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0五集▪P3

  ..續本文上一頁妄語,真實的事情,特地朝山兩次大病,菩薩照顧。所以,由于住本地法身,法身無時無處不在,示現之應身就圓具圓滿報身德。你看文吉示現乞丐的身分,他能把老和尚一身病照顧好,讓他恢複健康,繼續去朝山。古時候這種朝山用意何在?也是度化衆生,以身教教導衆生禮敬諸佛,自己做出榜樣來給大家看。讓一些人看到感動,佛不是有真正的大德、大智、大行,如何能叫一個衲子這麼樣的虔誠去朝拜?現身說法,功德在這個地方。多少人看到他,覺悟了,醒悟過來了,對佛法産生信心,功德在此地,發生信心、産生信心。

  「德用圓融」裏頭叁科,第二「征」。

  【所以者何。】

  這是接著前面「身及諸根,無有增減」,爲什麼?底下解釋。

  【如來定慧。究暢無極。】

  所以他能夠念劫圓融,如來的定,他所得的定,禅定。慧是智慧。「戒定慧,稱爲叁無漏學」。戒是戒律,是一般世間人講規矩,正所謂沒有規矩就不能成就方圓。規是圓規,畫圓的,矩是矩尺,九十度的,這畫方形的,做木工必須要具備的工具。所以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戒律是學佛的人必須要遵守的規矩,戒定慧稱爲叁無漏學。佛教傳到中國來,把這個學習的理念帶給中國,儒接受了,道也接受了。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都是這個概念延伸的。一門深入是戒,真正能守得住,一般標准是十年,十年把心定在一門上,無論是哪一門,當然是你喜歡的、是你愛好的。爲什麼?你學得有興趣,你對它根深蒂固,容易得定。你的念頭原本是散亂的,經過這個方法訓練,讓你的意念能夠集中。孟子所謂的「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放心是什麼?散亂的心,把散亂的心歸一這就是學問之道。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都攝六根」,那就是收心,把意念集中,一向專念,他就成功了。這個方法妙絕了,你容易得叁昧,得叁昧之後就容易開悟。

  所以,佛法跟中國傳統文化儒、道,佛也算進去,儒釋道叁家,都重視叁昧,重視有定功。定還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在因定開悟,開悟就是開智慧。智慧是什麼?實際上說智慧就是叁昧的作用。你先得到叁昧,叁昧成熟了,起作用,起作用是智慧。所以,禅定是根本智,起作用的叫後得智。在《華嚴經》上,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會下得定,成就根本智。根本智在《般若經》上所說的叫「般若無知」,那就是根本智,般若無知,起作用的時候叫「無所不知」,無所不知是起作用,無知而後才能無所不知。我們這個世間人學東西跟這個方法相反,我們是要求知,求一輩子,知之很有限。所以你有知就有所不知,你不知道的東西太多了。

  在中國惠能大師的例子,諸位就能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惠能大師無知,我們要記住,他二十四歲,年紀很輕,家庭環境非常清寒,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砍柴爲生。每天上山砍柴,到城裏去賣柴,這個工作很辛苦,這苦力。柴賣掉,得了幾個錢,柴很便宜,不貴,他也只能買一點米過個一天的生活,一天不砍柴一天就沒生活,這是惠能大師當時的環境。偶然一個機緣,柴賣掉的時候,拿著錢想出去買東西,這個買柴的人住在客棧裏頭,聽到人家在裏頭念《金剛經》,偶爾聽到。他就覺得很有趣味,站了一會,等他把經念完,他去叩門向他請教,你念的是什麼?裏面人告訴他,我念的《金剛經》。他把他聽到的,所感觸的,就是體會到的,給這位居士講,這位居士非常驚訝,他講得很好。那真的是有心人,看到年輕人願意幫助,這個人有善根,不是普通人。就勸他到黃梅跟五祖忍和尚去學佛法去,你有這分天才。家窮,人家給他十兩銀子,十兩可是一筆大錢,給他做安家費,幾個志同道合的學佛的朋友替他照顧他的母親,他無後顧之憂,去了。

  在黃梅住八個月,講堂天天講經,他沒去聽過一次,沒有人安排給他,禅堂天天參禅,他一支香沒坐過。五祖分配他的工作,柴房裏面破柴、舂米。也是苦力,他是賣柴出身的,叫他天天去破柴,這個工作幹了八個月。居然他跟五祖心裏頭有默契,沒人知道,五祖心裏頭有他,常常念著他,他也常常念著祖師。傳法給他,《壇經》裏記載的都是禅機,五祖到碓房裏面去看他,他在舂米。看他身上還綁了個石頭,因爲他個子小,人輕,沒有力量,所以綁個石頭,就問他,這米熟了沒有?舂熟了沒有?這禅機!他說熟了,早就熟了,還欠篩,最後一道手續,把那些糠篩掉,還有糠沒篩掉。五祖的拐杖在他的碓上敲了叁下就走了,別人不知道,這是叫他叁更到方丈室去,他就懂得。叁更他就去看五祖,方丈室的門開的,沒關,他一推就進去了。你看默契,沒人知道。給他講《金剛經》大意,當然他沒念過書,不需要看經本,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開悟了。說了五句話,那就是他的心得報告,五祖衣缽就傳給他了。

