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修道頭一關要放下這個,所以很難。這一關放下之後,後面就容易了,就一帆風順。你爲什麼不能放下?不知道事實真相,以爲身是我,不是的,身不是我。我們不得已說一個身不是我,是我所、是我所有的。這個說法接近事實,可是還不是。身從哪裏來的?確實有我,我不是身,身是我找來的,真的是找來之後據爲己有,錯了。臨時用它可以,不能據爲己有,據爲己有就錯了。
因爲我不是物質,沒有物質現象,也不是精神,沒有精神現象,也沒有自然現象。我是什麼?我就是法性、就是自性,自性才是真正的我。而自性這個我又是共同的,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衆生共同的。佛比喻,把大海比喻作自性,整個大海是我,大海現在起了個水泡,我執著那個水泡是我,把大海忘掉了,這就錯了。水泡破了,那叫開悟,你就發現原來大海是我,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我。所以一切衆生跟我共一體。我們什麼關系?同體,佛經上常說的「同體大悲」。不知道同體,不承認同體,迷的時間太久了,迷的時間太長了。佛現在給你講清楚、講明白,能接受了,可是能不能做到?做不到,還是堅持我這個身,我們還是對立的,還是不肯放下。誰放下了?佛真正的學生放下了。地位不高,小學一年級,《華嚴經》上十信位初信位的菩薩放下了,不執著身是我;換句話說,真正肯定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跟我是一體。
什麼叫法身?你哪一天真正承認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現象是我,這就叫法身。法身沒離開我們,就在眼前,就是不承認。世尊很辛苦,對這些不承認的人千言萬語,苦口婆心來教導他,希望他能夠覺悟,希望他能夠回頭,希望他能把自己本來面目找到,那就叫成佛。爲什麼?你找到,回頭就得大自在,《華嚴經》上十種自在你統統具足。你要找不到,你在這個世間非常辛苦,佛菩薩看了不忍心。爲什麼?你跟他是一體。佛菩薩知道,凡夫不知道;佛菩薩認識,凡夫不認識佛菩薩。因爲是同體,所以這個愛心沒有分別,我們今天講慈悲,無條件的愛心,同體的愛心,這裏面充滿了智慧的愛心,不是感情在起作用,真實的愛心,叫慈悲。
辯才從這來的,從智慧來的,自性本具般若智慧。在十方剎土,十法界當中,幫助一切有緣衆生,實際上是個個都有緣。這個地方說緣,說有緣,不是廣義的,廣義是一切衆生全有緣,這是狹義的。是說什麼?他能信,佛把事實真相揭露,說出來了,能信、能解、能接受,這叫有緣,佛就來了。你不能接受、不能相信,聽不懂,佛暫時不來,等著你,你什麼時候能接受,他什麼時候就來,給你廣演說無邊法門。只有一個目的,幫助你開悟,幫助你回頭。
第十,「智自在。菩薩智慧具足,于一念中,能現如來之十力無畏,成等正覺,無障無礙也」。這個智慧,實智、權智都包含在裏頭;也就是說,根本智、後得智都在這其中。于一念中,一念是極短的時間,就像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彈指有叁十二億百千念,這其中的一念,時間非常短暫。在這一念裏面能現如來十力無畏。如來的十力前面學過,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也就是如來果地上的智慧德相,一念之中都能夠顯示,示現成等正覺,就是示現成佛,舉這一個例子,這是最難的,等覺菩薩都做不到的。最難的都能在一念當中示現,其它就不必說了,往下聲聞、緣覺,下面六道衆生。所以菩薩什麼樣的相都能現,能現地獄、能現餓鬼、能現畜生。我們是肉眼凡胎,沒有智慧,看不到諸法實相。如果你有慧眼、你有法眼,你會見到,依正莊嚴之中有許許多多佛在示現,菩薩在示現,聲聞、緣覺在示現,你就都能看到。他們做種種示現,目的是幫助如來接引衆生,終極的目標是幫助阿彌陀佛攝受一切衆生回歸極樂世界,在那個地方不退成佛,這是真實義。
