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一0集) 2011/12/3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11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叁百八十二面,倒數第五行,從「七、無上士」這裏看起。
世尊第七個通號,『無上士』。「士者人也」,稱人士,中國習慣稱男士、女士,這種稱呼。「人中最勝」,什麼樣的人稱士?現在講知識分子,在古時候是讀聖賢書的人才稱爲士,通書達禮,稱爲士人。換句話說,士一定是有很高的德行,很高的文化,爲社會大衆所尊敬、所仰慕的,這個稱士。士當中的無上士,人中最勝,無比殊勝,德行殊勝,學問殊勝,這稱之爲無上士。「《涅槃經》曰:如來者,名無上士。譬如人身,頭爲最上」,不是其它四肢手足所能夠相等的。「佛亦如是,最爲尊上」,佛法僧叁寶,法跟僧都比不上佛,佛在最上。
下面「又曰」,這也是《涅槃經》上說的,「有所斷者,名有上士。無所斷者,名無上士」。這個標准比前面明顯,有所斷的,還有煩惱、還有習氣要斷的,這是上士。無所斷的,換句話說,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包括習氣統統斷盡了,這叫無上士。等覺菩薩還是有上士,等覺菩薩還有所斷,最後一品無明習氣,無始無明的習氣,這一品習氣斷掉了。這品習氣叫生相無明,生相是什麼?惠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能生萬法什麼原因?就是生相無明,有這一點生相無明它就變現出萬法。生相無明我們就知道,大乘經裏佛常說的「一念不覺」,那就是生相無明。到等覺菩薩見到最後一品生相無明,見不到你沒法子斷它,見到之後才能斷它,等覺才見到。這一品無明斷了,相就沒有了,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也沒有了,這才真正是《般若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有相包括實報莊嚴土。那就回歸到常寂光,常寂光是無所斷,無所斷者名無上士。常寂光裏面是無所斷,實報土裏面都還有所斷,這個標准就特別高,無上士只是對妙覺如來所說的。
「《會疏》同上二說」,我們就知道,《會疏》一定是引用《涅槃經》的意思。「疏曰:業惑淨盡,更無所斷,于叁界天人凡聖之中,第一最上無等,故號無上士」。這個說法跟《涅槃經》確實是相同的。「又《智度論》曰:涅槃法無上。佛自知是涅槃,不從他聞,亦將導衆生令至涅槃。如諸法中,涅槃無上,衆生中佛亦無上」。這是究竟涅槃,如來果地上的大般涅槃。涅槃就是回歸自性,現在科學的名詞叫回歸零點能量場,一切都歸零。這個說法、這個意思跟大乘涅槃是非常接近,好像是一樁事情。佛自知是涅槃,不從他聞,契入這個境界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地方我們要曉得,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連起心動念的習氣都斷盡,這才入常寂光,哲學裏面講契入本體。所以不從他聞,沒有這個必要。他聞就起心動念,不從他聞。
妙覺如來他不是不起作用,他沒有形相,但是起作用,這個作用就是應衆生之感,衆生有感自然有應。應不是起心動念,這我們很難理解,自然的應。爲什麼自然應?因爲萬法是從心現的,所以他自然就有感應,萬法跟體是一不是二。像我們平常舉的例子,我們現在面對著屏幕,這個屏幕就好比是常寂光淨土,真如自性。屏幕裏面所有的畫面,這我們都知道,畫面全是波動現象。實在講電視屏幕是個小宇宙,我們感官上是個大宇宙,大宇宙跟小宇宙完全相同,一個道理,連形相都相同。小宇宙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大宇宙也就明白。衆生有感,起心動念他知道,不起心動念他也知道。起心動念是心法,色法就是物質現象,物質現象還是個波動現象,沒有波動物質就沒有了,包括自然現象,所有現象全是波動現象。既是波動,他沒有一樣不知道,這信息立刻就傳達。《還源觀》上所說的「周遍法界,出生無盡」,出生無盡,波動就産生變化,變化無量無邊、無數無盡,這叫整個大宇宙。包括各種不同維次的空間,全包括在裏頭。
衆生既然有感,佛就有應,哪一塊的衆生跟他有緣,他就在那個方塊裏頭起應。就像《法華經.普門品》裏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應說什麼法他就說什麼法,現身說法是不定的。這個要記住,佛法沒有定法可說,佛法是恒順衆生,衆生不定,所以佛的法就不定。恒順衆生這就契機,如如不動這是契理,爲什麼?性體是不動的,如如不動。就像我們看這屏幕,電視屏幕是不動的,畫面是動的;法性是不動的,法相是動的,以及法相起作用,這都是動的。佛的應,示現教化衆生,目的是引導衆生到達涅槃,跟他一樣,這問題就徹底解決。如諸法中,涅槃無上,這是自體,這是能生能現,沒有比它更高的。在衆生中佛亦無上,因爲佛是證得究竟,所以佛也無上。「複次,持戒、禅定、智慧教化衆生,一切無有與等者,何況能過,故雲無上」。菩薩、法身大士也有感應道交的能力,所以他們也現身說法,衆生有感他們也有應,他們依持戒、禅定、般若教化衆生。這沒有佛那麼究竟,沒有佛那麼圓滿,所以菩薩沒有辦法跟佛相等。相等都做不到,怎麼能超過,故稱無上,所以稱佛爲無上士。
