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0二集▪P3

  ..續本文上一頁法,只要他最後那一口氣還沒斷,肯回頭、肯忏悔、肯認錯,阿彌陀佛還是接引他。慈悲到極處!爲什麼?一切衆生本來是佛,造作五逆十惡、毀謗正法,他有沒有佛性?有。他是不是佛?他是佛。是佛就得幫助他成佛,怎麼可以不要他?所以善導講,阿彌陀佛說這句話,是希望人不要造這個重罪,五逆十惡、毀謗佛法罪太重了,別幹這個事情,是這個意思。不是彌陀不攝受,彌陀攝受,不得了!

  「大導師者,即彌陀世尊,以本願引攝五乘」。五乘就把一切衆生統統包含盡了,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上到等覺菩薩,下到阿鼻地獄衆生,彌陀心量大,統統包容,平等攝受。只要你具足叁個條件,真信,信有西方淨土、有極樂世界,信有阿彌陀佛,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是真的,接引一切衆生往生極樂世界,一點都不假。「故今本師演說本經」,釋迦牟尼佛爲我們演說這部《無量壽經》,「正是住彌陀之所行也」,住彌陀之所住,行彌陀之所行,幫助阿彌陀佛接引大衆。用我們現在的話說,把西方極樂世界詳細介紹給大家,希望大家發心,現在人說移民,移民到極樂世界,在那個地方圓滿成就。

  「最勝之道。《淨影疏》曰:無上菩提,是最勝道。又《會疏》釋曰:于一切世出世中無有倫匹」,在一切世出世間沒有法子跟它相比的,這是最勝道。「《甄解》曰:最勝道者,念佛往生一道」,這說得幹淨利落。爲什麼?「于一切方便中,無上最勝故」。還有比這更方便的嗎?不需要斷煩惱,不需要消業障,縱然幹了五逆十惡,忏悔改過,真能往生,找不到比這個再殊勝的,找不到了。我們在這一生遇到,你說這個多難得!這個東西真的就像中第一特獎一樣,億萬人中只有一個中,這我們多幸運!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遇到了;無量劫來稀有難逢,我們逢到了。這一生要忽略了,那就真的對不起自己,真的錯了!你一生幹別的錯事都是小錯,沒什麼了不起;這一樁事情疏忽了,你真叫大錯。

  「又最勝道者解脫德」,這也是《甄解》裏頭說的。「《涅槃經》雲:無上上,真解脫。故無上上,即最勝義」,跟這個經上講「最勝道者」,《涅槃經》上「無上上」,還是這個意思。「《甄解》之兩說,互爲表裏。因念佛即無上上最勝之道,往生必證涅槃也」。換句話說,往生你就是成佛了。「又正當念佛時,心作心是」,《觀經》上說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是佛,你本來是佛;是心作佛,我現在要回頭,我要作佛。「當下即是,即無上上解脫時也」,作佛的時間、作佛的處所不遠,就在當前這一念。「今日釋尊將演彌陀之妙法,故住于彌陀之所住,行彌陀之所行,念彌陀之所念,故雲住諸佛所住最勝之道」,就說的這個意思。我們今天放下萬緣,一心念佛,學習《無量壽經》,就是真正住彌陀之所住,行彌陀之所行,念彌陀之所念,就是經上講的「住諸佛所住最勝之道」,我們就落實了。這兩句經文變成我們的日常生活,變成我們每天最重要的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一切時、一切處不離這個就對了。下面一科「念佛功德」,請看經文:

  【去來現在佛佛相念。爲念過去未來諸佛耶。爲念現在他方諸佛耶。何故威神顯耀。光瑞殊妙乃爾。】

  這是阿難尊者請法,也是一段很重要的心念。爲什麼今天世尊放光現瑞殊勝微妙乃爾,像這樣子的,從來沒有見過的?我們看念老的批注,『去』是過去,『來』是未來,『現在』,這是講叁世,叁世諸佛『相念』,諸佛「相念」裏面互相念佛。實實在在說,一切諸佛沒有不念阿彌陀佛的,阿彌陀佛也念一切佛,這是諸佛相念真正的意思。我們在大乘經裏面細心去觀察,的確只有阿彌陀佛真正稱得上究竟圓滿佛。其它的諸佛當然也究竟圓滿,但是阿彌陀佛比起叁世諸佛更究竟、更圓滿。從什麼地方體現出?從普度衆生,這樣簡單、這樣方便、這樣穩當快速幫助人成就,是一切諸佛所說法裏頭沒有的。因爲通途都要斷煩惱、都要消業障,哪有不斷煩惱、不消業障成就的?沒這個道理。

