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0七集) 2011/12/2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10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叁百七十四面,倒數第四行:
「第五重,世尊深知此實爲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故曉喻衆生曰:如來覺智難量,神通無礙,定慧究暢,于法自在。世尊所說,真實不虛,萬勿輕疑,但當仰信。是乃喻示我等,佛是果覺,我是凡夫,焉可以凡夫愚昧之分別心,妄測如來聖智,但當信受,必滿所願。」這是發起序中,深入證信,一共有五重,前面我們學到第四,是「佛告阿難,如來所以出興于世,只爲拯救群萌,惠以真實之利」。這個最後一重,世尊深知,淨宗持名念佛實實在在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沒有人相信凡夫成佛這麼容易、這麼簡單,所以許多人不敢相信、不敢修學。因此之故,這才曉喻衆生,說如來覺智難量,神通無礙。佛修行時間長,無量劫才修成功,大家相信。證得究竟圓滿的理論、方法、境界全都說了,《華嚴經》講得最完備、最詳細,所以在大乘稱之爲根本*輪。
凡夫證果要經曆五十一個階級,從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五十一個位次,每一個位次都不容易。你說初信位,這是最低的,要斷叁界八十八品見惑才能夠證得。哪有煩惱不斷、業障不消就能證得阿惟越致,誰肯相信!這裏頭的理太深了,經上常講,這樁事情是「唯佛與佛,方能究竟」,才徹底明了。等覺菩薩對這樁事情猶如隔羅望月,隔一層羅紗看月亮,這些話都是古人說的。可是這個法門在漢朝時候就傳到中國來了,漢明帝的時候,正式派上特使到西域去請法,請回兩位法師,摩騰、竺法蘭。這兩個都是印度人,他們弘法到了中國西域,中國的使節在西域跟他們見面,請他們到中國來。這是國家正式迎請,永平十年,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快滿兩千年了,二0六七年就是兩千年。到中國來之後,在中國就生根了,這是我們能意識到的,因爲佛法是師道,師道一定要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
世尊宣講《觀無量壽佛經》,《觀經》是講淨土法門的理論與修學方法,《無量壽經》是淨土概論,方方面面全講到了,《觀經》是兩個重點,就是理論跟方法。理論核心就兩句話,「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方法說了十六種,叫十六觀,任何一觀成就都能往生,持名念佛是最後的第十六觀。不是沒有根據,有理論、有方法,只是它太深、它太奧妙了,不是一般人能夠理解的,前面說了,「唯佛與佛,方能究竟」。遇到這個法門就能相信,我們看到很多,多半是哪些人?老太婆,阿公阿婆。真有效,念了幾年走的時候很多預知時至,走的時候瑞相稀有,是真的,不是假的。在曆代祖師當中,像昙鸾、善導、永明延壽,這些人通宗通教,顯密圓融,他專修淨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普通人!他們做這個示現,我們知道也是做樣子給大家看。永明延壽大師在禅宗裏面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回過頭來專修淨土,弘揚淨土,淨土宗第六代祖師。
到明朝末年,蓮池、蕅益也是大通家。蓮池大師注《阿彌陀經》,就是《疏鈔》,用《華嚴經》來注淨土,告訴人《華嚴》跟淨土是一部經,《華嚴》十門開啓,《疏鈔》也是十門開啓,《彌陀經疏鈔》,《華嚴》講十玄,他也用十玄來解釋。把小本《阿彌陀經》提到《華嚴》的地位,讓大家重視這個法門,是這麼個道理。《疏鈔演義》我記得我講過一遍,那個時候是用錄音機錄的,我們還沒有攝像。用卡式帶子,一個帶子九十分鍾,好像我們講了叁百多集,也就是叁百多個卡帶。我到美國去弘法,把這套東西帶到美國,擺在我講臺面前,叁百多個卡帶擺在這裏,人家來看稀奇,什麼東西?《阿彌陀經》。這個有起作用。大家都瞧不起淨土宗,認爲淨土是老太婆教,《阿彌陀經》薄薄的那一點,不重視!看到這麼多帶子,一算的時候講了一年,一天講九十分鍾,講一年,叁百多個。看到之後,不敢批評淨宗。問我怎麼講的?我說照蓮池大師批注講的。所以我們到美國把淨土宗弘揚起來了。黃念老跟我開玩笑,他說「淨空法師,你將來是美國淨宗初祖」。
初祖有好多個!遍法界虛空界淨宗初祖是誰,你們知不知道?給諸位說,大勢至菩薩。法界虛空界第一個提倡專念阿彌陀佛的,《楞嚴經》上「大勢至菩薩圓通章」。娑婆世界的初祖是誰?普賢菩薩,你看世尊講《華嚴經》的時候,《華嚴》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在極樂世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所以淨宗修什麼?普賢法門,那不是跟《華嚴經》一樣的嗎?所以我說,普賢十願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我們中國淨宗初祖是慧遠大師,那時候所根據的就是《無量壽經》,《觀經》跟《阿彌陀經》還沒有翻譯出來。
