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公曰」,僧肇大师,鸠摩罗什大师的学生,「真友不待请,譬慈母之趣婴儿」。真正志同道合,还要请吗?不需要请。就像慈母之趣婴儿,她去照顾她的婴儿,时时刻刻不离开。「净影曰:一、所化众生无机感圣,名为不请。菩萨强化为作因缘,名友安之」。菩萨所化的众生,这里头没有感,没有人求佛菩萨,这就是没有感,所以佛菩萨就不应。诸佛菩萨一定是感应道交。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这个记载,没有人启请,没有人知道释迦成佛,只看到这个是出家人,在菩提树下入定打坐,不知道他成佛。因为出家人在树下打坐的太多了,在印度是一般的风俗,都找个树下在打坐,谁知道释迦成佛?释迦佛自己就念着,没有人启请,他就入般涅槃,就不住世间了。四禅天净居天人看到,赶紧下来,变化人的形状,启请释迦牟尼佛住世,讲经教化众生。佛就答应了,佛只要不拒绝就是同意,就是默许。从定中出定,出定到鹿野苑去找他那五个同伴。这五个人是他出家离开家庭去求学,他的父亲派遣这五个人,五个人都是亲戚,照顾他、陪同他。他就先找这五个人,跟他们讲经教学,这跟他有关系的,先讲给他们听,他们听了就觉悟了。当中憍陈如不但理解,他证阿罗汉,也就是听了之后,当下就能把见思烦恼放下,这一放下就证阿罗汉果。
所以有讲经的、有听经的、有真修行的、有证果的,这四个条件,在鹿野苑初转*轮,给这五个人讲经的时候,这四个条件具足,这是正法住世。有讲经的、有听经的、有真修行的人,没有证果的,这叫像法。有人讲经、有听经的,没有依教修行的,这叫末法。末法时期就是把佛法当作学术去研究,搞佛学而不是学佛,这是末法。如果讲经的人没有了,听经的人没有了,这叫灭法,法就没有了。这是《仁王般若经疏》上讲的,讲得好!那我们今天按时间来算,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我们生在末法时期,末法时期我们有学习、有讲法、有听、有真修,还真的往生,这是正法,末法里头的正法。
佛说得好,我们要明了佛陀的意思,愿解如来真实义。要发大心把正法带起来,不讲是决定不行的,释迦牟尼佛在世给我们做最好的榜样,讲经教学四十九年,没有一天空过。一个人也讲、多人也讲,确确实实像夫子一样,学不厌,教不倦,释迦牟尼佛做到了。过去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告诉我,以释迦牟尼佛为榜样,向他学习,你就不会走弯路。这个指示比什么都重要。教学相长,许多很难理解的东西都在教学里头,教学是得三宝加持,自然就悟出来。不教学我们的心是杂念,教学我们的心是一念,没有离开经本。在经本上随文入观,这里头法喜充满,展开经卷,佛字字句句是对我说的、是教我的,感恩的心生起来了,恭敬的心生起来了。感恩、恭敬就能够悟入,没有感恩、没有恭敬,不能悟入。你听其言,你不悟其义,言里头的义理你悟不到,那要真诚恭敬就能悟到。读经也是一样,读经随文入观,契入境界,这是修行。如果不能随文入观,不能回归自性,那就是跟世间学问一样,那就是搞佛学,就不是学佛。所以佛学跟学佛是心态不一样,形式没有两样,心态不相同。我悟入,悟入是为什么?悟入是教化众生,帮助众生起信,帮助众生悟入,帮助众生发愿,就为这个,不是为自己。要为自己的话,赶紧去往生,离开这个世界。
第二,「所化众生虽有道机,无其乐欲,不知求圣,名为不请」。这两种不请,一种是跟佛菩萨没有感,佛菩萨就没有应,没有感应;第二种虽有感应,但是他没有这个愿望,那也不行,他也没有求往生、求阿弥陀佛这个念头,这也叫不请。可是菩萨知道,他过去有很好的基础,曾经学过,现在被环境迷了,求生净土、求亲近阿弥陀佛的念头生不起来,他也来了。为什么?知道你过去世有很好的根,现在一时迷住了,他来帮助你破迷开悟,帮助你转凡为圣,他知道你这一生可以做得到。所以「菩萨随机而为强化」,强就是带一点勉强,没有那么自然成熟。自然是佛菩萨一出现,你马上就觉悟,很容易教。这是加一点勉强。
佛教化众生,叫三转*轮。教学他有三个阶段,上上根人,示,就是表演给你看,你一看马上就觉悟了,不要说话,所以示转,这是对上上根。绝大多数是中根,中等根性人占的数量最多,对于这些人那就得讲经教学。所以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教学就用了四十九年,采取这个方法,产生很大的效果。第三种,你跟他讲,讲清楚了,他也听明白了,他不相信,那怎么办?作证转,就是说你得拿出证据出来,现在科学家讲,拿证据出来他就相信,所以作证转。这三种方式。有证明给你看,你不能不相信。你相信了,你认真去学习,你自己证得才算究竟。我相信,我理解,我懂得了,没有真正去做,你所明白那些东西你用不上,你不能把它变成生活、变成你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你用不上;也就是说,你依旧过的是凡夫的生活,你不能过佛菩萨的生活。你要是证得,你的生活是佛菩萨的生活,那怎么会一样!三种都叫做友而安之。我们在这里看到佛菩萨慈悲,教化众生不疲不厌,念念总是帮助他在这一生当中圆满成就,不要到第二生。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九十八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