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妄语,真实的事情,特地朝山两次大病,菩萨照顾。所以,由于住本地法身,法身无时无处不在,示现之应身就圆具圆满报身德。你看文吉示现乞丐的身分,他能把老和尚一身病照顾好,让他恢复健康,继续去朝山。古时候这种朝山用意何在?也是度化众生,以身教教导众生礼敬诸佛,自己做出榜样来给大家看。让一些人看到感动,佛不是有真正的大德、大智、大行,如何能叫一个衲子这么样的虔诚去朝拜?现身说法,功德在这个地方。多少人看到他,觉悟了,醒悟过来了,对佛法产生信心,功德在此地,发生信心、产生信心。
「德用圆融」里头三科,第二「征」。
【所以者何。】
这是接着前面「身及诸根,无有增减」,为什么?底下解释。
【如来定慧。究畅无极。】
所以他能够念劫圆融,如来的定,他所得的定,禅定。慧是智慧。「戒定慧,称为三无漏学」。戒是戒律,是一般世间人讲规矩,正所谓没有规矩就不能成就方圆。规是圆规,画圆的,矩是矩尺,九十度的,这画方形的,做木工必须要具备的工具。所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戒律是学佛的人必须要遵守的规矩,戒定慧称为三无漏学。佛教传到中国来,把这个学习的理念带给中国,儒接受了,道也接受了。一门深入,长时熏修,都是这个概念延伸的。一门深入是戒,真正能守得住,一般标准是十年,十年把心定在一门上,无论是哪一门,当然是你喜欢的、是你爱好的。为什么?你学得有兴趣,你对它根深蒂固,容易得定。你的念头原本是散乱的,经过这个方法训练,让你的意念能够集中。孟子所谓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放心是什么?散乱的心,把散乱的心归一这就是学问之道。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都摄六根」,那就是收心,把意念集中,一向专念,他就成功了。这个方法妙绝了,你容易得三昧,得三昧之后就容易开悟。
所以,佛法跟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佛也算进去,儒释道三家,都重视三昧,重视有定功。定还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在因定开悟,开悟就是开智慧。智慧是什么?实际上说智慧就是三昧的作用。你先得到三昧,三昧成熟了,起作用,起作用是智慧。所以,禅定是根本智,起作用的叫后得智。在《华严经》上,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会下得定,成就根本智。根本智在《般若经》上所说的叫「般若无知」,那就是根本智,般若无知,起作用的时候叫「无所不知」,无所不知是起作用,无知而后才能无所不知。我们这个世间人学东西跟这个方法相反,我们是要求知,求一辈子,知之很有限。所以你有知就有所不知,你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
在中国惠能大师的例子,诸位就能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惠能大师无知,我们要记住,他二十四岁,年纪很轻,家庭环境非常清寒,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砍柴为生。每天上山砍柴,到城里去卖柴,这个工作很辛苦,这苦力。柴卖掉,得了几个钱,柴很便宜,不贵,他也只能买一点米过个一天的生活,一天不砍柴一天就没生活,这是惠能大师当时的环境。偶然一个机缘,柴卖掉的时候,拿着钱想出去买东西,这个买柴的人住在客栈里头,听到人家在里头念《金刚经》,偶尔听到。他就觉得很有趣味,站了一会,等他把经念完,他去叩门向他请教,你念的是什么?里面人告诉他,我念的《金刚经》。他把他听到的,所感触的,就是体会到的,给这位居士讲,这位居士非常惊讶,他讲得很好。那真的是有心人,看到年轻人愿意帮助,这个人有善根,不是普通人。就劝他到黄梅跟五祖忍和尚去学佛法去,你有这分天才。家穷,人家给他十两银子,十两可是一笔大钱,给他做安家费,几个志同道合的学佛的朋友替他照顾他的母亲,他无后顾之忧,去了。
在黄梅住八个月,讲堂天天讲经,他没去听过一次,没有人安排给他,禅堂天天参禅,他一支香没坐过。五祖分配他的工作,柴房里面破柴、舂米。也是苦力,他是卖柴出身的,叫他天天去破柴,这个工作干了八个月。居然他跟五祖心里头有默契,没人知道,五祖心里头有他,常常念着他,他也常常念着祖师。传法给他,《坛经》里记载的都是禅机,五祖到碓房里面去看他,他在舂米。看他身上还绑了个石头,因为他个子小,人轻,没有力量,所以绑个石头,就问他,这米熟了没有?舂熟了没有?这禅机!他说熟了,早就熟了,还欠筛,最后一道手续,把那些糠筛掉,还有糠没筛掉。五祖的拐杖在他的碓上敲了三下就走了,别人不知道,这是叫他三更到方丈室去,他就懂得。三更他就去看五祖,方丈室的门开的,没关,他一推就进去了。你看默契,没人知道。给他讲《金刚经》大意,当然他没念过书,不需要看经本,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开悟了。说了五句话,那就是他的心得报告,五祖衣钵就传给他了。
释迦牟尼佛开悟讲了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六祖只说了五句话,二十个字,跟释迦开悟所讲的《华严经》可以说是完全相同。换句话说,《华严经》浓缩起来就是六祖的五句话,六祖说的五句展开来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释迦牟尼佛在印度示现成佛,惠能大师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示现成佛,那叫上上根人,不认识字。他是不是全通了?全通了,真的是『如来智慧,究畅无极』,他真通了。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经,你念给他听,他讲给你听,他讲得非常透彻,能叫你听了开悟,真正不可思议。能大师给我们的实验,让我们在大乘经里面很多不可思议的境界,他的表演让我们领悟到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会疏》曰:究谓究竟」,追根究柢,「畅谓通畅。简异因位所得」,简是简别,简异就是不同的意思。不同因位所得,他得的是果位,他不是因位,他证果了,所以叫「无极」,定慧都究畅无极。底下的解释,「佛之禅定智慧,究竟通畅,非一切在因位之大士所能得」。不是一般在因位的菩萨,这是个证果的人。在一般来讲,因位多半指十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十法界的佛,都属于因位。但是实大乘,十法界是权大乘,权教,超过十法界,住在诸佛实报庄严土的这些菩萨,这叫真的大乘,就是实实在在是大乘。实大乘的菩萨有四十一个阶位,圆教从初住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这叫实大乘,前面我们学过。他们也没办法,对于如来定慧也是莫测高深。这桩事情唯证方知,只有自己亲证才知道,自己不是亲证,都不知道佛的定慧达到什么样的境界。