第八個德號,『調禦丈夫』。「《淨影疏》曰:能善調伏衆生,名調禦丈夫」。調是調和,禦是駕禦、統禦,佛有這個能力以真實智慧、善巧方便來調伏衆生,調和,伏是降伏,降伏衆生的煩惱習氣,所以稱他爲調禦丈夫。這下面再跟我們解釋,《合贊》裏面說,「自既丈夫,複調丈夫。故號佛爲調禦丈夫」。底下跟我們解釋什麼是丈夫。在佛法裏「若具四法,則名丈夫」,這裏頭有四個條件,這四個條件都具足則稱爲丈夫。第一個「近善知識」,親近善知識;第二個,「能聽法」;第叁個,不但能夠聽法,他還真正懂得裏頭的道理,就是真聽懂,不是隨便聽的,聽完之後他覺悟了;第四不但覺悟,他能夠「如說修行」,他依教奉行。這在大乘法裏頭,菩薩!具足什麼?聞思修。聽法是聞,思惟是思,如說修行是修,聞思修叁慧就超過叁學,叁學是戒定慧。戒定慧是對初學,可以分開來學,先學戒,戒成就了得定,定成就了開慧,它有階段的。而叁慧不然,叁慧是ㄧ念圓滿成就的。所以丈夫這裏第一個條件非常重要,親近善知識。親近善知識,他不是普通人,他是菩薩。因爲叁慧是菩薩修的,叁學是二乘修的,權教菩薩是叁學,只有法身菩薩才是修叁慧。他親近善知識,這個善知識不是諸佛如來,就是等覺菩薩,不是別人。聽法是聞,一聽他就明了,明了就叫做思,明了什麼?明了就破障、破迷。迷障破了,這就是修行,所以它是一次完成,它不是有叁個階段。叁慧跟叁學的意思一定要知道。
「又《會疏》曰:謂具大丈夫力用而說種種諸法,調伏製禦一切衆生,令離垢染,得大涅槃」。《會疏》裏面所講的,也是如來果地上的大德大能,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具大丈夫力用,如來果地上像前面講的十力,大力、大用。手段還是用教學,說種種法。教化衆生手段,確實只是教學,所以一切諸佛如來、法身大士沒有一個不教學的。只有教學才能調伏,才能製禦。這些調伏製禦都是自然的,沒有加絲毫勉強,爲什麼?衆生聽經聽多了,慢慢覺悟,第一個階段,他所獲得的真實利益是斷疑生信。我們今天要做的,就是把這個目標樹立起來。
現在的社會對宗教不接觸,認爲宗教是迷信,所以對宗教不認識、不了解。宗教教學當中來講最重要的頭一關,就是讓大家認識宗教,才不至于産生誤會。佛教更應該如是,如何讓大家正確的認識佛教。中國古聖先賢他們有智慧,他們頭腦清醒,他一點都不迷惑。如果佛教是迷信,他怎麼會請他到中國來?怎麼可能允許他在中國傳教?這是當時帝王大臣聽到西方有佛,西方的大聖人,我們曆史上這樣記載的,西方有大聖人在那邊教化衆生。對這樁事情,我們中國人非常向往,因爲中國人尊敬聖人。漢朝,中國到歐洲這個路通了,叫絲綢之路,這是商業,爲了便利商業貿易,這個道路開了,從中國通到歐洲。隨著貿易也把文化相互的交流,印度這些高僧從帕米爾高原,那邊是伊朗、阿富汗這些地方,越過叢林就到中國現在的新強。印度這些高僧大德,向四面八方傳承釋迦牟尼佛的教誨,就有不少人到達西域,那時候西域很多小國家。中國特使到西域的時候就遇到了,遇到摩騰、竺法蘭,這跟中國很有緣分遇到,把這兩位大德迎請到中國。這就佛教正式傳到中國來,他們帶的有佛像,帶的有經書,叁寶正式到中國。
到中國,當然跟中國朝野這就開始接觸,互相交流。佛所說的,跟中國古聖先賢所說的,沒有沖突,相同的地方非常之多。紮根相同,中國傳統文化的根紮在孝道,佛法的根也在孝道。我們看淨業叁福,第一句「孝養父母」,第二句「奉事師長」,第一句是根,第二句也是根,第一句是根之根。中國人非常重視孝道,佛法是師道,它是教育,是師道,師道一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不知道孝順父母,怎麼可能去尊敬老師?不可能。所以佛教在全世界傳播,唯有在中國這一支真正開花結果,而且成就超過印度,什麼原因?根好。根是中國人自己建立的,孝親尊師。古人懂,現在人不懂。爲什麼不懂?沒人教他。
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就是老祖宗的東西疏忽了兩百年,時間不算短。前面一百年疏忽了,有人講,沒人真幹,就是古大德所說的末法時期。最近的一百年,滿清亡國之後中國社會動亂,一直到今天都沒有定下來,沒人講,也沒人聽了。照古大德講的,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滅亡,是滅法不是末法。古大德說法運的標准,是有講經的、有聽經的、有認真學習的、有證果的,這叫正法,證果的,像儒家真的有賢人、有聖人出現,這正法;有講的、有聽的、有真幹的,沒有證果的,這叫像法,有真幹的;有講經的,有聽經的,沒有真幹的,這叫末法;講的人都沒有了,叫滅法。以古大德這個標…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一0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