  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有沒有教人消業障、斷煩惱?有,不是沒有,他的方法太妙了,他就教你一心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你的煩惱就會斷,你的業障就會消。什麼原因?是阿彌陀佛將他四十八願五劫修行,極樂世界成就到今天十劫,經上講的十劫,這個十劫接引遍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的衆生到極樂世界修行都成佛了,這功德多大!本願的功德,自己五劫修行的功德,十大劫度化衆生的功德,這叁種無量功德回向給你、加持給你,讓你無量劫的煩惱習氣、一切業障自然都化解。這不是偶然的事情,這個阿彌陀佛能做到,別的佛想做還做不到。但是佛佛道同,一切諸佛如來會下,像我們這是釋迦如來會下,有這樣的根性,跟彌陀有緣,佛都勸我們到極樂世界去成就,讓我們這些人帶業往生,業障自然化解。到極樂世界業障就沒有了,真正不可思議!這法門到哪裏去找?找不到。所以我們要珍惜,我們要抓住,決定不能把這個機會錯過。這講諸佛相念。

  「《嘉祥疏》曰:去來現在佛佛相念者,明叁世諸佛皆有化衆生之念」。這個不是假的,一切諸佛都曾經發過這個願,「衆生無邊誓願度」,都有這個願。度衆生方法善巧到極,無過于阿彌陀佛。所以一切諸佛,只要根性跟阿彌陀佛相應的衆生,統統把他送到極樂世界,送到阿彌陀佛那裏成就。阿彌陀佛那裏好像是一個學校,諸佛如來都把他的後裔送到那裏去成就,那不是造就,是成就。這句話「諸佛皆有化衆生之念」,諸佛本來是一體,諸佛都證得,既然是一體,決定是同心、同願、同德、同行。「光光相照,又智智相照,故雲相念也」,佛佛相念。「《甄解》曰:去來現(這是叁世)佛等,舉叁世佛相念,以推度今佛所念」。這個話講得好,阿難說的這個話,想必現在釋迦牟尼佛也在念諸佛,所以才現這樣殊特的相好,放光現瑞。

  「又《合贊》曰:我以叁世諸佛相念,類知得無今佛亦念諸佛?然今超過諸佛,現此奇相,有何故耶?」這都是祖師大德們在揣摩阿難說這個話的用意,想得都不錯,確實是這個樣子。「經雲:威神顯耀,光瑞殊妙,表所現色相,光顔巍巍,威神難測,放光現瑞,殊勝絕妙,十方寶剎映現光中,是故《合贊》稱爲,超過諸佛」。因爲阿難看到了,在佛光中看到了。《還源觀》上講的叁種周遍,周遍法界、出生無盡、含容空有,都在世尊所放光明當中見到。所以《合贊》說超過諸佛。

  「阿難因現睹光瑞」,現是現前,佛放光他在場,他親眼看到的。「前所未見」,阿難是世尊的侍者,佛講經說法,大乘經幾乎都放光,阿難常見。這次放的光非常奇特,阿難從來沒有看見過,所以才有這些問題、這些疑問。「歡喜慶幸」,機會難得遇到。「複自思維,今日世尊現希有之光明,顯難睹之瑞相」,今天的瑞相不容易看到。「故知世尊必入大寂之定,住奇特之法」,換句話說,一定要說無比殊勝微妙的大法。「此定此法即是念佛叁昧」,念同佛;「導師之行」,行同佛;「最勝之道」,度生之法同佛。「蓋以叁世如來佛佛相念,故推計釋尊今時必正念佛,但未知所念何佛」。所以阿難猜想得不錯,世尊肯定念佛。念佛,佛也念他,得佛力的加持,現無比殊勝的瑞相。所以問,「爲念過去未來諸佛耶」,世尊今天所念的是過去、未來的諸佛?「爲念現在他方諸佛耶」,還是現在(不是我們娑婆世界)他方世界諸佛?「若不是念佛者,何故今日佛之威神顯耀,光瑞殊妙乃爾」。這解釋,「威者,勇猛也。神者,不可測度也。顯耀者,光麗也。佛光中映現莊嚴之十方寶剎,妙顯《華嚴》不可思議之玄門,所現光瑞,殊妙絕倫」。這是阿難請法贊歎的意思,都在這裏顯示明白。下面正式「請說」,就一句:

  【願爲宣說。】

  這阿難請法。有啓請,佛當然會爲大家宣說。我們看下文,「贊請許說」,這科判,這裏頭分四段。第一個是「成佛機熟」,看衆生成佛的機緣成熟了,這要緊。這裏分叁段,第一段是「佛贊問義」,你問得太好了!

