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0八集) 2011/12/2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10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叁百七十六面,倒數第二行:
「本經于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之因地修行、殊勝誓願等等無邊妙法行,陳述詳盡,廣于余經」。世尊介紹淨宗、介紹極樂世界、介紹阿彌陀佛,講得最詳細的就在這部經上,其它經上只是略說,沒有這麼詳細的說明。「本卷內容」,黃念老將他的批注分爲四卷,這是第二卷,第一卷我們學完了,這第二卷,第二卷從第四品到第十品,先把這個內容介紹一下。這就是「彌陀因地發願,與大願圓滿之經過」,也就是說極樂世界是怎麼造成的,要把這個事情交代清楚。經中一開頭就說,「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數之劫」,這是講時間之長,很久遠的時候,這個時候阿彌陀佛沒成佛,是在因地修行,他的身分是國王的地位。當時世間自在王在世間教化衆生,他聽經聞法,把王位舍棄掉,跟佛出家,「法名法藏」,這法藏比丘。在這個時候他發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可以說是菩提心的具體說明。一般經上只勸你發菩提心,菩提心的內容是什麼,四十八願是最詳細、最具體的說出來。發了之後,不是說發了就完了,發了要修行,要把它做到,每一願都做到,徹底做到。這裏頭有個很深的道理,現代科學家發現,意念的能量不可思議。佛在經上講過,「製心一處,無事不辦」。彌陀辦這個事可大了,爲什麼?建造極樂世界,這不是小事,念力可以造成,可見念力之大。這麼大的事情,阿彌陀佛用念力能夠辦到,我們今天要求生極樂世界,要想幫助地球恢複社會秩序,幫助地球化解災難,這小事,跟阿彌陀佛比太小了,怎麼會辦不到!關鍵就在我們能不能製心一處,關鍵在這裏。
諸位要知道,我們的心是散亂的,念頭太多,就像光一樣向四面八方發射,所以它散了,散了力量就沒有了,光隔一張紙,它就照不到。如果把這些光集中在一點,這叫激光,激光連鋼板都可以穿透。這是什麼?這是物質的力量,光是物質,物質力量集中一處都能産生這麼大的效果,何況是意念!佛在經上講這句話不錯,製心一處,無事不辦,阿彌陀佛就是根據這個道理,四十八願願願圓滿成就,花了多少時間?五劫。五劫多長?這個世界成住壞空五次,時間之長我們就可想而知。所以極樂世界從哪裏來的?是阿彌陀佛本願功德之所成就。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對這樁事情不懷疑了,而且非常感謝阿彌陀佛。這樁事情,雖然是人人都可以辦到,因爲每個人自性是相同的,智慧德能是一樣的、平等的,他能做到,我們也能做到。但我們心收不住,他能收得住;我們沒想到,他想到了;我們無法做到,他也做到了,這個難爲他。所以要成就衆生先要成就自己,阿彌陀佛明白這個道理,這法藏比丘。所以他想普度衆生先成就自己,讓自己的德行、智慧、相好,圓滿而沒有絲毫缺陷,他就有能力幫助遍法界虛空界六道裏面的苦難衆生。理上講得通,事上就大有可爲!極樂世界成就之後到現在十劫,這個十劫他幫助了多少人,上面有能力幫助等覺菩薩,往下去有能力幫助地獄衆生,這功德還得了!
「故知彌陀因地發心修行,爲時實難稱計」。這時間太長了,勇猛精進,锲而不舍,成就這麼大的事業,完全是教學。極樂世界沒有任何組織,我們在這裏沒有看到這個世界有天王、有國王,沒有看到。在這個世界,沒有看到釋迦牟尼佛介紹極樂世界的社會有士農工商、有各行各業,沒看到。釋迦給我們介紹的,只是老師跟學生,老師是佛。阿彌陀佛是老師,十方諸佛是老師,十方諸佛常常到極樂世界去授課,阿彌陀佛好比是校長一樣。菩薩是學生,只要往生到極樂世界都稱菩薩。衆生根性不一樣,到極樂世界當然不齊,但是在極樂世界是受到平等待遇,全部都是阿惟越致菩薩,這是彌陀的本願,他做到了。這個道理很深,我們也是這麼多年的熏習才明白,不懷疑了。加上這幾年,量子力學家他們的研究報告,跟佛講的原理原則完全相同。世尊叁千年前說的,這一批科學家是最近叁十年才發現的,讓我們對于法藏比丘建立西方極樂世界這樁事情沒有懷疑了,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樁事情。修這個法門最後不能往生,絕大多數的人對于極樂世界有懷疑,所以破疑生信這是淨宗第一樁大事。
