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0四集) 2011/12/2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10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叁百六十七面,我們要從第二行看起:
「又《甄解》曰」,這是一段,「真實之利對權假方便」,就很容易顯示出來。下面舉例說明,「故以世法望小乘」,這個望就是跟小乘做比較,「小乘真而世法假」。世法是六道輪回,它是無常的,不但身命無常,靈魂也無常,靈魂是非常不穩定。我們有些同學看過《西藏生死書》這個光盤,你就知道靈魂是飄浮在空中,速度非常之快,非常不穩定,在六道裏頭飄流,哪個地方有緣它就到哪裏投胎去。投胎所得的身體、一生的際遇,都是從自己業力變現出來的。如果這個人修善積德多,他一期短暫生命裏面過得很幸福;如果造的惡業多,那他的苦難就非常之多。像叁途可以說從生到死,都是生活在苦難當中。所以世法人天怎麼樂,時間都非常短暫,而叁途之苦時間是很長,不成比例。這就是世法不如小乘。小乘脫離六道輪回,所以小乘真,世法是假的。那要用小乘來跟大乘比,「權大乘」,權大乘是指十法界,沒有出離十法界,十法界裏面的佛、菩薩是權大乘。小乘來跟他們比,權大乘真,小乘假。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菩薩、佛比他高,他在下面,因爲他只是斷見思煩惱,塵沙、無明沒斷。菩薩斷塵沙習氣,佛斷無明,所以這地位比他高,就是權大乘真,小乘是假。四聖法界要相比較,上面兩層是真,下面兩層是假。
「以權大望實大」,實是真實,真實大乘,真實大乘是《華嚴》、《法華》。《華嚴》、《法華》它們是歸一真法界,脫離十法界,權大乘沒離開十法界,這個離開了,生到諸佛實報莊嚴土,所以這叫真實大乘,權大乘不如它。這是以《華嚴》、《法華》爲代表,「《華嚴》、《法華》等」,等是很多。真實的大乘要跟本經四十八願第十九願來比,這個十九統統是用康僧铠的譯本,康僧铠的本子是四十八願,他的十九願說,「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那這個人想往生極樂世界這一念的功德,《華嚴》、《法華》就比不上,《華嚴》、《法華》是假的,第十九願是真的。「何以故?《華嚴》《法華》以往生爲經益」,沒有超越十九願。以十九願跟二十願比,二十願說「聞我名號,系念我國,植衆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那二十願是真,十九願就是假,因爲一步比一步接近,接近極樂世界。那以二十願跟十八願相比,十八願是「十念必生」,二十願是假,第十八是真,十念必生。這樣子做個比較,讓你曉得念佛功德不可思議,連《華嚴》、《法華》都比不上,所以你不要小看了。
鍋漏匠就了不起,谛閑法師講的,他的成就超過弘宗研教的大德,弘宗是禅宗的祖師大德,研教是教下,像華嚴曆代的祖師,天臺曆代的祖師,跟鍋漏匠比都比不上,爲什麼?你還是在假,他已經到極樂世界作佛去了。你們是目標對准那,人家已經到達,這就比不上人家。谛閑法師那個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念佛還得了!真正了解之後,我們念念都是阿彌陀佛,爲什麼?打妄想是造罪業。我打妄想,爲什麼不念佛?我想佛多好、我念佛多好。何必雜心閑話!雜心閑話造輪回業,你出不了六道輪回。你念頭一轉憶佛念佛,就是心裏想佛、口裏念佛,你超過《華嚴》、超過《法華》,這個世間哪個祖師大德都比不上你。非常容易,非常簡單,成功、成就是頂尖,這法門到哪去找!所以二十願假,第十八願真。「今真實中之真實,圓頓中之圓頓」,就是憶佛念佛,稱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的佛號,這個事情沒人知道,這個事情人不相信。大家看《華嚴》、《法華》,那是佛教的花果,憶佛念佛是佛教的根本,花果離開根本它不能生長,這要懂得。念佛法門真實當中的真實,圓頓當中的圓頓。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夫圓頓至極」,達到究竟,「莫過于《華嚴》與《法華》」,你看看在這個地方,「今貶之爲權假」,把它貶低了。「而獨贊本經之一乘願海,六字洪名,爲圓中之圓、頓中之頓、真中之真者何耶」,這問爲什麼?真能叫人服嗎?《甄解》有解答。《甄解》說,「今就利益論,彼假此真」,就真實利益這個標准來衡量,憶佛念佛是真中之真,什麼經教都比不上。顯密、宗教沒有能跟它相比的,這是講利益,爲什麼?憶佛念佛你決定往生,生到極樂世界你要知道,你就是阿惟越致菩薩,這是真中之真。你依華嚴修、依天臺修都是修止觀,華嚴賢首《還源觀》裏面末後兩段,五止、六觀那是修華嚴,天臺是摩诃止觀,你在這一生當中,到不了阿惟越致的地位。這個法門一往生就得到,真實利益,真實的好處,怎麼能不信!怎麼能不幹!