「今雲最勝自在,應如《法華經》」上面兩句話,「我爲法王,于法自在」。最勝自在無過于諸佛如來妙覺果位,爲什麼?他證到究竟圓滿。究竟圓滿是《華嚴經》所說的十自在,最勝。所以經文上提到最勝自在,黃念老取《華嚴經》這一段來做批注。經中所說的方方面面,其實都是說的自己,沒有一字一句跟自己沒關系,統統說的自己。我們現在把自己忘掉了,別人跟我們講,我們不承認。佛菩薩以無盡的善巧方便把事實真相演出來、說出來,只有一個目標,希望我們覺悟。覺悟之後你就回頭了,回頭就是放下,你才能回歸自性,才能夠究竟成佛。末後這一段,「谛聽爲說」。
【阿難谛聽。善思念之。吾當爲汝分別解說。】
這是第叁品最後的一句話。「此下世尊許說」,允許、答應他。「並敕令阿難谛聽」,這就是命令他,你要細心去聽法。「善自思維所聞義理」,這『善思念之』。最後一句,『吾當爲汝分別解說』,詳細給你說明這樁事情。
以上別序到這裏就講完了。本經的序一共有叁品,這是有大經的架勢,一般經序都很短,都不長,這部經的序文相當長,跟《華嚴》、《法華》一樣。「別序又名發起序,蓋爲發起全經正文。現因阿難啓問,世尊允說,演此究竟方便、最極圓頓之殊勝淨土法門。但以此乃超情離見,不可思議難信之法,衆生情執深重,信不能及,故于發起序中,深入證信。共計五重」。這一段是念老總結他老人家的心得報告,跟我們分享,用意還是讓我們對于這部經能真正生起信心。發起序就是第叁品,這裏頭有五點。
「第一、世尊放光現瑞證信。第二、阿難歡喜啓問。阿難之問有兩要義:一者,阿難見佛放希有之光,必是住奇特之法,導師之行,最勝之道。但此法此行此道,必是佛佛相念,而非其它」。阿難做佛的侍者很久了,聽佛講經說法也是最多的,他沒有缺過課,所以經驗相當豐富。看到佛放光現瑞,這次特別殊勝,過去有放光現瑞,不能跟這次相比。據以往的經驗來看,他心裏想著,必定是住奇特之法。這個法不是普通法門,很特別,是導師之行。導師是對如來的稱呼,能夠引導一切衆生圓滿成佛,這才叫導師。最勝之道,這個法門,這個方法理論,都是第一殊勝。這個法、行、道必定是佛佛相念,換句話說,這是諸佛自證的境界,而非其它,菩薩以下沒有人能知道。
「二者,阿難何能問此妙義」。這也是有個疑問,阿難怎麼會問出這個意思?「正表阿難本是德遵普賢」,普賢十願長時期的熏習,成就阿難的大智、大德、大能。所以阿難不是普通人,應該也是佛菩薩應化過來的。「從果向因之大菩薩」,那就是已經成佛了,果是成佛了,已經證得妙覺位,現在是現菩薩,而且還現一個聲聞身,舞臺上表演他是初果,小乘初果,實際上人家早都成佛,來幫助釋迦牟尼佛教化的。這就是大乘裏面所說的「一佛出世,千佛擁護」,像唱戲一樣,這尊佛唱主角,其它的諸佛來唱配角,讓這臺戲表演得是非常精彩,這個意思。到法身菩薩這個嫉妒心就沒有了,完全沒有嫉妒,看到你做一樁好事沒有不歡喜的,來幫助你,全心全力幫助你,把一樁好事做圓滿。
釋迦牟尼佛做這個好事是教化衆生,幫助衆生認識淨土、認識阿彌陀佛,真信真願求生。這個願是一切諸佛的本願,也是一切法身菩薩們他們的本行,這個道理要懂。凡夫不一樣,看到人好,走到頂頭了,總想把他攔一把,不讓他上去,這嫉妒障礙。佛菩薩不然,佛菩薩會全心全力幫助你。這從果向因之大菩薩。「會中純一無雜」,這是說釋迦牟尼佛這一會當中都是大權示現,不是真的二乘、真的叁乘,不是,都是在表演的,純一無雜。「演說圓音」,演說究竟圓滿的大法。「今正是時」,現在緣成熟了,時間到了。「會衆殊勝,正表妙法希有」。不是這些人聚集在一起,怎麼能引起九法界衆生的信心!
