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00集▪P3

  ..續本文上一頁我們修淨土決定不能疏忽普賢菩薩之德,普賢菩薩之德就是十大願王。十大願王好記,一句四個字,十句四十個字,四十八願不好記。十大願王就是四十八願的濃縮,十大願王每一條都做到,四十八願就圓滿,這個不能不知道。一定要把它落實在現前的生活上,禮敬諸佛,消我們什麼業障?傲慢的業障,嫉妒的業障,自以爲是的這些業障都消掉了。對一切衆生首先念頭轉了,一切衆生本來是佛,唯我一人是凡夫。《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他如是表演,無論是什麼人都是我的善知識、都是我的老師,善財童子五十叁參那麼長的經文,說得詳細。我們中國古人有沒有這個意思?有,說得太簡單,只是一句話,「叁人行必有我師」,你看看就一句話七個字。在《華嚴經》裏面就是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他做出樣子來做給我們看。叁人行,哪叁人?自己一個,一個善人,一個惡人,這叫叁人。善人所行的善,心善、言善、行善,我看到、見到,想想自己有沒有?有,歡喜,我要保持;沒有,我趕快學他,他是我的老師。惡人,我看到,我見到,我要反省他那個惡我有沒有?如果我有,要把它改過來,要沒有,不可以再犯。不都是我的老師嗎?善人如是,善事亦如是,善財就是用這種功夫一生圓滿成佛,所以他會學。絕對不是看到善,心生嫉妒;看到不善,心生毀謗,自己傲慢,那什麼都沒學會。

  所以你要懂得的,世出世間善人教導我們,「叁人行必有我師」是儒家教的,中國老祖宗教的;普賢十願、彌陀四十八願,佛教我們的,一個意思!所以禮敬諸佛,對善人、對惡人沒有不禮敬的,平等清淨誠敬的心修禮敬,不敢輕慢。對這些小動物蜎飛蠕動,都要看成是佛,對樹木花草、對山河大地,我們不但看作佛,要看它是阿彌陀佛。我們跟阿彌陀佛一分一秒一剎那也沒離開,我們自己在阿彌陀佛懷抱之中,我們四面八方、頭上頭下都是阿彌陀佛包裹著自己。自己爲什麼不變成阿彌陀佛?在這個環境當中,很容易自己就變成阿彌陀佛,這是真的。所以佛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之所以沒有變成,是我們想錯了,我們跟一切法對立,跟佛也對立,跟菩薩也對立。佛入我們的心,我們的心沒入佛的心,錯就錯在此地。實在講佛心跟自己心,它是一個心,不是兩個心,佛的心覺而不迷,我們今天的心迷而不覺,只有迷悟不同。覺是真的,永恒不變,迷是假的,有迷、有悟,所以它是假的。我們學佛,佛在經上教導我們的,只要依教奉行就能轉迷爲悟。久久習之,迷就能除幹淨,覺悟就永遠現前,不再迷惑。真要在這上下功夫,這叫真學佛!

  佛教我們放下的,不能不放下,放下起心動念、放下分別執著,恢複自己的真心,就是清淨平等覺,是真心。清淨平等覺,世尊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就是阿彌陀佛,所以說「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不是想象的,本來是這樣的!這就是《觀經》上所說的,本來是佛,「是心是佛」,這個心就是清淨平等覺;「是心作佛」,怎麼作?還是用清淨平等覺回歸自性。末後這一句,「《淨影疏》曰:爲法心同,故來一時」。跟前面說的意思完全相同,爲法、爲自己破迷開悟、轉凡成聖;爲他,爲一切衆生,全心全力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往生淨土,同成佛道。一心去做,不落痕迹,這就對了。菩薩衆就介紹到此地,下面還有在會其它的,「余四衆」,第一類「比丘尼衆」。

  【又有比丘尼五百人。】

  釋迦牟尼佛當年講《無量壽經》這一會,有比丘尼衆五百人。第二類有「清信士衆」,清信士是在家的居士男衆,有七千人。佛門稱優婆塞,這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清信士。第叁有清信女衆。我們現在稱女居士,優婆夷。特別在淨宗,都是以「清淨平等覺」爲修學的總綱領,爲修學的總持法門,無論用什麼方法,只要跟清淨平等覺相應,就是淨宗的純淨之法,心淨則佛土淨,這個心所感的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第四「諸天大衆」,有:

  【欲界天。色界天。諸天梵衆。悉共大會。】

  念老的批注,「以上經文,獨見《漢譯》」,這四句經文。「《魏譯》則僅有菩薩與比丘衆。《宋譯》經末曰:並天龍八部一切大衆,聞佛所說,皆大歡喜。均廣于《魏譯》」。比康僧铠的本子所列的大衆要多,康僧铠的本子很簡單。『欲界天』有六層,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往後都會詳細說到。『諸天梵衆』,這是講『色界』,「色界」有十八層天,分爲四禅,「梵衆」是初禅,初禅有叁天,統理初禅的是大梵天王。與淨宗有緣的都來了,這些是我們肉眼看不見的,他們來參與法會的人數,比我們世間人多。今天在劫難將要來臨的時候,法會裏頭不但有諸天,有六道裏面的神靈,數量無法計算。經中廣列。衆成就我們就學到此地,這序分通序講完了。