難信能信,在概要裏面說到本經契機的,古大德有說,這個法門是契上上根機,不是普通根機。所以才說,遇到這個法門真信、真願、真念佛,雖然不認識字、沒有學過東西,古德都說,這個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他今天有這個緣分遇到了,無量諸佛如來加持他,他的善根福德現前。善根就是能信能解,他未必能解,他能信;福德是他真肯發願、真肯念佛,他一生真成就了,講得通!通宗通教成就往生的時候未必能跟他相比,這些都是事實。我們看《往生傳》、看《淨土聖賢錄》,真的,一點都不假。所以,念老在此地爲我們引經據典,我們在此地看到他老人家苦口婆心勸導我們。
如來果地上的覺智真是不可思議!我們雖然都有,但是煩惱、習氣、業障障礙住了,不能現前。「神通無礙,定慧究暢,于法自在」,這是釋迦牟尼佛。從他在世教學四十九年,講這麼多的經論,這幾句話我們相信,如果不是覺智、神通、定慧他說不出來。「世尊所說,真實不虛」,這我們要相信,決定不能夠疑惑。我們今天修淨土,成就這麼艱難,問題在哪裏?我們是半信半疑,不能不信,又不敢相信,這是我們的障礙。如果我們真的相信了,契入境界不費功夫。佛說的是一點都不錯,難信之法,所以我們「但當仰信」。後面這幾句是念老勸我們,「佛是果覺」,證得究竟圓滿,「我是凡夫」,這個自己要承認。什麼叫凡夫?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有,這就是凡夫。有起心動念、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人就叫做阿羅漢,不叫凡夫;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個人是菩薩;不起心不動念,這個人就是佛陀。這是標准。我們拿這個標准回過頭來看自己,我是凡夫,佛有智慧,我沒有智慧。決定不能用凡夫心去批評如來、去測度如來,這都是錯誤的,我們只有信受,應當信受,依教修行,必滿所願。
「由上可見,經之序分,全爲證信」。序分裏頭有通序、有別序,都是爲了證信。「本經小本之宗」,小本就是《阿彌陀經》,「蕅益大師指爲信願持名」。《彌陀經要解》也是把經分成叁分,序分、正宗、流通,蕅益大師在這叁分裏面,都用信願行來解釋,序分裏面也講信願持名。「此叁資糧,缺一不可,而信居首,其要可知」。「信爲道元功德母」,《華嚴經》上說的,《大智度論》也是這麼說的,佛對這個信看得重。佛教沒傳到中國來,先秦之前,我們老祖宗,我相信至少也在一萬年以前,中國沒有文字,不能說沒有文化。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我相信久遠之前老祖宗就在傳了。孔子是集大成,他說的話值得我們反省、值得我們思考。夫子說他一生沒有發明、沒有創造,換句話說,他所學的、所修的、所教的、所傳的,全是古聖先賢的東西,他把這些傳說用文字寫下來,流傳給後世。所以,《論語》裏面「子曰」,那說的東西很多都是古聖先賢的。
老祖宗也把信放在道德的最底限,你看五常,仁義禮智信,最後是信。信如果沒有了,前面四個全都沒有,信是五層樓最底下的一層,稱爲信德。仁義禮智信,五種基本的道德,這是做人的基礎,叫常道,常就是不能失掉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能違背。《左傳》上有句話說,這個五常如果要失掉了,文字是這麼說的,「人棄常則妖興」,意思就是說,人要把五常仁義禮智信丟掉,這個人就不是人了,是什麼?妖怪出來了,這是妖魔鬼怪出來了。人來生還能得人身,這五常太重要了,我們這一生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能守住這五德,來生不失人身,這沒錯。它跟佛法上五戒相同,仁,不殺生;義,不偷盜;禮,不邪淫;智,不飲酒;信,不妄語。你看跟佛家五戒完全相同,佛家稱五戒,中國稱五常。常比戒的意思更嚴,永恒的真理,決定不能夠失掉。
「序分中先說此經之本」,這個經從哪裏來的?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說這部經,他所根據的是什麼?依據什麼說的?這個原理原則沒搞清楚我們就不能相信。在這個經裏頭說出來了,他所依的是「真實之際」,真實之際前面解釋得很清楚。真實就是諸法實相,就是一切法的真相。際是什麼?際是到根源了;廣,它到了邊;深,它到了底。這就是真實達到它的邊緣、達到它的底,真實之際是這麼個意思。真實講到徹底,透徹了。其它有些經講到真實,但是沒有講到底、沒有講到邊緣,有真實不能說個際,說個際就是講到了邊、講到了底。真是什麼?自性,《般若經》上講的諸法實相,這是這個經的本體。「故可信」,不是隨便講的,沒有證得真實之際,這個經講不出來。「本經之用,乃廣惠衆生以真實之利,故應信」。真實的利益,你學了真管用,利益沒有邊際,跟真實之體相應,利益沒有底。
「何謂真實之際」,什麼是真實之際?「正如蓮池大師《疏鈔》中所開口便道者:靈明洞徹,湛寂常恒;非濁非清,無背無向,大哉真體,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自性欤!」這個真實之際,「故知真實之際,即當人之自性也」。明心見性,達到究竟圓滿,這個人叫成佛,《華嚴經》稱之爲妙覺如來。等覺菩薩雖然證得,沒有妙覺位那麼清楚,…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0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