  【于是世尊。告阿難言。善哉善哉。汝爲哀愍利樂諸衆生故。能問如是微妙之義。】

  你問得太好了,『善哉善哉』就是太好太好了!我們看念老的批注,「右段爲本師答問之語。善者,好也。善哉,稱贊之辭也。《智度論》曰:善哉善哉,再言之者,喜之至也」,非常歡喜,說了兩個善哉善哉,就是太好了、太好了!「淨影師謂阿難所問,稱機」,就是現在在會的大衆,佛如果介紹這個法門,大家會相信、能理解、肯發心,這是機緣成熟。「當法」,佛要想宣揚這個法門,這些人正是可以接受的。「合時」,又合時節因緣。稱機、當法、合時,那佛當然歡喜。「《甄解》謂:所問稱可佛心故」,佛就是想說這個法門,這一問,佛真是稱心如意,宣揚微妙大法。

  「以下即如來自釋其贊歎之故」,佛爲什麼贊歎阿難?『汝爲哀愍利樂諸衆生故,能問如是微妙之義』。「哀愍」是悲心,大悲,衆生太苦了,在六道輪回。現在我們這個世間是苦到極處,中國、外國曆史從來沒有過的,災難這麼多也是從來沒有過的。現在不再隱諱了,許多場合當中大家都公開的來討論這個事情,災難太多,沒有辦法,不能不承認。這個問題怎麼能解決?阿難問得真好。所以「哀愍」,大悲心,拔苦心切,希望衆生離苦得樂,「利樂,慈心與樂」。悲,希望衆生離苦;慈,希望衆生得樂。「佛贊阿難,汝今願拔一切衆生苦,與一切衆生樂,乃能問如是之義」,你問得好。「微妙者,法體幽玄故曰微」,這是講的這部經,法就是這部經,這部經的經體是真實之際,是一切衆生的本性,幽玄,這叫微。不可思議這叫妙。「蓋以法之本體幽深玄妙,非語言分別之所能知,故名曰微妙」,你能問如是微妙之義。底下一段是用比喻來說,你所問的無比的殊勝:

  【汝今斯問。勝于供養一天下阿羅漢。辟支佛。布施累劫。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功德百千萬倍。】

  你這一問功德可大!爲什麼?衆生得的利益大,你的功德就大;衆生得的利益久遠,它影響久遠,你的功德更大。這個法門跟一切法門不一樣。佛法消滅不是突然的,是逐漸逐漸慢慢的沒有人學,自然就滅掉了。《大藏經》擺在那裏那麼多,沒人學,法就滅了,不是沒有;沒有人講演,沒有人學習,法就滅了。往後在這個世間流通最盛行的就是這個法,其它的法逐漸逐漸沒落,學的人愈來愈少,這個法門學的人會愈來愈多。我們相信末法再過一千年之後,大概全是這個法,其它全沒有了。阿難這一問功德可就大!末法一萬年,這一萬年人能得度,就靠這個法門。所以他這一問,真的超過供養一四天下的阿羅漢、辟支佛,『布施累劫,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你看上面是供聖人,下面是度凡夫,功德百千萬倍,不能比。

  我們把念老的批注(好懂)念一遍,「汝今斯問」,這佛說,汝是阿難,你今天這一問。這一句一直到這一段的末尾,都是表阿難此問的功德。「一天下,乃四天下之一」,這個地方四天下之一,就是指的地球,我們今天講全世界。「即住于須彌山四方之四大洲:一南瞻部洲(即地球)。二東勝神洲。叁西牛貨洲。四北郁單洲。故知一天下即一大洲。佛言,阿難此問之功德,勝于供養一大洲之阿羅漢」,我們今天講全世界,全世界的阿羅漢、辟支佛。這個問的功德超過供養,超過「多劫布施諸天人民,及蜎飛蠕動之蟲類,百千萬倍」。布施累劫,劫是時間,很長的時間。《智度論》上說,四十裏的石頭山,有長壽人,每一百年來一次,用他身上穿的細軟的衣服在這個石頭上拂拭,把這塊石頭都磨幹淨了,「而劫未盡」,這個劫的時間多長,四十裏的一塊石頭。這是來形容時間之長不可思議。「蜎者小蟲,蜎飛,能飛之小蟲」。「蠕動」,這是爬蟲,小爬蟲。這是說對上供養阿羅漢、辟支佛,對下布施累劫六道衆生,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代表這六道衆生,功德百千萬倍。這是問法的功德,請問的功德。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0二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