下面說,「但更應知彌陀發願之時,已非凡夫」。由此可知,阿彌陀佛修行,時間之長久,他發願的時候不是初學,是修行很有根柢。「古德多稱此時已是地上菩薩」,不知道是哪一地。地上菩薩,換句話說,叁賢畢業了。前面有四十個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這四十個地位都修滿才登地。「如是則彌陀最初發心之時,更遠于此」,比這個經上講的還要遠,經上講的也就是說,他在菩薩地位上是最後的這次,以後就成佛了。「是故淨宗學人于此應生淨信,彌感佛恩」,對這樁事情,我們要以清淨心來接受,決定不能懷疑,懷疑,感恩的心生不起來。你真的了解、真的明白、真的透徹,這是一樁很難很難的事情。我們年輕的時候,聽上一輩的大德們講經沒講清楚,古德批注有沒有注清楚?注清楚了,沒看懂。我們自己早年講經也是囫囵吞棗,理太深了,無法想象。佛在大小乘經裏面都告訴我們,「製心一處,無事不辦」、「止心一處」,講了好多,我們沒體會到。古大德批注,製心就是禅定,禅定確實那個功夫淺深程度差別很大。佛所證得的禅定是自性本定,惠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那是自性本定,從修定修到本定。從《華嚴經》上,凡夫修行成佛經過五十二個階梯,這個禅定就是五十二種,每一種裏頭還有很多差別。大經上常講「無量叁昧」,這叁昧的意思就是禅定,禅定的等級淺深無量無邊。阿彌陀佛達到邊際,廣達到邊,深達到底,這個經上所講的「真實之際」,那個際就是邊跟底,這就是圓滿成就。是故我們對這個問題,生起真正的信心,對阿彌陀佛的愛戴、感恩自然就生起來,那就有感應。
「蓋此極樂依正及持名妙法,乃彌陀無量無數不可思議劫,精勤修習之妙果」。他用的方法太簡單,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就能成功。所以這個法門好,上中下叁根全做得到。上根沒問題,對其中的道理完全通達明了,沒懷疑。下下根人他是仰信,對于道理並不懂得,但是他有那股熱情,他真信一點都不懷疑,所以他也能成就。成就的等級,居然跟法身菩薩、跟等覺菩薩平等,這不可思議。完全在用心,用真實心證平等覺。精勤修習,就是止心一處,真誠清淨平等覺。「今則以此果覺,作我因心」,我們今天占到便宜,阿彌陀佛教導我們,我們只要老實、聽話、真幹,一生決定成就。無量的清淨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修成的妙果,現在把這個果覺做爲我們的因心,只要我們心裏頭真有阿彌陀佛,我真信,我發願這一生當中決定要往生,親近阿彌陀佛,锲而不舍,不受一切境界影響,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一概不受影響,就決定往生。「此恩此德,匪言可喻」,這恩德太大了,說不出來,比喻也比不出來。
「再者彌陀因地久證法身」,這個久證算極樂世界建成到現在是十劫,十個大劫。「故此一乘願王、六字洪名、極樂依正種種莊嚴,甚至一毛一塵,無非彌陀無爲法身、真實智慧之所流現」。這是修淨宗基本的概念必須具足,沒有這個基本概念,你就有疑問、有疑惑,有疑惑就障礙你,障礙你這一生不能往生。我們就曉得,基本的理念非常重要,所以《無量壽經》不能不學。不學能相信,一點都不懷疑,是過去生中善根福德深厚,他一接觸他就相信、他就不懷疑,道理懂不懂他不需要,我就是相信,我就是不懷疑,這樣人有沒有?有,而且還不少。所以念佛的我們看到許多人往生,往生必須要具備這個條件。所以古人常說上上根人好度,下愚之人也好度。那個下愚之人,就是這個經上所說,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這一生得人身,前世造的業不善,這一生當中貧窮下賤,他遇到淨宗他就信。
像谛閑法師那個徒弟鍋漏匠一樣,不認識字,真正是貧窮下賤,生活非常艱苦。到四十多歲了才想起小時候玩伴,這個朋友出家了,去找他,想跟他出家。這出家不錯,有吃、有穿,也有居住的所在,不至于流浪,找他。但是四十多歲,出家也必須要具備有條件,他都不具足,五堂功課不會,那你寺廟不能住;講經,學講經不認識字,四十多歲學又困難。可是確實是小孩時在一起的玩伴,又不能拒絕。所以就跟他談條件,給他剃度出家不要住寺廟,到鄉下找一個廢棄的小廟,沒有人住,也沒主的,就叫他去住。就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你就老實念這一句,將來決定有好處。他是個老實人,連什麼好處他也不問,你教我念我就念。念了叁年預知時至,站著往生,往生了還站叁天,等谛閑法師給他辦後事。諸位想想,哪一個人死了站在那個地方還站叁天?沒有這個例子,他做到了。這是什麼?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前世造的不善業,這一世得貧窮下賤的果報。遇到淨宗,他的善根發現,真信、真願、真念佛,你看他問題就解決了。我們看到好像是很簡單,沒看到他過去世,過去世中已經是許許多多長時間生生世世,曾經修這個法門,曾經供養叁寶,累積的善根,這個善根加持他,他才能真信、真願、真念!故此一乘願王、六字洪名、極樂依正種種莊嚴,甚至一毛一塵,無非彌陀無爲法身、真實智慧之所流現。叁種真實都在這裏看到了。
「一一皆超情離見」,情是凡夫,凡夫有情執,彌陀超越了。見是修行人,修行人有知見,所謂佛知佛見,超越了,超情離見。極樂世界所有的一切,換句話說,不是凡夫,不是聲聞、緣覺、一般菩薩能夠了解的。爲什麼?「一一皆是實相正印之所印」,一一皆是諸法實相之所顯示的。諸法實相誰能見到?法身菩薩見到了。十法界裏面佛菩薩沒見到,十法界裏的佛…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0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