得大自在。教化众生的缘尽,他就没有了。
末后这三句,总结以上那些人都是德遵普贤。所以…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00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