  釋迦牟尼佛開悟講了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六祖只說了五句話,二十個字,跟釋迦開悟所講的《華嚴經》可以說是完全相同。換句話說,《華嚴經》濃縮起來就是六祖的五句話,六祖說的五句展開來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釋迦牟尼佛在印度示現成佛,惠能大師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示現成佛,那叫上上根人,不認識字。他是不是全通了?全通了,真的是『如來智慧,究暢無極』,他真通了。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經,你念給他聽,他講給你聽,他講得非常透徹,能叫你聽了開悟,真正不可思議。能大師給我們的實驗,讓我們在大乘經裏面很多不可思議的境界,他的表演讓我們領悟到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會疏》曰:究謂究竟」,追根究柢,「暢謂通暢。簡異因位所得」,簡是簡別,簡異就是不同的意思。不同因位所得,他得的是果位,他不是因位,他證果了,所以叫「無極」,定慧都究暢無極。底下的解釋,「佛之禅定智慧,究竟通暢,非一切在因位之大士所能得」。不是一般在因位的菩薩,這是個證果的人。在一般來講,因位多半指十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十法界的佛,都屬于因位。但是實大乘,十法界是權大乘,權教,超過十法界,住在諸佛實報莊嚴土的這些菩薩,這叫真的大乘,就是實實在在是大乘。實大乘的菩薩有四十一個階位,圓教從初住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這叫實大乘,前面我們學過。他們也沒辦法,對于如來定慧也是莫測高深。這樁事情唯證方知,只有自己親證才知道,自己不是親證,都不知道佛的定慧達到什麼樣的境界。

  下面再說出這第叁,這是「解脫德」,「于法自在」,你看法身、般若、解脫,叁德秘藏。

  【于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

  『最勝』這兩個字是《唐譯》的,念老特別在這些地方給我們注出來,說明夏蓮居居士會集這部經,字字句句都有出處,不是隨便用的字,全是五種原譯本裏頭的原文。會集不容易,比翻譯困難,因爲翻譯自己用什麼文字可以斟酌,會集不可以,決定是原經文的字,你要從這裏頭采取,你不能換它的。所以這兩個字是《唐譯》的。「心離煩惱之系縛,通達無礙」,這叫自在,自在裏頭最殊勝的自在。「又不謀而運,一切無礙,謂之自在」,謀是研究、是策劃,那是通過意識。佛菩薩不用心意識,這叫真的自在。這是什麼?這是真的智慧。所以,智能跟知識不一樣,知識是從意識心裏頭現出來的,智慧是從自性現出來的,不一樣。知識能解決局部問題,有時候還不免有後遺症,智慧不會。

  「如《華嚴經》中之十自在」,舉《華嚴經》的例子,十種自在。第一種,「命自在,菩薩得長壽慧命,經無量阿僧祇劫住持世間,無有障礙」。這個事情難,一般人認爲這是神話,它是真的。誰證得?法身菩薩證得。我們要問,惠能有沒有證得?肯定證得。他沒有長壽!他長壽我們不知道,我們只看到人身體,沒有看到那個人。身體是個物質,這個壽命有長有短。真正得道的人,就是證果的人,他這個身體壽命不是業報的,是什麼?是應衆生之感,就是緣生的。衆生跟他有緣他就住世,緣要是盡了他就走了,他自在。他生到這個世間來,他知道他從哪裏來的,他離開這個世界,他知道他到哪裏去,他真的是長壽。真像經上所說的,菩薩長壽慧命,經無量阿僧祇劫住持世間,這不是假的。

  阿羅漢他的定慧超越六道輪回,住十法界的四聖法界。像惠能大師這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不住十法界,他住諸佛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的壽量,一般講是叁個阿僧祇劫,《華嚴經》上講無量阿僧祇劫,無量跟叁差別很大。真的嗎?真的。叁大阿僧祇劫他就證得妙覺果位,回歸自性,在淨土裏面講,他住常寂光,他不住實報土。但是實報土裏面的菩薩有感,他就有應,應身還是住實報土,這是佛門叫倒駕慈航。爲什麼?他在寂光土,不能幫助實報土的這些菩薩們,他不能幫助,他必須退回來,也住在實報土。實報土他現的是等覺位,實際上他是妙覺如來,以這種身分,做這種示現,來幫助實報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這麼回事情,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壽命確實是無量,而且一切無礙,自在。

  第二個「心自在」,心是菩薩的智慧。「菩薩智慧方便」,方便兩個字是說起作用,教化衆生,「調伏自心,能入無量之大叁昧,遊戲神通,而無障礙也」。調伏自心才能調伏別人心,中國在幾千年前,佛法沒傳到中國,中國這些老祖宗就有這個智慧,就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中國古聖先賢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那就是說,問題出現了,問題不在外面,問題在自己。今天社會出了問題,地球出了問題,大家束手無策,不知道怎麼辦。佛知道、中國傳統文化知道。所以英國湯恩比博士說得很好,「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他說「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我們要問,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用的是什麼?沒有別的,反求諸己,他們知道問題不在外面,問題在自己。先調伏自心,然後就能調伏人心,這是一定的道理。不能自度怎麼能度他?決定是先自度,然後度他,那主要就是緣了。緣成熟,很順利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緣不成熟,佛菩薩也無可奈何。佛菩薩的心態永遠是恒順衆生、隨喜功德,不會有一點勉強。爲什麼?只要有絲毫勉強,他不就墮落下來了?我們一定要知道,實報土的菩薩們都是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

  所以調伏自心,才能入無量大叁昧。入無量大叁昧是什麼?就是我們常常講的,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才有能力隨緣。遊戲神通是隨緣,真的用四攝、六度教化一切衆生。實際上的樣子,就是善財五十叁參做出來給我們看的。所以這個第二自在,完全落實在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你看善財的定功、看善財的智慧、看善財的遊戲神通。五十叁位善知識代表社會狀況,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他都去參訪,都去學習,都去教化,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0五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