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0四集▪P3

  ..續本文上一頁法實相就叫做無爲法身,在此地我們就能夠體會到,彌陀的法身遍法界虛空界,都是佛的法身;彌陀的心真實智慧,智慧也是遍法界虛空界。這就是極樂依正是圓滿自性流現,從自性流出來的現象。所以蕅益大師在《要解》裏說,「能說所說」,能說的是佛,此地是用釋迦牟尼佛做代表,這個老人說法四十九年。「能度所度」,佛能度衆生,衆生爲佛所度;「能信所信」,能信是我們學生,所信是佛的教法;「能願所願」,能願是我們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所願是極樂世界接受了我們的願心;「能持所持」,持是持名念佛,我們是能念,佛號是所念;「能生所生」,能生是我們自己的法身,所生是彌陀的法身、彌陀的國土;「能贊所贊」,能贊是十方諸佛如來,所贊的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依正莊嚴。「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全部到後面總結歸到實相,實相是事實真相。

  「可見入此門中,一一皆入實相,故所惠真實之利,莫過于此」。這把真實之利做了一個總結,遍法界虛空界,《要解》這幾句話統統都說到,是一個實相正印之所印。就告訴我們,它是一體,它沒有分裂,它沒有先後,也沒有隔礙,始終是一個整體。只是我們凡夫迷而不知,不了解事實真相;了解事實真相,我們都想證得。用什麼方法?佛給我們講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法,任何一門都能證得。但是我們根性不一樣,上上根人隨便修一個法門都能成佛。我們不是上根,那就得要在一切法門裏頭選擇一個法門,與我們自己心心相印的,就容易學,容易契入;跟我們善根福德不相應的就非常困難,很難學,不容易成就。這一門容易,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第十八願十念必生。還有哪個法門比這更容易,比這更簡單的?找不到了。

  名號只有四個字,蓮池大師在世的時候他老人家念佛就念四個字。曾經有人問他,這個故事寫在《竹窗隨筆》上,向他老人家請教,你教人念佛怎麼教法?他說,我教人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別人問他,你老人家自己怎麼念?我自己念「阿彌陀佛」。爲什麼?四個字比六個字容易,名號只有四個字,南無兩個是加上去的,南無是皈依的意思、恭敬的意思。我真到極樂世界去,跟阿彌陀佛這客氣話不要說了,直截了當,客套不要了,所以蓮池大師念阿彌陀佛。爲什麼?經上講的執持名號,名號就是阿彌陀佛,所以他不念南無。教別人呢?別人你這一生未必能往生,加上兩個字好,皈依阿彌陀佛,南無就是皈依的意思,歸命阿彌陀佛、禮敬阿彌陀佛,好,你未必能去得成。我,我是決定要去,所以一切客套統統免了,這就是重實質不重形式。真想去,真想去是你的心,不在這些外表上。真的相信,真願意去,極樂世界的好處,我們從這個經本上看到,我們非常滿意,我們很知足,有這個地方夠了,保證我一生成就。我們所需要的就這一句,它保證我們成就,不需要到第二生。成就早晚,那在各人的精進,如果你精進成就就快,你懈怠成就就慢一點,都是決定成就,真難得!這一段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我們看這一科最後這一段,「戊叁、希有難值」。經文:

  【難值難見。如優昙花。希有出現。汝今所問。多所饒益。】

  阿難這一問,佛給我們一解釋,祖師大德,對佛講的甚深的意義我們聽不懂、看不出來,這些人又做補充說明,讓我們完全明白,明白就要接受,依教奉行。『難值難見,如優昙花,希有出現』,「值」是遇到,這個法門你很難遇到。「《會疏》曰:佛法難聞,故雲難值。佛身難睹,故言難見」。你在這一生當中見佛聞法不容易,多大的善根福德因緣你才能遇到,遇到怎樣?不知道珍惜,所以遇到多少人空過了,等下一次再遇到,一等就是好多劫。所以我們修行絕對不是一世成就的。我們有緣分遇到這個法門,第一個條件,過去生中修的有善根福德,這是先決條件。第二個條件是因緣,有這個殊勝的因緣,我們遇到了,遇到了不見得就有成就,遇到的人很多,成就的人不多。就像李老師當年在世常說的,念佛的人很多,求生淨土的人很多,真正能往生的,一萬人當中,也不過是叁、五個而已,不成比例。什麼原因?不是真信,不是真願,對這個世間還有留戀,還放不下,這就是障礙。