「第叁重證信,則是世尊贊歎此問之功德難思」。這是佛在加持,加持阿難,也是加持所有的大衆堅定信心。「佛說:當來一切含靈,皆以此問而得度脫。一語道破淨土法門所以興起之真因」,所以這一品品題叫「大教緣起」。什麼叫大教?所有一切衆生都因這部教學統統得度,這叫大教。上面到等覺菩薩,下面到地獄衆生,只要你遇到,沒有一個不得度。條件很簡單,叁個條件,真信、真願、真肯念佛,你就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我們今天同學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原因是什麼?都被眼前境界所轉,眼前境界對他都是魔境。這是事實,說出來大家都承認。我們今天如何把魔境轉變成佛境,我們就成功了。
怎麼轉法?不從外頭轉,從自己內心轉,外面轉是做不到的,從內心轉很容易。把一切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看成自己最殊勝的增上緣,善人是阿彌陀佛,惡人也是阿彌陀佛,你的境界就轉過來了。你的心完全定在阿彌陀佛上,順境善緣是阿彌陀佛,逆境惡緣也是阿彌陀佛。他們的示現爲什麼?替我消業障的,順境善緣消我善業,善業也是障礙,逆境惡緣消我的惡業,你看善惡業全消掉,清淨心現前了。怎樣才消掉?如如不動就消掉了,順境善緣不生貪戀,這就消掉了;逆境惡緣不生瞋恚,惡業消掉了。好事,不是壞事,要沒有這些境界,你到哪裏去消!外面環境是中立的,沒好壞,好壞都是自己念頭所感應的。自己以爲它好,自己以爲它不好,全錯了,根本就沒有自己,哪有外面的環境!大乘教裏面教我們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順境善緣是虛妄,逆境惡緣也是虛妄,一般大乘教裏頭教我們這樣去做。
我們修淨土的人,把所有境界全看成阿彌陀佛,我們念念不離阿彌陀佛,這個佛號才能念好。順境裏頭,貪戀心才起來,阿彌陀佛;逆境惡緣,怨恨心才生起來,阿彌陀佛,都歸阿彌陀佛,好!心裏頭、口裏面、行裏頭,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別的雜念,這叫一心稱念,這叫一向念佛,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菩提心,覺而不迷是菩提心,心裏頭有阿彌陀佛是覺,口裏頭有阿彌陀佛是覺,阿彌陀佛沒有了就迷,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爲什麼境界一現前阿彌陀佛就沒有了?我們這一關沒有守住,沒有把好,所以功夫不得力;這一關要把穩了、把好了,功夫就得力了。我們相信一年的時間足夠了,取西方極樂世界非常有把握,念念不舍阿彌陀佛。中峰國師說得好,「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禅宗大德說的。
「第四重,佛告阿難,如來之所以出興于世者,只爲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如來應化在世間,只爲了一樁事情,就是拯救群萌。十法界,特別是六道衆生,他們迷失自性,身行都不善,所以遇到苦難。佛知道了,要來幫助他,給他們真實的利益。真實的利益,「雲何惠予?則唯賴彌陀願海六字洪名」,彌陀願海就是四十八願。這裏講得非常清楚,諸佛如來出現在世間,無非就是把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跟阿彌陀佛的名號傳授給大家,這是真實的利益。換句話說,如果說這部經太長了,我每天沒那麼多時間,那這個地方就告訴你,你每天就受持四十八願,念這句名號。這就是一切諸佛如來示現在人間,對我們一切衆生,地球上這些大衆,最真實的利益。
我們過去有四十八願專題的報告,好像有一個光盤,就是第六品。實在是沒有時間看全經,你就讀這一品,你就學這一品,你就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你決定成就。成功的秘訣就是不受環境影響,這句話比什麼都重要。所有不能成就的人,都是被環境影響了。實際上環境怎麼會影響人?自己的關把不住,自己能把關把牢來,你就不會受環境影響。順逆境界這就是考驗,天天在考試你,看你及不及格,你不及格就被淘汰掉了,你及格通過了,你就成就了。所以境緣不壞,境緣不要逃避,要歡喜接受,歡喜接受考試,希望我們每天的考試都圓滿。天天在考試,時時在考試,處處在考試,我們要把自己的關把好。唯賴彌陀願海六字洪名,這是真實利益。「正因阿難之問,而啓示如是妙法,希有難逢,如優昙花,當來一切衆生,全賴阿難之問而得度脫,故佛贊阿難以證信」。這是第四重的意思。現在時間到了,底下一重我們下午再學習。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0六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