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00集▪P2

  ..續本文上一頁是因位,這修因沒有圓滿,圓滿就是果。與會這些大菩薩,他們「位齊果位」,這什麼意思?他們已經成佛,都是妙覺如來,現在幫助阿彌陀佛現菩薩身。像《普門品》叁十二應,應以菩薩身得度者,即現菩薩身而度之,是這個意思,他們是果佛現菩薩身。「乃從果向因之大菩薩,鹹得如來之福德莊嚴」,福慧莊嚴。以上二句,表諸大士具足福智二種莊嚴,位齊果位,他們確確實實是倒駕慈航。乃從果向因之大菩薩,就是我們講的倒駕慈航。從妙覺位現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形相,以法身菩薩的形相再示現與一切衆生同類之身,像觀世音菩薩叁十二應現同類身。所以他們的福德莊嚴,「智慧聖明不可思議,明大士鹹得如來之智慧莊嚴」,福德莊嚴、智慧莊嚴等同妙覺。「《淨影》與《甄解》、《合贊》諸家,皆同此說」,都肯定這個意思。

  下面給我們解釋「聖明」,「聖者,正也。又肇公曰:智慧,體;聖明,用。無事不照謂之聖」。這照就是照了,沒有通過心意識。不是我們研究研究,我好好的來想一想,不是的,不必通過這些。要是我研究研究、想一想,落在意識裏頭去了。沒有思考,沒有意見,一接觸就通達、就明了,這是智慧的反應。所以佛法教學,不主張用心意識,也就是佛法不主張用思考,凡是用思考的全落在八識五十一心所。佛法,它的方法,有一點像現在人所說的直覺,一見就明了,一聽就明了,一接觸就明了,根本沒有通過第六識的思考、第七識的執著,沒有通過,這叫參,不是研究,叫參究。究這個意思就是明了,真正明了、徹底明了。研而明了的是用心意識,不用心意識叫參,參究跟研究意思不一樣,這是我們要辨別清楚的。

  世間法都說研究,佛法說參究。但是現在實際上佛家的參究,他也沒有離開心意識,還是研究,研來研去都在無明範圍之內,不開悟。所以佛教我們放下,放下心意識你就開悟了,爲什麼?心意識是妄心,妄心怎麼能知道真的實相?妄心只能照妄境,虛妄的境界不真實。諸法實相要用真心,不能用妄心,真心是心地,就是我們經題上「清淨平等覺」,這是真心。清淨心是轉末那識,平等心是轉第六意識,覺心是阿賴耶轉成的大圓鏡智,你才能見到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就是真實之際,就是自己的真心理體,才能證得。這個道理不能不懂。真搞清楚、搞明白才曉得,諸佛如來、法身大士爲什麼一定叫我們離心意識,就明白了。離心意識是離開虛妄,你用真心就照見一切萬法,一絲毫錯誤沒有,直捷讓你見到一切法的體相作用。

  「聖明」,在古時候稱贊帝王,皇上聖明,就這個意思,他是不是真的聖明,那很難講。聖明是對佛菩薩說的,佛菩薩是真的。聖明,不會有一樁事情做錯的,不會有一個念頭錯的,那真的叫聖明。「無事不照」,照見不是眼見,也不是心見。眼見是眼識,眼識裏頭沒有智能,只是傳遞信息,六、七識裏頭有分別、有執著,不叫照。所以轉識成智之後,轉八識成四智,四智照見,像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這稱爲聖。「菩薩權實靈照」,這四個字說得好,權智照事,事千變萬化;實智照理,理是性體,知道相有體空、事有性空。所以他照見事實真相,他一點都不迷惑。事可以受用,決定不能執著,決定不能占有。你有執著、占有的念頭錯了,不執著、不占有,爲什麼?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外面是六塵,裏面是六根,六根六塵全是假的,沒有一法是真的,爲什麼?緣生之法。《中觀論》上講得好,「緣起性空」。懂得一切法都是緣起,因緣生法,因緣是無常的,因緣是不住的,所以一切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他可以自在受用,一塵不染;換句話說,他不放在心上。心上沒有,清淨心沒有,平等心裏頭也沒有,覺心裏頭更沒有。凡夫不行,凡夫用妄心,凡夫照見他就有,意根裏頭有他就不清淨,意識裏頭有他就不平等,第八識裏頭有他就迷了,他就不覺,這叫什麼?用心不同。宗門大德常說「你會麼?」那個會的意思是你會用心嗎?會用心用真心。在我們淨宗會用心,會用你的清淨平等覺心,清淨心轉末那,平等心轉意識,覺心轉阿賴耶,阿賴耶是迷,覺而不迷阿賴耶就轉了,轉成大圓鏡智。轉八識成四智你就是法身菩薩,大乘法裏頭說,你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肇公曰」,僧肇大師,「智慧,體;聖明,用」。這說得好,菩薩起用智慧聖明不可思議。「不可以言思擬議其形容」,這個境界,因爲它即空即有,空有不二。你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沒有,有與沒有都不要放在心上,就對了,你就沒有障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念老給我們說,「肇公之意」,他的意思,「智慧是本體,聖明是妙用」。賢首國師《還源觀》上四德,第一條「隨緣妙用」,智慧隨緣,一切明了,不落痕迹是妙用。爲什麼不落痕迹?因爲相是幻相,它不是真的,你放在心上是錯誤的,它要是真的可以,不是真的。今天我們修淨宗,我們只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其它一切都不可以放在心上,爲什麼?假的。阿彌陀佛是真的,阿彌陀佛是自性的德號,阿彌陀佛也是個抽象的概念,阿的意思是無,彌陀的意思是量,佛的意思是覺,這個概念是無量覺。無量覺是我們自己的本覺,今天我們念阿彌陀佛是始覺,始覺合本覺就是自性本具的無量覺。這個可以放在心上,其它的不可以。這個放在心上,把妄心慢慢會轉化成真心,它有這個作用,妄心裏頭放真東西,妄心就變成真心。凡夫,真心裏面放的是虛妄的東西,慢慢的把真心變成妄心。現在我們要反過來用,讓妄心還歸真心,那就成佛了。