  下面是「發起序」,還是序分,我們看批注,「下一品(大教緣起第叁)爲別序,亦爲發起序」,也稱它作發起序。「序中如來現瑞放光,阿難喜悅請問」,這是講發起《無量壽》這一會的因緣,是世尊放光現瑞,阿難尊者看到了非常歡喜,向釋迦牟尼佛請教,佛爲什麼要放光?爲什麼現瑞?「世尊正答所疑」,阿難有疑,佛給他說明、講解,這樣就「演出一部廣大、圓滿、簡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難逢法寶」,就是這部《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阿難問出來的。我們看下面經文:

  【大教緣起第叁】

  第一段「光瑞發起」。

  【爾時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鏡。影暢表裏。現大光明。數千百變。】

  念老的批注,「釋尊將欲演說無上殊勝淨土法門,故現瑞放光,以興起」。佛法,佛說法一定要有人啓請,不問,佛不說,有人提出問題,佛才說。在十二種講經的儀式裏頭,講儀規,也有無問自說,像《阿彌陀經》沒人問,佛自己說了。那是特殊的緣分,佛看到大家的機緣成熟,但是就是問不起來,沒有人問,所以無問自說。這部經也非常相似,佛看到大家對淨土的緣成熟了,沒有人能問得出來,佛用這個方法放光現瑞,讓阿難看到這個現象,心裏面起了疑問,佛爲什麼放光現瑞,現這種奇特之相?引導阿難來發問,佛就給他宣講爲什麼放光。佛在念阿彌陀佛,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所以瑞相光明非常稀有。世尊本身的威德就不可思議,再加上阿彌陀佛,阿難在生平從來沒見過。我們看念老的批注,「釋尊將欲演說無上殊勝淨土法門,故現瑞放光,以興起阿難之問端,並令聞者生希有想」。阿難這一問,當時在會聽到的人,都生稀有難逢之想,「生難遭想」,難遭遇。「依教奉行,求生淨土」,起這個念頭。當然這些人就像經裏所說的,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如來。佛引起阿難尊者的問端、提問,世尊詳細說明介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引導衆生把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引發出來,希望能在這一生圓滿成就,往生淨土就是圓滿成就。「按圓頓諸經,具說本師釋尊放光之相。今經亦然」。今天這部經跟一般圓頓大經發起都非常相似,都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放光現瑞,引發大家的提問。

  在《漢譯》本裏頭,本經有五種原譯本,《漢譯》,安世高的譯本,這個本子失傳,這個本子裏頭說,「于時佛坐,思念正道」。佛有沒有思?有沒有念?沒有。有思、有念是凡夫,就不是佛,那這個思念是衆生有感,佛有應。衆生什麼感?淨土的緣成熟,所以感得佛就有應,這是感應。經上說的,是釋迦牟尼佛真實智慧裏面的善巧方便,就是後得智、權智法爾如是,興起這些變化,來引導這些有緣衆生契入正道。「面有五色光,數千百變。光甚大明」,光亮很大。「賢者阿難。即從座起,更正衣服,稽首佛足。前白佛言:今佛面目光色,何以時時更變!明乃爾乎」。阿難看到之後生起懷疑,向釋迦牟尼佛請教。這個意思底下就更清楚。「今」就是現前,「佛面目光精數百千色」,現的異相,「上下明徹,好乃如是」,這是阿難當時所看到的。下面是阿難的話,「我」,阿難自稱,「侍佛以來」,阿難做佛的侍者,「未曾見佛身體光曜,巍巍重明乃爾」。阿難過去沒見過佛的身體放光,巍巍是形容光的明亮,光色之好,乃爾是像這個樣子,以前沒見過。「我未曾見至真等正覺」,至真等正覺是對佛的稱呼,就是經題裏面講的「清淨平等覺」。「光明威神,有如今日」,這以前沒見過,《漢譯》本子經文上有這麼幾句。

  「《吳譯》同之,唯文字稍簡,余譯」,其它的叁種譯本「則語而未詳」,有說到沒這麼詳細,《漢譯》最詳細。「《魏譯》中,兩度雲光顔巍巍,又雲威神光光。《唐譯》雲: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鏡,凝照光輝」。《宋譯》只有兩句「面色圓滿,寶剎莊嚴」。五種本子合起來看,「便知漢吳兩譯最詳」,其它叁種「簡略」。唯《宋譯》本裏頭有「寶剎莊嚴」,其它的沒提到。這個合起來看,光中現剎,佛光裏面看到十方諸佛寶剎,像我們看電影、看電視一樣。「顯光中現剎之義,可補古譯之不足」,過去的譯本上沒有這四個字。「由是亦可見會集諸譯之必要」,這就有會集諸本的重要之處,不能沒有會集本。「又古注經家多謂本師說此經時未曾放光」,古大德有批注這個經本,多半都是用魏譯的,魏譯裏面雖然有兩次說到光顔巍巍,又說到威神光光,但是沒有細說,所以沒有提到本經放光。「蓋未詳考漢吳古譯之故耳」,這疏忽,對漢譯的本子、吳譯的這兩種,這兩種裏面有說放光。

  由此可知,原譯本不是一種梵本,根據這五種原譯本,古大德說,至少傳到中國來的《無量壽經》,有叁種不同的版本。那就是說明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至少是叁次宣說這部經典,所以結集的時候原本不同,這梵本不一樣。這說得很合理,合情合理。因此會集就變成非常重要,從會集才能看到五種裏面有說法不同的地方,你統統都能見到,那這個會集本就必須。而且夏老這個會集本,確實非常圓滿,將五種原本裏頭的精妙文句,一句都不漏,讓我們讀這個本子,把五種原譯本全讀到了。就是說原譯本裏頭有相同的部分取一種,不同地方統統取,讓你將五種原譯本全部都讀到,這會集本之好就好在此地。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00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