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0叁集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0叁集)  2011/12/2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10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叁百六十四頁第四行,「己二、釋」,請看經文:

  【當來諸天人民。一切含靈。皆因汝問而得度脫故。】

  世尊在講解這部大經之前,放光現瑞,讓阿難尊者看到,歎爲稀有。于是阿難尊者向世尊請教,放光現瑞所代表的意義。接著向佛請法,佛許可了,告訴阿難,你這一問,這個利益太大了。佛說了個比喻,這一問具足的功德超過供養一天下的阿羅漢、辟支佛。一天下就是說我們這個地球,全世界的阿羅漢、辟支佛,供養的福報大,阿難這一問超過了。而且超過「布施累劫,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功德百千萬倍」。這就是說明,地球上的六道衆生也是指一天下的。一天下是一個單位世界,一個單位世界是現在人所說的銀河系。爲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功德?所以這有一個征釋,「何以故」,爲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功德?世尊給阿難說明,『當來諸天人民,一切含靈,皆因汝問而得度脫故』。因爲你問,佛才給大家講,講《無量壽經》。

  我們看念老的批注。「蓋以,當來諸天人民一切含靈,皆因汝問」,這個汝就是阿難尊者,阿難這一問,「而得度脫」,問出這部經來。含靈是指含有靈性的,就是衆生。在過去,我們總以爲含靈的衆生是動物,或者再把動物擴大一點來講,是生物,這都是含靈,無生物那就不叫含靈。所以有有生物、無生物。可是《華嚴經》上告訴我們的,有一句很明顯的話,佛說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有情就是生物,無情就不是生物,有情無情同圓種智,怎麼講法?這真是把人考倒了。四十多年前,我在佛光山教佛學院,佛光山一共有六、七個老師,叁個出家,叁個在家。會性法師、星雲法師、我一個,叁個出家的,還有唐一玄老居士,那時候八十多歲,還有方倫老居士,也七十多歲,這都是很有修持、很有學問的長者。另外還有一個老師教音樂的。星雲法師曾經提出這個問題,他說這句話我們怎麼解決?無情衆生怎麼可以同圓種智?無情衆生是什麼?礦物、山河大地,礦物。

  現在我們明白了,那個時候我們才四十多歲,經過這四十年我們搞清楚、搞明白了。這個宇宙當中沒有一個是無情的,現在所謂是有機的,有機就是活的,山河大地也是活的。其實經上講得很清楚、很明白,祖師大德也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粗心大意沒看懂。看了這麼多年,慢慢才把它看懂了。最近我們又看了很多科學報告,最近叁十年尖端科學家他們研究的報告,居然跟這句話有關系,「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有關系。告訴我們,再小的物質現象都沒有離開受想行識。換句話說,佛講的正報最小的,我們的汗毛,毛端,依報最小的微塵,極微之微,現在科學發現的原子、電子、粒子,基本粒子就幾十種,誇克也是幾十種,像中微子,都非常非常之小,我們沒辦法看見,要用現代高科技的這些儀器去觀察,才發現有這些東西。發現出物質從哪裏來的?物質從意念變現出來的,跟大乘相宗裏面所說的完全相同。

  宇宙從哪裏來的?佛告訴我們「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個無明就是阿賴耶。世出世間一切法的本體,佛家叫性體,是一個,叫自性、叫法性、叫真心,本經上所說的真實之際,這是哲學裏頭所講的本體。一念不覺從這個體就生出阿賴耶,阿賴耶是果,一念不覺是因,這就蹦出一個阿賴耶出來。阿賴耶就是造物主,宇宙、萬法、我都是從它來的,我們每個人自己都是從它變出來的。阿賴耶的叁細相,業相就是一念不覺,那是業相;從業相裏面就生出轉相,現在科學叫信息,這是精神的一個部門;從轉相再就變成了境界相,境界相就是物質。所以物質從哪裏來的?從轉相變出來的。轉相從哪裏來的?從業相變出來。業相這一念不覺沒有原因,沒有先後,時間跟空間都沒有。現在科學家提出一個零點能量點,跟這個說法意思很相近、很接近。所以今天的科學發達逐漸走向佛學,幫助我們對佛經裏頭很多的奧秘我們懂了。過去這很多奧秘,佛說的,我們只能相信,但是有疑問。科學的報告把我們這些疑問解決掉了,讓我們對于經典深信不疑。所以我想科學家裏頭一定有很多佛菩薩再來的,應以科學家而得度者,即現科學家而爲說法,觀世音菩薩叁十二應,了不起!佛教裏頭太偉大了,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什麼方式說法,就用什麼方式。

  所以物質現象再小再小,它都包含著色受想行識,色是物質現象,受想行識是精神現象;換句話說,精神跟物質分不開,沒法子分,它是一體!怎麼分割,分割得再小,還是具足受想行識,一樣都不缺。這就把「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的問題解決了。說動物、植物、礦物,是我們凡夫之見,今天科學給我們說能量、信息、物質,也是凡夫之見,說得沒錯。佛的知見,佛的知見則一即是叁,叁即是一,它不能分的,這是佛的知見,佛知佛見。整個宇宙是一體,我們跟諸佛是一體,我們跟一切衆生是一體,這是大乘教裏頭的精髓。所以,佛爲什麼這麼慈悲,爲什麼無條件的來幫助這些苦難衆生,爲什麼?同體大悲,同體大慈,遍法界虛空界跟我是一體,跟你也是一體,跟他也是一體,跟諸佛如來是一體,跟衆生也是一體,乃至于跟地獄衆生還是一體。所以,衆生有感,佛就有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阿難這一問,這是這部經的緣起。