下面再说出这第三,这是「解脱德」,「于法自在」,你看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秘藏。
【于一切法。而得最胜自在故。】
『最胜』这两个字是《唐译》的,念老特别在这些地方给我们注出来,说明夏莲居居士会集这部经,字字句句都有出处,不是随便用的字,全是五种原译本里头的原文。会集不容易,比翻译困难,因为翻译自己用什么文字可以斟酌,会集不可以,决定是原经文的字,你要从这里头采取,你不能换它的。所以这两个字是《唐译》的。「心离烦恼之系缚,通达无碍」,这叫自在,自在里头最殊胜的自在。「又不谋而运,一切无碍,谓之自在」,谋是研究、是策划,那是通过意识。佛菩萨不用心意识,这叫真的自在。这是什么?这是真的智慧。所以,智能跟知识不一样,知识是从意识心里头现出来的,智慧是从自性现出来的,不一样。知识能解决局部问题,有时候还不免有后遗症,智慧不会。
「如《华严经》中之十自在」,举《华严经》的例子,十种自在。第一种,「命自在,菩萨得长寿慧命,经无量阿僧祇劫住持世间,无有障碍」。这个事情难,一般人认为这是神话,它是真的。谁证得?法身菩萨证得。我们要问,惠能有没有证得?肯定证得。他没有长寿!他长寿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看到人身体,没有看到那个人。身体是个物质,这个寿命有长有短。真正得道的人,就是证果的人,他这个身体寿命不是业报的,是什么?是应众生之感,就是缘生的。众生跟他有缘他就住世,缘要是尽了他就走了,他自在。他生到这个世间来,他知道他从哪里来的,他离开这个世界,他知道他到哪里去,他真的是长寿。真像经上所说的,菩萨长寿慧命,经无量阿僧祇劫住持世间,这不是假的。
阿罗汉他的定慧超越六道轮回,住十法界的四圣法界。像惠能大师这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不住十法界,他住诸佛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的寿量,一般讲是三个阿僧祇劫,《华严经》上讲无量阿僧祇劫,无量跟三差别很大。真的吗?真的。三大阿僧祇劫他就证得妙觉果位,回归自性,在净土里面讲,他住常寂光,他不住实报土。但是实报土里面的菩萨有感,他就有应,应身还是住实报土,这是佛门叫倒驾慈航。为什么?他在寂光土,不能帮助实报土的这些菩萨们,他不能帮助,他必须退回来,也住在实报土。实报土他现的是等觉位,实际上他是妙觉如来,以这种身分,做这种示现,来帮助实报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这么回事情,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寿命确实是无量,而且一切无碍,自在。
第二个「心自在」,心是菩萨的智慧。「菩萨智慧方便」,方便两个字是说起作用,教化众生,「调伏自心,能入无量之大三昧,游戏神通,而无障碍也」。调伏自心才能调伏别人心,中国在几千年前,佛法没传到中国,中国这些老祖宗就有这个智慧,就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中国古圣先贤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那就是说,问题出现了,问题不在外面,问题在自己。今天社会出了问题,地球出了问题,大家束手无策,不知道怎么办。佛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知道。所以英国汤恩比博士说得很好,「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他说「只有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我们要问,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用的是什么?没有别的,反求诸己,他们知道问题不在外面,问题在自己。先调伏自心,然后就能调伏人心,这是一定的道理。不能自度怎么能度他?决定是先自度,然后度他,那主要就是缘了。缘成熟,很顺利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缘不成熟,佛菩萨也无可奈何。佛菩萨的心态永远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不会有一点勉强。为什么?只要有丝毫勉强,他不就堕落下来了?我们一定要知道,实报土的菩萨们都是不起心不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着?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
所以调伏自心,才能入无量大三昧。入无量大三昧是什么?就是我们常常讲的,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你才有能力随缘。游戏神通是随缘,真的用四摄、六度教化一切众生。实际上的样子,就是善财五十三参做出来给我们看的。所以这个第二自在,完全落实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看善财的定功、看善财的智慧、看善财的游戏神通。五十三位善知识代表社会状况,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他都去参访,都去学习,都去教化,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0五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