下面解答,「彼說速疾成佛道,不見速疾成佛人」,《華嚴》、《法華》都講一生圓滿證得究竟佛果,可是沒有看到人修這個法門成佛的,沒看到。「故自成別時意趣」,也就是你照這個路去走,這一生得不到,來生,來生得不到,後生,你得很長很長的時間才能修成,路是不錯,很遙遠。修淨土呢?那就在眼前,垂手可得,你立刻就能得到。是同樣的利益,一個是要很長時間才會得到,這個是立刻就可以得到,你說哪個真、哪個假?「法體非別時意,人機劣故」,法體是相同的,法體就是自性,就是法性,就是真實之際、諸法實相,這相同的。它沒有先後,但是什麼?人機劣故,我們要想想,我們是什麼根機。所以《華嚴》、《法華》對象是什麼?上上根人,上中下都難,上上根人。達摩所傳的禅宗,對象也是上上根人,他才能悟入;不是上上根人,慢慢來,你什麼時候把你自己提升到上上根。淨宗法門不需要,下下根人也能成就,從上上根到下下根普度,平等的普度,這是真的。《甄解》的解答,今就利益論,彼假此真,何故?彼說速疾成佛道,不見速疾成佛人,故自成別時意趣,法體非別時意。法體沒這個意思,沒有先後次第,人機劣故。
「今信不疑者」,現在這個法門最重要是信,蕅益大師在《要解》裏面跟我們講了六個信。《彌陀經要解》,小本《彌陀經》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蕅益大師的判教叁分都是信願行,講透了,講到究竟處。他講信講六個信,第一個信自己,第二個信他,第叁信理,第四信事,第五信因,最後一個信果,自他、理事、因果深信不疑。信自己是什麼?信自己本來是佛。這是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說的,淨宗的理論依據,根據釋迦牟尼佛這兩句開示,「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憶佛念佛就是是心作佛,你本來是心是佛,本來是佛,現在又作佛,哪有不成功的!不但成功,當下就成佛,不需要長時間。理論根據在此地,我們要相信,相信自己本來是佛,相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相信釋迦牟尼佛爲我們介紹都是真實的,沒有一句是假話。只要我們深信不疑,具足蕅益大師所說的六個信,「十即十生」,十個人相信十個人往生,一百個人相信一百個人往生,一個不漏。「往生不退至菩提故」,菩提是如來究竟的佛果,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永遠不會退轉,只向著無上菩提。「初生處即菩提」,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就得到菩提了。
「在世滅後但此一法故」,這是說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間示現般涅槃以後,一切衆生真正得度就這個法門,找不到第二個。「一切凡聖行無別故」,凡,是六道凡夫,包括阿鼻地獄衆生;聖,極聖是等覺菩薩,這個法門統統含攝,全都包括,一個都不漏。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在信願行,真信、真願、真念佛,這個世間的緣統統放下,不能再放在心上,放在心上是障礙、是累贅,徹底放下。要真正認清這個世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用《金剛經》來觀照,「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這個一切有爲法,包括今天科學講的叁個現象,物質、精神、自然現象全都放下。明年的今天,二0一二年十二月馬雅災難預言,這是自然現象。我們科學上說的是星球在太空當中運行産生的現象,這種現象在太陽系跟銀河系産生的關系,運行的角度,好像是每隔二萬五千年有一次,科學家稱它爲銀河對齊。現在媒體、網絡、許許多多的場所,大家都在討論,得出了應對的一個結論,就是愛心,要提升精神的能量才能夠應對。
我們知道,無比殊勝的能量就是念阿彌陀佛,真實利益。彌陀的弘願普度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你看這個愛心,這個愛心是我們自己的本心,我們跟阿彌陀佛沒有兩樣,我們是迷了,並沒有丟掉。現在遇到釋迦、遇到阿彌陀佛,把我們喚醒,這一省悟過來能量就恢複了,而且這個能量無比殊勝。我們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生佛不二,自他不二,我們要走這個道路。我們看到許許多多修行人,有德行、有智慧、有靈通,他們給我們提供應對的方法,要跟信願持名來相比,那信願持名真,他們都是假,套這個例子來說。他們提的有沒有效?有效,歸結起來就是愛心,要真正學會愛自己。現在人最麻煩就是不自愛,不知道愛惜自己。愛惜自己不是愛身命,是愛慧命,這個重要。是愛自己的德行,愛自己的智慧,這個能量非常大,這個能量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
我們想想,我們怎麼個愛自己?把叁皈、十善、十戒、菩薩六度、普賢十願做到,那叫真愛自己。爲什麼?那是自己的性德,我自己本來就是這樣的。我現在迷了、胡塗,與自己性德完全相違背,造成今天地球這個局面,完全是自己造的。你自己的心、你自己的情緒造成一切。現在地球上居民的心是什麼?貪瞋癡慢疑這心。情緒是什麼?怨恨惱怒煩。那就造成今天混亂的社會,和災變的地球,自己造的。那念頭一轉,我們把貪瞋癡慢疑轉過來,不貪、不瞋、不癡,佛說這是叁善根;謙虛、誠信,謙虛就不慢,誠信就不疑,這是性德,五善根。我們的情緒是大慈大悲、是倫理道德,這個世界就有救,社會的動亂可以化解,地球上這些災變逐…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0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