  漢譯本裏面說,「阿難,今諸天帝王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汝皆度脫之」。阿難不問,佛不講經,阿難這一問,佛就講了。講這部經佛是無比的歡喜,爲什麼?這個經、這個法門能叫一切衆生一生就能度脫,跟別的大乘經不一樣。別的大乘經難,難在哪裏?煩惱要斷,業障要消。不斷煩惱,不消業障你怎麼可能成就?我們要是斷煩惱、消業障才能成就,我們就難了,沒指望了,只有在六道裏頭搞輪回。六道裏頭搞輪回,叁惡道的時間長,叁善道的時間太短,這學佛同修大家都知道,那就沒救了。這個法門有救,煩惱不要斷,業障不要消,怎麼辦?這一句佛號就幫助你消業障、斷煩惱,這不可思議!所以這是如來無上的法門,第一法門。今天佛說這部經,那還得了,真正是暢佛本懷。佛菩薩心裏念念是幫助衆生成佛,這是機會到了,阿難這一問機會到了。所以,佛是以無比的歡喜心,把這個法門教給我們。

  我們看批注。「蓋因此問而引出」,阿難這一問,引出釋迦牟尼佛說法,這個法「凡聖齊收」,這是講契機。這個法門什麼人契機?凡聖統統都契機,上自等覺菩薩,下至無間地獄衆生,統統得度。「利鈍悉被」,根利的是一些聖人、菩薩,鈍根是凡夫,包括叁途。「橫超叁界」,這個了不起!八萬四千法門沒有一門是橫超的,只有這一門,這一門叫橫超。像念書一樣,學生在學校念書,小學畢業念中學,中學畢業念大學,大學畢業念研究所,這叫豎出,豎的。橫超是什麼?不要經過,小學還沒有畢業就念研究所,博士學位就拿到了,這叫橫超。所以橫超這個法門是稀有難得。它是橫超叁界,快!豎超的時間長,橫超就在眼前,一生就成就了。不但橫超,「徑登四土」。這個徑是近,很近,不遠,你就證得極樂世界的四土。他方諸佛國土,四土是有等級的,不同維次空間,極樂世界四土是同一個維次空間。極樂世界沒有空間維次,所以四土在一起,一生一切生。生到凡聖同居土,你能夠每天跟實報土這些等覺菩薩在一起,這是他方世界沒有的。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你能跟觀音菩薩在一起,跟大勢至菩薩在一起,跟文殊、普賢在一起,跟彌勒菩薩在一起,天天見面。不但跟這些菩薩在一起,還能跟十方一切諸佛在一起,這個事情到哪裏去找?找不到!

  所以這個法門「諸佛同贊」,每一尊佛都贊歎這個法門。「經論共指」,千經萬論到最後的歸屬都歸屬極樂世界,都結歸到《無量壽經》。「一乘了義」,究竟一乘了義是這部經。一乘了義經典古大德只肯定了叁部,一乘了義,第一個是《華嚴經》,第二個是《法華經》,第叁個是《梵網經》。《梵網》沒有完全傳到中國來,沒有傳來,傳來只有裏頭的一品,「菩薩心地戒品」,就這一品。在中國,一乘了義的就是《華嚴》跟《法華》。這部經是一乘了義當中的了義,不可思議。本經的境界跟《法華》、《華嚴》完全相同,是一個境界,《華嚴》具十玄,本經也有十玄,這前面我們都學過了。

  「淨土法門。當來一切衆生,皆以此法而得度脫」。這是釋迦牟尼佛時候講的,那要在佛的末法時期,那更不必說了。所以在我們這一代,不簡單,出現一個夏蓮居老居士,我相信這是古佛再來,不是古佛再來,會集不出這麼好的經本。你看看宋朝王龍舒第一次會集,第二次清朝晚年的時候,鹹豐年間,魏默深居士會集,乾隆時代彭際清居士的節校,都不能算是善本。夏老居士在民國初年,用了十年的時間,完成這個會集本。夏老的學生黃念祖老居士,用六年的時間給這部經做一個集注。真實智慧、真實利益、真實之際,這個集注叁種真實都具足。我們今天得到了,這還得了!黃念祖老居士的批注出來了,我比他稍後一點,大概稍後個一、二年,我將這部經的科判寫出來。現在我們用的這個本子,經、科、注會合在一起,便利大家學習。所以,佛贊歎阿難請經的功德,正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裏面的「請轉*輪」,阿難請轉*輪,這麼大的功德。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明白了,我們想在世間做大功德、做大好事,什麼樣的大好事、大功德是第一殊勝?請佛講經。佛不在世了,請善知識講經,這世間有法師、有居士,這個功德大。

  今天我們碰到災難,災難好像就在眼前。昨天有個同修送一份資料給我,晚上我看了一下,數據的報告,二0一一年,就是今年,這十二月了,今年這一年全世界的災難特別多,而且災難的損失也特別大,史無前例,從前沒有過。…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0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