  我好像聽到一個信息,大概是美國人,還不知道是哪個國家的人,要把美國「2012」那個電影,不曉得是原片還是重新再拍,對全世界來一次播放,讓大家提高警覺,這是好事情。有這種想法、做法的人,我覺得那是菩薩再來,告訴我們,我們的光陰有限,加緊努力。美國布萊登講的話是有道理,應對二0一二年十二月的災難,他說叁句話,希望地球上的居民,在這個時候棄惡揚善、改邪歸正、端正心念。他說得很好,不但災難可以化解,還能把地球帶入更好的走向。許多信息傳來,與布萊登所說的都非常接近,我們學佛修淨土還能不幹!

  釋迦牟尼佛我們沒遇到,他是叁千年前出現在世間,不在了,他的經典我們遇到了。我們遇到雖然是中文翻譯本,有人要問,這翻譯靠得住、靠不住?有沒有翻錯?我初學佛的時候這個疑問就很濃,我向方老師提出來,我舉了個例子,《古文觀止》裏頭隨便選一篇古文,讓現在人去翻成白話文,原味翻不出來。那經典從梵文翻到中文行嗎?當時我提的問題,爲什麼這些梵文本沒有傳下來?這些老師爲什麼不開班教我們學梵文,不通過翻譯多好,我直接看原本多好?我向方老師請教,方老師笑著回答我,他說,你不懂,古時候中國人跟現在中國人不一樣。怎麼不一樣?現在人喪失了自信心,對自己老祖宗不相信。中國古人自信心超強,這些翻譯的人,把佛經譯成中文是什麼樣的心態?意思完全沒錯誤,確實是釋迦牟尼佛的意思,而文字比梵文還要華麗、還要通暢、還要美。換句話說,學佛用中文本就可以,梵文本可以淘汰掉,不要了。這種豪氣現在中國人沒有了!這是方老師給我解釋的。

  以後我在臺中學經教,也把這個事情向李老師請教過,李老師告訴我,當年的譯場,參加翻譯工作的人,佛菩薩再來的很多,最低的階層是叁果以上,叁果是阿那含,不是凡人,他們是修行證果的人。你看李老師跟方老師解答不一樣,李老師是個學佛的人。佛菩薩來做這工作,真的不是假的。佛菩薩常在世間,不止一個,很多。讓我們體會到大乘經上有一句話說,「佛氏門中,不舍一人」,有一個人真正發心修行,佛菩薩都會照顧他,遇到有難關的時候,一定有人把你點醒,幫助你解決。佛常在世間,沒人知道,不認識他。

  于是我們想到會集經的人,這個事業是不可思議的大事業。《無量壽經》五種翻譯的本子,把五種本子合起來變成一本,這是大工程。宋朝王龍舒居士開始做,龍舒居士這一個會集本,《大正藏》收的有,《龍藏》收的有,入藏。祖師大德認爲他這個不算善本,爲什麼?第一個他只有四種經的會集。唐朝《寶積經》裏面的一分,「無量壽如來會」這一會,是佛在講寶積這一個大單元裏面,也講了極樂世界,講得很詳細,這個本子王龍舒沒有看到過。在古時候讀到一本書多困難!這部書裏頭有一些經文其它四種本子都沒有,這就是會集得不圓滿。另外一個問題,取舍是不是精確妥當,這要靠自己修行的功夫,還要文學的底蘊,這工作才能做得好。

  第二次鹹豐年間魏默深的會集本,他是五種原譯本都看到,所會集的本子確實比王龍舒的本子好,這個本子我們現在印的這個,就這個本子,這就是魏默深會集本,這個本子是經過夏蓮老校正過的。在我想,他校正完了之後,覺得有重新會集的必要,所以用了十年時間,會集成我們現在用的本子。你看這叁個人的會集,從宋朝到現在後後勝于前前,愈是後面的比前面好,前面裏面有缺陷毛病統統改正過來了。這是個非常完美的會集本,真的是「希有難值」,我們今天遇到了,這是大福報,不是大福報你怎麼生在這個世間?怎麼看到這個本子?希望我們珍惜這個機緣,絕不錯過,我這一生就到極樂世界去了,對這個世間不要再留戀。