  「一切事皆能照了通達,名之爲聖。菩薩之權智與實智,所生之靈明照用,衆生凡情絕不能解,故曰不可思。一切語言,不能表達,故曰不可議」。議是議論,所以佛法常用的「不可思議」,用這句話來形容真實。「非語言分別之所能知,故其形其容無法擬議」,它的形狀、它的容貌不可思議,爲什麼?這些有相的東西剎那生滅,生滅現象當中,縱然是千萬劫,我們世間講百千年,找不到兩個相同的。就像萬花筒一樣,你不斷的把它轉,看它圖案的變化美不勝收,看不到兩個一樣的。我們的心就像一個萬花筒,其實外面叁種現象都是假的,我們用叁種現象包括所有的現象,物質、精神、自然,這就是萬花筒裏頭不斷轉動的時候,它現的相,沒有相同的,也沒有真正的意思。所以你可以欣賞,你可別執著,執著錯了,占有就更錯了,對它怎麼樣?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像諸佛跟法身菩薩一樣,六根在六塵裏頭得自在,只要不執著就得自在,可以看、可以聽,決定不放在心上,你不被它影響。你放在心上就受它影響,不放在心上不受影響,不受影響,那就是見而無見、聽而無聞,這才是契入真實的境界。非語言分別之所能知,故其形其容無法擬議。

  「又不可思議有二種:一者理空,非惑情所測」,這個惑情就是六道衆生的感情,爲什麼稱惑?迷惑,他不知道,他沒有方法測度的。「二者神奇」,神奇是從事上講,「非淺識所量」,量是度量,我們的知識很淺薄,看到這個事情很奇怪,無法想象。「又《智度論》曰:小乘法中無不可思議事」,小乘法接近世間法,所以世人的知識可以能接受,可以思、可以議,六道裏頭的世間法。「唯大乘法中有之」,不可思議的大乘法中有之,「如六十小劫說《法華經》謂如食頃」。釋迦牟尼佛講《法華經》講了多久?六十小劫。在我們人間時間多長?吃一頓飯的時間。這就是給你說時間不可思議,它不是真的,無量劫可以把它濃縮爲一剎那,一剎那可以把它延長爲無量劫。佛說《華嚴經》就是跟這個相反,《法華經》六十劫變成食頃,《華嚴經》二七日中變成無量劫,佛才能說得那麼圓滿。那經多大?十個叁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念,無量劫念這部經都念不完,怎麼說法?念劫圓融,這個不可思議的境界。這種境界世間沒有,六道裏頭沒有,十法界也沒有,聲聞、緣覺也沒有,只有大乘法中有之。所以菩薩的德慧跟佛一樣。那我們要知道,經上所說的字字句句跟我們有分,如果有一個字跟我沒有分的、沒有關系的,那早就刪掉了。佛所說的、佛所講的全是我們的自性,理是從體上講,事是從相上講,或是從因果上講,不離自性。說明什麼?我們跟佛的關系、我們跟法的關系、我們跟僧的關系,也就是說,我們跟叁寶的關系,叁寶即是我,我即是叁寶!後面是這段的總結。

  【如是等諸大菩薩。無量無邊。一時來集。】

  這段是講參加法會大衆人數之多,『如是等諸大菩薩,無量無邊,一時來集』,「總結以上德遵普賢之諸大菩薩,爲聽聞贊揚淨宗妙法故,爲廣宏普賢願王故,爲普度十方叁世一切有情,往生淨土究竟涅槃故,同德同心,一時來會」。末後這一句說得好,同德同心自自然然一時來會。一時是佛講經說法的時候,他們都是法身菩薩,智慧跟德能都跟果佛相等,他怎麼會不知道!賢首國師給我們說,依報跟正報都有叁種周遍的本能,念頭才動周遍法界。釋迦牟尼佛要宣講這部經,這個念頭才動,遍法界虛空界諸佛菩薩、法身大士全知道了。念頭才動就好像通知一樣,這個信息發出去,大家都收到。與菩薩、與諸如來同心同德,自自然然,同心同德就感,自自然然就來應,有沒有來?來無所從來,去無所從去。實際上楞嚴會上世尊所說,「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來的時候當處出生,走的時候隨處滅盡,沒有來去。無來而來,無去而去,來去不可得,這也是大乘裏頭有,二乘裏頭沒有。爲什麼?這些妙覺果佛,他們的身心跟虛空法界融成一體,虛空法界就是他的身,虛空法界就是他的心,他的身心遍滿虛空法界沒有形相。他的身心不是物質現象、不是精神現象,也不是自然現象,衆生有感他來應,衆生是什麼形相,他跟衆生現同樣的形相,真正得大自在。教化衆生的緣盡,他就沒有了。

  末後這叁句,總結以上那些人都是德遵普賢。所以…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00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