  「優昙花,一譯靈瑞花。此葉似梨,果大如拳,其味甘」,甘是甜的,「無花而結子,亦有花而難值」。我們中國人常講「昙花一現」,我第一次看昙花在新加坡,昙花什麼時候開?確實子時夜晚十二點,開花的時間大概半個小時,半個小時之後花就謝了。只有那一剎那的時間,你看到花開,開得非常之美,時間很短,不容易看到。「《般涅槃經》曰:有尊樹王,名優昙缽,有實無華。若金華生者,世乃有佛」。這是佛經裏頭記載的有優昙缽,有這個樹,這個樹我們現在有樹,叫無花果,它不開花,它結果,如果開花,那花非常稀有,靈瑞。佛出現在世間,這個樹開花,佛不出現在這個世間,這個樹不開花,只有果。所以開花它有特別的因緣,稀有難得。「又《文殊現寶藏經》曰:無佛世有實無華」,這經上都有記載。「又《出曜經》曰:數千萬劫,時時乃出。群生見華,謂曰如來將出」,根據上面這幾部經所說的,「可知此花希有難逢」。于有佛出現的時候它才會開花,所以用它來比喻,「佛之真實教法難值難遇。今因阿難之問,開釋尊之本懷」,問的正是佛所想的、佛所願的。「顯彌陀之宏願,乃將此真實之法和盤托出,普利群生」。故贊阿難曰,『汝今所問,多所饒益』。你今天一問,這個利益太大太大、無量無邊,多少人將來在這個經本上得利益。

  這個經本從漢朝到現在將近兩千年,因爲《無量壽經》傳到中國來最早,安世高那個時候就翻譯,可惜安世高的本子失傳了。至少是一千七百年前,流傳這麼久。因爲譯本很多,完全看到不是容易事情,看到一種、兩種意思不圓滿,所以在中國大家就不學《無量壽經》,專學《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在過去,韓國、日本這些法師,在中國唐朝時候跟善導大師學習的,把淨土傳到他們本國,他們多半依《無量壽經》,只依一種翻譯本,就是康僧铠的本子,我們叫魏譯。康僧铠出生在叁國時代,他居住的地方是魏國(曹魏),同時代在南方,東吳、西蜀佛教都相當流行。《阿彌陀經》翻出來之後,鸠摩羅什大師翻譯的,非常受歡迎,在中國普遍流通,講的人多,注的人多,留下來這些注疏,有叁種是被公認《彌陀經》權威的批注,蓮池大師的《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幽溪法師的《圓中鈔》,《彌陀》批注叁大部。

  《無量壽經》爲什麼不能流通?主要就是本子的問題。龍舒居士雖然不是很完整,但是他的會集本非常受歡迎,幽溪大師《圓中鈔》裏頭,引用《無量壽經》的經文,全是王龍舒的本子。民國初年夏蓮居老居士用十年時間,重新整理、重新會集。他原來也是想把魏默深這個本子,重新整理、補充成爲一個完善的本子,以後還是感覺得不是很妥當,于是重新會集成爲我們現在用的本子。魏默深這個本子裏面是叁十七品,當年會集的時候可能是想到叁十七道品,用叁十七品。夏老這個本子四十八品,應該是用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所以將全經分成四十八品。《無量壽經》我們有了定本,這是無比殊勝的因緣,在現在這個時代我們才遇到。

  「又《出曜經》曰:數千萬劫,時時乃出。群生見華,謂曰如來將出。據上諸經可知此花希有難逢,于有佛世方始出現,故以喻佛之真實教法難值難遇。今因阿難之問,開釋尊之本懷,顯彌陀之宏願,乃將此真實之法和盤托出」。和盤是統統拿出來毫無保留。「普利群生」這句話,這部經、這個法門可以完全承當,無論是什麼樣的根性,上至等覺菩薩,下至無間地獄衆生,有緣遇到都能得度,而且是平等普度。我們從這地方去想,就能體會功德不可思議。世尊對阿難的贊歎,「汝今所問,多所饒益」,你這一問,這個法門宣說出來,利益無量無邊衆生。我們在這個時代,特別是在災難的前夕,我們能遇到,我們能認識、能依教奉行,無比的幸運,我們要認真努力,決定成就,絕不錯過這一次的機緣。好,現在時間到了。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0四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